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計劃·圖文任務#
如果說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幫我打開了閱讀的大門,那麼豆豆的《遙遠的救世主》可以說對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最先接觸的是電視劇《天道》,覺得這個劇很有意思,只不過不太習慣看電視劇,覺得進度慢,還是看書更適合。
這本書,來回讀了不少於五遍,除了《遙遠的救世主》,作者的其他兩本書,都看了,最喜歡的還是這本書,有空閒都會拿出來看看。
一、淺談劇中主要人物
丁元英式的生活,可以說我一直都比較嚮往。靠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財富自由,四川某地方人,父母做茶館生意,算不上大富大貴,只能算是個普通人。
後來靠自己的奮鬥,獲得了德國永久居住權,在德國買了房,還有近3000萬人民幣的存款和很強的個人能力。
有了這些物質基礎後,也瘋狂過,然後開始過著極簡的生活,聽著音樂,研究著自己喜歡的東西,我覺得有種有種怡然自得的樂趣。
其實,我之前並不理解這樣的生活,人經歷得越多,越發現,這樣的生活還真算是一種奢求。
「這年頭,想出人頭地的很多,像他這樣不想出人頭地的少見」。
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芮小丹,之前一直看不懂作者寫的這個人物。丁元英評價芮小丹「見性明心」,境界比他高。
熟讀多遍後,自己的閱歷也在不斷的提升,慢慢有點明白。丁元英說自己一直想活得像人樣,花了快十年的時間才取得德國永久居住權。
而小丹,根本就不稀罕這些,回國是因為覺得當警察特別有成就感,為自己而活,率性。丁元英想要的只是靜靜地呆著,其實就算不努力也可以做到。但是偏偏努力奮鬥了十多年,為何?
作者沒有交代,我覺得是沒有安全感,生存的壓力太大。其次也希望活出人樣,後來經歷了許多,才逐漸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小丹不同,一開始就是知道自己的需要,不為不同,也不為比較,既懂方法,又懂內心。結局那段也特別精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幾乎是必死的局,為何沒有退卻?
因為,退卻了就不是芮小丹。
二、誰是救世主
全書的主題,誰是救世主?
用王廟村的案例,深刻地闡述了這個主題。「讓井底的人扒著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是不是讓他患上精神絕症?」別人能幫你一時,但幫不了你輩子。
聰明人葉曉明扒著井沿看了一眼,就回頭了,知道自己玩不起。貪婪者劉冰,扒得太久,已經不記得腳下空空了,墜落而下。最後只有也只有馮世傑在井邊上站住了腳。
首先馮世傑本身算比較成功,市區有房,自己有家店,有車,老婆在銀行工作,嚴格意義上馮世傑的初衷相比其他兩個人比較單純。
馮世傑是真的希望幫村裡面做點事,其他兩人是希望有個機會可以「暴富」。葉曉明生意剛失敗,劉冰做事沒個正行,他們兩人都剛經歷了失敗,對成功的渴求也最強烈。
特別是劉冰,一直想幹點事業,但是一事無成,最愛的是躲在小屋子裡面聽音樂。不過,這個人物的背景我覺得是最貼近現實的。
三線小城市,工薪家庭,自己在小城市裡面打著零工混日子。劉冰的日子其實不能算不好過,起碼父母不用自己操心,說不得還有閒錢補貼自己,只是過於沉迷外在的世界。
馮世傑早已自救,村民靠的是自己的勞動和汗水,只求有口飯吃。只有寄希望靠別人幫助「暴富」的人,最終一無所有。
誰是救世主 ? 從來就沒有救世主,自己的路只能自己走。
三、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
為什麼我們會有救世主的想法?歸根結底是文化屬性的問題。
什麼樣的文化屬性?弱勢文化。
弱勢文化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而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其本質講的是依靠和跟隨!弱勢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價值就是破格獲取。
弱勢文化專注於人性、專注於利益,專注於人性與利益之間的關係;等、靠、要的思想,在現實中也很常見,比如在家靠兄弟,出門靠朋友等等。
與之相對比的就是強勢文化,強勢文化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我的理解就是認清自己的能力,不好高騖遠,明白現實的一切都需要靠努力獲取,同樣也知道有些東西無法得到,但我們依然不停止追求的步伐。
四、寫在最後。
這些年過去了,丁元英式的目標依然存在,不過我現在有時候會想,如果我做到了財富自由,也會在一個地方靜靜的呆著嗎?或者,也只能想想把,畢竟前面的路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