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擁有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兩支主要的航空作戰力量。和當時的其他國家不同,當時的日本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互相之間並不對付,這其實也是當時日本陸海軍之爭的一個體現。在這種影響之下,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和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自然不可能在包括航空槍炮等方面做到互通有無,反而兩者各自建立了擁有自己特色的航空槍炮裝備體系。
舊日本陸軍航空兵裝備過不少航空槍炮
受限於篇幅,同時也為了讓讀者對這兩條不同的裝備發展路線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和了解,本文將先針對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航空槍炮體系進行介紹。從航空機槍開始,為讀者朋友們展示相對完整的舊日本陸軍航空兵航空槍炮發展路線。
從英制「維克斯」到國產八九式——7.7毫米航空機槍時代
舊日本陸軍航空兵最早裝備的性能比較靠譜的戰鬥機是中島甲式戰鬥機,這些戰鬥機均屬於同時期歐美戰鬥機的仿製品。當時日本本身並沒有能力研製和生產屬於自己的國產航空機槍,於是,引進國外成熟產品自然也就成為了必然。
中島甲式戰鬥機
當時的日本陸軍看上的是英國的7.7毫米「維克斯」航空機槍,這款航空機槍也是大部分早期戰鬥機的標配型號。在經過少量試用之後,日本陸軍對「維克斯」航空機槍的性能很滿意。但是舊日本陸軍覺得航空機槍不能一直依賴進口,會受制於人,於是便向當時的英國維克斯公司購買了該型號航空機槍的圖紙和生產許可證,開始了自己的國產航空機槍之路。
維克斯航空機槍
雖然機槍的圖紙和大體結構和原來的「維克斯」航空機槍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卻放棄了英國的7.7X56毫米機槍彈,轉而使用了當時日本國產的7.7X58毫米規格彈藥,使用新型機槍彈的日本國產航空機槍就被稱為「八九式航空機關銃」,也被稱為八九式航空機槍。
日本國產的7.7X58毫米規格彈藥
八九式航空機槍有兩種型號,分別為「八九式7.7毫米旋迴機槍」和「八九式7.7毫米固定機槍」,前者主要安裝在戰鬥機後座領航員座艙和轟炸機上,用於戰機自衛。而後者則主要安裝在戰鬥機上,用於航空作戰。這兩種八九式航空機槍是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在上世紀30年代最主要的航空作戰武器,創造了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7.7毫米航空機槍時代。
八九式7.7毫米旋迴機槍
總體來說,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八九式航空機槍基本上滿足了舊日本陸軍航空兵部隊的使用需求,並誕生了許多改進型號。但是當時的日本陸軍航空兵本身並沒有「總體戰」的概念,不說和舊日本海軍的航空機槍無法做到彈藥完全通用,舊日本陸軍自己的步兵版本7.7毫米機槍彈和7.7毫米航空機槍彈也無法完全通用。
注意後座的八九式旋迴機槍
雖然問題很多,但是舊日本陸軍航空兵還沒有大規模遭遇擁有堅固防禦設計的戰鬥機,因此八九式航空機槍殺傷力不足的問題並未完全體現出來。而隨著戰事的發展和戰局的惡化,舊日本陸軍航空兵開始體會到7.7毫米航空機槍在威力上的不足,並開始研製口徑更大的航空機槍。
亦步亦趨的仿製——12.7毫米航空機槍時代
諾門坎衝突對於舊日本陸軍各軍兵種的發展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之中自然也包括了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當時的蘇軍戰鬥機,如I-16驅逐機的堅固耐用給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實際的戰鬥中,經常出現I-16戰鬥機遭到八九式航空機槍多次打擊後仍能繼續作戰的情況。
蘇軍裝備的I-16戰鬥機
在諾門坎衝突之後,舊日本陸軍航空兵認識到了自己在航空火力方面的不足。因為當時美蘇都在研究自己的大口徑航空機槍,舊日本陸軍航空兵認為自己在這方面不能落於人後,於是便提出了新型12.7毫米大口徑航空機槍的研製計劃。
義大利SAFAT12.7毫米航空機槍
當時參與舊日本航空兵大口徑航空機槍招標的一共有三款產品,分別為小倉兵工廠的「ホ101」航空機槍、名古屋兵工廠的「ホ102」航空機槍和中央工業株式會社的「ホ103」航空機槍。其中,「ホ101」是八九式航空機槍的口徑簡易放大版、「ホ102」是義大利貝雷塔SAFAT航空機槍的仿製品、而「ホ103」的仿製對象則是美軍著名的M2型航空機槍。
美制M2航空機槍
舊日本陸軍航空兵本來就對八九式航空機槍性能不滿,自然不可能選擇小倉兵工廠的產品。而「ホ102」型航空機槍雖然性能和「ホ103」差距不大,但是整體重量較大。因此,最終獲得勝利的是中央工業株式會社的「ホ103」型航空機槍,也就是後來的「一式12.7毫米航空機槍」。
一式12.7毫米航空機槍
雖然一式12.7毫米航空機槍的設計基礎是美制M2型航空機槍,但是其採用的彈藥並不是美制航空機槍的12.7X99毫米規格彈藥,而是12.7X81毫米規格的彈藥。並且,一式12.7毫米航空機槍還配備有穿甲爆破彈,因此雖然尺寸較小,但是綜合殺傷力和美制12.7X99毫米相差並不大。
20毫米航空機炮系列——從「ホ1」到「ホ5」
舊日本陸軍航空兵裝備的第一款20毫米航空機炮是「ホ1/ホ3」型20毫米航空機炮,這款機炮主要是安裝在雙發重型戰鬥機的身上,用於執行突擊任務或者對地打擊任務。
「ホ1/ホ3」型20毫米航空機炮
但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對戰鬥機機動性要求較高,因此一直拒絕在單座戰鬥機上安裝火力更為強勁的20毫米航空機炮,理由是過重的航空機炮會影響單座戰鬥機的空戰格鬥性能,因此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第一代20毫米航空機炮,也就是「ホ1/ホ3」型20毫米航空機炮主要安裝在雙發重型戰機上使用。
美軍的B-17重型轟炸機
但是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舊日本陸軍航空兵馬上發現自己的單座戰鬥機火力在面對當時的美軍戰機,尤其是B-17這一類4發重型轟炸機時攻擊乏力,美軍戰機在被日軍戰機命中多次之後仍然能夠正常飛行。在美軍戰機的刺激下,舊日本陸軍航空兵決定研製第二代20毫米航空機炮。
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第二代20毫米航空機炮是作為「重單座戰鬥機」的配套武器而研製的,研製任務直接交給了中央工業株式會社,要求以一式12.7毫米航空機槍為基礎進行擴膛改造。同時,出於和舊日本海軍競爭的原因,舊日本陸軍航空兵要求新型20毫米航空機炮不能夠比舊日本海軍的九九式20毫米航空機炮更重、更複雜。
二式20毫米航空機炮
中央工業株式會社為了達到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要求,除了在結構上儘量進行精簡之外,也在20毫米彈藥上打主意。原本舊日本陸軍航空兵使用的第一代20毫米航空機炮使用的是20X125毫米規格彈藥,而中央工業株式會社為了減重,為新航炮配套的彈藥則是體積更小,重量更輕的20X94毫米規格彈藥,最終的結果就是新型20毫米航空機炮單發威力偏小,新型航空機炮,也就是二式20毫米航空機炮也稱為「ホ5」型航空機炮。
30毫米航炮——姍姍來遲的「ホ155」航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隨著美軍戰略轟炸機部隊對日本本土空襲行動的加劇,舊日本陸軍航空兵不得不和當時的德國空軍一樣,考慮對重型轟炸機的攔截問題。為了能夠對防護能力優越的重型轟炸機達到「一擊必殺」的效果,舊日本陸軍航空兵曾經短暫實驗過包括37毫米炮在內各種大口徑航空機炮。
「ホ203」型37毫米航空機炮
但是這些大口徑航空機炮本身並不是全新研發的,而是以舊日本陸軍已經有的半自動步兵炮為基礎改裝而來的,整體重量超標嚴重,性能並不能夠滿足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使用要求。在經過多次試驗之後,舊日本陸軍航空兵認為30毫米是航空機炮的最佳口徑,於是決定研製全新的30毫米航空機炮。
兩種「ホ155」型航空機炮
新型30毫米航空機炮被命名為「ホ155」型航空機炮,研製工作被交給上文提到過的名古屋造船廠。舊日本陸軍航空兵要求「ホ155」型航空機炮應該有兩種子型號,即「ホ155-I」型航空機炮和「ホ155-II」型航空機炮,前者為重裝型號,主要裝備給雙發重型戰鬥機,後者為輕裝型號,主要裝備給單座輕型戰鬥機。
「疾風」戰鬥機也曾裝備「ホ155」型航空機炮
不過此時日本本土已經嚴重缺乏資源,加上美軍空襲對名古屋兵工廠的研製和生產任務造成了嚴重的影響,「ホ155」型航空機炮本身質量存在較大的問題,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在驗收測試時甚至發生過機匣斷裂的惡性事故。「ホ155」型航空機炮到戰爭結束前僅生產了1200多門,對戰事的影響不大。
後記——毀於內鬥的航炮發展之路
縱觀整個二戰,日本獲得的先進航炮並不少。比如當時的德國曾經通過潛艇向日本提供了一批德制MG151/20航炮,戰爭後期甚至還提供了了MK108航炮的相關技術材料。
MG151/20航炮
但是這些先進航炮的技術資料分別掌握在舊日本陸軍航空兵部隊和舊日本海軍航空兵部隊手中,因為舊日本陸海軍內鬥的影響,兩支航空兵部隊並未將手上擁有的先進航炮技術拿出來做充分的交流,導致到戰爭後期,舊日本陸軍航空兵才勉強使用上滿意的航炮,這對於一個窮兵黷武的侵略者來說,也是註定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