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因為輕便、夠用還是貧窮,APS-C 畫幅機型長久以來都有著相當基數的用戶存量。
然而除了完整度 No.1 的富士 X 卡口系統外,其他卡口的 APS-C 系統在配鏡方面或多或少都會讓人糾結。
還是從個人經驗出發,這次就將自己放在 E 卡口 APS-C 畫幅機身上用過的鏡頭逐個數,順便再聊聊我對於 APS-C 畫幅的一些配鏡思路。
FE35mm F2.8 ZA
又見這張當初寫 ILCE-6500 所拍的圖就知道,我對 ILCE-6500 和 FE35mm F2.8 ZA 這個搭配是多麼的情有獨鍾(雖然鏡頭已經被我出掉了)。
作為一枚像場可以覆蓋全畫幅的鏡頭,FE35mm F2.8 ZA 無論是體積還是重量,都稱得上是『極致輕便』。
雖然不少人會嫌棄其 F2.8 的光圈,但如果你這個搭配看成放大版並配上等效 50mm 定焦的理光 GR(當然沒人家 PS 機那麼輕巧啦),我覺得這也不是不能接受。畢竟 E 卡口也只有這個搭配,才能有 「一手掌控」 且全方位皆高素質的體驗。
不過需要留意,這枚鏡頭最近對焦距離偏遠(35cm)的問題,放到 APS-C 畫幅上還是會帶來一些阻礙。
FE35mm F1.8
FE35mm F2.8 ZA 身上的各種 「小毛病」,FE35mm F1.8 都已解決。只是……ta 做不到『極致輕便』以及色散比 ZA 放飛不少。
對比起 FE35mm F2.8 ZA 這樣的 「E 卡口初代全畫幅鏡頭」,FE35mm F1.8 無疑是先進很多。
如更快速的對焦馬達、更高的放大倍率以及線性對焦環。體積方面因 F1.8 光圈而無可避免地增大,個人覺得這是 35mm 置於 APS-C 畫幅機身上的 「極限」,再大又會變得不太協調了。
所以不要覺得 FE35mm F1.8 可以『取代』 FE35mm F2.8 ZA,體驗過『極致輕便』的人都會明白無論選誰都是一個『取捨』。
FE55mm F1.8 ZA
一枚從發布到現在一直都有口皆碑的鏡頭,我覺得 FE55mm F1.8 ZA 應該無須作太多介紹。
實話說,論性價比、論焦外的 「味道」,個人覺得 FE55mm F1.8 ZA 其實並沒有 FE50mm F1.8 (經典雙高斯)做得那麼好。
但考慮到 FE50mm F1.8 的對焦,在搭配 ILCE-6500 時也不見得有太好表現,那就別提用戶基數更大的非旗艦機型用戶了(價格面前不在乎這個的除外)。
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55mm 在 APS-C 畫幅等效後其實更加接近 85mm 的視角,這細小的差異會讓 「講究」 的用戶感到滿意。
FE28mm F2
28mm 是一個有趣的焦段,在全畫幅機身上 ta 拍下的就是你 「看到的」,而在 APS-C 畫幅的機身上,ta 拍到的則是你 「眼前的」。
賣掉了,沒留圖……
作為 E 卡口早期推出的一枚沒有任何後綴的全畫幅定焦,不要期望 FE28mm F2 會有什麼玄學。中心銳度還挺不錯,邊緣畫質有點弱便是 ta 的真實寫照。
當然了,放在 APS-C 畫幅上就沒什麼必要談邊緣。
放到 APS-C 畫幅上,FE28mm F2 的視角將等效到約 40mm,但畢竟 ta 是一枚 28mm 定焦,F2 全開的虛化效果還是相當一般。
不過出於我個人對 40mm 這個焦段的偏愛,28mm 配上 APS-C 畫幅用起來是相當順手。
FE85mm F1.8
手榴彈一般的體積,配上 APS-C 畫幅機身真的協調嗎?並不。但中長焦又有哪個鏡頭有 F1.8 而造型又能夠做小呢?並沒有。
基於以上的兩個問題,如果想給 APS-C 畫幅配上一枚長焦大光圈鏡頭的話,FE85mm F1.8 似乎還是比較實在的。
除非是風光、演唱會等使用場景,否則我們日常其實很少會用到比 135mm 更長的焦段。
如是者,等效接近 135mm 並配有 F1.8 大光圈的 85mm F1.8 放在 APS-C 畫幅機身上,一定程度已經能夠滿足長焦需求。同時,F1.8 大光圈一定程度上還能抵消 APS-C 畫幅高感相對較差的尷尬。
FE70-200mm F4 G OSS
E 卡口 APS-C 機身的造型(旁軸造型)其實並不適合搭配長焦使用,但如果必須用到這個焦段的話,輕便的 FE70-200mm F4 G OSS 還算可以。
這個也賣掉了,沒圖……
除了等效後 「攢了長焦」 和取景器不同軸之外,FE70-200mm F4 G OSS 在對焦、畫質等方面都與搭配 ILCE-7RII 無太多區別。所以這個搭配的唯一問題就只有 200 端對焦頗慢。
只配著 ILCE-7R2 稍微認真用過,湊合看看:
E18-55mm F3.5~5.6 OSS
標準變焦是最實用同時也是最無聊的一個鏡頭規格,考慮到選擇 APS-C 畫幅機身的用戶絕大部分都不是職業用戶,個人覺得沒有必要在標準變焦上花大價錢。
然而,E16-50mm F3.5~5.6 OSS 做工之松垮,每次用別人機器的時候都怕把這鏡頭弄散架…… 所以從 NEX 一路走來的玩家總會告訴你 「識玩都會玩這個」。
純粹拿來補個焦段的標準變焦,糾結廣角端差多少視角那是庸人自擾。倒是想要收一枚的話,個人建議還是選擇黑色版本。
並不是因為黑色版本有傳聞中的 「偷偷小改」 加持,而是因為黑色版本是隨 NEX7 一同發布,隨後的 NEX 套機便進入了 E16-50mm F3.5~5.6 OSS 時代。所以黑色版本至少可以保證,這枚 E18-55mm F3.5~5.6 OSS 「年份」 不會太舊。
福倫達 12mm F5.6 II
選擇福倫達 12mm F5.6 II 的原因很簡單,我的 ILCE-7RII 都能用。
F5.6 光圈確實小了點,但如果只是隨便拍拍又或者玩長曝光的話其實足夠啦!等效 18mm 視角畫面的拉伸感相對比較容易控制,全開即有星芒這一點也是相當有意思,雖然全開其實也只有 F5.6。
福倫達 40mm F1.4 SC
這個是私心推介,大概是我對 40mm 的沉迷早已到達一個無法自拔的地步。
40mm 這個神奇的焦段,無論放在全畫幅還是 APS-C 畫幅機身上它依然屬於標頭範圍。自然地,除了視角上的差異外,福倫達 40mm F1.4 在兩個畫幅上的焦段感並不會相差太大,而不會像 28mm、35mm,放在 APS-C 畫幅上等效了標頭的視角,但仍會出現一種比標頭 「廣」 的感覺。
轉接環是金屬的,鏡頭也是金屬的,所以 APS-C 畫幅上使用福倫達 40mm F1.4 其實只是看上去很搭,實際上還挺重的。
鏡頭群構建思路
不僅是 E 卡口 APS-C 畫幅系統,這個鏡頭群構建思路還適用於佳能 EF 卡口、尼康 F 卡口等同時具備全畫幅和 APS-C 畫幅機身的系統都適用。
而 E 卡口作為我的主力系統,APS-C 畫幅機身的鏡頭選擇,我個人主要會看中兩個方面,一是輕便,二是全畫幅可用。
一來頭重腳輕頗為影響使用感受,二來即便還沒有全畫幅機身的你,其實也永遠不會知道自己什麼時候突然想 「升級」 全畫幅機身。
×1.5 的係數,對於大光圈定焦以及長焦變焦鏡頭來說選擇時並不會有太大影響。大光圈定焦只需 「選短一個焦段」 便能獲得想要的視角。長焦就更不用說啦,「有賺」!
什麼規格的鏡頭選擇時最麻煩?標準變焦和超廣。很多人都會覺得 APS-C 畫幅的標準變焦可以用 「三元」 的超廣去代替。但我個人的經驗是,標準變焦長焦端的使用率很多時候都要比廣角端高,如此一來其實 「三元」 的超廣是不夠長的。
直接用 「三元」 的標準變焦可以嗎?可以,但你的標變就會回到大概上世紀 80 年代以 35mm 作為廣角端的時代。
所以標準變焦該如何選?手頭上定焦夠的可以直接不買,少用選個便宜的,常用買個貴的。
至於超廣,有條件的話還是選擇 APS-C 畫幅專用的比較好。一方面光圈不至於太小,另一方面像 12mm 這麼廣的焦段放在全畫幅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掌控得很好。
業餘用戶選什麼?
對於一般的家庭用戶而言,個人推薦標準變焦 + 50/55mm 定焦的 「雙標」 組合。標準變焦用於日常,50/55mm 定焦則是大光圈虛化、弱光時所用。
雖然不少人會覺得 50/55mm 用在 APS-C 畫幅上視角會較窄,但想要得到還不錯的虛化,50/55mm 是 「起步價」。
這樣的一機兩鏡組合固然不會滿足你的所有拍攝需求,但拍照本來就是一個取捨,與其花大價錢去買一枚長期趟防潮箱的鏡頭,倒不如放棄吧!而像長焦、超廣這類可能旅行才會用到的鏡頭,別買了,租吧!
一個原則:常用才值得花大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