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冕服的形制

2020-12-14 小姐姐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中國古代的衣裝服飾雖然豐富多彩,但有關穿著的禮儀規定甚至服裝制度的條例,其名目在數量上也不亞於服裝款式。什麼人穿什麼衣裝,什麼時候、什麼場合穿,都有詳細規定和民俗,因而服裝又可依用途分出若干種類。祭服祭服即為 祭祀時所穿用的服飾。古人認為上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地是萬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而祖宗是族系的始祖,這三者最為初民和古代的中國人所崇拜。祭祀就是表達初民的這種崇拜心理的一種儀式,而祭祀時穿著的服裝即為祭服。上古祭祀用冕服,同時這種冕服也用在祭祀外的其他重要禮儀場合。由於周代以後古人對天地及各諸神的重視,其冕服形制一直沿襲周代的形制,只有少量的變化。具體冕服的形制我們在本章第六節中還要詳述。

周代服飾

朝服古代天子 (皇帝)與大臣們議論國事稱為朝會。朝會有大小、朝夕之分,其禮儀亦有輕重之別,再加上入朝官員職位有高、低之別,因而朝服等級十分明顯。歷代的<輿服制>中都有詳盡的規定,具體地說明了什麼朝、什麼官職的人穿什麼樣的朝服,由此可見對朝服的重視。正由於此,我們可以說朝服的款式、色彩、飾物、紋樣是我國服飾文化中最豐富的一類。公服公服又稱 「從省服",是低一級的朝服。在使用上禮重則著朝服,禮輕則著公服,這是朝服與公服的區別。章服本指有紋章的服飾。按《考工記》:「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在唐、宋是在品官的服飾上束以金、玉帶並加佩金、銀魚袋者謂之章服。

朝服

賜服凡因有特殊功績或在特殊大典上,由皇帝頒賜的較榮貴之服飾叫賜服。如宋代有皇帶賜給臣子的繡有各色鳥獸紋樣的錦袍;明代有皇帝賜給臣子的帶有蟒、飛魚、麒麟等紋飾的服裝。燕服指養老之服, 後世則將在家居時所穿的一般服飾稱為燕居之服。野服指不在朝會及公位時的服飾,它不受官定服飾所限,在野之士或退職後家居均可穿著。戎服戰爭時所著 的軍服,即盔鎧類。古代的甲大都是用皮革制的。甲有上旅、下旅、裳三部分組成。長度在腰以上稱上旅,在腰以下為下旅,在其下為裳。頭鎧叫作胄,後稱盜。秦漢始有鐵鎧;南北朝後鎧甲製作愈發精良,樣式繁多。

燕服

喪服指用於 喪事時所穿的服裝。喪服大體上可分為五等,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其下又分若干等,大抵以麻布縷數之多少加以區分。歌伎樂舞服飾這種服飾大多是 在生活中原有服飾基礎上加上裝飾,使之更為美化,如加以繡紋、長袖、飄帶等飾樣或飾物。上衣古代的上衣有單、夾之分。單衣稱為禪,袷衣稱袷或復;在家穿的稱為褻衣,又稱私或衷衣,猶如現在說的家居服;穿於外衣和內衣間的稱作中衣。帶伴隨上衣使用的是帶。系帶與否,對衣的外形有直接影響,因為古時的衣既不收腰,也無褶省,從腋下垂直而下。帶有大帶、革帶之分。大帶的作用在於束衣;革帶的作用在於佩飾物或攜帶物體。

喪服

革帶往往系在大帶之上,少數歷史時期有隻系革帶而不來大帶的。大帶通常以絲製成,有邊與無邊依貴賤區分。大帶在腹前打結,餘下的部分下垂稱為紳。紳又泛指大帶,因而「紳士」就成了官吏和貴族的代名詞。以上所逃的衣,多為貴族、官員和有錢人所服,至於勞動人民和一般平民,很少有著長衣和寬袍大袖的,俗稱的短衣邦就是指平民百姓,他們的衣裝不僅在長度上短,而且寬度也窄,在選材上略有不同,但一般多用褐或布較粗的面料。

較粗的面料

下裳由於古時的上衣較長,所以下裳從款式上相對簡單,它們的區別更多地反映在面料、色彩、紋飾及長短上。其主要類別有裳、絝、 輝。裳裳就是裙。古代男女都穿裙,裙長至腳踝或拖地。隨時代時尚的變化,裙有高腰、低腰、肥瘦、有褶無褶及長短的變化。在我國的歷史上,人們幾乎一直在穿著裙,但其一直變化不很大,其形制本身就較簡單,劉熙中說,「裙,群也,連接群幅也」。所謂連接群幅,就是將古時二尺二寸幅寬的織物聯接起來成筒狀。古時裙幅的多寡不一,但一般是由七幅組成,即前三幅、後四幅。古時的石榴裙、籠裙、紅裙、鬱金裙、百鳥裙、青裙、月華裙、鳳尾裙等都是依裙的顏色和材料命名的,而單裙、復裙、中裙、襯裙則是依穿法和裙的季節性穿著為區別的。

古代衣裙

絝絝也可寫作挎,就是今日褲的意思,但其形制卻與今日的褲大有不同。《說文》稱之為脛衣。《釋名》說:「兩股各絝別也。」說明古時的絝為護大腿之衣,且無襠。古時之絝皆無襠,漢後開始有合襠的絝。但在歷史的各階段無襠的褲一直有穿著,主要是上流社會穿著。其原因在於它屬內衣,往往是和裙子一起配穿的。由於是內衣,所以其治療往往不是很講究,甚至經常乾脆不穿,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女屍就沒有穿褲。看來古人也經常不穿褲,估計大多是為保暖時才穿,所以是一種次要的服裝。

禪揮為有襠的短褲,也稱為混,是穿在裡面的內衣。宋代高承事物紀原:「……以三尺布為之,前後各一幅,中裁兩尖襠交湊之,周文王制輝長於膝。"唐代顏師古註:「臺襠謂之輝,最親身者也。」還有一種短褲,形似牛鼻,稱為犢鼻揮,即後代的短褲或褲衩。這種短褲多為百姓所著。鞋類一、鞋古代鞋的種類有履、 屐、屐、鞮。屨、履為一物,只是穿著時代不同,漢前稱屨,漢後稱履,並且都是腳上外穿之物的總稱,如同今日鞋的含義。單講履的話,它是指以麻、絲製成的鞋,而漢前的屨多指草鞋。在履的底部如加一層木底稱為舄, 後來人們把以木製成的鞋稱為展。顏師古《急就篇》註:「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可以濺泥。」木屐現在還保留在日本的一些地區和我國西南的部分山區之中。我國漢前的鞋多為草麻之鞋,後來履專指草鞋,後漢又有木鞋。至於絲鞋,一直是少數貴族所穿,一般百姓多穿草、木之鞋。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史教程》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服飾之美:漢族中最高等級的禮服——冕服
    中國講究傳統禮儀之大,所以被稱為夏;而同時有著服飾之美,故稱華。而衣服最初的意義就是在於遮羞,是文明之始,也是「禮儀」的最初的產生。在中國古代的服飾中漢服應該是現在大街小巷上經常能見到的一種,而在漢服中有一種最高等級的禮服——冕服。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這促成中國古代服飾追求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形式之美與內容之善的協調與統一,也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不僅具有珠玉璀璨、文採繽紛的外在之美,還具有表德勸善、文以載道的深厚文化內涵。同時,中國先民通過「四季花」與「節令物」等應景飾品進行情景模擬,構建出一幅生動和諧、時節有序、內外融合的生活圖景,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浪漫情懷和文化智慧,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在文化演進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
  • 中國古代服飾演變,五分鐘帶你了解各個時期的服飾
    漢服指漢民族傳統服飾,那你知道各個時期的服飾都是什麼樣的嗎?原始時期原始人將獸皮拼接成衣服禦寒。新石器時代,農業和紡織出現,人們開始用麻布縫製衣服。此時的衣服形制是上衣下裳,顏色是上玄下黃。此種服色觀念來源於「天地崇拜」,影響深遠。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代服裝及江陵馬山一號楚墓袍服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到周代冕服制度完備,這是以禮樂為標誌的中國古代服裝從原始形態進入成熟階段的第一個時期。值得研究的是,在結構上周代冕服的形制就像漢字的結構一樣,直到清末民初沒有發生過根本改變,即十字型平面結構。風雲變化的春秋戰國時期,思想上百家爭鳴,政治上諸侯博弈,此時的服裝也異彩紛呈,各地服裝都極具地域特點。但總的來說,有兩種基本形制:上衣下裳制和上下連屬制。而上下連屬的深衣式袍服是這個時期穿著非常廣泛的服裝。
  • 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基本形制,服飾起源的發展
    《fbn+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請聯繫刪除,謝謝人類對性歸屬的認識對服飾起源之作用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最為原始的服飾呢?據目前的考古發現,約在舊石。時代的後期,也就是在距今約三萬年至一萬年之間。在歐洲、非洲以及東方的許多巖洞壁畫和小雕塑中,男女形象的下身,都有遮擋物的痕跡。
  • 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這一古代服飾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展還呈現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製衣的? 「華夏」名稱與服飾相關 漢服,越來越走入我們的生活。
  • 大學生"復原"古代服飾 帶觀者領略千年服飾文化
    昨日,西安工程大學學生自辦中國古代服飾形制復原展,通過60餘件復原的古裝及配飾,帶領觀者領略數千年服飾文化。     昨日展出的古裝、配飾,均出自該校服裝設計專業學生之手。既有商代的深衣,漢代的曲裾袍,唐代的高腰襦裙,也有宋代的官帽,明代皇后的步搖冠。     這些展品是他們《中國古代服裝史》的作業。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明代婦女服飾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元朝統治者與遼金統治者相比,其勝利的優越感要更為強烈,但即便如此,他們在漢民族強勢文化面前,也不得不認同「必行漢法乃可長久」。
  • 歷代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產生,原始宗教服飾觀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天人相通的原始宗教服飾觀以上關於衣裳的觀念,是中國先民兩種經驗交叉重疊的產物,其中既有極為實用的一面,又有與天地相對應的一面,實與虛在這裡是並存的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主流思想,服飾的創作思想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兼收並蓄一在創新中長存儒家思想得到弘揚,遠在孔子逝世之後。春秋時,墨、儒同為顯學,漢唐以降,儒、道、佛往往並稱。正因為如此,儒家思想通過禮的規範而對歷代服飾發生的主導作用,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因素。這也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服飾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的重要原因。儒家思想究竟如何影響中國古代服飾呢?這將在下文中展開。服飾被視為 「治天下」之道上文已說到,《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 中國古代布料、服飾的特點及演變
    中國古代布料的演變按照中國歷史演進的順序,不少學者和論著沿用傳統的上古、中古、近古三分方式,描述中國古代文化史。中國古代內衣的演變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呈現出了豐富的特徵和風格。上古先秦開始就有記載內衣文化的文字,當時男女內衣區分不大。《說文解字》雲:「褻,私服也。」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發展,服飾的性別角色標誌
    在古典時期,由於中國歷代統治者大多尊奉儒家思想,所以重男輕女、男尊女卑思想比較嚴重,男主外、女主內,成為一種通行的社會法則。處於這種形勢,服飾藝術上的男女區別自然就會體現出來。儘管在很多情況下,男女一些主要服飾的基本形制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在不少細節方面、在服飾的總體風格方面,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別的。
  • 深衣:中國禮服之代表,其典型的形制特色,是對禮制、文化的體現
    中國的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服飾文化也是中國禮儀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深衣"作為中國最早的服飾之一,有其獨特的形制特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其中,"續衽鉤邊"、"上下連屬"、"被體深邃"等都是它的典型形制特點,而這些特點則很好的體現了"深衣"背後的文化內涵,還包含了古代中國的"天地崇拜"及"帝王崇拜"。"深衣"作為一種服飾制度,在禮法等級森嚴的中國傳統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喪服的民俗意味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可以想見,中國傳統服飾藝術中的民俗是非常豐富的,這些民俗的存在,使最初處於單純意義上的服飾行為,最終變得不再那麼單純,社會的意義、文化的意義經意不經意地被融入到了日常的服飾安排中。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衣冠王國」之說,還指中國古代服飾無比精美。中國是著名的「聲明文物之邦"。「衣冠王國」之說,還指中國古代服飾無比精美。中國是著名的「聲明文物之邦"。其中的「明」, 是指光彩、色彩,包括繪畫、裝飾和五彩的禮祭服飾。從出土文物和圖像資料中所見,中國從原始社會起已對器物施以華麗的裝飾,彩陶即為一例。又如相傳黃帝時在服裝上繪和繡12種紋樣。
  • 漢服的形制有哪些?分別有什麼特點,漢服命名方式是怎樣的
    漢服的形制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 2、「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 3、「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觀察也日益發展,向著廣度和深度展開。但是,應該指出的是,中國古代服飾的自然美,是與社會倫理觀念緊密相聯的,服飾的形制、色彩、紋樣、質地儘管都取之於自然,然而這些並不是完全都能隨人而用,而是根據人的社會地位和身份來決定的,強調自然美與人的精神面貌的和諧統一。自然美主要是為人的社會觀念服務的。「君臣, 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皆有威儀也」。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民俗服飾常規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性別角色禁忌。古代中國民間將男子穿著女裝的行為稱作「服妖」或「妖服」。現代中國民間則將男著女裝並流露出女性傾向的男子稱作「陰陽人」,對女性著男裝或男性化,稱呼也是如此。然而進人現代社會後,人們漸漸地對男裝女性化或女裝男性化(尤其是在色彩、形制等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和接納。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多民族服飾藝術語彙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一個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時期,也是中國服飾藝術內外交流比較頻繁的時期,異域風格的融人、民族傳統的整合,都為服飾藝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
  • 服飾習俗演變的文化脈絡
    最早服飾早已無從考證,據研究服飾起源於人的雙重性格,第一重是實用,第二重是裝飾,這個順序是不能顛倒的。服飾構成的要素是質即原料、形即樣式、飾即佩戴的飾物、顏色和圖案,這五種要素體現服飾的雙重性格。服飾的形制有四種基本類型。第一衣著,最基本的是上衣、下衣、鞋、襪,帽子是相對次要的。第二附屬裝飾,如頭髮上的夾、簪、釵、梳。耳朵上的環、墜。脖子上的項圈、項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