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的槍炮,從7.7毫米到30毫米,淺談二戰日本陸軍航空兵槍炮

2020-12-14 騰訊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擁有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兩支主要的航空作戰力量。和當時的其他國家不同,當時的日本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互相之間並不對付,這其實也是當時日本陸海軍之爭的一個體現。在這種影響之下,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和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自然不可能在包括航空槍炮等方面做到互通有無,反而兩者各自建立了擁有自己特色的航空槍炮裝備體系。

舊日本陸軍航空兵裝備過不少航空槍炮

受限於篇幅,同時也為了讓讀者對這兩條不同的裝備發展路線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和了解,本文將先針對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航空槍炮體系進行介紹。從航空機槍開始,為讀者朋友們展示相對完整的舊日本陸軍航空兵航空槍炮發展路線。

從英制「維克斯」到國產八九式——7.7毫米航空機槍時代

舊日本陸軍航空兵最早裝備的性能比較靠譜的戰鬥機是中島甲式戰鬥機,這些戰鬥機均屬於同時期歐美戰鬥機的仿製品。當時日本本身並沒有能力研製和生產屬於自己的國產航空機槍,於是,引進國外成熟產品自然也就成為了必然。

中島甲式戰鬥機

當時的日本陸軍看上的是英國的7.7毫米「維克斯」航空機槍,這款航空機槍也是大部分早期戰鬥機的標配型號。在經過少量試用之後,日本陸軍對「維克斯」航空機槍的性能很滿意。但是舊日本陸軍覺得航空機槍不能一直依賴進口,會受制於人,於是便向當時的英國維克斯公司購買了該型號航空機槍的圖紙和生產許可證,開始了自己的國產航空機槍之路。

維克斯航空機槍

雖然機槍的圖紙和大體結構和原來的「維克斯」航空機槍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卻放棄了英國的7.7X56毫米機槍彈,轉而使用了當時日本國產的7.7X58毫米規格彈藥,使用新型機槍彈的日本國產航空機槍就被稱為「八九式航空機關銃」,也被稱為八九式航空機槍。

日本國產的7.7X58毫米規格彈藥

八九式航空機槍有兩種型號,分別為「八九式7.7毫米旋迴機槍」和「八九式7.7毫米固定機槍」,前者主要安裝在戰鬥機後座領航員座艙和轟炸機上,用於戰機自衛。而後者則主要安裝在戰鬥機上,用於航空作戰。這兩種八九式航空機槍是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在上世紀30年代最主要的航空作戰武器,創造了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7.7毫米航空機槍時代。

八九式7.7毫米旋迴機槍

總體來說,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八九式航空機槍基本上滿足了舊日本陸軍航空兵部隊的使用需求,並誕生了許多改進型號。但是當時的日本陸軍航空兵本身並沒有「總體戰」的概念,不說和舊日本海軍的航空機槍無法做到彈藥完全通用,舊日本陸軍自己的步兵版本7.7毫米機槍彈和7.7毫米航空機槍彈也無法完全通用。

注意後座的八九式旋迴機槍

雖然問題很多,但是舊日本陸軍航空兵還沒有大規模遭遇擁有堅固防禦設計的戰鬥機,因此八九式航空機槍殺傷力不足的問題並未完全體現出來。而隨著戰事的發展和戰局的惡化,舊日本陸軍航空兵開始體會到7.7毫米航空機槍在威力上的不足,並開始研製口徑更大的航空機槍。

亦步亦趨的仿製——12.7毫米航空機槍時代

諾門坎衝突對於舊日本陸軍各軍兵種的發展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之中自然也包括了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當時的蘇軍戰鬥機,如I-16驅逐機的堅固耐用給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實際的戰鬥中,經常出現I-16戰鬥機遭到八九式航空機槍多次打擊後仍能繼續作戰的情況。

蘇軍裝備的I-16戰鬥機

在諾門坎衝突之後,舊日本陸軍航空兵認識到了自己在航空火力方面的不足。因為當時美蘇都在研究自己的大口徑航空機槍,舊日本陸軍航空兵認為自己在這方面不能落於人後,於是便提出了新型12.7毫米大口徑航空機槍的研製計劃。

義大利SAFAT12.7毫米航空機槍

當時參與舊日本航空兵大口徑航空機槍招標的一共有三款產品,分別為小倉兵工廠的「ホ101」航空機槍、名古屋兵工廠的「ホ102」航空機槍和中央工業株式會社的「ホ103」航空機槍。其中,「ホ101」是八九式航空機槍的口徑簡易放大版、「ホ102」是義大利貝雷塔SAFAT航空機槍的仿製品、而「ホ103」的仿製對象則是美軍著名的M2型航空機槍。

美制M2航空機槍

舊日本陸軍航空兵本來就對八九式航空機槍性能不滿,自然不可能選擇小倉兵工廠的產品。而「ホ102」型航空機槍雖然性能和「ホ103」差距不大,但是整體重量較大。因此,最終獲得勝利的是中央工業株式會社的「ホ103」型航空機槍,也就是後來的「一式12.7毫米航空機槍」。

一式12.7毫米航空機槍

雖然一式12.7毫米航空機槍的設計基礎是美制M2型航空機槍,但是其採用的彈藥並不是美制航空機槍的12.7X99毫米規格彈藥,而是12.7X81毫米規格的彈藥。並且,一式12.7毫米航空機槍還配備有穿甲爆破彈,因此雖然尺寸較小,但是綜合殺傷力和美制12.7X99毫米相差並不大。

20毫米航空機炮系列——從「ホ1」到「ホ5」

舊日本陸軍航空兵裝備的第一款20毫米航空機炮是「ホ1/ホ3」型20毫米航空機炮,這款機炮主要是安裝在雙發重型戰鬥機的身上,用於執行突擊任務或者對地打擊任務。

「ホ1/ホ3」型20毫米航空機炮

但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對戰鬥機機動性要求較高,因此一直拒絕在單座戰鬥機上安裝火力更為強勁的20毫米航空機炮,理由是過重的航空機炮會影響單座戰鬥機的空戰格鬥性能,因此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第一代20毫米航空機炮,也就是「ホ1/ホ3」型20毫米航空機炮主要安裝在雙發重型戰機上使用。

美軍的B-17重型轟炸機

但是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舊日本陸軍航空兵馬上發現自己的單座戰鬥機火力在面對當時的美軍戰機,尤其是B-17這一類4發重型轟炸機時攻擊乏力,美軍戰機在被日軍戰機命中多次之後仍然能夠正常飛行。在美軍戰機的刺激下,舊日本陸軍航空兵決定研製第二代20毫米航空機炮。

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第二代20毫米航空機炮是作為「重單座戰鬥機」的配套武器而研製的,研製任務直接交給了中央工業株式會社,要求以一式12.7毫米航空機槍為基礎進行擴膛改造。同時,出於和舊日本海軍競爭的原因,舊日本陸軍航空兵要求新型20毫米航空機炮不能夠比舊日本海軍的九九式20毫米航空機炮更重、更複雜。

二式20毫米航空機炮

中央工業株式會社為了達到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要求,除了在結構上儘量進行精簡之外,也在20毫米彈藥上打主意。原本舊日本陸軍航空兵使用的第一代20毫米航空機炮使用的是20X125毫米規格彈藥,而中央工業株式會社為了減重,為新航炮配套的彈藥則是體積更小,重量更輕的20X94毫米規格彈藥,最終的結果就是新型20毫米航空機炮單發威力偏小,新型航空機炮,也就是二式20毫米航空機炮也稱為「ホ5」型航空機炮。

30毫米航炮——姍姍來遲的「ホ155」航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隨著美軍戰略轟炸機部隊對日本本土空襲行動的加劇,舊日本陸軍航空兵不得不和當時的德國空軍一樣,考慮對重型轟炸機的攔截問題。為了能夠對防護能力優越的重型轟炸機達到「一擊必殺」的效果,舊日本陸軍航空兵曾經短暫實驗過包括37毫米炮在內各種大口徑航空機炮。

「ホ203」型37毫米航空機炮

但是這些大口徑航空機炮本身並不是全新研發的,而是以舊日本陸軍已經有的半自動步兵炮為基礎改裝而來的,整體重量超標嚴重,性能並不能夠滿足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使用要求。在經過多次試驗之後,舊日本陸軍航空兵認為30毫米是航空機炮的最佳口徑,於是決定研製全新的30毫米航空機炮。

兩種「ホ155」型航空機炮

新型30毫米航空機炮被命名為「ホ155」型航空機炮,研製工作被交給上文提到過的名古屋造船廠。舊日本陸軍航空兵要求「ホ155」型航空機炮應該有兩種子型號,即「ホ155-I」型航空機炮和「ホ155-II」型航空機炮,前者為重裝型號,主要裝備給雙發重型戰鬥機,後者為輕裝型號,主要裝備給單座輕型戰鬥機。

「疾風」戰鬥機也曾裝備「ホ155」型航空機炮

不過此時日本本土已經嚴重缺乏資源,加上美軍空襲對名古屋兵工廠的研製和生產任務造成了嚴重的影響,「ホ155」型航空機炮本身質量存在較大的問題,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在驗收測試時甚至發生過機匣斷裂的惡性事故。「ホ155」型航空機炮到戰爭結束前僅生產了1200多門,對戰事的影響不大。

後記——毀於內鬥的航炮發展之路

縱觀整個二戰,日本獲得的先進航炮並不少。比如當時的德國曾經通過潛艇向日本提供了一批德制MG151/20航炮,戰爭後期甚至還提供了了MK108航炮的相關技術材料。

MG151/20航炮

但是這些先進航炮的技術資料分別掌握在舊日本陸軍航空兵部隊和舊日本海軍航空兵部隊手中,因為舊日本陸海軍內鬥的影響,兩支航空兵部隊並未將手上擁有的先進航炮技術拿出來做充分的交流,導致到戰爭後期,舊日本陸軍航空兵才勉強使用上滿意的航炮,這對於一個窮兵黷武的侵略者來說,也是註定的結局。

相關焦點

  • 飛行的槍炮,從MG15到MK108,淺談二戰德國空軍中小口徑航空槍炮
    對於喜歡螺旋槳戰鬥機的讀者朋友來說,二戰期間的航空槍炮是二戰空軍戰機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二戰時期各國戰鬥機正是依靠各種性能不一、口徑不同的航空槍炮在空中展開激烈的空中搏鬥。為了讓讀者朋友對螺旋槳戰機時代的航空槍炮有更清晰的理解,本文將選取其中部分典型型號進行大致介紹。
  • 疲軟的長矛,從12.7毫米到23毫米,淺談二戰美英反坦克步槍變遷史
    M2HB型12.7毫米重機槍基礎上直接改裝而來的。上文有提到,M2HB型重機槍所使用的的12.7毫米彈和一戰時德國毛瑟的13毫米T型反坦克槍彈頗有淵源,美軍騎兵部隊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進而研發出了Mz型12.7毫米反坦克槍。
  • 日本陸軍航空隊,最強戰機為何以中國神仙命名?47飛行戰隊始末
    在日本,因為傳統上軍部勢力分為陸軍、海軍,所以空軍沒有在軍部佔得獨立的一席之地,而是被劃為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 第47飛行戰隊的前身是獨立47飛行中隊。此中隊成立的目的並不是陸軍航空兵作戰之用,僅是為了測試陸軍新式戰鬥機ki44(後來的「鍾馗」)的性能而臨時成立。中隊成立之初,就配備了日本王牌飛行員黑江保彥、坂川敏雄等。
  • 在民國時期,為何最終選擇了7.92毫米口徑子彈作為制式彈藥
    特別是普法戰爭以後,德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陸軍強國,其槍炮自然在國際市場上格外受歡迎。清軍也不能免俗,其德制武器的裝備比例也是各國武器最高的。這種混亂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末,袁世凱編練新軍時才考慮統一步槍口徑,以方便後勤補給。
  • 二戰美國「平流層大炮」,120毫米口徑的M1重型高射炮
    二戰初期大口徑高射炮並不多,普遍為3英寸高射炮或者75毫米口徑高射炮,法蘭西戰役期間德軍的88毫米高射炮表現突出,對空能驅逐轟炸機,對地能反坦克,一時之間激起了各國研究大口徑高射炮的興趣。美國在1938年就提出了現代防空解決方案,旨在尋找一種大口徑的高射炮,這個計劃隨後發展成了M1式4.7英寸(120毫米)重型高射炮。
  • 美俄主流武直都用30毫米機炮,為何武直10不換30毫米機炮?
    將30毫米機炮更換成更小口徑的機炮/機槍的例子在解放軍三大軍種中例子都不罕見:在研製強-5時,原型機上的2門30毫米機炮便被更換成2門23毫米機炮;海軍在056上拆除了H/PJ-17 30毫米機炮;就連陸軍,也沒在武直-10上使用威力強大的30毫米機炮,而是選擇了23毫米機炮。
  • 一生與槍炮為伍的硬核人生:巴迪·豪威爾...
    核心內容提要 《機關槍炮(The Machine Gun)》是一套五卷本的巨著,由已辭世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少校喬治·M.喬恩(George.M.Chinn)先生花費30多年的時間寫成,書中從古代最早的弓箭、弩炮、投石機一直到1970年代的新型武器。這套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武器專著之一,具有極高的收藏和參考價值。
  • 二戰日本軍工失敗案例,成為笑話一般的存在
    當然有好就有差,比如波蘭的Wz-35,直接沿用毛瑟槍機,發射7.92毫米子彈,對中型以上坦克裝甲來說如同撓痒痒。 除此之外,日本製造的97式反坦克步槍也是沙雕的代名詞,成為日本軍工史上的失敗案例之一。
  • 鍾馗2型乙與40毫米Ho-301機炮
    日本帝國的Ho-301型40毫米航炮是日本帝國陸軍航空技術研究所一種獨闢蹊徑的產物。介紹這門航炮首先要從它使用的特殊彈藥說起,它發射特殊的40毫米火箭彈,其結構類似於八九式擲彈筒使用的八九式榴彈(50毫米口徑)的縮小版本。
  • 二戰日本99式88毫米高射炮,中國戰場意外得到的德國技術
    88毫米高射炮是二戰德軍的大殺器,有海軍和陸軍版本兩種,為了防止技術外洩,以及提高自身的防空火力密度,德軍對88毫米炮很重視,尤其是更先進的陸軍54倍徑88炮基本沒有出口,只有45倍徑的海軍版本被少量出售到他國。
  • 二戰日本海航有零式,為什麼陸航的疾風戰鬥機卻少有人知?
    圖1:日軍「疾風」戰鬥機遠遠不如零式出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沒有獨立的空軍,空中力量分別屬於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而要說到日軍的戰鬥機,沒有任何疑問,零式是知名度最高的,不過零式是海航的戰鬥機,陸航是不裝備零式的。陸航最先進的戰鬥機當屬「疾風」戰鬥機。但「疾風」戰鬥機的知名度遠遠無法和零式相提並論。
  • 德國海軍「37毫米手拉機」和40毫米博福斯同宗同源,淺談德國中口徑...
    說到近程防空武器很多人應該會想到40毫米博福斯高炮+20毫米厄利孔高炮的組合,前面在「美軍博福斯加厄利空高射炮的組合簡直逆天,打得日本飛機束手無策」那期中也向大家分享了一下美軍的近程防空武器,其實德國海軍的近程防空武器口徑其實是和美軍差不多的,是37毫米高炮加20毫米的組合,但是兩者在實戰中為何表現出極大的反差。所以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看看德國海軍到底在搞什麼么蛾子,一手好牌為什麼打得這麼爛。
  • 12.7毫米機槍成主力,20毫米機炮成主角,二戰美軍戰機作戰思想
    坦克作為地面戰場上非常重要的武器在二戰時期,空中對抗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戰場,盟軍的戰機與德意日三個軸心國的戰機在空中經常交戰,制空權已經顯得非常重要。這個時期不僅誕生了許多王牌飛行員,還誕生了許多優秀的知名戰鬥機。尤其是二戰後期,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人被迫參戰,參加了大量的空戰行動。
  • 二戰兵器全集,威力頗為不俗的日本九八式20毫米機關炮
    九八式20毫米機關炮自1938年開始入役日本陸軍,最初是按防空和反裝甲兩用炮的用途設計的,所以它的外觀顯得略微古老。火炮也可架設在炮車上射擊,但因為重心較高,所以射擊時會不穩,通常為2到3人可以在3分鐘內展開三腳架將火炮架設完畢。
  • 7.7毫米航空機槍:英國噴火式戰鬥機,最主要的空戰武器
    二戰時期,英國空軍的主力是噴火式戰鬥機,是英國第一種成功採用全金屬承力蒙皮的戰機,其綜合飛行性能在二戰時,始終位居世界先進水平。 此型戰鬥機,一般裝備有8挺7.7毫米口徑的航空機槍,後期生產的也有部分裝備有2門20毫米西斯帕諾機炮和4挺7.7毫米或2挺12.7毫米白朗寧機槍;此外,還可攜帶1組約250公斤的炸彈
  • 二戰德國空軍的航空機槍和機炮
    為了達到最佳的殺傷效果,這些槍炮的口徑不斷增大,威力越來越強,甚至將某些口徑超過30 毫米的大口徑火炮也搬到了飛機上。MG15/17型機槍均是萊茵金屬公司的產品,MG15設計於20 年代,30 年代初期列裝,是當時德國空軍轟炸機、偵察機的標準防禦武器,以活動機槍形式安裝在飛機上,使用75 發彈鼓供彈,儘管在1940 年底之後就被性能更好的機槍取代,但其生產和使用一直持續到戰爭末期,至1944 年1月,官方產量是17648挺。
  • 日軍90式75毫米野炮,是如何成為二戰日軍的主力反坦克裝備的?
    90式75毫米野炮一戰後日本從法國購買了少量的施耐德Mle1927型85毫米野炮,準備以它為基礎開發出新的75毫米野炮,也就是後來的90式75毫米野炮,替換老舊過時的38式;事實上兩者沒能實現替換,反倒是在二戰中共同存在。1930年完成了火炮設計,1932年進入軍中服役。
  • 中國用23毫米,美俄是30毫米,武直-10需要換裝30毫米航炮嗎?
    目前美國的武裝直升機航炮口徑是30毫米(AH-1和武直10不是同等級產品,20毫米小水管就不在這討論了),俄羅斯也同樣選擇了30毫米,作為自己武裝直升機的航炮口徑,而中國比較特殊,使用的是23毫米的航炮。
  • 二戰日本的「大炮鳥」:B-29忌憚的對手,Ki-102/108重型戰鬥機
    在二戰時期,日本的航空軍事力量中,最出名的應當是零式艦載戰鬥機。但是零式艦載戰鬥機也只是在二戰早期美軍還未研究出對策方法時佔了優勢,到了二戰中後期,美軍開始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轟炸,在攔截B-29這種轟炸機時,零式艦戰便顯得十分吃力,此時的日軍才開始大規模應用雙引擎重型戰鬥機,而本文的主角KI-102重型戰鬥機便是其中一員。
  • 中國用23毫米,美俄都是30毫米,武直-10需要換裝30毫米航炮嗎?
    目前美國的武裝直升機航炮口徑是30毫米(AH-1和武直10不是同等級產品,20毫米小水管就不在這討論了),俄羅斯也同樣選擇了30毫米,作為自己武裝直升機的航炮口徑,而中國比較特殊,使用的是23毫米的航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