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形成的原因及形制,一起了解清朝宴客的最高規格

2020-12-02 劉叔叔說歷史

【引言】說起美食的集大成者,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四個字:「滿漢全席。」2004年,徐崢與張庭主演了一部電視劇,講述神廚張東官如何在清朝的御膳房闖出一番天地,劇名就叫《滿漢全席》。人們口耳相傳,認為滿漢全席代表了清朝最高的待客規格。傳說滿漢全席融合了滿漢兩家的飲食精華,山珍海味,無所不全。

那麼歷史上真正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樣的,它又是怎樣在清朝出現的,這一切要從清軍入關說起。

01一、形成滿漢全席的社會原因

在清軍入關之前,滿人對宴席的規格是沒有漢人那麼講究的。一般在狩獵之後舉行宴會,以獸皮為席,大家圍坐在一起,露天野地,席地而餐。《滿文檔案》中記載了滿族貴族們的宴會文化,很少使用桌椅。就連首領請客,也不過是擺十幾張桌子,用來放牛羊肉和削肉的刀。

一直到天命七年,為了促進滿漢融合,努爾哈赤下了一道諭旨,嚴禁滿人欺壓漢人,官府應當一視同仁。這道諭旨使得滿漢兩族的關係走向了一個好的開始,滿漢兩族之間的文化也開始相互滲透,其中就包括飲食文化。

1644年,清軍入關,清王朝仿製明王朝,在皇宮裡設置了一個專管膳食的機構,也就是御膳房。御膳房將滿族的飲食結合漢族的特色,做出了獨特的清宮菜。滿族的宴席文化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當時舉行的宴會上,已經有了滿席和漢席的區別。

《欽定光祿寺則例》中記載,滿席分為六個等級,第一等花費最多,一席在八兩銀子,是清朝待客比較高的規格之一,一般用於統治者身故之後的宴會。第六等花費最少,一席在二兩二分銀子,主要用於普通的賜宴。漢席則分為五個等級。

02二、滿漢全席形成的直接原因

努爾哈赤「滿漢一家親」的理念為滿漢全席的出現提供了環境,乾隆直接推動了滿漢全席的產生。經過康熙和雍正兩代的統治,清王朝國泰民安,國力達到了鼎盛時期,乾隆認為這是努爾哈赤奉行的「滿漢一家」導致的成果,因此更加尊崇對漢族的綏靖政策,也更加注重實行「滿漢一家親」的理念。滿漢全席可以說是綏靖政策的產物。

乾隆在延續先輩「滿漢一家」的政策上進一步發展,他推行漢學,編撰《四庫全書》,大力推廣漢族文化,這其中就包括漢族飲食。另一方面,乾隆年間清朝正值鼎盛時期,乾隆在飲食上也格外的講究。御膳房的宮人們也多了起來,滿族的廚師、漢族的廚師,甚至蒙古族的廚師一批批進入皇宮。加上乾隆多番南巡,對南方菜格外喜歡,淮揚菜系因此進入北京。致使清宮菜中的漢族風味兒越來越濃,進一步促進了滿漢菜系的融合。

乾隆本人對吃有很深的研究,他執政時經常出巡,在各個省市都留下了出巡的足跡。而接待乾隆的地方官員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招待乾隆。既要展示出地方的特色,也得讓乾隆吃的慣,因此就選擇滿漢同席的形式。

上行下效,乾隆的餐桌上漢族菜式越來越多,官員和其他滿族貴族自然爭相效仿。且乾隆時期官宴盛行,大大小小的宴會數不勝數。滿族官員宴請漢族官員時,一般會為了遷就客人選擇漢族的宴席;而漢族官員宴請滿足官員時也是如此,以滿族菜為主。但時間一長,總會招來非議,認為滿漢均有「忘本」的意味。

官員們為了不得罪漢滿兩族,也為了堵住悠悠之口,就在宴會上將漢族菜與滿族菜結合起來。官員們都這樣做,下面的百姓自然會效仿他們的舉動,滿漢同席漸漸風靡一時。

03三、滿漢全席的形式

一般認為滿漢全席一共108道菜,但其實滿漢全席原本一共有三百多道菜。康熙皇帝過六十六歲的大壽時,曾宴請百官,為漢族與滿族特設三天一共六宴。宴席上滿漢同席,有三百多道美味佳餚,各種山珍海味匯於一席。這場宴席過後,滿漢全席名噪一時。

從選材到製作再到登席,每一步都非常講究。滿漢全席分兩席,內席和外席。宮內舉行滿漢全席時只有皇室成員和有功之臣才能參加;即使是在宮外舉行滿漢全席,參加的也是一二品的大臣,參加宴會時的著裝也非常考究,大臣們需要按照官位品級入場,穿官服佩朝珠。

盛菜的器皿一般是黃銅製成的,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放菜,下層用酒燃著小火。盛湯的餐具則是錫制的,不分上下分內外。內層放湯,外層放沸水,保證菜餚在宴會中一直保持溫熱。

雖說是滿漢全席,代表著滿漢一家,但官員們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第一道菜一定是吃滿族菜餚,以此表達對清朝統治者的尊敬。進入宴會廳後,樂師們會先奏樂,賓客們坐下後先用點心,等到所有賓客到齊後才會上大菜。滿漢全席並不是一道一道上菜,而是一席一席上,整個宴會過程中一共要上四席桌面,俗稱「翻桌」。

建國之後滿漢全席就很少出現了,1977年日本一家電視臺花重金請香港一家酒樓重現滿漢全席,這場滿漢全席只有民國傳下來的108道菜了。籌備工作持續了三個月,一共調動了160多人才製作完成。由於有些菜譜失傳,有些食材已經成為了國家保護動物,這場滿漢全席與清朝時期的滿漢全席相差甚遠。

【結語】眾人追捧的滿漢全席幾乎是清王朝待客的最高規格,也是清宮菜的集大成者。它代表的不僅僅是菜,還是清王朝對滿漢一體的推崇,以及中國古代宴席文化的頂峰。翻開滿漢全席的菜譜,就能看到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

《欽定光祿寺則例》

《周禮》

《揚州畫舫錄》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宮廷宴席是什麼樣子?別被徐克電影《滿漢全席》騙了
    1995年由徐克執導的電影《滿漢全席》(又名《金玉滿堂》)是一部十分經典的影片,除了張國榮與袁詠儀等人的精彩演繹,其中豐富的中國飲食文化也是一大亮點。這部電影的名字,便是源自劇中提到的關於清朝滿漢全席的典故,話說清朝皇帝為了彌合滿漢矛盾,於是便下令在宮廷中舉辦兼有滿漢兩個民族飲食特點的宴會,因菜品豐富,規格較高,所以俗稱滿漢全席。乍一看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故事,民族文化大融合,一派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色,只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個典故其實是導演和編劇杜撰的。
  • 清朝宮廷最高規格的「滿漢全席」,到底是個怎樣的宴席
    現今,一旦說起豪華宴席這種話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在傳說中,這是一種清代宮廷最高等級的宴會,菜式融匯滿漢兩系的精華,有鹹有甜,有葷有素,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 清朝宮廷最高標準的「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樣的宴席?
    滿漢全席是正宗的宮廷菜,然而它的來歷卻並不那麼簡單,即使是宮廷中,即使是皇帝,也不是日日都能享用的。 每逢過年節和各類生老病死的喜慶或紀念的時候,他們都要宰豬,然後和親朋好友一起吃肉,並且用豬肉獻祭祖先,豬肉被看做是福氣和富有的象徵。 因此入關前滿人即使宴席的形制也非常簡單,主要都是以各類家禽和豬肉為食材,而且烹調的方法也很單一。
  • 史上最貴的滿漢全席,價值6.8億,菜品卻讓人無從下口
    滿漢全席是清朝時期的宮廷盛宴。幾乎也是中國最高等級的宴席。當時清朝統治者為了彰顯天下一統,特意御廚組織有滿族與漢族等民族的特色菜餚組合而成的全席。這桌滿漢全席現,現擺在新疆哈密博物館。有天下第一宴之美稱。這桌滿漢全席一共有1088道菜,這桌菜的估價在6.8億人民幣。那麼其有何獨特之處,價值如此高昂,卻只能看不能吃。因為他們都是硬菜,像石頭一樣硬的菜。「天下第一宴」佔地222平方米,其桌子直徑16.8米大家知道新疆盛產各類奇石,哈密也是其實的主要產地之一,這裡有很多戈壁石,瑪瑙石。
  • 說起「滿漢全席」大家肯定耳熟,裡面有108道菜,總有幾道你吃過
    說起「滿漢全席」大家肯定耳熟,裡面有108道菜,總有幾道你吃過。滿漢全席,清朝時期宮廷盛宴。既有宮廷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突出滿族與漢族菜點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涮鍋幾乎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焰、燒等兼備,實乃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和最高境界滿漢全席原是清代宮廷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做的一種全席。滿漢全席上菜一般至少一百零八種(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
  • 滿漢全席至少108道菜,花費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真相讓你不敢相信
    導言滿漢全席,清朝時期宮廷滿漢全席原是清代宮廷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作的一種全席。滿漢全席上菜一般至少一百零八種(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因此乾隆指使他主持和改善康熙朝傳下的「滿漢全席」。張東官害怕懈怠,不但將自身為乾隆自編的菜餚恰當分配進「滿漢全席」席面,還將滿漢全席的規範席面,發展到史無前例的一百零八道之多。更將南菜精益求精的烹飪方式導入「滿漢全席」的製作過程。
  • 中華美食名宴菜名趣談-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清朝時期宮廷盛宴,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既有宮廷菜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突出滿族與漢族菜的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涮鍋幾乎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備。滿漢全席,分為六宴,均以清宮著名大宴命名。匯集滿漢眾多名饌,擇取時鮮海味,搜尋山珍異獸。
  • 中國最後一個君主制王朝——清朝,清朝禁衛軍的興衰你了解多少?
    清朝是北方遊牧民族再次入主中原而建立的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王朝。清朝在許多方面都繼承了明朝的制度,因而明清被後人並稱。但是清朝在武備制度上保留了本民族的特點,禁衛系統與明朝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較明朝更具有系統上的完整性和運作上的規範性。
  • 深衣:中國禮服之代表,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對禮制、文化的體現
    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禮法制度的完善,深衣的形制、起源、形成、發展等服飾制度,開始蘊含了古代的等級制度和禮儀文化。"深衣"的起源和形制"深衣",中國古代上衣和下裳綴連在一起的服裝,《禮記》記載:"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敝渭之深衣。""
  • 帽正、翎管,兩個大清獨有的形制,快看看你是否也有收藏!
    山海君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玉雕形制是帽正和翎管。說到帽正,它的出處的確說不清楚。不止收藏界,就連考古界、史學界都對其爭論不止。一派是說這東西和翎管一樣,是清朝獨有的東西。如果硬要掰扯,這一派說法堅持的學者、專家頂多能接受他的明末的形制。另外一派呢,就是以吳大澂為主,堅持認定帽正其實就是從上古時期的皮弁中的飾玉演變而來。
  • 殭屍為什麼都穿清朝官服?
    要想了解為啥清朝官服成為殭屍標配,還得先來看看殭屍是如何「誕生」的。據清代志怪小說集《閱微草堂筆記》記載,殭屍是由屍體變化而來,原因有二:新屍突變、葬久不腐。注意,可不是時間越久越好,一旦形成骷髏,那就只剩部分骨骸了。結合港片拍攝的年份,再追溯歷史朝代,可以確定,這類殭屍只能在清朝時期誕生,才能在之後的幾百年裡正好形成飛僵,不會早一步,也不會晚一步。《殭屍家族》裡,那具罕見的女性殭屍穿著清朝的旗裝,也是這個道理。
  • 電視劇中的殭屍為什麼都穿著清朝的官服?這幾個原因你可能不知道
    林正英主演的殭屍片一般都結合了中國古代傳統遺傳下來風水規矩,什麼原因會導致屍變、殭屍一般都是什麼時候出來、又有哪些可以降服殭屍,還有就是著名的趕屍人所學的茅山術士。其實喜歡看殭屍片的朋友應該會發現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飾演的殭屍片都是殭屍穿著清朝服裝呢?難道殭屍在清朝真的出現過?中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為什麼電影裡的殭屍不是身穿唐、宋、元、明……的衣服呢。
  • 在這座明代鼓樓上了解我國各種各樣的鼓
    位於古都西安市中心的西安鼓樓,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鼓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樓之一。在這裡,展示有我國各種各樣的鼓,對我們了解中國的鼓文化和歷史大有裨益。鼉(tuo)鼓,亦稱晉鼓,用鼉皮蒙的鼓。
  • 霧的形成 霧是怎麼形成的原因
    導語:任何氣象的存在,都有其形成原因,其中,我們比較常見的霧,也是有一定的形成過程的。而且,形成霧也是需要相應條件的,並不是哪裡都有霧出現。那麼,具體霧的形成是怎麼樣的?下面一起來了解霧是怎麼形成的原因。
  • 揭秘古代墓葬形制:黃腸題湊是什麼?與金縷玉衣相比哪個更高級?
    於是金縷玉衣和黃腸題湊這樣的墓葬形制紛紛出現。 漢代的墓葬講究厚葬,所以皇帝、貴族的隨葬品極為豐富,而且極為珍貴。 而黃腸題湊也是一種墓葬形制,是用柏木經過拋光,緊密結合,形成的一個槨室的施工方法,這個黃腸題湊最早出現在周朝,明確的歷史記載出現在漢朝的霍光身上,霍光的陵墓就採用了黃腸題湊。
  • 細說故宮:形制特別體量最小的前朝大殿,卻有重要用途
    它形制極其特別,體量又明顯最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設計呢?中和殿是四角攢尖頂,很像傳統的「方亭」。有人說,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布局上的美感,避免單一的視覺效果。同時也是因地制宜,太和殿後身到保和殿前臺階,只有28米長,而太和殿南北縱深大35米。很顯然,也是受空間所限了。中和殿殿頂是鎏金寶頂,每當早晨的太陽照在圓形頂上,反射的金光照亮附近的建築,有光芒萬丈的效果。
  • 它的形成過程、原因和成分了解一下!
    泌尿繫結石是折磨人的一種結石疾病,很多人深受其害,關於泌尿繫結石,大家了解得多嗎?它的形成過程、形成原因以及多種成分。 結石的形成過程是某些因素造成尿中晶體的物質濃度升高或者溶解度降低,從過飽和的狀態析出結晶,並在局部生長、聚積,最終會形成結石。
  • 漢服形制普及!小萌新快來看!
    新入坑的小萌新,還不知道漢服的形制是什麼嗎?當時的我也是各種翻閱網站,APP查詢關於形制的資料,現在來給大家總結一下吧!第一種:上下分裁式襦裙穿上飄飄欲仙,仙氣十足,是最受廣大同袍們喜愛的一種漢服形制,當然我也不例外。齊胸襦裙。是隋唐五代時期特有的一種服裝,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一種。因其裙子束於胸部以上的位置,被稱為齊胸襦裙。衣服構造是一個長袖,一個束於胸部以上的裙子,還可加上一個匹帛。
  • 清朝後宮真的經常謀害皇嗣嗎?
    可是,清朝的後宮真的如此嗎?皇帝的的子女短命真的是因為後宮鬥爭嗎?我們不說其他的朝代,這裡就說說清代。清朝的律法規定,謀害皇嗣是大罪,如果被發現不是一個人死就完事兒了,而是牽連整個家族,株連九族滿門抄斬也不是不可能。
  • 清朝沒有昏君,也非常強大,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清朝走向了滅亡?
    比如清朝。這裡必須要提一句,這裡所說的昏君指的是:昏聵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許多罪行的人。說白一點,這個朝代比較神奇,前面王朝的一些大的缺點它都給彌補了,像外戚掌權、宦官專政等等。前面一些王朝的致命點,清朝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