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衣:中國禮服之代表,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對禮制、文化的體現

2020-12-14 趣史微視頻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國的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服飾文化也是中國禮儀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深衣"作為中國最早的服飾之一,有其獨特的形制特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其中,"續衽鉤邊"、"上下連屬"、"被體深邃"等都是它的典型形制特點,而這些特點則很好的體現了"深衣"背後的文化內涵,還包含了古代中國的"天地崇拜"及"帝王崇拜"。"深衣"作為一種服飾制度,在禮法等級森嚴的中國傳統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另外,"深衣"的形成和中國古代森嚴的禮儀制度、紡織技術發展有關。據現代的考古學和人類學的成就可知,中國的服飾文化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晚期,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使用骨針,掌握了初步的紡織技術。之後,織布機的發明,使得人們能夠製造各式各樣的衣服,服飾文化得以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早在黃帝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完備的服飾文化,《易經·繫辭下》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禮法制度的完善,深衣的形制、起源、形成、發展等服飾制度,開始蘊含了古代的等級制度和禮儀文化。

"深衣"的起源和形制

"深衣",中國古代上衣和下裳綴連在一起的服裝,《禮記》記載:"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敝渭之深衣。""深衣"是諸侯、大夫、士階層的家居服,同時也是庶人的常禮服。它的起源和發展和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同時,其形制還體現了一定的禮儀、制度。

1."深衣"的起源和發展

首先,"深衣"的起源和古代服飾發展有關。《禮記·王制》中記載:"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其中在在描述深衣時 ,有"先王貴之"一句,而《禮記》是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參考其成書年代,就從側面說明了深衣在戰國前還有一段歷史。

據記載,"深衣"最早源於原始社會晚期的"貫頭衣"。"貫頭衣"是將一種足夠寬的衣料對摺拼縫而成的衣服,上部中間留口以出頭,縫製起來十分便捷。這和當時有限的紡織技術和縫製技藝的簡陋有關。所以,在物質相對貧乏的原始社會晚期,先輩們才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布料,使得上衣和下裳相連。可見,雖然貫頭衣的服飾形制並不完備,但是已經滿足了《禮記》中所記載的"深衣""上下連屬"、"被體深邃"的形制特點。比如,在屬於原始社會晚期的青海、甘肅等地的辛店文化中,曾出土過彩繪陶,上面的人形圖案中,人們所穿的衣服就是:"上衣下裳相連,腰間束帶"。比如,安陽出土的一個玉人立像:頭戴高帽,身穿上衣下裳相連的深衣,衣交領右衽,長及膝下,被體深邃,窄袖,腰部束帶,還帶有系象徵權威的蔽膝。可見,當時的服飾已經有了對等級制度的體現。

而這樣的現象,和商代時期的紡織業進展有關。商代的紡織業已經有了進步性的發展,當時的人們已經可以製造出細密的平紋絹,還掌握了提花及斜紋織花技術,可以製造出疏密相當、組織嚴密的暗紋四方連續圖案。所以,"深衣"之所以採用"上下連屬"、"被體深邃"的縫製手法,和當時的服飾文化進程有關。需要指出的是,商代和西周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不太發達,再加上當時禮制方面的清規戒律,深衣同冕服一樣只在高層貴族圈子內流行。

2,"深衣"的形制,在兩漢時期得以豐富

其次,"深衣"的形制在兩漢時期得以豐富。到了兩漢時期,"深衣"的形制按照衣襟的樣式,逐漸豐富為"曲裾"和"直裾"兩種。這兩種樣式全都有斷腰,並且上衣和下裳在分別剪裁後會再次縫合在一起。而"曲裾",別稱為"繞襟",出現的時間比"直裾"早,是在古代早期社會內衣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出現的一種將身體較為嚴實遮掩住的衣服形制,是對內衣不足窘態的補救。比如,清代任大椿在《深衣釋例》論述:"右旁之衽不能屬連,前後兩開,必露裡衣,恐近於褻。 故別以一幅布裁為曲裾,而屬於右後衽,反屈之向前,如鳥喙之句曲 ,以掩其裡衣。而右前衽即交乎其上,於覆體更為完密。"說曲裾採用的是繞襟的形式,衣服的衣襟在穿著的時候,會在人的身體上環繞一周,以防走光。

另外,《禮記·深衣》還有記載:"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續衽鉤邊。"其中的"續衽鉤邊"就是"曲裾",是"深衣"的典型形制特點。比如,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9件漢初的曲裾袍實物,這些衣服全都以交領右衽的樣式為主,而它們的衣襟還都為三角形,並且全部繞至身後,可見"曲裾"的深衣樣式名副其實存在過。

到了漢代,內衣的發展逐漸成熟,"深衣"的形制也從"曲裾"的繞襟形式,發展成了簡單的"直裾"。這時的深衣之裾,只在身側就可,不再想曲裾一樣需要繞身體一周。之後,隨著製造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們還根據季節的冷暖變化豐富了深衣的材料,有了"薄""厚"之分,比如,有了禪衣、簷榆、復袍等不同厚度的深衣。甚至,在不同的地區,根據當地的生活方式,深衣還有了不同的樣式,比如,我國遊牧民族所穿的質孫服、辮線襖子等就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深衣形制。

足見,"深衣"是兩漢時期的一款主要服飾。雖然在漢代它已經從商代的多由貴族穿著,發展為不分尊卑、不論男女,都可以穿著。但是,在深衣的領、袖、襟、裾等部位、顏色等方面,會表現出一定的等級制度。比如,《禮記·深衣》記載:"卉者深衣,蓋有制度。"說的就是深衣的背後體現了一定的等級和禮儀制度。

"深衣"的禮制體現

中國一直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中國古代,"禮"更是被視為"立國經常之大法"。只是,中國的禮儀文化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禮儀之周全:"揖讓周旋之節文",或者是祭祀時的章法大禮,服飾制度也有森嚴的禮儀規範。而"深衣"作為中國古服的典範,也不例外。

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發端自西周時期,周公從當時的"遵祖"和對"天"、"帝"的信仰中,創製了中國獨特的禮儀制度,滿足了當時人們對"神""人"的和諧統一的追求,以及"天地崇拜""帝王崇拜"。比如,《左傳》記載:"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說的就是"禮"對於中國社會的影響。而服飾之禮,也不例外的延伸了中國豐富的禮儀內涵。

1,"禮"成為"深衣"的"制度"所在,體現了"帝王崇拜"和"天地崇拜"

首先,"禮"成為"深衣"的"制度"所在,體現了"帝王崇拜"和"天地崇拜"。古人講究依禮造物,《禮記正義》中有:"天垂象,聖人則之......中中郊所以明天道也",是說上天所傳達的旨意,被聖人所理解,染汙造出了彰顯天道的萬物。而"深衣"也不例外,比如上文提到的《易經》中的話:"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意思是說乾為天,居上位,是衣的象徵;坤為地,在下,是裳的象徵,而"乾坤"之道,自古就是天道的象徵,古人認為"深衣"的典型形制——上下連屬,也就是上文解釋過的"深衣"的上衣和下裳在分別剪裁後會重新縫合在一起。其中所蘊含的是中國禮儀的最高典範"天道",是對古代"天地崇拜"的體現。

並且,"深衣"中所蘊含的"禮儀"十分豐富。比如,《禮記》記載:"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故易日,坤六二之動,直以方也。"這兩句的意思都是和在說明古代"深衣"的"上下連屬"之特點體現的是乾坤之道,背後是古代重視"天人合一"的重要禮法觀念:因為"深衣"的上衣用布四幅,象徵一年四季;"深衣"的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一年十二月。而"深衣"又是人們所穿著的重要服飾,將契合"乾坤之道"的衣服穿在身上,是對"天人合一"之禮法制度的最好證明,也是古人"天地崇拜"的體現。

還值得注意的是,"深衣"中的"應規矩繩權衡"是對古代禮儀文化中"帝王崇拜"的體現。因為,《淮南子》中有這樣的記載:"東方木也其帝太吳......執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執而治夏;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執而治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吳......執而治秋;北方 水也其帝顓項......執而治冬。"意思是說上古五帝,分別執掌東西南北中,並分別對應規矩繩權衡。而深衣中的形制特色也和其一一對應,不僅是對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也是古代文化中"帝王崇拜"的體現。

再有,《禮記》還記載:"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故規者,行舉手以為容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意思是說,"深衣"的衣袖和袖口設計的十分的寬大,象徵的是天道圓融;而曲裾樣式的深衣袖口直角相交,則象徵著地道方正;另外,深衣連接兩片衣服的直縫中線從上到下貫通到底,象徵著人道正直;穿著深衣時,需要配以腰帶,象徵著權衡;其中,深衣的上衣和下裳更是像上文所說的一樣,象徵著乾坤二儀。足見,"深衣"作為中國的古服代表,其形制所蘊含的中國古人在社會倫理制度中所體現的"禮"的約束,可見"禮"成為"深衣"的"制"、"度"所在。

2,"深衣"體現了中國古代"禮"的廣泛性

其次,"深衣"體現了中國古代"禮"的廣泛性。中國古代服飾等級森嚴,上文提及的冕服是商代貴族的專用服飾,深衣剛開始也只在商代貴族間傳播,到了兩漢時期才得以流傳。比如,黃現瑤的《古書解讀初探》記載:"按三代......深衣則白天子至庶人皆可之......至於深衣,則裁製縫衽,動合禮法。故賤者可服,貴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養老,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視私,庶人服之以賓祭,蓋亦未嘗有等級也。" 說的是夏商周時期,在禮樂文化制度最為成熟的西周時期,深衣是可以上下推行的,而且還說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深衣沒有嚴格要求僅限於某個階級所穿。足可見,西周孕育的"禮"的廣泛性 。

3,"深衣"在西漢形成了中國古代的"深衣制"

另外,"深衣"在西漢形成了中國古代的"深衣制"。平王東遷以後,西周結束標誌著中國的歷史開始進入東周時期,而這一時期則是典型的"禮崩樂壞"時期,由於此時諸子百家峰起,並且他們對政治的觀點也不一,所以,連帶著各家對於服飾的觀點也不一致。比如,道家提倡隱世,他們倡導簡譜的衣衫;而法家提倡的是法治,並不在意服飾;只有入繼提倡克己復禮,將服飾對"禮制"的體現著重提出來。

到了漢武帝時期,形成了中國古代的"深衣制"。這和西漢當時的思想文化制度有關,漢武帝時期採取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制度,而儒家又是周禮的深刻踐行者,所以周朝時廣泛推行的"深衣",在西漢時期徹底被確定為"深衣制",標誌著"深衣 "作為"禮服"在服飾上 的"禮制 "地位最終確立。比如,《禮記》記載:"具父母,大父母,衣純 以 。具父母,衣純以青。如孤子,衣純以素,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甚至,西漢直接規定了各式各樣身份地位的人,該穿著怎樣的深衣,比如,說孤兒須穿順色的深衣;父母具在之人,須穿青色。比如,《禮記》記載:"衽當旁,袂可以回肘,長中繼擤,袷二寸,祛尺二 寸,緣廣寸半。"還直接規定了深衣的具體尺寸。可見,西漢時期的"深衣制"已經非常完善。

此後,各朝的衣服都深受"深衣制"的影響。比如,魏晉時期的大袖長衫、隋唐時期的寬袍、宋代的襴衫、元代的長袍、明代的補服、清代的旗袍、甚至現代的連衣裙,都和深衣

上衣下裳相連的形制息息相關。可見,深衣的影響之深遠。

總結

綜上所述,深衣是中國禮服之代表,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對禮制、文化的體現。首先,"深衣"的起源和古代服飾發展有關,比如,"深衣"最早源於原始社會晚期的"貫頭衣",是因為當時有限的紡織技術;而"深衣"的形制,在兩漢時期得以豐富:有"曲裾"和"直裾"兩種,其背後是內衣的發展逐漸成熟。

另外,"深衣"也有對禮制的體現。一來,禮"成為"深衣"的"制度"所在,體現了"帝王崇拜"和"天地崇拜"。比如,"深衣"的典型形制——上下連屬,其中所蘊含的是中國禮儀的最高典範"天道",是對古代"天地崇拜"的體現;而"深衣"中的"應規矩繩權衡"是古代禮儀文化中"帝王崇拜"的體現。二來,"深衣"體現了中國古代"禮"的廣泛性;三來,"深衣"在西漢形成了中國古代的"深衣制"。可見,"深衣"作為中國禮服的典型代表,背後所蘊含的深邃的中華文化。

相關焦點

  • 它是和服的來源,也是我們接觸最少的漢服形制,你知道是什麼嗎?
    在漢服的發展過程中,有這樣的一種漢服形制,那就是深衣制。這樣的一種形制,歷史是十分悠久的。雖說現如今,大家在穿著漢服的時候很少會穿著深衣這樣的形制,但是,大家也還是需要好好的了解一下這個形制的~那麼,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一期,最全漢服形制介紹之——深衣制吧!希望大家在看完之後,都能有一定的收穫呀!深衣制是指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的一種服飾。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
  • 漢服的形制有哪些?分別有什麼特點,漢服命名方式是怎樣的
    漢服的形制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 2、「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 3、「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徵
    儘管古希臘在服飾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以自然物質為美的情況,但是,從總體來看,表現人體之美,在其服飾美學觀念中一直佔據主導地位。但是,應該指出的是,中國古代服飾的自然美,是與社會倫理觀念緊密相聯的,服飾的形制、色彩、紋樣、質地儘管都取之於自然,然而這些並不是完全都能隨人而用,而是根據人的社會地位和身份來決定的,強調自然美與人的精神面貌的和諧統一。自然美主要是為人的社會觀念服務的。「君臣, 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皆有威儀也」。
  • 為什麼旗袍是中國女性服飾的最佳代表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係。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到了清代後期,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歷史流變,大禮服及常禮服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其實,在中國服飾藝術由「古典時期」向「現代時期」過渡過程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很值得一提五四運動對中國社會的作用,極其類似於文藝復興對當時義大利的作用。它對於個性自由的覺醒,無疑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需要指出的是,在這個服飾藝術已經走上平民化、現代化、自由化及個性化發展的時期,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是不可忽視的,即一批以上海、香港、天津、廣州及北京等為代表的重要城市,在中國服飾藝術的發展中實際上起著引領、傳播、更新服飾潮流的作用。
  •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服飾
    擷取《說文解字》中表服飾的字,加以分析整理,不僅可以了解這些字的用法,還可以從中洞悉古人的服飾風貌,準確把握中國古代服飾的內容,同時也可以體會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源遠流長。體衣有兩種形制,一種是上衣下裳制,另一種是衣裳連屬制。上衣下裳制起源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衣裳連屬制,古代稱其為"深衣","深衣"與現在的連衣裙十分類似,衣和裳在要腰縫處連接為一體。古代上衣簡稱"衣",《說文·衣部》:"衣,象覆二人之形。
  • 中國古代禮制建築,使用權專屬於皇帝一人,現今已經失傳
    春秋時期的《考工記》記載,夏有世室,商有重屋,周有明堂,其基本形式都是在土臺上建屋,其平面呈井字形,相鄰九間,隔五間。但這一時期的明堂遺址至今未發現。然而,作為一種祭祀建築,它應該源於原始的氏族社會。按規範來說,明堂闢雍是所有禮制建築中最高的,其使用權利只屬於皇帝一人。從現存的遺址中可以看出,在闢雍的明堂下面,有一個高60米的夯土結構,夯土臺上還建有一個「亞」形的臺榭,其邊長約40米。明堂闢雍四周還有一圈方牆,周長約一千米。牆外有一條環形的水渠,渠的邊長約三百六十米。儘管明堂闢雍的圍牆、護臺渠規模較大,但主樓明堂闢雍只有289平方米。
  • 袞服:帶你看看皇帝專用禮服長啥樣?
    新華社發(瀋陽故宮博物館供圖)新華社瀋陽11月16日電 題:袞服:帶你看看皇帝專用禮服長啥樣?新華社記者趙洪南瀋陽故宮敬典閣正在展出明清兩朝皇帝專用禮制服裝——袞服,帶觀眾看看皇帝專用禮制服裝長啥樣?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說,袞服在古代有著悠久的使用歷史,是中國古代傳統服飾之一,歷經千百年的演變和傳承,最終成為明清兩朝皇帝專用的禮制服裝。李聲能說,清入關前,所穿服裝基本都是適於野外騎射和徵戰的緊身窄袖長袍和馬褂。
  • 茶文化與咖啡文化,中西方的代表飲品,體現中西文化的差異與融合
    其中,茶是極具東方特色的飲品代表,咖啡則是極具西方特色的飲品代表。它們各自在中西方的文化區域內,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還形成了帶有各自特點的文化系統。之後隨著世界文化的大融合,茶與咖啡也開始互相融入到中西方的飲食文化中。而它們在發展、特點和傳播中表現出的同與異,則蘊含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與融合。茶與咖啡的起源與發展首先,是茶與咖啡在起源和發展上的,具有很大的相似點。
  • 中國古代最高的禮制建築,使用權專屬於皇帝一人,現今已經失傳了
    雖說,禮制興起於兩周時期,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禮制建築,卻是出現在漢朝的。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禮制建築位於長安,至今我們仍能在西安市西郊找到三處漢代禮制建築遺址,它們分別為:明堂闢雍、官社官稷以及王莽九廟。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這促成中國古代服飾追求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形式之美與內容之善的協調與統一,也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不僅具有珠玉璀璨、文採繽紛的外在之美,還具有表德勸善、文以載道的深厚文化內涵。同時,中國先民通過「四季花」與「節令物」等應景飾品進行情景模擬,構建出一幅生動和諧、時節有序、內外融合的生活圖景,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浪漫情懷和文化智慧,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在文化演進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
  • 中國古代布料、服飾的特點及演變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春秋戰國時期織繡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
  • 中國漢服有哪些特徵,對日本和服、韓國韓服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漢服作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服飾,從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延續到大明王朝,前後傳承4000多年之久。漢服雖然只是一種服裝,但它畢竟是長期經受漢文化濡染的產物,從服裝的設計到款式再到風格,自然而然包含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裡邊,並體現出三個鮮明特徵。其一,寬袍大袖。漢服在外形上類似於戲曲服飾,袖子的標準樣式是「圓袂(mèi)收祛」。
  • 「耕育」中體現的耕食育化思想是中國特色的「食育」文化
    我國耕食文化源遠流長,「耕食」二字語出《帝王本紀》:炎帝「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鑿飲耕食成語出自漢·王充《論衡·感虛》「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民以食為天」體現了人類生存之道,人類在遠古對食品的需求是解決飢餓與生存,隨著生命意識的逐步覺醒,食品安全問題獲得了道德意義。
  • 瀋陽故宮首次展出明清兩朝皇帝專用禮制服裝
    原標題:瀋陽故宮首次展出明清兩朝皇帝專用禮制服裝 瀋陽故宮8月30日首次展出明清兩朝皇帝專用禮制服裝——袞服。 袞服在古代有著悠久的使用歷史,是中國古代傳統服飾之一,歷經千百年的演變和傳承,最終成為明清兩朝皇帝專用的禮制服裝。
  • 兩漢時期是中國古代明堂禮制的初步發展期
    清人阮元甚至認為,「自漢以來,儒者唯蔡邕、盧植,實指異名同地之制,尚昧上古、中古之分。後之儒者執其一端以蔽眾說,分合無定,制度鮮通。」自漢以來,明堂禮制已經是一個紛爭不斷、說不清楚的制度。實際上,《孝經》、《呂氏春秋》、《周禮》關於周公明堂禮的記載極其疏闊且各有側重。
  • 《清平樂》服裝顏色不一,不同的顏色分別代表什麼身份和場合?
    宋朝服飾前承唐朝,在傳承古制的基礎上發展出自身的特色。宋朝服飾的體系宋朝服飾要體現在以外顯的服飾形式體現禮的莊重內涵,中國是禮儀之邦,禮服作為禮的外顯形式有其自身的發展歷程。西周以來,服飾等級逐漸完備起來,各種禮服也相繼產生。禮服是隆重場合所穿的服飾,伴隨著禮而產生。
  • 淺析中國旗袍服裝樣式起源文化
    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也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關於旗袍的樣式起源,在學術界爭論很多,主要觀點有四種:第一種以周錫保先生《中國古代服飾史》為代表,認為旗袍即是從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
  • 漢魏洛陽故城:黃河流域古代都城的典型代表
    漢魏洛陽故城,是迄今所知黃河流域面積最大、建都時間最長、城市形制變化最紛繁複雜、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多彩的古代都城遺址,是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留給我們的一份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  漢魏洛陽故城,是迄今所知黃河流域面積最大、建都時間最長、城市形制變化最紛繁複雜、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多彩的古代都城遺址,是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留給我們的一份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