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前朝三大殿,位於中間的就是中和殿了。中和殿夾在太和殿與保和殿之中,平面看是個正方形。它形制極其特別,體量又明顯最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設計呢?中和殿是四角攢尖頂,很像傳統的「方亭」。有人說,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布局上的美感,避免單一的視覺效果。同時也是因地制宜,太和殿後身到保和殿前臺階,只有28米長,而太和殿南北縱深大35米。很顯然,也是受空間所限了。
中和殿殿頂是鎏金寶頂,每當早晨的太陽照在圓形頂上,反射的金光照亮附近的建築,有光芒萬丈的效果。另外,中和殿「四面無牆」,而是變成「四面門窗」。打破了一般大殿,僅南北開窗的設計。通透性當然會更好一些。中和殿約580平米,不到太和殿的四分之一。
這個大殿,明朝永樂年間初建時,叫華蓋殿。嘉靖時改名叫中極殿。「中和殿」,是清朝時的叫法。「中和」出自《禮記》"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道出「中和」是天下之根本,實現天下通達的路徑。來中和殿,抬頭可見金龍和璽彩畫,是最高等級。內部地鋪金磚,歷經數百年依然放光。
中和殿雖然較小,用途卻很多。每當皇帝登基,或有其他太和殿大典前,這裡就是皇帝的休息廳。如果皇帝要祭祀,或太廟,或先農壇等,也先到這裡審閱祀文,查看種子農具等。還有給皇太后上徽號,即表達崇敬讚美的尊號,皇帝也在這裡審閱奏疏。這是皇帝休息、審閱、冥想的地方。有時這裡還是會客廳,小規模的宴請大臣,這裡是最佳場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