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國的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服飾文化也是中國禮儀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深衣"作為中國最早的服飾之一,有其獨特的形制特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其中,"續衽鉤邊"、"上下連屬"、"被體深邃"等都是它的典型形制特點,而這些特點則很好的體現了"深衣"背後的文化內涵,還包含了古代中國的"天地崇拜"及"帝王崇拜"。"深衣"作為一種服飾制度,在禮法等級森嚴的中國傳統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另外,"深衣"的形成和中國古代森嚴的禮儀制度、紡織技術發展有關。據現代的考古學和人類學的成就可知,中國的服飾文化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晚期,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使用骨針,掌握了初步的紡織技術。之後,織布機的發明,使得人們能夠製造各式各樣的衣服,服飾文化得以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早在黃帝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完備的服飾文化,《易經·繫辭下》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禮法制度的完善,深衣的形制、起源、形成、發展等服飾制度,開始蘊含了古代的等級制度和禮儀文化。
"深衣"的起源和形制
"深衣",中國古代上衣和下裳綴連在一起的服裝,《禮記》記載:"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敝渭之深衣。""深衣"是諸侯、大夫、士階層的家居服,同時也是庶人的常禮服。它的起源和發展和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同時,其形制還體現了一定的禮儀、制度。
1."深衣"的起源和發展
首先,"深衣"的起源和古代服飾發展有關。《禮記·王制》中記載:"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其中在在描述深衣時 ,有"先王貴之"一句,而《禮記》是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參考其成書年代,就從側面說明了深衣在戰國前還有一段歷史。
據記載,"深衣"最早源於原始社會晚期的"貫頭衣"。"貫頭衣"是將一種足夠寬的衣料對摺拼縫而成的衣服,上部中間留口以出頭,縫製起來十分便捷。這和當時有限的紡織技術和縫製技藝的簡陋有關。所以,在物質相對貧乏的原始社會晚期,先輩們才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布料,使得上衣和下裳相連。可見,雖然貫頭衣的服飾形制並不完備,但是已經滿足了《禮記》中所記載的"深衣""上下連屬"、"被體深邃"的形制特點。比如,在屬於原始社會晚期的青海、甘肅等地的辛店文化中,曾出土過彩繪陶,上面的人形圖案中,人們所穿的衣服就是:"上衣下裳相連,腰間束帶"。比如,安陽出土的一個玉人立像:頭戴高帽,身穿上衣下裳相連的深衣,衣交領右衽,長及膝下,被體深邃,窄袖,腰部束帶,還帶有系象徵權威的蔽膝。可見,當時的服飾已經有了對等級制度的體現。
而這樣的現象,和商代時期的紡織業進展有關。商代的紡織業已經有了進步性的發展,當時的人們已經可以製造出細密的平紋絹,還掌握了提花及斜紋織花技術,可以製造出疏密相當、組織嚴密的暗紋四方連續圖案。所以,"深衣"之所以採用"上下連屬"、"被體深邃"的縫製手法,和當時的服飾文化進程有關。需要指出的是,商代和西周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不太發達,再加上當時禮制方面的清規戒律,深衣同冕服一樣只在高層貴族圈子內流行。
2,"深衣"的形制,在兩漢時期得以豐富
其次,"深衣"的形制在兩漢時期得以豐富。到了兩漢時期,"深衣"的形制按照衣襟的樣式,逐漸豐富為"曲裾"和"直裾"兩種。這兩種樣式全都有斷腰,並且上衣和下裳在分別剪裁後會再次縫合在一起。而"曲裾",別稱為"繞襟",出現的時間比"直裾"早,是在古代早期社會內衣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出現的一種將身體較為嚴實遮掩住的衣服形制,是對內衣不足窘態的補救。比如,清代任大椿在《深衣釋例》論述:"右旁之衽不能屬連,前後兩開,必露裡衣,恐近於褻。 故別以一幅布裁為曲裾,而屬於右後衽,反屈之向前,如鳥喙之句曲 ,以掩其裡衣。而右前衽即交乎其上,於覆體更為完密。"說曲裾採用的是繞襟的形式,衣服的衣襟在穿著的時候,會在人的身體上環繞一周,以防走光。
另外,《禮記·深衣》還有記載:"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續衽鉤邊。"其中的"續衽鉤邊"就是"曲裾",是"深衣"的典型形制特點。比如,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9件漢初的曲裾袍實物,這些衣服全都以交領右衽的樣式為主,而它們的衣襟還都為三角形,並且全部繞至身後,可見"曲裾"的深衣樣式名副其實存在過。
到了漢代,內衣的發展逐漸成熟,"深衣"的形制也從"曲裾"的繞襟形式,發展成了簡單的"直裾"。這時的深衣之裾,只在身側就可,不再想曲裾一樣需要繞身體一周。之後,隨著製造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們還根據季節的冷暖變化豐富了深衣的材料,有了"薄""厚"之分,比如,有了禪衣、簷榆、復袍等不同厚度的深衣。甚至,在不同的地區,根據當地的生活方式,深衣還有了不同的樣式,比如,我國遊牧民族所穿的質孫服、辮線襖子等就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深衣形制。
足見,"深衣"是兩漢時期的一款主要服飾。雖然在漢代它已經從商代的多由貴族穿著,發展為不分尊卑、不論男女,都可以穿著。但是,在深衣的領、袖、襟、裾等部位、顏色等方面,會表現出一定的等級制度。比如,《禮記·深衣》記載:"卉者深衣,蓋有制度。"說的就是深衣的背後體現了一定的等級和禮儀制度。
"深衣"的禮制體現
中國一直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中國古代,"禮"更是被視為"立國經常之大法"。只是,中國的禮儀文化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禮儀之周全:"揖讓周旋之節文",或者是祭祀時的章法大禮,服飾制度也有森嚴的禮儀規範。而"深衣"作為中國古服的典範,也不例外。
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發端自西周時期,周公從當時的"遵祖"和對"天"、"帝"的信仰中,創製了中國獨特的禮儀制度,滿足了當時人們對"神""人"的和諧統一的追求,以及"天地崇拜""帝王崇拜"。比如,《左傳》記載:"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說的就是"禮"對於中國社會的影響。而服飾之禮,也不例外的延伸了中國豐富的禮儀內涵。
1,"禮"成為"深衣"的"制度"所在,體現了"帝王崇拜"和"天地崇拜"
首先,"禮"成為"深衣"的"制度"所在,體現了"帝王崇拜"和"天地崇拜"。古人講究依禮造物,《禮記正義》中有:"天垂象,聖人則之......中中郊所以明天道也",是說上天所傳達的旨意,被聖人所理解,染汙造出了彰顯天道的萬物。而"深衣"也不例外,比如上文提到的《易經》中的話:"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意思是說乾為天,居上位,是衣的象徵;坤為地,在下,是裳的象徵,而"乾坤"之道,自古就是天道的象徵,古人認為"深衣"的典型形制——上下連屬,也就是上文解釋過的"深衣"的上衣和下裳在分別剪裁後會重新縫合在一起。其中所蘊含的是中國禮儀的最高典範"天道",是對古代"天地崇拜"的體現。
並且,"深衣"中所蘊含的"禮儀"十分豐富。比如,《禮記》記載:"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故易日,坤六二之動,直以方也。"這兩句的意思都是和在說明古代"深衣"的"上下連屬"之特點體現的是乾坤之道,背後是古代重視"天人合一"的重要禮法觀念:因為"深衣"的上衣用布四幅,象徵一年四季;"深衣"的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一年十二月。而"深衣"又是人們所穿著的重要服飾,將契合"乾坤之道"的衣服穿在身上,是對"天人合一"之禮法制度的最好證明,也是古人"天地崇拜"的體現。
還值得注意的是,"深衣"中的"應規矩繩權衡"是對古代禮儀文化中"帝王崇拜"的體現。因為,《淮南子》中有這樣的記載:"東方木也其帝太吳......執規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執衡而治夏;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執繩而治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吳......執矩而治秋;北方 水也其帝顓項......執權而治冬。"意思是說上古五帝,分別執掌東西南北中,並分別對應規矩繩權衡。而深衣中的形制特色也和其一一對應,不僅是對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也是古代文化中"帝王崇拜"的體現。
再有,《禮記》還記載:"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故規者,行舉手以為容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意思是說,"深衣"的衣袖和袖口設計的十分的寬大,象徵的是天道圓融;而曲裾樣式的深衣袖口直角相交,則象徵著地道方正;另外,深衣連接兩片衣服的直縫中線從上到下貫通到底,象徵著人道正直;穿著深衣時,需要配以腰帶,象徵著權衡;其中,深衣的上衣和下裳更是像上文所說的一樣,象徵著乾坤二儀。足見,"深衣"作為中國的古服代表,其形制所蘊含的中國古人在社會倫理制度中所體現的"禮"的約束,可見"禮"成為"深衣"的"制"、"度"所在。
2,"深衣"體現了中國古代"禮"的廣泛性
其次,"深衣"體現了中國古代"禮"的廣泛性。中國古代服飾等級森嚴,上文提及的冕服是商代貴族的專用服飾,深衣剛開始也只在商代貴族間傳播,到了兩漢時期才得以流傳。比如,黃現瑤的《古書解讀初探》記載:"按三代......深衣則白天子至庶人皆可之......至於深衣,則裁製縫衽,動合禮法。故賤者可服,貴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養老,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視私,庶人服之以賓祭,蓋亦未嘗有等級也。" 說的是夏商周時期,在禮樂文化制度最為成熟的西周時期,深衣是可以上下推行的,而且還說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深衣沒有嚴格要求僅限於某個階級所穿。足可見,西周孕育的"禮"的廣泛性 。
3,"深衣"在西漢形成了中國古代的"深衣制"
另外,"深衣"在西漢形成了中國古代的"深衣制"。平王東遷以後,西周結束標誌著中國的歷史開始進入東周時期,而這一時期則是典型的"禮崩樂壞"時期,由於此時諸子百家峰起,並且他們對政治的觀點也不一,所以,連帶著各家對於服飾的觀點也不一致。比如,道家提倡隱世,他們倡導簡譜的衣衫;而法家提倡的是法治,並不在意服飾;只有入繼提倡克己復禮,將服飾對"禮制"的體現著重提出來。
到了漢武帝時期,形成了中國古代的"深衣制"。這和西漢當時的思想文化制度有關,漢武帝時期採取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制度,而儒家又是周禮的深刻踐行者,所以周朝時廣泛推行的"深衣",在西漢時期徹底被確定為"深衣制",標誌著"深衣 "作為"禮服"在服飾上 的"禮制 "地位最終確立。比如,《禮記》記載:"具父母,大父母,衣純 以 。具父母,衣純以青。如孤子,衣純以素,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甚至,西漢直接規定了各式各樣身份地位的人,該穿著怎樣的深衣,比如,說孤兒須穿順色的深衣;父母具在之人,須穿青色。比如,《禮記》記載:"衽當旁,袂可以回肘,長中繼擤,袷二寸,祛尺二 寸,緣廣寸半。"還直接規定了深衣的具體尺寸。可見,西漢時期的"深衣制"已經非常完善。
此後,各朝的衣服都深受"深衣制"的影響。比如,魏晉時期的大袖長衫、隋唐時期的寬袍、宋代的襴衫、元代的長袍、明代的補服、清代的旗袍、甚至現代的連衣裙,都和深衣
上衣下裳相連的形制息息相關。可見,深衣的影響之深遠。
總結
綜上所述,深衣是中國禮服之代表,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對禮制、文化的體現。首先,"深衣"的起源和古代服飾發展有關,比如,"深衣"最早源於原始社會晚期的"貫頭衣",是因為當時有限的紡織技術;而"深衣"的形制,在兩漢時期得以豐富:有"曲裾"和"直裾"兩種,其背後是內衣的發展逐漸成熟。
另外,"深衣"也有對禮制的體現。一來,禮"成為"深衣"的"制度"所在,體現了"帝王崇拜"和"天地崇拜"。比如,"深衣"的典型形制——上下連屬,其中所蘊含的是中國禮儀的最高典範"天道",是對古代"天地崇拜"的體現;而"深衣"中的"應規矩繩權衡"是古代禮儀文化中"帝王崇拜"的體現。二來,"深衣"體現了中國古代"禮"的廣泛性;三來,"深衣"在西漢形成了中國古代的"深衣制"。可見,"深衣"作為中國禮服的典型代表,背後所蘊含的深邃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