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縱觀古今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情,莫過於衣、食、住、行。無論哪一項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在這四件人生大事之中,唯有「食」最值得老百姓關注。正所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只有豐衣足食才能安居樂業。
古代老百姓最期待的事情就是風調雨順,因為只有氣候條件適宜才能有好收成。進而過上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好日子。「五穀豐登」很好理解就是糧食豐收,一般「五穀」泛指稻、黍、稷、麥、菽。
而「六畜興旺」中的「六畜」,恐怕很多人都不知所云。據《管子·牧民》記載:「藏於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這段話中的「養桑麻」泛指栽種農作物,而「六畜」則是指代,「馬、牛、羊、雞、豬、狗」。
這六種動物在現代社會中十分普遍,並且都是人們餐桌上的主要肉食。如果將「六畜」與「興旺」聯繫在一起,則寓意牲畜、家禽繁衍興旺,社會經濟逐漸向繁榮發展。筆者認為通過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可以窺探出古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六畜」起源及馴化歷史
關於「六畜」的起源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生活在遠古時期的古代先民,主要以採集、狩獵、漁獵作為生存方式。他們在狩獵的過程中發現,如果能夠將自然界中的動物馴服,那麼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煩,而且也可以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筆者認為這其實也是古代先民,根據自身生活經驗、實際需求,以及對大自然的認知與探索,最終形成的一種原始飼養經濟模式。但按照現代經濟思維去分析,可以發現這其實就是以生存為契機,而衍生出來的一種自然馴養方式。
「馬、牛、羊、雞、狗、豬」,被稱為「六畜」的歷史十分漫長。而且古代先民馴化「六畜」的時間,也至少有幾千年的歲月痕跡了。「六畜」在經過不斷馴化的過程中,逐漸喪失了原始野性並最終成為家畜。
一、有記載的「六畜」起源歷史
1.「周禮」中記載的「六畜」
《周禮·夏官·職方氏》中曾記載:「河南曰豫州……其畜宜六擾」。「擾」在這裡表達的是馴服之意,也就是說「六畜」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成為了婦孺皆知的家畜。如果按照這個角度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古代先民馴化「六畜」的過程,其實也是生產力與生產技術逐步提升的過程。
《周禮·天官·庖人》云:「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筆者認為首先這段寥寥數語的史料,向後人展示了西周時期的動物種類。同時,也寫出了時人餐桌上的肉食樣式,而畜、獸、禽皆以「六」為泛指。
「六禽」一般專指「雁﹑鶉﹑鷃﹑雉﹑鳩﹑鴿」;而「六獸」則是「麋、鹿、熊、麕、野豕、兔」。「庖人」就是現代社會中的廚師,從「庖丁解牛」成語中可以知其意。西周時期的「庖人」就已經掌握了,六畜、六獸、六禽的分辨以及烹飪方法。
筆者認為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六畜」一定是在西周之前就已經出現。並且成為了當時老百姓家中的必備之物,「六畜」中的馬、牛可以充當勞動力,而「羊、雞、狗、豬」則是人們餐桌上的美食。
2.春秋戰國時的「六畜」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六畜」的說法已經廣為流傳,並且還發展出了「五牲」、「三犧」。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載:「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五牲」一般指牛、羊、豬、犬、雞;「三犧」則專指牛、羊、豕。
從這句史料中可以分析出,當時社會在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時,「六畜、五牲、三犧」都會被作為祭品。而唯一能以「六畜」為祭的僅有周天子。「五牲」與「六畜」僅相差了「牛」,這說明「牛」在社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六畜、五牲、三犧」既是重要的祭祀用品,同時,也可以為時人提供「五味」,即甜、酸、苦、辣、鹹,在這裡主要是泛指各種味道。從這一點來看可以得知,「六畜」的主要作用就是祭祀與食用。
筆者認為古代社會的幸福標準,一般都以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為基礎。《六韜·龍韜·立將》中曾言:「是故風雨時節,五穀豐熟,社稷安度寧」,只要老百姓豐衣足食江山社稷才能長治久安。
3.《三字經》中的「六畜」
《三字經》是南宋時期王應麟編寫的,是一部具有啟蒙和教化意義的兒童讀物。直到現代社會依然被奉為教育兒童的經典教材。《三字經》中曾寫道「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大意為「六畜」皆由人馴化並飼養。
這十二字不僅寫出了「六畜」的具體種類,同時也道出了「六畜」的來歷。「六畜」並不是憑空出現的動物,而是由遠古時期的先民撲捉並馴化而來。至此之後「六畜」就一直參與到,祭祀或古人日常飲食之中。現代社會中的「六畜」,依然是人們喜聞樂見的美食。
筆者認為「六畜」從野生動物,變成被人類馴化的家畜之後,歷經幾千年的歷史演變,早已經失去了其原本的面貌。所以大家現在看到了「六畜」模樣,實際上應該是進化之後的結果。雖然現在早都已經廢棄了,「五牲」、「三牲」祭祀制度。
但是這些曾作為祭品的牲畜或家禽,在現代社會中卻變成了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不同地域製作出來的美食,其味道、口感也各有特色。但筆者認為大家在大快朵頤之時,也應該多理解一些有關「六畜」的馴化歷史。
「六畜」的馴化歷史之「豕」
一、第一個被馴化的「豕」
豬又稱為「豕」,是人類歷史上最早馴化的「六畜」之一。現代社會中飼養的家豬主要是由,遠古時期的野豬經過馴化而形成。作為一種雜食類哺乳動物,豬的身體較為肥壯、四肢短小、鼻子較長,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適應能力強,以及繁殖速度特別快。
遠古時期的先民之所以會馴養「六畜」,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填飽肚子。但是隨著時間不斷的推移飼養家畜的作用,越來越傾向於提供經濟盈餘。並且在飼養家豬的過程中,人們也形成了一些比較獨特的習俗。
現代社會中「殺年豬」習俗,就是在野豬被馴化為家豬之後的事情。事實上古代先民在馴化「六畜」之時,不僅經歷了一段十分漫長的歷史時期。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困難,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六畜」被馴化之後,也可以證明人類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二、「養豬致富」之「湯盎」
相信很多人一聽到養豬致富四個字,都會條件反射一般想到現代社會,廣大農村地區所從事的一種經濟手段。事實上在野豬被馴化為家豬之後,除了可以為古代先民提供肉類食物之外。同時,也萌芽出了較為先進的經濟思維。
如果從歷史角度去分析可以發現,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經開始飼養豬、狗等家畜。但豬最為第一批被馴化的家畜,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在當時就已經掌握了飼養家豬的技術,並且從此之後家豬的繁殖也走上正軌。
大約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以賣豬肉為生的商販。雖然看起來規模比較小,但基本的商業模式已經形成。也就是說早在3000多年之前,養豬致富就已經被提上日程。並且經過不斷發展最終在唐朝時期,形成了較為專業的「湯盎」買賣產業。
唐代《雲仙雜記》中曾有:「黑面郎,謂豬也」的說法,而《朝野僉載》中將豬稱為「湯盎」。唐代洪州地區以養豬而揚名四海,在當地不僅行程了專業的養豬基地。而且也出現了較大規模的豬肉販賣集市,產供銷一條龍商業模式初具規模。
這也是古代歷史中有記載的,關於養豬致富的最早記錄。但大家應該了解養豬致富並非唐朝人首創,早在野豬被馴化之時就已經出現了,小規模的私人販賣豬肉的行為。但由於並未形成比較專業的商業體系,所以直到唐朝時而最終被提上日程。
三、豬的飼養歷史
在很多現代人的眼中,古代先民一直都生活在矇昧無知之中,事實上縱觀歷史發展古代先民的智慧,不僅要遠遠超出大家的想像。而且在某些方面就連現代人也無法達到,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舍飼」,也就是專門養豬的豬圈。
商、周時代的「舍飼」 雖然十分簡陋,但是也可以證明野豬已經被馴化為家豬。並且古代先民已經掌握了養豬技術,並且隨著生產力不斷提升,豬的種類也開始不斷增加。白煮、黑豬等品種開始逐漸出現,並且還發明了養豬技術上「閹豬」。
按照這個規律發展下去養豬致富,幾乎就成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筆者認為從野豬被馴化之後,古代人的餐桌上就開始出現了,以豬肉、排骨、豬頭、豬耳朵,以及血腸、豬蹄、豬尾巴等為主的肉食生活。
即使是在現代社會豬肉也是人們,最難以割捨的日常美食之一。豬肉千層餅、紅燒肉、野菜豬肉丸子,脆皮豬肉、豬排、豬皮凍等,都是人們餐桌上的家常菜。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豬」或者豬肉,一直都伴隨人類歷史發展與進步。
唐代以胖為美可能與豬肉有關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帝國之一,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曾一度超越了同一時期的其他國家。並且因為軍事實力相對比較強大,所以還出現過「萬邦來朝」的重要政治局面。
相信對唐朝歷史比較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唐朝政治方面不僅特別開明,而且女性的社會地位也有很大提升。在當時社會女性不僅可以拋頭露面,而且也可以自由選擇戀愛或婚姻。再加上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所以也形成了「以胖為美」的風潮。
關於唐朝女性「以胖為美」的特點,有很多歷史學家都提出了個人觀點。大多數人都認為這與唐朝人的易胖體質有關係;或者是生活條件已經達到了小康,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鍛鍊所以才會長胖。
但是筆者卻認為「以胖為美」只是一種託辭,唐朝時豐富多彩的美食,才是唐朝女性身體肥胖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唐朝時期出現了養豬致富的經濟現象,所以一時間全國上下的餐桌上,基本上都出現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全豬宴」。
現代人吃豬肉講究區分部位,但是唐朝人就特別喜歡吃烤全豬。簡單說就是將一頭豬處理乾淨之後,直接放在炭火上面炙烤。完全烤熟之後人們就會大快朵頤,經年累月的吃豬肉想不胖都難。
「六畜」作為古代中國飲食基礎,從馴化野生動物開始就已經被提上日程。雖然馬、牛等大牲畜只用來祭祀,但羊、豬雞、狗卻變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豬肉、狗肉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肉食,而且從先秦時期開始就形成了吃狗肉的食俗。
「六畜」中食用率最高的家豬,自商周時期開始就已經形成圈養模式。並且在這種模式的基礎之上,又發明了很多與養豬有關的技術。筆者認為從古代人馴化「六畜」,再到以「六畜」祭祀或食用,這其實也是古代生產力進步的一種表現。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代先民,既是歷史參與者同時也是創造者。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他們的勤勞勇敢,為後世朝代發展奠定了重要歷史契機。同時也為華夏文明逐漸成熟,提供了十分必要的客觀條件。「六畜」既是一種生活動力,同時也是一種時代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