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也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關於旗袍的樣式起源,在學術界爭論很多,主要觀點有四種:
第一種以周錫保先生《中國古代服飾史》為代表,認為旗袍即是從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
第二種以袁傑英教授《中國旗袍》以及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近代中國女裝實錄》為代表,認為旗袍和旗裝袍有一定繼承關係,但同時認為旗袍的源頭應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
第三種以卞向陽教授《論旗袍的流行起源》為代表,認為旗袍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
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
他同時認為「旗袍」名稱的起源是一種「誤稱」,因為較早倡導旗袍的群體都是都市中受西學影響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對封建禮教的新女性、學生等社會群體,她(他)們絕大多數是漢族人,她(他)們的祖先在清初經過流血抗爭才為漢族婦女取得不穿滿式服裝的權利,她們不可能去復闢帝制時代的、還是異族壓迫者的服飾,所以旗裝袍在民國復闢的條件並不具備。
而筆者更偏向第四種觀點旗袍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原因如下:
一、民國初期是西方文明和中華傳統劇烈碰撞的時期,面對思想上的湧入,年輕人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女性也追求解放。
力爭女性社會地位提高的年輕女性,從服裝上開始邁出第一步。於是第一批旗袍應運而生。
代表人物就是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她在1907年時給人印象深刻的裝束就是一身「青色長袍」。這時候的「旗袍」並不像現在一樣開放,還是延續了舊時保守風格。
因為自漢代以來,穿袍服是男性的專利,而女性只能穿兩截衣。《女兒經》中「為葚事,兩截衣,女人不與丈夫齊」,體現了封建思想下女性被歧視的現狀。
民國建立初期的一段時間裡,由於西方文化與思想的大量湧入,國家飽受列強侵略和軍閥戰爭之苦,思想先進的年輕人積極學習西方,特別是女性勇敢地追求解放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從未有過的。
二、中西文化交融,女權意識萌芽。經過辛亥革命勝利後的女子放足、剪髮運動,女性的解放到了20年代中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伴隨女權運動的發展。
張愛玲就曾在《更衣記》裡寫道:「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闢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薰陶,醉心於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
王宇清先生也持有這種觀點:「旗袍,這後來流行大半個世紀的女裝,卻原來竟是新潮女子們爭女權爭平等的副產品呢」。
三、反對封建禮教,爭當新時代獨立女性。這一時期,女子思想解放潮流空前盛大,大量女性以新時代獨立女性自居。因此在服飾上延續清朝的服飾是不可能的,原因上文觀點四中以說明。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
事實上,民國之時「旗袍」的稱呼之所以最終會流行開,是因為整個清代,漢族女裝依然保留漢族女性傳統的「上衣下裳」制。
除了貴族命婦禮服外,尋常女子一般並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論貴族女性禮服還是尋常女子的日常服飾卻都是袍服。
因此在長達近300年時間的潛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經習慣了「女子穿袍=旗女之袍」的歷史記憶,所以在民國旗袍開始出現的時候會給普通人一種這是「旗袍」的聯想。
實際上民國旗袍首倡群體並不承認「旗袍」這個稱呼,而是「只叫它做長衫、長衣或長袍,與男性服裝混為一詞,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又有人提議叫做祺袍的,但兜兜轉轉的,最後還是叫回旗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