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朋友詢問古錢幣鑑定的竅門,在這裡小編想告訴大家的是,古錢幣鑑定真就沒啥竅門,它拼的是方法和知識,「方法」是通過量的積累,心中對某一時期錢幣的形制有了基本的認識;「知識」就雜了,對文物、歷史、書法、藝術都的有些涉獵,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玩一輩子也只是個小玩家,而有些人十幾年鑽研就能夠成就斐然。
今天為大家介紹幾種方法,當然說的只是路線,實際操作應該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這方面的知識剛好對您的胃口,可要認真看吶。
第一種方法:看銅質
古錢幣的材質都是銅合金,但成分的不同顏色就不同,比如銅鋅合金呈黃色、銅錫合金白中範青、銅鎳合金是白銅。
其中:宋朝以前的銅色基本都是青白中微微泛紅,漢、唐皆是這種顏色。
明嘉靖以後,開始用黃銅,顏色就是我們所說的金黃。
至近代,新疆、西藏等地區特產紅銅,所以一些晚清民國的銅幣呈紫紅色。
因此,根據不同時代的不同顏色,可有效區分出一些比較明顯的仿品。
第二種方法:看文法
古錢幣都是有字的,最少也得有「XX通寶」四個字。
首先,每一種通寶的文字都有一定特徵, 不管是先秦時期的小篆,唐代的隸書,北宋的行、草、隸、篆、真,明、清的楷書,要想造假,首先這個時代得有這種文體,宋代之前的楷書錢幣基本是假的,這是常識。
其次,即使文體對了還得看文字,看它符不符合這是時期多數錢幣的時代特徵,古人和今人寫字的風格絕對不一樣,即便今人能夠臨摹,那也有區別。
還有,用真錢翻鑄的錢幣,子口一般都不清楚,一次看見那些模糊的字口,就要考慮是不是翻鑄的。
第三種方法:看包漿、看鏽色
這是古玩鑑定的通用方法,但很多人自認為行家才會上當,不懂得反而會從其它方向質疑,包漿和鏽這東西都能做出來,小編個人的經驗是,那些黑色、灰色外表,包漿溫潤的傳世品往往是真的,造假的要相對少,煙燻、火烤、酸浸、土埋制出的往往是那些浮誇的紅斑、綠鏽。
第四種方法:看磨損程度
這一點其實非常好用,小編在10年前開始買錢幣的時候就盯著那些外廓和穿孔部位磨損明顯的買,因為古人愛把古錢穿起來,那些外廓平直、穿孔凌厲的仿品機率大,因為在這一點上人為做舊實在是太費工費力了。
第五種方法:看形制
如果沒有經驗或者只見過一枚,那這種方法就沒用了,但上手多了,還是很有用的,許多假錢都是用真錢翻鑄出來的,那樣的話外形上要小一圈,厚度上要厚一點,行家們只要拿在手上掂量一下,心中就大概有數了,難度再大一點,他們就會看邊,邊緣不光滑和太光滑的都是假貨,摸上去應該是微微磨手,這種感覺大家能理解嗎?
第六種方法:聞氣味
這裡眾說紛紜,這個味真、那個味假,其實在小編看來都是扯淡,只有洗完晾乾之後還能聞見泥土氣息這一條靠譜,朋友們可以試一試。
小編為大家介紹了古錢幣鑑定的「六招」,類似的經驗在前面的文章中也介紹過,其實大家都是按照這個來做的,當然這可不是成為專家的方法,是玩的方法,感興趣的為小編點個讚吧,在此一併謝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