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聲樂、器樂、舞蹈等藝術形式,歌舞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藝術中綜合性較強的藝術類型門類。
歌舞音樂具有較強的集體性和群眾性,生活化氣息濃鬱,節奏特點鮮明,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作為情感的外在表達方式,從語言到歌唱,從歌唱到舞蹈,再由歌舞融合來表達更高級的情感,歌舞音樂一定是產生於語言和歌唱之後,是一種相對來說比較成熟的藝術展現形式,歌舞音樂經過長期的存在和延續,最終形成了高度綜合的體裁形式。
一、民間歌舞音樂的特徵
載歌載舞、歌舞結合,或以舞蹈為主,唱歌為輔,等形式展現,表演形式靈活多樣,歌舞音樂的旋律比較平緩,節奏輕快活潑,律動性較強,歌舞音樂因為存在地域差異,所以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整體來說北方歌舞信譽更加的熱情奔放,南方歌舞音樂相對來說比較溫柔細膩。
1.漢族歌舞音樂——秧歌
秧歌是漢族歌舞音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秧歌分為兩類,分別是地秧歌和高蹺秧歌兩種形式,秧歌源于田間插秧勞動,在元宵節時用來表演,期盼明年有一個好收成。
秧歌音樂的舞蹈形式:以集體為主,有過街秧歌、大場秧歌和小場秧歌三中類別,其中過街秧歌在街上隨著整體秧歌隊伍在行進中表演,步伐簡單,分為大步和小步;大場秧歌隊形變化豐富,步伐簡單,以集體為主;小場秧歌具有一定的規定情景,屬於小場合歌舞表演。一般在表演過程中開始和結尾稱為大場,中間穿插的各種形式稱為小場。
秧歌音樂來源於當地,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各地秧歌風格迥異。
秧歌分別有陝北秧歌和二人轉
陝北秧歌,以唱為主,旋律進行以級進為主,曲調婉轉悠揚,音樂元素中會時不時出現切分和附點等節奏,以次來表現秧歌的舞蹈性。
東北秧歌的代表——二人轉,主要流行於東北三省,類別有高蹺秧歌、地秧歌和二人轉三中類別。二人轉表演形式有三種,分別是一旦一醜的對口;單出頭,一人演唱;拉場戲,以小型歌舞的形式,以醜和旦為主。
二人轉表演注重唱功,音樂元素有九腔十八調和七十二嗨嗨之說,曲調豐富多彩,再配上優美抒情的演唱方式讓二人轉更加具有地方濃鬱特色。
二人轉音樂伴奏以嗩吶和板胡樂器為主,配上三弦、墜胡、鼓、翁子、鑼、竹板、等打擊樂器組成樂隊。
2.花鼓
花鼓以安徽鳳陽花鼓最為出名,流傳於我國安徽、湖北、山東、湖南、浙江等地區,別名花鼓小鑼、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子等。
鳳陽花鼓產生於乞討賣藝,表演形式常常以兩人對唱為主,男的拿小鏜鑼,女的拿小花鼓,邊唱歌邊奏樂,相對舞蹈。
鳳陽花鼓以小調為主,旋律流暢優美,節奏特點具有濃鬱特色,鑼鼓節奏點鮮明。
3.雲南花燈
花燈音樂來源於明清時期和當地民歌小調,流傳於我國西南地區的雲南、四川、貴州等地,表演形式有走街和踩場兩種形式,走街以歌舞表演為主,踩場以戲曲表演為主,其中雲南花燈最具有代表性。
旋律悠長飄逸,節奏輕盈,音樂情調起伏變化多樣。
二、少數民族歌舞音樂
我國少數民族眾多,本內容在這裡將不一一介紹,選取幾個有代表性的歌舞音樂為大家講解學習。
1.蒙古族安代舞
安代舞的表演以一人領唱,眾人迎合的藝術形式,舞蹈形式眾人圍成圓圈,身體隨著音樂一前一後擺動,左手叉腰,右手揮動絲巾,舞蹈速度由慢到快,安代舞沒有樂器伴奏。
歌詞一般有固定的形式,但是領唱者可以即興編詞。音樂風格與蒙古族民歌一樣,具有濃鬱的羽調式色彩。
2.堆諧
流行於我國雅魯藏布江的上遊地區,堆諧音樂分為快速和慢速兩種,舞蹈動作較少,以腳步踢踏動作為主,輕快熱烈,伴奏樂器沒有嚴格規定。
3.萊派爾
萊派爾歌舞音樂屬於維吾爾族音樂,比較著名的曲目有《達坂城》,音樂形式常常以小型歌舞為主,舞蹈動作輕盈,複雜多變,萊派爾多由男女二人表演。
維吾爾族音樂節奏中出現較多的有各種各樣的切分音、三拍二連音、三拍四連音和弱起節奏等。節拍使用複合拍子較多,各種切分等細碎的節奏類型和交錯不平的律動共同形成了維吾爾族音樂的獨特魅力。
4.農樂舞
農樂舞是朝鮮民族最喜愛的民間歌舞音樂,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古代朝鮮族的宗教儀式上,農樂舞是朝鮮族舞蹈形式的總稱,它主要包括發鼓舞、延豐臺舞、假面舞和像帽舞等。在表演過程中人們熱情似火,充分展現了朝鮮族人民的樂觀與豪放的民族特色。
5.長鼓舞
起源於廣西,有兩人或四人表演,是廣西瑤族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舞者右手執鼓,左手敲擊,邊敲擊邊舞蹈,節奏比較緩慢,曲調相對平穩,帶有一定的朗誦性。
各民族的歌舞音樂在傳統社會裡基本上都是以自然的形態存在和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民間歌舞音樂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音樂工作者深入山間田野和鄉村各地,採集和整理民間歌舞音樂,這些工作不僅不進了我國民間歌舞音樂的發展,還為我國傳統音樂的發展創作除了一大批優秀作品,讓傳統歌舞音樂重新煥發新的光彩。
在改編過程中出現許多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比如由李煥之老師創作的管弦樂《春節序曲》和翟維老師1946年創作的鋼琴曲《花鼓》,等等,這些改編和創作都是根據我國傳統藝術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