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今天帶你「搶銀行」。
別怕,不像隔壁吳彥祖又AK又手榴彈。
他很溫油。
有生日蛋糕。
還有大合唱。
一群笨賊?
如果你這麼想,那恭喜你。
和Sir一樣,也被他們騙個正著。
《世紀大劫案》
El robo del siglo
平遙電影節展出的阿根廷犯罪喜劇。
Sir當時在平遙沒看成,心心念念了整一個月。
就因為當時看到影片介紹裡的幾行字。
第一行:「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第二行:改編自2006年的阿根廷銀行大劫案,被認為是歷史上最著名、最聰明的銀行搶劫案之一。
帶勁啊。
可真正讓Sir靈魂一擊,在第三行:
當年案件的主謀,是這部電影的主創。
牛*!
話不多說。
資源已出,開擼。
最著名的搶劫案
2006年,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警方接到報警,搶銀行。
被搶的是阿根廷的最大金融機構之一,裡約熱內盧銀行分行。
搶銀行這事,大家都看不少。
可這號稱史上最聰明的搶銀行,牛在哪?
前戲就不對勁。
別人搶銀行,肯定遮遮掩掩,各种放煙霧彈。
他們呢。
第一特點:實誠。
警察趕到,五名劫匪在銀行內,同時還有23名人質。
這暴露得也太快了吧?
直接站在落地窗邊打電話,還大方撩開窗簾,警察比他更緊張。
出奇招,警察不敢輕舉妄動。
團團圍在銀行外,設置警戒線,死守銀行的兩個出口。
同時談判專家和劫匪通話。
除此之外,啥也幹不了。
啥也不幹就對了。
因為劫匪第二特點:很慫。
沒等警察下手,先放了幾個人質。
銀行保安,放;
嚇到尿褲子的,放;
過生日的老人,放。
甚至,還在釋放前吆喝著大家一起給她過了個生日(就是Sir開頭放的兩張圖)。
老人在自己家裡都沒享受過這待遇。
出來以後,那是一個讚不絕口啊。
談判專家也一臉懵逼。
可是江湖規矩,你好我好大家好,早投降早收工嘛。
劫匪提出的要求,一併滿足:
想撤人手?撤。
想見行長?找。
想吃披薩?買。
然後呢?沒有然後了。
把披薩送進去後,劫匪再也沒有回應。
只留著警察和談判專家在外面大眼瞪小眼。
他們究竟想幹嘛?
不要防彈車,不要直升機,不投降也不逃走……
別猜了。
畢竟他們不是一般的賊。
Sir給你個提示,第三個特點:優雅。
僵持到晚上,銀行裡面還是沒有任何反應。
特種部隊終於衝了進去。
搏殺、槍戰、騷動、誓死抵抗......這,全都沒出現。
人質,一個個好好的。
劫匪,全TM不見了?!
和劫匪一起失蹤的,還有保險箱裡的財物。
警察不甘心。
現場瘋狂尋找蛛絲馬跡:窗子,沒打破;門,沒撬過;劫匪也沒混在人質裡面。
整個銀行除了幾個保險柜,其他跟平常沒區別。
噢,多了幾把槍。
用一塊精緻的鮮紅桌布墊著,規規矩矩躺在最顯眼的地方。
還留下一張紙條。
堪稱金句:
在沒有武器和怨恨的富人區
只有錢,沒有愛
劫富濟貧?
行為藝術?
誇張吧。
以上,都。是。真。事。
更誇張的是,搶劫案發生後整整三個星期,阿根廷警方毫無頭緒。
當即全國轟動。
民眾將其視為本世紀最具傳奇色彩的事件,現代羅賓漢傳奇。
當然,最後劫犯們還是全數落網。
劫案在五周後宣布「失敗」。
等等。
如果這場劫案只留下一些作案手法上的奇技淫巧,還有幾句口號,絕對稱不上「最著名」。
Sir再次請你注意——這,只是個開始。
當所有人都以為案件已經結束,開始重新回溯案件的草蛇灰線時,一個更細思極恐的事實慢慢浮現……
這次「失敗」,甚至也是計劃好的。
最聰明的搶劫案
回到電影開頭,看看劫匪的故事。
神秘的劫匪,原來是五個大老爺們兒。
缺錢?老手?報復社會?
都不是。
有藝術家,醫生,教徒,有人家庭圓滿,有人家裡有錢。
除了有錢人是個慣偷,其他人都沒前科,也不怎麼差錢。
那為啥搶銀行?
怪,就怪人太聰明。
主角親身示範什麼叫——靈感來了擋都擋不住啊。
暴雨天,藝術家阿拉喬準備回家。
菸頭扔到路上,被雨水衝走。
衝去哪?
阿拉喬突然來了興致,跟著水的流向走。
走著走著,走到下水井蓋,一抬頭四個大字:
裡約銀行
哦豁?
這還不是老天爺給我的暗示?!
一個大膽的想法順理成章地出現。
挖地道,偷銀行。
唾手可得的財富總是具有致命的吸引力,貪婪就是一切沒必要的源頭。
想法總是很簡單。
湊人,準備,動手。
現實卻很骨感。
想拍攝銀行內部情況,被警覺的保安一眼揪出。
等待同夥會合,先等來警察。
地道都要挖空了,結果還沒想好怎麼撬保險箱。
最重要是,如何避開銀行的報警系統。
只有銀行營業時,報警系統才會關閉。
難道在大白天闖進去?
越想要萬無一失,意料外的狀況就越多。
但是,這個計劃恰恰是在意外中一步一步臻於完善。
Sir就不繼續劇透了。
從偷銀行變成搶銀行,每一個環節都粗糙而又精妙。
聲東擊西,知己知彼,金蟬脫殼。
說幾個關鍵細節吧。
為什麼到了銀行要費勁撬保險箱?
在2001年,阿根廷發生經濟危機,國家銀行系統崩潰,抹去了客戶所有的存款,影響數百萬人,自此以後,銀行客戶對存錢就沒有那麼熱衷了,而是選擇把珠寶、黃金等貴重物品存到銀行的保險箱內。
甚至還有點開盲盒的樂趣。
最終,劫匪盜取了價值可能高達2500萬美元的財物(為什麼說「可能」,猜不到的自己看去)。
劫匪離開前,為什麼要在地上擺放槍?
Sir只能說,這是計劃裡最重要的其中一環。
正因為這幾把槍,如今,所有劫匪早已刑滿釋放。
一場世紀大劫案,就這樣以溫和而又傳奇的結局落幕。
劫匪之一,甚至當起電影編劇。
合理合法。
△ 費爾南多·阿勞霍:阿拉喬原型
現代羅賓漢
案件最後一處疑點。
為什麼主謀要自詡「羅賓漢」?
這是後世對傳奇劫案的添油加醋?還是主謀想為自己加戲?
這是電影想探討的根源問題。
羅賓漢,英國民間傳說中的英雄,人稱漢丁頓伯爵。
武藝出眾、機智勇敢,仇視官吏和教士,是一位劫富濟貧、行俠仗義的綠林英雄。
一個俠盜。
阿拉喬確實表達過劫富濟貧的想法:
為什麼他選擇搶銀行。
——客戶不用承擔損失,而是銀行(財閥)賠錢。
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損失說多一點,簡直雙贏。
至於銀行,誰在乎?資本家活該被剝削。
聽起來很有道理。
團隊內部,負罪感也瞬間轉變為成就感。
準備過程中,阿拉喬一直在強調這樣的「自然平衡」理論。
比如即將獲得一筆大的不義之財,就不能再去偷東西。
可電影遺憾的地方也在於——阿拉喬輸出的「理念」越來越多,他就越來越像詭辯。
所謂「劫富」,是拿走人民的財物。
而「濟貧」,是指望銀行擦屁股。
那你損失了什麼?
沒有。
不見「綠林英雄」的正義,也絲毫不含「俠」的精神,只剩下一個自我欣賞的「盜」。
不同於電影中的心血來潮。
原型費爾南多,當年為搶銀行而策劃了好幾年。
與宣傳劫富濟貧不同。
他開始的理念,是「藝術」。
所有技巧和謀劃,都是從電影中學來的。
靈感的碰撞,伴隨著莫扎特和貝多芬的音樂。
在說服自己的好友當同夥時,阿勞霍是這樣說的。
「你將成為我的盧修斯·福克斯」。
△ 蝙蝠俠的得力幫手
儘管性質沒有變化,但是不能否認,這樣的淵源為整個事件覆上一層魅力。
這樣看來,主角自稱羅賓漢,一方面是這個形象與事件相契合的傳奇標籤。
另一方面,原型也是在為這場劫案提前做好「洗白」準備:
「完美地執行了一項罪行
卻沒有機會獲得榮譽
這有點像擁有一幅無法展示的畢卡索」
△ 文章來源:GQ雜誌3月文化版 翻譯:豆瓣用戶@Herring
連危機公關都想好了,就問你牛不牛吧。
當然了。
這件劫案至今還有許多沒有定論的疑點。
到底搶了多少錢?
還有其他幫兇嗎?
他們真沒帶一把真槍?
……
不過,Sir此刻最大疑惑。
究竟有多少人看到這裡,已經開始幻想自己去搶銀行的。
不會吧。
不會真這麼天真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超有錢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