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宮廷最高標準的「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樣的宴席?

2020-12-14 騰訊網

飲食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的象徵,提到各國特色,除了風景以外,人們立刻想起的是米其林星級餐廳、法餐、日料、以及各類酒水。

中國也是如此,無論是到哪裡旅遊,吃住行遊購娛,吃排在第一位,地方美食、各類小吃、網紅餐廳成了人們打卡集散地。然而,大餐不是你想吃想吃就能吃,列如最高檔的滿漢全席,就是多少人可望不可及的。

滿漢全席是正宗的宮廷菜,然而它的來歷卻並不那麼簡單,即使是宮廷中,即使是皇帝,也不是日日都能享用的。

一、入關前滿人飲食多粗放

滿漢全席源自清朝,相關的影視化作品有曾經李保田飾演的《宰相劉羅鍋》中的千叟宴和和香港張國榮、袁詠儀、鍾鎮濤等明星合作的同名電影,這讓我們對滿漢全席的奢侈和精緻有了一個直觀的印象。那麼,滿漢全席是清廷貴族們的日常用餐嗎?他們的飲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清廷貴族們入關前生活在長白山黑龍江一帶,被認為是白山黑水的子孫。在長期的生活中養成了獨特的飲食習慣。之後雖然發展壯大定都瀋陽,逐漸受到漢人飲食的影響,但仍然保持了相當程度的本色,被他們認為這是不忘本的體現。

滿人習慣肉食,其中最主要的是豬肉,因為東北一帶的牛羊不易過冬,因地制宜,除了鹿肉,就是豬肉比較普遍。每逢過年節和各類生老病死的喜慶或紀念的時候,他們都要宰豬,然後和親朋好友一起吃肉,並且用豬肉獻祭祖先,豬肉被看做是福氣和富有的象徵。

因此入關前滿人即使宴席的形制也非常簡單,主要都是以各類家禽和豬肉為食材,而且烹調的方法也很單一。豬肉直接用清水煮熟,然後分為白肉、頭部和血腸、心、肝、肺等各類下水,用盤、碗甚至盆缽等器物裝盤,沒有其他配菜,直接蘸上作料使用。

根據如今保存的《滿文老檔》等記載,那時的貝勒貝子們通常連桌椅都不用,經常就在野外幕天席地,直接用佩刀或匕首割肉而食,據說,瀋陽有名的滿族八大碗就是這麼來的。

而主食方面還沒有流行如今的大米飯,關外苦寒,多產各類粗糧,如小米、豆子、高粱、地瓜等,如今來看價格倒超過了普通大米。

如今北京的幾道宮廷小吃也是從滿人那裡學來的,如各類餑餑和三不沾——黏豆包,據說是清太宗皇太極非常愛吃黏的主食,這才給發揚光大起來。

蔬菜方面倒沒什麼創新,因為東北地區蔬菜品種既少,冬天太長又不耐儲存,所以出名的倒是各類醃菜和泡菜,即使皇宮中也會準備各類醃製食品,酸菜更是他們的最愛。

二、滿漢全席的產生和發展

其實滿人入關以來,對於奢侈之風非常排斥,認為這是中原漢人的弊端。而一直到清朝中後期,他們都在祭祀等一些特殊時期,刻意保持了簡單烹調的習俗,在我們今天看來,這種行為藝術叫做憶苦思甜,在他們看來,這叫不忘祖先創業之艱難。

雍正和乾隆一直以來在年終都有賞賜臣下胙肉的習慣,這就是一大塊煮熟的肥豬肉,不加任何調料,更可怕的是這塊肉不但大,而且根本是冰冷的,腸胃稍差吃了就要鬧肚子。

所以不但皇子們不願吃,連大臣們都吃不下,但是如果不吃,就被看作是不敬祖先,所以他們想出各種方法來躲避。

有的人用醬油泡草紙,然後再用草紙盛著胙肉,可以調調味,不至於太噁心。有的人想方設法偷偷把肉扔掉,結果被發現後還被皇帝懲罰了。

那麼,原本烹調粗放飲食簡單的清朝皇族,是如何發展出滿漢全席這種精緻又龐大的菜品的呢?這得從乾隆說起。

滿漢全席這個詞的來源據考證,是從乾隆時期李鬥所書《揚州畫舫錄》中所記錄的一份菜單,這是關於滿漢全席最早的記載。據此,有人推測這是基於當時官場中宴請的程序。

因為清廷官制與其他朝代有很大的不同,清朝皇帝是滿族人,但是統治的區域大部分卻是漢人的居住地。而清朝入關之前就已經吸收了很多漢人進入官員隊伍,因此入關後大臣們涇渭分明,很多職位都由滿、漢兩族佔據。

之後皇帝很多方面都非常注意平衡滿漢,比如,在記錄時用滿語和漢語各自歸檔,還有,在科舉時滿漢分別考試,做官時也分為滿族官員和漢族官員。

當然宴請時通常也是如此,例如千叟宴,始於康熙,盛於乾隆,分為滿漢分別入席。而官場宴請時加以改進,尤其是乾隆下江南期間,鹽商們為了巴結皇帝,無所不用其極,根本不計成本為他提供最精緻的菜品。

為了儘可能地滿足乾隆所有的要求,他們按照滿族菜和漢族菜分別上菜,通常是先上滿菜,後上漢菜,這樣無形中就形成了一種競爭機制,導致廚師為了PK技藝,開始全力以赴。

這種良性競爭的結果導致菜品的水準越來越高。之後人們將兩邊菜品中技藝精湛的部分拼成一桌,又逐漸被帶入宮廷中,形成了滿族菜和漢族菜的大融合,之後便有了滿漢全席的說法。

但是滿漢全席並不是日常所用的菜品,而是分別適用於不同情況和場合。滿席分為六等,漢席則分為五等。

其中的滿席一等用於皇帝皇后死後的宴席;二等適用於皇貴妃死後;三等用於貴妃、妃子和嬪死後;

四等用於元旦、萬壽節(即太后或皇帝生日)、冬至這三大節慶時期的喜宴,以及皇帝、公主、皇子等大婚時期。五等用於宴請外國貢使以及出席賜宴和親外藩的公主和蒙古貴族;六等用於皇帝賜宴講習經研以及東南亞一帶小國使者。

三、滿漢全席菜品和發展

所以說,很多考證認為滿漢全席雖然最終形成了宮廷菜,但是其來源則是江南的官場菜。根據李鬥《揚州畫舫錄》記錄,滿漢全席是揚州大廚房為到此巡查的六司百官置辦的。

其中的山珍海味到家常菜餚和各類零食甜品和酒水,幾乎無一不包。中國人後來認定的珍品菜餚幾乎全部源自於此。

例如:海味有燕窩、海參、鮑魚、淡菜、魚翅、魚肚等;山珍有熊掌、豹胎、駝峰、果子狸、鹿尾、野雞等;江鮮有鰣魚、西施乳(河豚精子)、甲魚等等;

肉品有羊肉、牛肉、豬肉、雞肉、鴨肉、鵝肉等等。其他還包括所謂的洋碟、熱吃勸酒(猜測為熱黃酒),各類小菜、鮮果、乾果等等。

之後發展的滿漢全席據說共有108道菜,其中又分為親藩、廷臣、萬壽、千叟、九白、節令等等不同類型的宴席,根據具體情況對菜品有詳細的調配和變動。據說曾經流行的相聲貫口報菜名就是滿漢全席中的菜餚。

其選料既精,烹調又細,加之融匯中國許多地方特色物產和菜品,可謂窮奢極欲了。

結語

民以食為天,古人誠不欺我。有人認為滿漢全席這類宮廷宴席代表了中華飲食文化,其實只是代表了宮廷和官場飲食的窮奢極欲。

唐魯孫是著名的美食家和評論人,他曾經在文集中提到一家日本電視臺拍攝中國烹飪影片,在香港國賓樓所定下的滿漢全席的盛況,一桌宴席吃了48個小時,花費約2萬美金,僅僅置辦各類珍稀食材就用了三個月的時間。

然而,這般吃法實在暴殄天物,也和如今的節儉環保衝突甚大。魚翅熊掌對人體來說,蘊含營養和普通肉食相差無多。宴飲固然開懷,卻不可貪杯;滿漢全席名頭雖大,卻並不實用。人們應該吃點好的,何必吃到受傷,須知如今長胖是工傷,長壽只需七分飽。

參考資料:《滿文老檔》、《揚州畫舫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清朝宮廷最高規格的「滿漢全席」,到底是個怎樣的宴席
    現今,一旦說起豪華宴席這種話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在傳說中,這是一種清代宮廷最高等級的宴會,菜式融匯滿漢兩系的精華,有鹹有甜,有葷有素,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 清朝的宮廷宴席是什麼樣子?別被徐克電影《滿漢全席》騙了
    這部電影的名字,便是源自劇中提到的關於清朝滿漢全席的典故,話說清朝皇帝為了彌合滿漢矛盾,於是便下令在宮廷中舉辦兼有滿漢兩個民族飲食特點的宴會,因菜品豐富,規格較高,所以俗稱滿漢全席。乍一看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故事,民族文化大融合,一派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色,只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個典故其實是導演和編劇杜撰的。
  • 中國宴會的巔峰——只存在於傳說中的滿漢全席
    然而,不論是花費心思的私宴,還是上星級的餐廳,真正提到頂級宴席,第一時間會想到的還是「滿漢全席」。它仿佛代表了中國宴席的巔峰標準,但是卻誰都說不清它是什麼,到底有什麼規範,真相極其撲朔迷離。為了紀念這次其樂融融的聚會,皇帝特意賜名「滿漢全席」,這從此成為宮廷宴席的最高標準,只有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文臣武將或者寵臣親信才有機會享受。正是因為普通百姓吃不到也沒見過,滿漢全席顯得十分神秘,光是菜餚的總數就有多個版本。最多的是320種,最少也有64品。
  • 清朝皇帝吃飯有多講究?有名的滿漢全席,並非給皇帝準備的
    提起皇家的用餐標準,特別是清朝皇帝們的夥食,估計所有人的評價都是一個:奢侈!據清代史料記載,清皇室每年光用於飲食的支出就高達四萬金,聽起來真是有點讓人瞠目結舌。並且這還只是皇帝自己掏腰包採購的部分,要是算上各地進貢的山珍海味,恐怕皇宮裡用於飲食的開銷,會是一個算不清楚的天文數字了吧。
  • 「滿漢全席」真的是宮廷御膳嗎?
    《揚州畫舫錄》滿漢席解說當代商業炒作的「滿漢全席」多宗乾隆末年(1795年)李鬥《揚州畫舫錄》滿漢席單為祖本,不但強添「全」字,同時扯上御膳吊人胃口,不如此不能彰顯宴席豪奢尊貴。平心而論,包裝、炒作不是憑空捏造,把《揚州畫舫錄》「滿漢席」作為「滿漢全席」的歷史依據,真的是移花接木,照貓畫虎,大大提升了可信度。在綿延不斷的炒作浪潮中,席單竟然變成了固定成型的御膳。
  • 滿漢全席:形成的原因及形制,一起了解清朝宴客的最高規格
    2004年,徐崢與張庭主演了一部電視劇,講述神廚張東官如何在清朝的御膳房闖出一番天地,劇名就叫《滿漢全席》。人們口耳相傳,認為滿漢全席代表了清朝最高的待客規格。傳說滿漢全席融合了滿漢兩家的飲食精華,山珍海味,無所不全。那麼歷史上真正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樣的,它又是怎樣在清朝出現的,這一切要從清軍入關說起。
  • 瀋陽展出滿漢全席,拒食野味後用雞肉豬肉代替熊掌
    2020年10月8日,遼寧瀋陽,在遼菜博物館裡舉辦了滿漢全席展,國家特級烹飪大師劉敬賢介紹稱,滿漢全席來源於清朝時,菜品從108道至198道不等。相信很多人都曾聽說過「滿漢全席」,因為它經常出現在各種影視作品中。
  • 雲秀哈爾濱·冰城日曆丨11月28日,滿漢全席之下八珍——滿族八大碗
    清朝乾隆期間,正值民生鼎盛時期。" 滿漢全席 " 在飲食業得到蓬勃發展,滿漢全席分為 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滿族八大碗被納為滿漢全席之下八珍。隨後每逢年、節、慶典、迎、送、嫁娶等事,百姓多以八大碗宴請賓客。
  • 正席八大碗,給你一個河北乃至北方傳統待客之禮儀的正確姿勢
    清朝康乾盛世期間,正值鼎盛時期,政局穩定,經濟發展,飲食市場空前繁榮,集宮廷菜餚之特色與地方風味之精華產生了滿漢全席,並稱雄飲食業。滿漢全席分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八大碗為滿漢全席之一下八珍,八大碗因此成為中國傳統美食之集大成者。康熙八年,康熙到正定隆興寺上香,梁清標以正定八大碗來招待皇帝和隨行大臣。
  • 像盛宴一般的滿漢全席音樂團隊——Alex、倫桑,還有誰呢?
    滿漢全席-Ale'x仙兒最近真心是火的不要不要的,有好多小哥哥小姐姐喜歡他,小編今天不說別的,就說說仙兒的作品。滿漢全席-小yi小義呢,暱稱旗袍姐姐、義鍋、小義學長,是顛覆主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滴人,代表作:《是月流光》(ft慕寒)、《瀘酒》、《錯過》(ft銀臨)、《古墓緣》、《夢望斷》(ft冷杉),《春江花月夜》,他的《錯過》中「
  • 清朝規定「滿漢不婚」是真的嗎?為什麼清朝皇帝後宮還有漢人嬪妃
    清朝規定「滿漢不婚」是真的嗎?為什麼清朝皇帝後宮還有漢人嬪妃?其實清朝從沒所謂的「滿漢不通婚」,而是「旗民不婚」,指的是擁有八旗旗籍的旗人,不與不在旗籍的普通民眾(主要是漢人)通婚。整個清朝,直到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才廢除了這條規定。
  • 網友:把宮廷美食吃出了鯡魚罐頭的感覺
    那麼新版的《鹿鼎記》問題到底出在哪了?真的至於那麼差嗎?網上關於新版《鹿鼎記》的評價有很多,然後清一色的都是批評,從演技到服裝,再到配樂,都被網友們找出了很大的問題。而我在眾多評論中發現了一條很有意思的評價,這位網友是這樣說的:新版《鹿鼎記》把宮廷美食吃出了鯡魚罐頭的感覺。
  • 食物語:吃貨、聲控、遊戲控的天堂,另一個次元的「滿漢全席」
    您的點讚、關注是對小編最好的支持~前幾天有小姐妹私信給我發了幾張《食物語》的角色介紹圖,上面還有為角色配音的聲優的名字,有好幾個都是小編喜歡了很多年的cv,比如阿傑、蘇尚卿、輕薄的假相……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B站的「滿漢全席
  • 普通的蛋炒飯為何可以擠進當年的滿漢全席,原來傳統美食博大精深
    徐崢主演的滿漢全席,主要講的就是做蛋炒飯。為何普通的蛋炒飯又可以擠進當年的滿漢全席呢?原來做蛋炒飯真的沒你想的那麼簡單。蛋炒飯有一種說法,蛋炒飯是通過河西走廊傳入中國,一經傳入深受皇族的喜愛。後來傳入揚州,所以又有揚州炒飯的美稱。日漫小當家裡面稱之為黃金炒飯。當然具體是怎麼樣的,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今天小羅就分享一下怎樣做出來的蛋炒飯好吃。
  • 一直想穿越古代大吃「滿漢全席」你一定要先了解這些朝代的美食
    導讀:一直想穿越古代大吃「滿漢全席」你一定要先了解這些朝代的美食這吃貨從原來到現在都現在都是一個很常見的群體,尤其是在咱們現在,這吃貨更是一群一群的,小編今天說的這個話題,咱們的吃貨姐姐妹妹們肯定喜歡,那就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果把你扔到古代去,你最想嘗一嘗古代的哪種食物呢
  • 日本戰國時代的「滿漢全席」:織田信長招待德川家康的最後一餐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的「滿漢全席」:織田信長招待德川家康的最後一餐西方傳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於戰國時代在日本傳教,他受到織田信長禮遇,曾經拜謁信長18次之多。根據他的著作《日本史》記載,信長身材中等,體形修長纖細,不愛飲酒、飲食節制,而且勤於鍛鍊武藝,所以身體很健康。
  • 朝鮮王朝筆下的清朝:有清朝機密,也有鄉民八卦的《燕行錄》
    他甚至用許多小紙片與清朝士人筆談,試圖以此來取信於清朝士人。而且在筆談過程中,清朝文士往往將小紙片「隨書隨裂」,絕不留下任何證據。洪大容在《乾淨同筆談》中便描寫到筆談中每當提及清朝宮廷秘聞時,清朝文士便頗為驚動,舉措慌張忙亂,急忙將小紙片隨書隨裂的緊張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