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是「河姆渡文化」的發祥地和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始發港,境內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以「書藏古今,港通天下」聞名於世。來到寧波,最值得一看的景點,是坐落在海曙區天一街5號的天一閣,寧波城市標語裡的「書藏古今」說的就是這裡,由此可見其地位之重要。
天一閣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佔地2.6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閣內現藏各類古籍近30萬卷,其中大部分為明代刻本和抄本,當地民間素有:「到寧波不到天一閣,等於沒有到過寧波」之說。
進入大門後,正對面就是天一閣創始人——明朝兵部右侍郎範欽的銅像。據說範欽每到一地做官,都要搜集當地的書籍寄到寧波故宅。在他辭官回鄉後,就在宅東建造了這座藏書樓。因其崇信道教,便以《易經》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句,將藏書樓命名為「天一閣」。
清康熙四年(1665年),範欽的曾孫範光文在天一閣的水池邊堆疊假山,築亭架橋,使其初具江南園林的風貌。1933年,寧波孔廟內的尊經閣以及當地的一批古代碑刻,被遷到天一閣後院保存。新中國成立後,寧波市又分別在天一閣兩側修建了兩座園林,並將緊鄰的陳氏宗祠、聞家祠堂和秦氏支祠納入天一閣景區統一管理,形成了如今的規模。
真正讓天一閣名揚天下的,是其獨具特色的規劃和布局。由於書籍最怕火災,範欽在設計天一閣時做了很多防火、通風、防潮等措施,樓閣建成後,登樓規定也非常嚴厲,據說至今登樓的人沒超過10個。乾隆皇帝南巡時,曾命人測繪天一閣的房屋、書櫥款式,以此為藍本在全國各地修建了七座皇家藏書樓用於收藏《四庫全書》。
天一閣內書籍排列得井然有序,尤以地方志、登科錄等史料性書籍居多,有不少已成為海內孤本。其中最為珍貴的《明代地方志和科舉錄》,保存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萬曆十一年(1583年)的全部進士登科錄,佔該類文獻存世量的80%以上,堪稱「鎮樓之寶」。
除了眾多的古籍善本,天一閣還收藏了萬工轎、大戲臺、蘭亭序神龍碑刻等大量國寶級藏品。其中最值得一看的秦氏支祠戲臺,結構複雜巧妙,貼金裝飾無處不在。特別是豪華的穹形藻井,以近千塊板榫搭接構成,流光溢彩、熠熠生輝,被評為寧波漢族傳統工藝品「三金」之一。
曾出現在熱播節目《國家寶藏》中的「萬工轎」,長150釐米,寬90釐米,是清末民初的寧波式花轎,因製造時耗費了一萬多個工時而得名。據介紹,寧波式花轎根據雕飾人物的數量及工藝分為三等,天一閣的這頂花轎雕有250個人物,花鳥蟲獸無數,是現存最豪華的頭等轎。
在天一閣的園林假山後面,有一座麻將起源地陳列館。據考證,寧波是麻將的起源地,麻將的餅、條、萬都是以前寧波船舶上的用具,麻將的術語也是從寧波方言演變而來。當時海上的漁民最喜歡看到麻雀,因為這預示著陸地到了,於是把所玩的牌稱作麻雀牌,後來演變為麻將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