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咖啡、可樂,是風靡全球的三大飲品。其中,茶是極具東方特色的飲品代表,咖啡則是極具西方特色的飲品代表。它們各自在中西方的文化區域內,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還形成了帶有各自特點的文化系統。之後隨著世界文化的大融合,茶與咖啡也開始互相融入到中西方的飲食文化中。而它們在發展、特點和傳播中表現出的同與異,則蘊含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與融合。
茶與咖啡的起源與發展
首先,是茶與咖啡在起源和發展上的,具有很大的相似點。它們的起源,都帶有非常濃重的神話色彩,被賦予了神秘的文化意象。在中西方文化的發展史上,它們又從各自的發源地為中心點,由上而下,由近到遠,基於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點和傳播方式,逐漸流傳到全世界。
茶的起源與發展,體現中國文化中的"以和為貴"
關於"茶"的最早文獻記載,見於《茶經》中的:"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說的是,"茶"的起源和神農氏嘗百草有關,也是從他開始,"茶"才開始成為飲品,進入中國人的生活的。因為神農氏和"茶"的起源的影響,後來還有了另外的傳說:講皇帝喝水時,突然一片葉子掉進他的碗裡,最後茶葉因為皇帝成為中國流行的飲品。可見,"茶"的起源,有很濃重的神話色彩,帶著一股神秘感。
除了虛無縹緲的神話,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也有"茶"的身影。比如,《詩經豳風 》中,就有:"予手拮据,予所捋荼。"意思是說,當時的百姓生活的非常辛苦,為了生活,只好去捋荼換錢。可是,"茶"的起源,和"荼"有什麼關係呢?這是因為"茶"與"荼"是一對古今字。清代的《爾雅義疏》中就曾對此進行了解釋:"今茶字古作'荼'。"
所以,參考《詩經》的成書時間,我們可以看出"茶"的起源,在中國最確切的起源時間,也會是西周時期。比如,晉朝的《華陽國志》中就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可見,當時的"茶"是貢品。自西晉至隋朝,"茶"才開始成為中國尋常的飲品。
南北朝時期,因為跨國貿易,茶葉被出口到了土耳其。到了隋朝時,因為貿易茶葉傳入日本。明朝時,因為貿易茶葉傳入歐洲。比如,威尼斯的《中國茶》和《航海旅行記》,就記載了"茶"的傳入。可見,"茶"在古代的發展,是從中國作為中心點,由上至下,由遠到近,逐漸開始影響到世界的,但是,"茶"在向外傳播的時候,多是通過商業的模式,這也是中國文化中"以和為貴"的表現。
咖啡的起源與發展,體現歐洲文化的"尚武精神"
關於咖啡的發源地,據考證是在洲衣索比亞的高原地區。早在公元六世紀,一個牧羊人在放羊的時候,發現羊吃了一種果實後,突然賊精神,他也試著嘗了嘗。後來,一個神父經過了此地,他長時間走路非常累,發現路邊長著些果子,也嘗了嘗,結果發現這些讓他很精神。於是,咖啡因為神父的原因,開始逐漸流傳。甚至,伊斯蘭教的經典《古蘭經》中,也有關於咖啡的記述。說公元850年,穆罕默德在波斯執行任務時,突然很沒精神,都要睡著了,天使哲布勒伊米讓他吃了咖啡,讓他精神百倍,大破敵人。可見,"咖啡"的起源,和"茶"一樣,也有很濃重的宗教神話色彩,也帶著一股神秘感。
除了宗教神話,關於"咖啡"一詞的來源,西方學者認為是起源於阿拉伯語,有植物飲料的意思,結合上文講到的穆罕默德與咖啡起源的故事,可見咖啡與阿拉伯有淵源。這是因為在13世紀的時候,衣索比亞的軍隊侵略了阿拉伯的葉門,咖啡也隨著戰爭被帶到了阿拉伯世界。在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咖啡種植都被阿拉伯人所壟斷,因為伊斯蘭教禁止飲酒,所以咖啡在阿拉伯世界很受歡迎。
之後,因為橫跨亞非兩州土耳其的軍隊攻擊歐洲的文化中心維也納,咖啡也開始傳入歐洲,並在歐洲貴族貴族間風靡一時,後來才在平民間流行。只不過,後來,威尼斯商人,也為咖啡的傳播傳入歐洲做出了貢獻。可以看出,咖啡的傳播方式,也是從上到下,由遠到近。但是咖啡的傳播原因,卻主要和擴張戰爭有關,這也是西方文化中"尚武文化"、"徵服文化"的表現。並且,還輔以商業傳播的方式,這是因為歐洲的文明誕生,就是依靠著大海而誕生的商業文明。
所以,茶與咖啡,作為中西方最具代表的飲品,在各自的文化區域誕生,又因為各自的文化區域的特點而流通發展。
茶文化與咖啡文化的內容與特點
茶與咖啡,因為形成於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區域,所以蘊含了中西方文化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茶文化,就是中國文化內涵的具體表現
茶文化,其實就是中國文化內涵的具體表現。它起源於中國,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的三家思想,才形成了茶文化,這種與中國文化、禮儀相結合,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現象。而茶文化的表現方式: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也蘊含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審美和內涵。
首先,茶文化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的三家思想,才徹底形成。儒家重禮,茶文化中有沏茶之禮、賞茶之禮、聞茶之禮、飲茶之禮、品茶之禮,樁樁件件都是在禮的前提下,表達的是人與人交流時的禮節。道家重靜,茶文化中,喝茶時很講究環境,不僅有琴音相伴,甚至是茶館的環境也多建在自然景致之旁,體現的是道法自然。佛家重養,茶文化中有對茶藝之法的精益求精,體現的是佛家修養生息之法門。可見,茶文化雜糅與儒釋道三家思想文化。
其次,茶文化之所以被稱為文化,是因為中國古代士族文人的參與,才被賦予了深厚的精神內涵。比如,茶聖陸羽所創的《茶經》,就是文人影響茶文化的典型代表,因為文人的參與,茶具之美,茶水之淨,煮茶之雅,都被賦予了典型的文人審美,還促使了中國詩歌中的茶詩。比如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懷》: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因為士族的參與,才讓茶成為一種被大眾接受的雅事:"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最後,茶文化也有對中國禮文化的體現,並融合在中國人生活習慣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國被稱為是禮儀之邦,從周公制禮開始,禮的概念就已經深入到了中國人的內心,所以中國人在待客時,要詢問客人的飲茶習慣,在和客人交談時,要注意客人茶盞中的茶水是不是需要添。甚至,古人成婚之禮中,也帶著茶的影子,有"三茶禮",訂婚時有"下茶",結婚有"定茶",同房時有"合茶"。可見,茶文化作為對中國禮文化的豐富,也規範了中國社會的生活準則。
咖啡文化,是西方文化內涵的具體表現
咖啡文化,則是西方文化內涵的具體表現。它發源於非洲,因為戰爭和商業流通的原因,進入到歐洲社會。吸收了歐洲文化中的精神內涵,才形成了這種注重生活品質的咖啡文化。而咖啡文化的表現方式,則在於原材料的烘焙、烹煮器皿的選擇,也符合了歐洲傳統的文化內涵。
首先,歐洲文化在中世紀之前,就是宗教的文化。咖啡的誕生神話中,就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神父的參與,讓咖啡被更多的人接受,穆罕默德的飲用,也擴大了咖啡的受眾。但是,早期的咖啡只在歐洲的貴族間流通,這是根源於歐洲深入人心的貴族文化,而貴族文化則與宗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早期的歐洲人,不管是哪個階層,都在宗教的框架內思想與生活。所以,宗教力量的幹預,對咖啡文化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宗教要求人時刻記住自己是贖罪而來,咖啡的作用就是讓人時刻保持清醒的大腦。
其次,中世紀後的歐洲,則進入到了對個人生活品質的追求。歐洲文藝復興時,新興的銀行家和市民階層,用他們堅實的經濟基礎,做出了對教會的反抗,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擁有了更多的底氣,他們不再寄希望於宗教,不滿於贖罪,開始追求更好的生活,追求個人的幸福。咖啡,作為一種早期只在貴族階層流通的飲品,在人們追求生活追求時,就成了一種文化,它可以讓人們察覺出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的方式。就像現在,星巴克的風靡,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體現。
咖啡的風靡,讓人們對咖啡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追求。對原材料進行更好的烘焙,製作更先進的烹煮器皿,製作更精緻的用具等等,都成為了咖啡文化的一部分,體現的是一種生活情調。比如,在法國很多作家,都喜歡在咖啡店進行寫作,因為喜歡那裡的舒適環境。這個文化現象,則是因為文藝復興後,"人文主義"的思想深入人心,取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而咖啡文化所追求的情致,就是這種精神的延伸。
咖啡與茶,在世界範圍內的流行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咖啡也好,茶也好,已經不是中方或者是西方的地區飲品,也已經不是貴族或者是士族階層的文化。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咖啡文化在中國被認可,茶文化,也從中國走向了東亞,走向了西方世界。在中國的一些大城市,星巴克在白領間的流行,就是咖啡在中國受歡迎的體現,在英國,人們也有飲用紅茶的習慣,美國人有飲用冰茶的習慣。這都是,茶文化和咖啡文化互相融入到中西方的飲食文化中的體現。
茶文化與咖啡文化的內容與特點形成原因
縱觀茶與咖啡的起源和發展,可見有很多的相似點。它們的起源,都帶有非常濃重的神話色彩,從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中西方文化的早期,宗教、神話有重要影響,甚至體現在了人們飲食文化中。它們的傳播,卻蘊含了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精神內涵,茶葉的向外傳播,多是通過商業溝通這樣比較和平文明的方式,體現了中華文化中的"以和為貴";而咖啡的向外傳播,卻多是通過擴張性的戰爭,這體現了歐洲文化中的"尚武精神",但是,也輔以商業的方式,威尼斯商人擔當了交流的橋梁,也體現了歐洲的文明起源於海上商業的繁榮。同時,都由上而下,由近到遠,逐漸流傳到全世界。
茶文化與咖啡文化的內容與特點形成原因的不同,則是因為 它們是基於中西方不同的歷史背景而來。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影響了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茶文化也受到他們的影響,並融合在中國人生活習慣的方方面面,體現了中國的禮文化,雜糅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歐洲文藝復興對歐洲社會影響深遠,咖啡的文化的形成,就是基於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思想,新興的市民階層和銀行家們,對生活的追求影響了後來歐洲人的生活方式,這都表現在咖啡的烹製工具和用具上的精緻。可見,即便是茶和咖啡這樣司空見慣的飲品,它們的背後,也蘊含著中西方不同的精神內涵和歷史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