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畜」中哪個最先被馴化?從一隻豬的馴化過程,窺探古代人的生活

2020-12-12 騰訊網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縱觀古今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情,莫過於衣、食、住、行。無論哪一項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在這四件人生大事之中,唯有「食」最值得老百姓關注。正所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只有豐衣足食才能安居樂業。

古代老百姓最期待的事情就是風調雨順,因為只有氣候條件適宜才能有好收成。進而過上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好日子。「五穀豐登」很好理解就是糧食豐收,一般「五穀」泛指稻、黍、稷、麥、菽。

而「六畜興旺」中的「六畜」,恐怕很多人都不知所云。據《管子·牧民》記載:「藏於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這段話中的「養桑麻」泛指栽種農作物,而「六畜」則是指代,「馬、牛、羊、雞、豬、狗」。

這六種動物在現代社會中十分普遍,並且都是人們餐桌上的主要肉食。如果將「六畜」與「興旺」聯繫在一起,則寓意牲畜、家禽繁衍興旺,社會經濟逐漸向繁榮發展。筆者認為通過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可以窺探出古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六畜」起源及馴化歷史

關於「六畜」的起源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生活在遠古時期的古代先民,主要以採集、狩獵、漁獵作為生存方式。他們在狩獵的過程中發現,如果能夠將自然界中的動物馴服,那麼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煩,而且也可以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筆者認為這其實也是古代先民,根據自身生活經驗、實際需求,以及對大自然的認知與探索,最終形成的一種原始飼養經濟模式。但按照現代經濟思維去分析,可以發現這其實就是以生存為契機,而衍生出來的一種自然馴養方式。

「馬、牛、羊、雞、狗、豬」,被稱為「六畜」的歷史十分漫長。而且古代先民馴化「六畜」的時間,也至少有幾千年的歲月痕跡了。「六畜」在經過不斷馴化的過程中,逐漸喪失了原始野性並最終成為家畜。

一、有記載的「六畜」起源歷史

1.「周禮」中記載的「六畜」

《周禮·夏官·職方氏》中曾記載:「河南曰豫州……其畜宜六擾」。「擾」在這裡表達的是馴服之意,也就是說「六畜」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成為了婦孺皆知的家畜。如果按照這個角度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古代先民馴化「六畜」的過程,其實也是生產力與生產技術逐步提升的過程。

《周禮·天官·庖人》云:「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筆者認為首先這段寥寥數語的史料,向後人展示了西周時期的動物種類。同時,也寫出了時人餐桌上的肉食樣式,而畜、獸、禽皆以「六」為泛指。

「六禽」一般專指「雁﹑鶉﹑鷃﹑雉﹑鳩﹑鴿」;而「六獸」則是「麋、鹿、熊、麕、野豕、兔」。「庖人」就是現代社會中的廚師,從「庖丁解牛」成語中可以知其意。西周時期的「庖人」就已經掌握了,六畜、六獸、六禽的分辨以及烹飪方法。

筆者認為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六畜」一定是在西周之前就已經出現。並且成為了當時老百姓家中的必備之物,「六畜」中的馬、牛可以充當勞動力,而「羊、雞、狗、豬」則是人們餐桌上的美食。

2.春秋戰國時的「六畜」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六畜」的說法已經廣為流傳,並且還發展出了「五牲」、「三犧」。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載:「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五牲」一般指牛、羊、豬、犬、雞;「三犧」則專指牛、羊、豕。

從這句史料中可以分析出,當時社會在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時,「六畜、五牲、三犧」都會被作為祭品。而唯一能以「六畜」為祭的僅有周天子。「五牲」與「六畜」僅相差了「牛」,這說明「牛」在社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六畜、五牲、三犧」既是重要的祭祀用品,同時,也可以為時人提供「五味」,即甜、酸、苦、辣、鹹,在這裡主要是泛指各種味道。從這一點來看可以得知,「六畜」的主要作用就是祭祀與食用。

筆者認為古代社會的幸福標準,一般都以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為基礎。《六韜·龍韜·立將》中曾言:「是故風雨時節,五穀豐熟,社稷安度寧」,只要老百姓豐衣足食江山社稷才能長治久安。

3.《三字經》中的「六畜」

《三字經》是南宋時期王應麟編寫的,是一部具有啟蒙和教化意義的兒童讀物。直到現代社會依然被奉為教育兒童的經典教材。《三字經》中曾寫道「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大意為「六畜」皆由人馴化並飼養。

這十二字不僅寫出了「六畜」的具體種類,同時也道出了「六畜」的來歷。「六畜」並不是憑空出現的動物,而是由遠古時期的先民撲捉並馴化而來。至此之後「六畜」就一直參與到,祭祀或古人日常飲食之中。現代社會中的「六畜」,依然是人們喜聞樂見的美食。

筆者認為「六畜」從野生動物,變成被人類馴化的家畜之後,歷經幾千年的歷史演變,早已經失去了其原本的面貌。所以大家現在看到了「六畜」模樣,實際上應該是進化之後的結果。雖然現在早都已經廢棄了,「五牲」、「三牲」祭祀制度。

但是這些曾作為祭品的牲畜或家禽,在現代社會中卻變成了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不同地域製作出來的美食,其味道、口感也各有特色。但筆者認為大家在大快朵頤之時,也應該多理解一些有關「六畜」的馴化歷史。

「六畜」的馴化歷史之「豕」

一、第一個被馴化的「豕」

豬又稱為「豕」,是人類歷史上最早馴化的「六畜」之一。現代社會中飼養的家豬主要是由,遠古時期的野豬經過馴化而形成。作為一種雜食類哺乳動物,豬的身體較為肥壯、四肢短小、鼻子較長,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適應能力強,以及繁殖速度特別快。

遠古時期的先民之所以會馴養「六畜」,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填飽肚子。但是隨著時間不斷的推移飼養家畜的作用,越來越傾向於提供經濟盈餘。並且在飼養家豬的過程中,人們也形成了一些比較獨特的習俗。

現代社會中「殺年豬」習俗,就是在野豬被馴化為家豬之後的事情。事實上古代先民在馴化「六畜」之時,不僅經歷了一段十分漫長的歷史時期。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困難,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六畜」被馴化之後,也可以證明人類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二、「養豬致富」之「湯盎」

相信很多人一聽到養豬致富四個字,都會條件反射一般想到現代社會,廣大農村地區所從事的一種經濟手段。事實上在野豬被馴化為家豬之後,除了可以為古代先民提供肉類食物之外。同時,也萌芽出了較為先進的經濟思維。

如果從歷史角度去分析可以發現,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經開始飼養豬、狗等家畜。但豬最為第一批被馴化的家畜,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在當時就已經掌握了飼養家豬的技術,並且從此之後家豬的繁殖也走上正軌。

大約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以賣豬肉為生的商販。雖然看起來規模比較小,但基本的商業模式已經形成。也就是說早在3000多年之前,養豬致富就已經被提上日程。並且經過不斷發展最終在唐朝時期,形成了較為專業的「湯盎」買賣產業。

唐代《雲仙雜記》中曾有:「黑面郎,謂豬也」的說法,而《朝野僉載》中將豬稱為「湯盎」。唐代洪州地區以養豬而揚名四海,在當地不僅行程了專業的養豬基地。而且也出現了較大規模的豬肉販賣集市,產供銷一條龍商業模式初具規模。

這也是古代歷史中有記載的,關於養豬致富的最早記錄。但大家應該了解養豬致富並非唐朝人首創,早在野豬被馴化之時就已經出現了,小規模的私人販賣豬肉的行為。但由於並未形成比較專業的商業體系,所以直到唐朝時而最終被提上日程。

三、豬的飼養歷史

在很多現代人的眼中,古代先民一直都生活在矇昧無知之中,事實上縱觀歷史發展古代先民的智慧,不僅要遠遠超出大家的想像。而且在某些方面就連現代人也無法達到,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舍飼」,也就是專門養豬的豬圈。

商、周時代的「舍飼」 雖然十分簡陋,但是也可以證明野豬已經被馴化為家豬。並且古代先民已經掌握了養豬技術,並且隨著生產力不斷提升,豬的種類也開始不斷增加。白煮、黑豬等品種開始逐漸出現,並且還發明了養豬技術上「閹豬」。

按照這個規律發展下去養豬致富,幾乎就成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筆者認為從野豬被馴化之後,古代人的餐桌上就開始出現了,以豬肉、排骨、豬頭、豬耳朵,以及血腸、豬蹄、豬尾巴等為主的肉食生活。

即使是在現代社會豬肉也是人們,最難以割捨的日常美食之一。豬肉千層餅、紅燒肉、野菜豬肉丸子,脆皮豬肉、豬排、豬皮凍等,都是人們餐桌上的家常菜。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豬」或者豬肉,一直都伴隨人類歷史發展與進步。

唐代以胖為美可能與豬肉有關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帝國之一,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曾一度超越了同一時期的其他國家。並且因為軍事實力相對比較強大,所以還出現過「萬邦來朝」的重要政治局面。

相信對唐朝歷史比較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唐朝政治方面不僅特別開明,而且女性的社會地位也有很大提升。在當時社會女性不僅可以拋頭露面,而且也可以自由選擇戀愛或婚姻。再加上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所以也形成了「以胖為美」的風潮。

關於唐朝女性「以胖為美」的特點,有很多歷史學家都提出了個人觀點。大多數人都認為這與唐朝人的易胖體質有關係;或者是生活條件已經達到了小康,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鍛鍊所以才會長胖。

但是筆者卻認為「以胖為美」只是一種託辭,唐朝時豐富多彩的美食,才是唐朝女性身體肥胖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唐朝時期出現了養豬致富的經濟現象,所以一時間全國上下的餐桌上,基本上都出現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全豬宴」。

現代人吃豬肉講究區分部位,但是唐朝人就特別喜歡吃烤全豬。簡單說就是將一頭豬處理乾淨之後,直接放在炭火上面炙烤。完全烤熟之後人們就會大快朵頤,經年累月的吃豬肉想不胖都難。

「六畜」作為古代中國飲食基礎,從馴化野生動物開始就已經被提上日程。雖然馬、牛等大牲畜只用來祭祀,但羊、豬雞、狗卻變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豬肉、狗肉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肉食,而且從先秦時期開始就形成了吃狗肉的食俗。

「六畜」中食用率最高的家豬,自商周時期開始就已經形成圈養模式。並且在這種模式的基礎之上,又發明了很多與養豬有關的技術。筆者認為從古代人馴化「六畜」,再到以「六畜」祭祀或食用,這其實也是古代生產力進步的一種表現。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代先民,既是歷史參與者同時也是創造者。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他們的勤勞勇敢,為後世朝代發展奠定了重要歷史契機。同時也為華夏文明逐漸成熟,提供了十分必要的客觀條件。「六畜」既是一種生活動力,同時也是一種時代鑑證。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重現動物馴化:如何再現從狼到狗的轉變過程
    一萬兩千年前,由於某個相對來說更有愛心的人類,與一隻可能由於更需要食物的狼建立了聯繫,並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人類收養了她的孩子。通過15代的選擇,人類人為培養出食量更少、能聽懂人類手勢甚至表情、通過吠叫與人類交流(包括發出警報)的新物種——狗。這是第一種被馴化的動物。
  • 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馴化狗的?
    甚至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夥伴。它們小到可以陪主人嬉戲玩耍,大到可以看家護院,陪主人外出打獵。但是你想不到,你家中可鹽可甜的小可愛,它的祖先灰狼曾經是人類的勁敵。那狗被馴化的歷程是到底怎麼樣的呢?
  • 狗狗的馴化過程是怎樣的呢
    當我們人類開始定居的時候,狼也緊跟著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比如它們的生活方式,慢慢地形成了家犬。由此可知,家犬是由狼經過馴化來的,這已經得到了行為學、考古學、細胞學和生物分子學等多方面的證實,不過人類是如何將狼馴化成家犬的,當前我們已經無法考證。狼演變成為在現在的狗狗,經過了一個十分漫長的進化過程。
  • 夏目漱石代表作《我是貓》:未被馴化的貓,用一雙眼窺探了人性
    ——夏目漱石林少華曾在《我是貓》中說過,為了翻譯這本《我是貓》,他專門買了一隻貓回來觀察。貓,屬於貓科動物,家貓的祖先據推測是起源於古埃及的沙漠貓,波斯的波斯貓,已經被人類馴化了3500年(但未像狗一樣完全地被馴化)。
  • 馴化貓的故事,是人類馴化了貓,還是貓利用了人類
    但是,賽普勒斯島是地中海中的一個小島,距離最近的陸地有70公裡遠,是誰把貓帶到了島上?人與貓之間的這種親密關係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誰是家養貓的祖先?人類如何幫助貓佔領賽普勒斯,並最終佔領整個世界?賽普勒斯為此,我們要感謝馴化的複雜過程。
  • 為何動物會願意被人類馴化?
    這裡,就需要從人類對野生動物開始馴化說起了。根據資料顯示,在人類進化和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將野生的動植物從自然繁育過程,逐漸演化為人工培育的過程,就是人類的馴化過程,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標誌。當然,不同的物種人類對其進行馴化的時間也不同,馴化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 馴化動植物是傳染病根源?
    該假說認為,從距今1.2~1萬年前開始,野生動物不斷被人類馴化,這不但改變了人類在生物鏈上的位置,同時也逐漸影響了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流行性病菌也隨之在家養動物中產生,最後在人類與馴養動物之間不斷地交叉感染。事實真的如此嗎?
  • 《方舟生存進化》異特龍怎麼馴化 異特龍特性馴化介紹
    導 讀 《方舟生存進化》中兇殘的大型食肉龍一般都是獨來獨往的,然而就有這麼一種活用群體智慧的恐怖殺手異特龍,下面就為大家帶來了《方舟生存進化》異特龍特性與馴化介紹
  • 俄羅斯科學家用60年馴化的一批狐狸,如今怎麼樣了?
    在我們的印象中,演化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但其實,所謂的漫長可能只是錯覺,由於群體極度適應環境後,演化速度會放緩,所以會顯得「緩慢」「停滯」「漸進」。事實上,自然選擇可以是快速而激烈的,也就是說,短時間內發生巨大的變化。
  • 非洲的鬣狗能否馴化用來看家護院?
    在人類的歷史上,馴化的哺乳動物就這麼幾種:豬、牛、羊、馬、駱駝、貓、狗。而且這幾種動物裡面,也只有狗是用來看家護院的。因為狗具有一定的攻擊性,也有相當的警惕能力,同時狗也是一種社會性的群體動物,能夠服從首領的領導。
  • 人類幻想與猛獸做朋友,本質上不過是想馴化一隻萌寵!
    於是有一天,約翰抱來一隻剛出生的白獅,給她做寵物。對,就像你家孩子不開心,於是你送她一條小狗或者小貓一樣。但是白獅跟狗狗還是有區別的,要做寵物太難了。雖然米婭跟白獅關係很好,但白獅很快長成一隻有威脅的兇猛獅子。套路就是,約翰要把獅子賣了。因為這玩意兒太嚇人了,誰放心自己女兒天天跟獅子在一起?就算獅子不咬她,也會咬別人啊。
  • 《方舟:生存進化》恐龍特點及馴化詳解 怎麼馴化恐龍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一位玩家分享的《方舟生存進化》恐龍特點及馴化詳解,對這個恐龍世界還不了解的玩家,快跟小編一起來看看怎麼馴化恐龍吧
  • 家雞是從哪兒起源怎麼馴化的?全基因組DNA測序揭開謎底
    家雞是當今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飼養數量最多的家養動物,但其起源和馴化過程仍存在巨大爭議。自達爾文以來,這個問題一直頗受關注。,並有助於理解這一地區人類與其他馴化物種(例如水稻、狗、水牛和家豬等)互動的歷史,指出中國西南、泰國北部、緬甸等地區很可能是家雞的起源地和馴化中心。
  • 全新揭秘家雞家鴨的起源馴化—新聞—科學網
    這些成果為人類深入認識家雞、家鴨的馴化過程提供了全新的視野,並有助於人類了解農業發展史,解讀這一地區人類與自然界的生態關係。 發現家雞真正的「祖先」 「家雞是目前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飼養數量最多的家養動物,其數量超過現有豬、狗、牛等家養動物的總和。據統計,家雞有約240億隻,比其它所有鳥類還多出一個數量級。
  • 方舟手遊巨鷹馴化方法介紹
    導 讀 有很多的小夥伴們都想知道方舟手遊巨鷹怎麼馴化,下面九遊小編為大家帶來方舟手遊巨鷹馴化方法介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 豬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肉食,為什麼我們這麼喜歡豬肉?
    可能得從我們馴服豬的時候開始。野豬的馴養我們吃的家豬是從野豬身上馴養出來的,亞洲和歐洲豬分別來自亞洲和歐洲公豬,他們都有自己的族系。中國清管器可分為華南清管器和華北清管器,他們的體型、毛色和繁殖能力各不相同,由此推斷華北豬實際上是歐洲野豬的後代,華南豬是亞洲野豬的後代。
  • 一頭豬價值超500萬?不論斤稱按釐米算!
    1 豬在中華文明有諸多象徵意義 一提到豬,人們都會與「髒豬、笨豬、懶豬」等相掛鈎,但其實豬在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著諸多象徵意義
  • 人類可以將狼馴化成狗,為何不能馴化老虎和獅子?
    對於狗的起源,人們一直存在著很多的爭議,不過目前比較普遍認同的觀點是:狗是由狼馴化而來的。此外,狗還是人類馴化的第一種動物。這其實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因為狼是一種非常兇猛而又狡猾的動物,而原始人類竟然可以馴化狼,顯然這個過程一定十分艱辛。
  • 《馴龍高手3》:關於馴化的故事
    這是一個關於馴化的故事,低級馴化靠暴力,中級馴化靠智慧,高級馴化靠情感。夢工廠總算出品了一部有獨特精神內核的動畫長片,它再一次了滿足人類對擁有一個忠心耿耿又無所不能的超級伴侶型寵物的幻想,更何況無牙還是賣萌能手,叫人如何不喜愛。 這個經典畫面無疑是電影的高光時刻,早已經成為很多粉絲的電腦桌面。
  • 除人類外,有什麼動物會馴化其他生物?
    多餘的時間它們就會社交,享受生活。人類學家薩林斯對比了石器時代的人們每天勞作時間,和現在人每天的勞作時間,結果發現石器時代的人的工作量遠遠小於今天;工作時間也遠遠低於現在。但自從人類馴化了牲畜之後,人類既要照顧牲畜幼崽,讓它們免遭食肉動物的攻擊;還要為它們採集食物,讓它們免受飢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