不是八佰是四百二!電影《八佰》的原版是四行保衛戰
電影《八佰》自昨日起開始熱播,首日票房破億元。
《八佰》是由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和北京七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導演管虎執導,一眾演員出演的戰爭題材影片。該片原版是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歷史不能忘記,英雄不能埋沒。史實是四百二十人,不是八佰人!
1937年10月27日清晨,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響起一陣槍聲。這座六層樓的鋼筋水泥建築,是當時上海四大銀行聯合設立的營業所的倉庫。
10月26日,第88師262旅524團副團長謝晉元臨危受命,率1營官兵420餘人留守閘北四行倉庫,對外宣稱「八百」餘人,掩護大部隊撤離。10月27日凌晨,謝晉元率隊進駐,指揮各連排利用倉庫物資和沙包修築防禦工事,準備應戰。27日清晨,第一股日軍開始向四行倉庫進攻。「八百壯士」早有準備,掩體內埋伏的步槍、樓頂上架設的機槍一齊開火。短短十幾分鐘,二十多名日本士兵就被全部消滅。
10月28日黎明前,十幾個日軍偷偷潛至四行倉庫牆下,企圖用炸藥炸毀鐵門和牆壁。四行守軍發覺後立即投擲手榴彈和迫擊炮彈,狡猾的日軍用兩塊大鐵板護住頭部和身體,繼續埋設炸藥。千鈞一髮之際,年僅21歲的敢死隊隊員、二連四班副班長陳樹生身捆數枚手榴彈,從五樓縱身跳下,拉開導火索,與敵人同歸於盡。
10月30日,激戰進入第四天。日軍第三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等人宣稱,將不顧一切後果,採取極端手段,對付中國守軍。日軍封鎖四行倉庫對外的交通線,在國慶路上架炮向倉庫猛烈轟擊,步兵則從兩翼進攻。謝晉元率部居高臨下英勇還擊,打退日軍一浪又一浪的進攻。敵人在中國守軍面前始終無法前進一步。
短短四天時間,「八百壯士」以陣亡10餘人、傷20餘人的代價,擊退敵軍數十次進攻,斃敵200多人,表現出視死如歸的軍人氣概。
戰鬥間隙,謝晉元下令壯士們給家人寫封簡短的遺書,介紹這次戰鬥的情況和捨生取義的決心。「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蠶食,為國殺敵是革命軍人素志也。」「諸子長大成人,仍以當軍人」。「為父報仇,為國盡忠為宜,讓我子孫後代,再不受此侮辱!」
據統計,這樣的遺書在四行倉庫共留下298封,它們中有的寫給父母、有的寫給妻兒,字字血淚,飽含忠勇剛烈之情。「餘一槍一彈,亦必與敵周旋到底!」謝晉元在這份親筆遺書中,表達了願為國捐軀、慷慨赴死的志向。
駐守在對岸租界的英軍,曾多次勸說孤軍卸下武裝、退入租界,承諾保證部隊將士們的人身安全。「我們是中國軍人,寧願戰死在閘北這塊領土之內,也決不放棄殺敵的責任。」謝晉元堅決拒絕,「 魂可以離開我們的身,槍不能離開我們的手。沒有命令,死也不退。」
在激戰的四天裡,數十萬群眾匯集在岸邊觀看。壯士們的英勇不屈極大地鼓舞著他們,來自蘇州河南岸的慰問品和慰問信被一次又一次悄悄送進倉庫。10月29日,戰鬥進行到第三天,市民們突然看到四行倉庫樓頂上飄揚著一面國旗,旗杆是用6根竹竿捆綁連接而成的。這是家住在租界、一名16歲的上海女童子軍楊惠敏,冒死為四行守軍送來的。謝晉元命人將國旗升在倉庫頂層,此舉極大地鼓舞了將士們的士氣。
眾多外國記者也隔岸目睹了中國將士的壯舉,連續發出戰地報導:「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中國軍隊正在堅決抵抗侵略。」《泰晤士報》刊文稱: 「八百壯士是為人道而戰,為文明而戰,為和平而戰。」向世界發出「中國不會亡」的聲音。
10月30日,抱著必死決心,孤軍奮戰四天後,謝晉元收到上級命令——率部撤退到英租界。
之後,一首英雄壯歌《歌八百壯士》應運而生:「中國不會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中國一定強,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場……寧願死,不退讓。寧願死,不投降。」
之後,「以身報國,誓不生還!」——在上海,70餘萬來自川、湘、桂、豫、黔、浙等地的中國軍人,在血與火交織的戰場上,用生命壘起戰壕,以傷亡25萬餘人的巨大代價,先後斃傷日軍4萬餘人,徹底粉碎了日軍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企圖 。
之後,退守英租界的「八百壯士」怎麼樣了?他們被繳械後關入形同監獄的「孤軍營」中。1941年4月24日,日軍收買4名叛徒,密謀將謝晉元殺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全面接管「孤軍營」,「八百壯士」被押送到國內各地做苦工。為瓦解這支中國軍民引以為傲的抗日隊伍,日軍還將其中數十人押送到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充當勞工,很多人被折磨致死。然而,「八百壯士」用生命寫下的悲壯一筆,卻喚起了中華民族同胞團結起來抵抗侵略的覺醒。無數熱血青年受到感召,義無反顧地加入抗日戰爭的滾滾洪流之中。
1938年10月12日,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一文中,稱讚「八百壯士」是英勇抗戰、為國捐軀的民族革命典型。
硝煙散盡八百壯士歷歷在目,英魂永存中華兒女代代相傳。當今世界,有的亡我之心不死,有的頑固不承認侵略歷史,有的虎視眈眈逡巡在祖國的周邊;現在國人,有的居安自樂,有的助紂為虐,有的煽風點火全然忘了血與火的歷史。
八十三年已過去,蘇州河畔有記憶。四行倉庫紀念館的西牆上,依舊彈孔密布,仿佛在提醒著後人:國恥不能忘,吾輩當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