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90式75毫米野炮,是如何成為二戰日軍的主力反坦克裝備的?

2020-12-17 丹書戰史

90式75毫米野炮是二戰日軍使用較多的武器裝備,它原本是為步兵提供炮火打擊的輕便野炮,本身設計也沒有過人之處,但是在戰爭中卻逐步成為日軍反坦克的主力裝備,與它的設計初衷背道而馳,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90式75毫米野炮

一戰後日本從法國購買了少量的施耐德Mle1927型85毫米野炮,準備以它為基礎開發出新的75毫米野炮,也就是後來的90式75毫米野炮,替換老舊過時的38式;事實上兩者沒能實現替換,反倒是在二戰中共同存在。

1930年完成了火炮設計,1932年進入軍中服役。整體上來說90式屬於中規中矩的野炮,雖然性能提升了不少,但是結構也變得更加複雜,原本在生產資源的爭奪中陸軍分得的份額就少,導致90式的產量並不高。

該炮最大的特色,就是為了實現輕量化,增加了一個帶有法式風格的高效炮口制退器;為了滿足騾馬和汽車拖曳,有木質炮輪和橡膠輪兩種,因為缺乏橡膠和汽車,大多都是木質輪子。

90式全重1.6噸,運輸狀態2.0噸,長5.23米,寬1.5米;身管倍徑38.5,可以發射榴彈、穿甲榴彈,炮口初速度683米每秒,最大射程13890米,最大射速7~8發每分鐘。

該炮服役後一開始表現平平,在二戰中後期,日軍偶然發現發射破甲彈的90式穿甲效果較好,是少有的能夠在遠距離擊穿M4謝爾曼的火炮。日本沒有給90式配備專門的穿甲彈,在發射穿甲榴彈的時候,250碼距離上能擊穿88.9毫米均質鋼裝甲,1000碼上能擊穿71.2毫米均質鋼裝甲,理論上能夠擊穿M4A1的正面裝甲。

偶然成為反坦克主力

早在30年代中期,日本就開始仿製37毫米戰防炮,但是因為日本國內穿甲彈技術的差距,這款仿製的九四式速射炮穿甲能力很差,只有最大30毫米的穿甲能力,後續改進的一式37毫米速射炮也沒能提升多少。

1941年開始研製的一式47毫米速射炮還不錯,至少在同級別中性能優秀,但在戰場上只能對付輕型坦克,面對M4中型坦克時,就算抵近到200米內,也不能保證一定擊穿其前甲。

當時的日軍想盡辦法提升部隊的反坦克能力,其中給野戰炮裝備破甲彈(穿甲榴彈)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因為日本的彈藥技術有限,這些破甲彈(穿甲榴彈)的穿甲效果比起歐洲同級別的來說要差得多,但比日本自己那些不靠譜的速射炮還是更強。

實戰中日軍發現90式75毫米野炮的初速度較高,在發射破甲彈(穿甲榴彈)時有更強的穿甲能力,因此開始重視90式。在衝繩戰役期間,就有一門隱蔽的日軍90式野炮,扼守一條公路,擊毀了多輛M4謝爾曼。

在三式中戰車的研製中,日本因為缺乏合適的坦克炮,也只有將90式75毫米野炮修改後裝上去,主要的改進就是截短了炮管,火炮的穿甲能力有所下降。

結語

90式75毫米野炮在二戰中的經歷,表明了日軍所處的困境,在技術和資源都匱乏的情況下,卻要執意發動戰爭,當遇到真正的工業國軍隊時,產能不足的問題暴露無遺,只能在矮個子裡拔高個,將原本不適合反坦克作戰的90式用於反坦克作戰。

僅從野炮的角度來看,90式的性能在二戰中還是合格的,然而日軍缺乏汽車,以及投入的戰場上大部分地區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差,導致炮兵們經常苦哈哈的掙扎在泥濘中,火炮的優勢不能全部發揮。

相關焦點

  • 二戰系列之日軍火炮大盤點
    九七式20mm自動炮97式自動炮(日軍稱反戰車)是二戰時期日軍唯一一種制式化的反坦克「槍」,於1935年開始研製,1937年設計定型並裝備日軍精銳部隊。式改75mm速射炮90式75毫米野炮具有壓制射擊用途,射程很遠,但不太受日軍步兵歡迎,主要是日軍嫌這種炮比其他的75毫米野炮重,所以後期90式75毫米野炮主要作為戰車炮生產。
  • 二戰日軍的變態的反坦克武器四式反戰車刺雷
    到20毫米左右的反坦克步槍,主要針對二戰時初期的輕型裝甲,反坦克步槍的出現起初是非常有用的,在裝備穿甲燃燒彈的情況下,有10支反彈克步槍對同個目標進行打擊,就算德軍出期型的四號坦克都無法抵擋得住,會被反坦克步槍一瞬間打成篩子,坦克即使主要零部件損傷不大,但內部的乘員早已經全部陣亡了,二戰初期的反坦克步槍一般穿甲能力都在0到30毫米左右。
  • 二戰中,日軍105毫米榴彈炮火力強大,為何僅僅生產了1000門
    二戰中,日本陸軍裝備的91式105毫米榴彈炮大約1100門,隨著日軍的侵略的步伐,這種榴彈炮的身影遍布中國和東南亞的戰場,但是對於91式榴彈炮的記錄卻不多,通過對全網的搜索,本文對日軍91式榴彈炮的情況進行整理。
  • 二戰中日本投放毒氣彈的——94式90毫米輕迫擊炮
    94式90毫米輕迫擊炮——是步兵輕型支援火炮,裝備日軍野戰師團步兵聯隊,每個聯隊4-6門,用來對付機槍陣地與戰壕,並配合聯隊山炮或野炮進行戰場壓制。使用情況:日軍在每個戰區設野戰化學試驗部,指導學化戰。
  • 坦克竟然能夠這樣去炸,二戰時日軍奇葩的四式反坦克刺雷
    1944年以後,面對美軍「謝爾曼」坦克的壓倒性優勢,日軍在與美軍坦克對抗中完全處於下風,因此就像日本海軍採用「一機換一艦」進行自殺式攻擊的「神風特攻隊」,日本陸軍也不甘人後,在越來越困難的反坦克作戰中,自殺式攻擊也已逐漸成為常態。
  • 二戰時期各國火炮裝備介紹德軍二戰時期系列火炮最為強勁且實用
    說到了二戰時期各國裝備火炮裝備,首先要必須介紹兩個國家火炮,那就是瑞典和捷克這兩個國家是火炮裝備雖然在二戰中性能不是最突出的但卻是裝備在各國裝備中火炮中最廣泛和實用的,瑞典的福博斯火炮,曾經在二戰中一共裝備了超過50個國家,其中包括福克斯75毫米步兵炮35倍徑和40毫米的福克斯通用高射炮
  • 最精銳的日軍甲種師團與德軍精銳師相比,戰力如何?答案讓人意外
    二戰時期,甲種師團作為日軍最精銳的部隊,在亞洲戰場上幾乎無往不利。以中國戰場為例,要對付一個滿編的日軍甲種師團,我軍往往要數倍以上的兵力,而且還可能只是勉強抵擋。
  • 二戰德軍一個步兵師能不能打過同時期的日軍甲種師團?
    如果非要比比看的話,日軍常設甲種師團有2個步兵旅團(各轄2個步兵聯隊,每個聯隊約3800人),還有1個炮兵聯隊(一般48-54門75毫米山炮 野炮,部分精銳有12門105榴彈炮
  • 二戰中的義大利坦克與日軍的坦克誰更強一些數據基本可以證明一切
    1920-1930年代,CV-29/33系列成為最著名的一種義大利量產型超輕型坦克(快速坦克)其技術數據如下,裝甲6一12毫米,1935把坦克的列裝武器從6.5毫米改為8.8毫米機槍,到1936年後開始逐漸減少量產,但到1941年二戰全面爆發還有很多輛CV-29/33系列坦克在義大利軍隊服役,後來大多數,對炮塔進行改進,到1941年除少量的CV-29/33系列坦克還列裝
  • 為什麼抗戰時期日軍那麼難打?看一下日軍編制和武器裝備就知道了
    旅團炮兵則轄有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同時其工兵、輜重部隊也予以擴編,全旅團約8280人,配備軍馬1800匹、步騎槍4050枝、擲彈筒120個、輕機槍120挺、重機槍30挺、平射炮10門、山炮20門、野炮12門等武器裝備,是具備相當野戰能力的作戰單位。
  • 二戰「豆戰車」的代表——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如何成為日本主力
    之前的日軍裝甲主力是20年代研製的八九式中型坦克,這款坦克雖然速度靈活,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防護力較差。在面對反坦克步槍和PaK36反坦克炮時,出現過被擊穿的命運;在與蘇軍的戰鬥中,由於火炮口徑較小,難以對蘇軍坦克有實質的威脅,反而蘇軍的坦克可以輕易地擊毀89式坦克。
  • 二戰日軍第四師團被人低估的精銳之師二戰人員損失最少
    說到二戰日軍所有甲級師團,既沒有犯下太大的戰爭罪又能在整個二戰表現突出的師團,可能只有日軍第四師團了, 說到這裡可能有讀者覺得好笑了,因為很多文章都在寫日軍第四師團在二戰時期是如何搞笑的,這怎麼到小編這裡就成為了二戰時期日軍甲級師團的最強精銳了,而恰恰就是這個師團在二戰時期太過另類才引起小編去收集資料的興趣
  • 日軍二戰最好的坦克95式輕型坦克: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29期
    這是日軍的95式輕型坦克,也是二戰中日軍造就優秀的輕型坦克。95式輕型坦克誕生於1935年,是日本多年研究的經典之作。坦克的重量為7.5噸,屬於輕型坦克的範疇。95式坦克一共生產了高達1500輛,就日本來說是相當不少了。
  • 二戰日軍的豆戰車,但就是這種薄皮罐頭充當了日軍侵略亞洲的主力坦克
    1932年,中國上海,日本海軍陸戰隊的英制維克斯M-25輕型裝甲車正在協同步兵進行城市作戰,這些英制裝甲車成為了日軍進行裝甲車實戰應用的先行者94式的戰鬥室位於車體後部,上部有一個槍塔,其主要武器是1挺91式6.5毫米機槍,後被7.7毫米機槍取代,少數車裝過37毫米火炮。車長和駕駛員處都有艙門,車體後部還開一個後門,便於乘員上下車以及與被牽引車輛的聯絡。經特許打開炮塔後窗看到,其主要武器只是一挺7.7毫米重機槍,其握把和世界上的多數槍械不同,卻和日本的「歪把子」機槍相近。其火力遠不能和現代裝甲車的12.7毫米機槍相比。
  • 二戰中,日軍的97式迫擊炮,為何前線戰士認同,軍方高層卻反對
    81毫米迫擊炮,日軍為何稱之為曲射步兵炮,實則是日軍步兵、炮兵之爭。日軍的97式81毫米迫擊炮,在日軍的官方稱呼中,稱其為81毫米曲射步兵炮。雖然二者名稱中都有炮,但是前面加上了「步兵」二字,意味這是步兵裝備的武器。二戰中,日軍野戰部隊的步兵大隊通常追加裝備2門這型曲射炮,這種曲射步兵炮實際也是迫擊炮,但日軍把90毫米以下口徑的迫擊炮歸類為步兵曲射炮,屬於步兵武器,90毫米上才叫迫擊炮,屬於炮兵武器。
  • 「90鋼盔」有效提升了日軍陣亡率?二戰日本鋼盔前世今生
    而我們現在真正熟知的二戰日軍鋼盔,正式名稱是「90」式鋼盔。 大概是在1937年″七、七"事變時,日軍所有部隊統一全部配發了新式的9O式鋼盔。其材料是碳素鋼,重約一公斤,分為大小號兩種,在外觀方面也極力去適應亞洲人的簡單外型。
  • 日軍研製反坦克步槍,一把槍10人伺候,後坐力極大基本打不穿坦克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隨著很多二戰電影的普及,人們對反坦克步槍這種武器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別是在描寫蘇德戰場的影片中,蘇聯的戰鬥英雄們經常單人使用西蒙洛夫PTRS型14.5毫米反坦克步槍抗擊德寇的坦克,雖然口徑和威力不是很大,但是瞄準坦剋薄弱位置開火,仍然能夠取得不少戰績。
  • 重達60公斤的反坦克步槍?二戰日本軍工失敗案例,成為笑話一般的存在
    比較著名的反坦克步槍有德國的PzB38、蘇聯的PTRS-41、芬蘭的L39等等,性能都不錯。當然有好就有差,比如波蘭的Wz-35,直接沿用毛瑟槍機,發射7.92毫米子彈,對中型以上坦克裝甲來說如同撓痒痒。 除此之外,日本製造的97式反坦克步槍也是沙雕的代名詞,成為日本軍工史上的失敗案例之一。
  • 二戰日本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計劃用於本土決戰的反裝甲武器
    整個二戰時期,日本都缺乏可靠的自行式反坦克武器,儘管日本一直在努力的設計新型號武器,但前線的反饋總是讓日軍不安,盟軍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仍然是難以應付的目標,在二戰中後期,日本開始研製多種更具威力的反坦克武器,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Na-TO就是其中一款
  • 日軍最著名的戰車聯隊之一,僅裝備23輛坦克,二戰中被美軍團滅
    二戰期間,日軍總計組建了46個戰車聯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時,有40個戰車聯隊依舊散布在日本本土及其佔領區,另外的6個則已經在戰場上被美軍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