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竟然能夠這樣去炸,二戰時日軍奇葩的四式反坦克刺雷

2020-12-22 老周新視野

李三萬

摘要:二戰後期,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坦克威脅,各國都開發了單兵反坦克武器,蘇聯有「莫洛託夫雞尾酒」,美國有「巴祖卡」火箭筒,德國有「鐵拳」火箭筒,而日本則有更為奇葩的四式反坦克刺雷,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反坦克武器?

二戰後期,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坦克威脅,各國都開發了單兵反坦克武器,蘇聯有「莫洛託夫雞尾酒」,美國有「巴祖卡」火箭筒,德國有「鐵拳」火箭筒,而日本則有更為奇葩的四式反坦克刺雷,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反坦克武器?

1944年以後,面對美軍「謝爾曼」坦克的壓倒性優勢,日軍在與美軍坦克對抗中完全處於下風,因此就像日本海軍採用「一機換一艦」進行自殺式攻擊的「神風特攻隊」,日本陸軍也不甘人後,在越來越困難的反坦克作戰中,自殺式攻擊也已逐漸成為常態。日軍典型的自殺式戰術就是一名身背一枚反坦克地雷的步兵,從掩體中突然衝出,鑽到坦克底部同時拉響導火索,與坦克同歸於盡;在緬甸戰場,盟軍還遭遇到了用一枚炮彈和一把錘子武裝起來的日軍自爆兵——英軍稱之為「現場起爆雷」,抱著炮彈衝向坦克,然後用錘子猛砸來引爆炮彈——想想都可怕!

在如此嚴峻的局勢下,日軍研製了很多堪稱瘋狂的武器,四式反坦克刺雷,日語為「四式刺突爆雷,片假名:しとつばくらい」無疑是二戰日本單兵反坦克武器的典型代表之一。

不過,四式反坦克刺雷最初並不是作為自殺武器來使用,而是讓士兵像投標槍那樣進行投射,但是這個刺雷重達5.3公斤,要將這麼重的刺雷投到十多米外,而且還要準確投中坦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何況刺雷爆炸,在十多米外,也會對投雷的士兵造成危險,那麼就乾脆——自殺攻擊吧。

四式反坦克刺雷是採用空心裝藥原理的錐形反坦克炸彈,爆炸物裝在底部中空的圓錐狀藥型罩當中,彈體外殼也是類似漏鬥形狀的圓錐體結構,彈體通過位於底部的套管套接在長達1.8米的木(竹)質手柄之上,套管邊緣有一個保險銷,用來防止炸彈被意外引爆。在圓錐彈體的底面上還有等距排列的3個支腿。從外觀上看,刺雷就像是用長杆挑起的一個樣子滑稽的巨型陀螺玩具。

彈體總重5.3公斤;裝藥2.9公斤;彈體長280毫米;彈體圓錐基部直徑203毫米;手柄長度1.8米(也有說1.5米左右)。

空心裝藥技術是以「門羅效應」為理論基礎,所謂門羅效應就是將彈體裝藥進行塑型,使其呈現為某些特定的凹狀結構,從而提高爆破效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一位兵器工程師對這種理論進行發展,他採用薄制金屬材料包裹彈體,並使彈頭外殼前端與塑型炸藥之間保持約為彈體直徑的2-3倍的間距,使空心裝藥在與目標直接接觸前的瞬間被引爆,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聚能」殺傷效應。1938年,瑞士工程師完善了這種理論並將其應用到彈藥製造上,而英國人作為眾多新式軍事技術的理論和實踐先驅,首先將這種技術應用到反坦克槍榴彈的設計中。於是,一個新的反坦克彈種「破甲彈」(sharped charge shells),就此誕生。

但在實踐中,破甲彈更多的是依賴「聚能效應」所產生的高速金屬射流來「切割」裝甲的:當彈頭接觸到坦克裝甲後,位於彈體底部的引信將被引爆。隨後,包裹成型裝藥的所謂「藥型罩」,一般採用熔點較低、密度較大的金屬材料如黃銅、紫銅等製成,純鐵或其它滿足條件的合金也可以。「藥型罩」在高溫下熔融,並在炸藥爆破的壓力下形成可達10000米/秒的高速金屬射流;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它將會像「高壓水流衝刷泥土」一樣,在裝甲上打出一個小洞,隨後殘餘的金屬射流將與被擊碎的裝甲破片從這個小洞一起進入車內,金屬射流所到之處,坦克乘員非死即傷,甚至還可能引起坦克內的彈藥殉爆,最終完全摧毀坦克。

空心裝藥技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了廣泛應用。作為當時最先進的單兵反坦克武器——火箭助推榴彈發射器,英文縮寫RPG,也就是俗稱的「火箭筒」,就是採用破甲戰鬥部。然而直到戰爭後期,真正投入實戰的並可供步兵攜行使用的也只有美國的「巴祖卡」(Bazzoka)和德國的「坦克殺手」(Panzerschreck,正式名稱是Raketenpanzerbüchse 43)兩種。因為這種裝備所涉及到的超小型固體火箭、電/磁擊發裝置和速燃發射藥等技術,在當時算是比較先進的,一般國家還不能掌握。而對於無後坐力炮來說,單兵攜行化要達到實戰要求,則要等到戰後的1960年代了。

所以,在二戰時,大部分國家都採用更簡單的單兵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手榴彈。二戰中蘇聯、德國和日本等國都使用過採用空心裝藥的反坦克手榴彈。蘇聯的是RPG-43型和RPG-6型,德國的是「1型反坦克手雷」(Panzerwurfmine I),日本的則是「三式反坦克手榴彈」,日語為「三式対戦車手榴弾」。

反坦克手榴彈的重量是普通手榴彈的2-3倍,因此投擲的距離自然就比較近,通常只有20米左右,它是一種絕對的近戰武器,對於在彈火紛飛的戰場上使用的士兵而言,面臨著幾乎就是九死一生的考驗。反坦克手榴彈的另一個特點是,由於彈體必須垂直擊中裝甲才能取得最佳的破甲效果,才能從最大限度上發揮聚能效應的威力,所以反坦克手榴彈都配有軟式的(或者是可以摺疊的)飛行穩定裝置;日本的三式反坦克手榴彈採用麻制纖維束來實現飛行穩定,當然實際效果很差。而德國人採用的則是傘狀穩定裝置。

正是由於三式反坦克手榴彈效果不理想,加上日軍又有「白兵突擊」的傳統,因此四式反坦克刺雷才應運而生。

四式反坦克刺雷採用 雙重「保險」裝置:第一重是安全銷,拔掉之後彈體外殼的漏鬥狀結構末端的套管與手柄之間只要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就可以發生相對位移;然後,當刺雷上的支腿撞擊到坦克車體時,如果撞擊力足夠大,那麼手柄頂端的一個充當擊針的釘型裝置(從外部不可見)就會向前移動,先是會切斷一個橫貫套管與手柄的保險絲,這就是第二重「保險」,然後繼續前移,當相對位移達到約50毫米時,充當「擊針」的釘型裝置就可以擊發彈體內的雷管,進而引爆戰鬥部。

彈體頂端,也就是圓錐體基部的3個支腿,除了提供足夠堅實的支撐點,讓手持武器的士兵能夠推動手柄、讓擊針充分前移從而觸發引信之外,還可以讓空心裝藥獲得理想的炸高,因為空心裝藥在與目標直接接觸前的瞬間被引爆,這樣可進一步提高聚能殺傷效應。

另外,長度近兩米的木頭或竹子手柄,也可以為使用者提供些許心理安慰,讓他以為或許可以在炸藥被引爆的瞬間及時臥倒從而僥倖生還。然而這種構造粗陋的兵器並非定向爆破器材,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和金屬射流固然絕大部分都會射向坦克,但剩餘的足以致命的衝擊波和炸彈破片也會橫掃過周圍十數米半徑的範圍,在這個範圍內基本上是難逃一死。所以,四式反坦克刺雷最初雖然不是作為自殺武器來設計的,但在實際使用中卻等於是一種自殺武器。

四式反坦克刺雷本事是一種拼刺刀式的近戰反坦克地雷,它有兩大特點:

第一,頂部有三根刺狀的支腿,但這不是用來刺入坦克的,當然也刺不進去。稍微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坦克車體都是均質鋼製成的裝甲板,什麼刺也扎不進去。三根刺長度為15釐米,目的是增強刺雷聚能破甲的威力。因為聚能破甲需要一定的炸高,所以才搞了這三根刺,而刺雷的名字也因此而來。

第二,是有一根杆子。這根杆子長達1.8米,加上彈頭、鋼刺,整個反坦克刺雷的長度超過2米。杆子當然是有作用的。使用四式反坦克刺雷時,需要士兵雙手握著杆子,用力刺向敵人坦克。一旦刺中坦克,刺雷撞針就會引爆戰鬥部2.9公斤炸藥的聚能破甲彈頭,產生爆炸,將坦克擊穿。原則上,四式反坦克刺雷可以炸穿傾斜60度的100毫米裝甲,可以擊毀當時幾乎所有的美軍坦克。當然,進攻攻擊的士兵也會在刺雷爆炸的瞬間被炸成碎片。

從紙面上看,四式反坦克刺雷的威力還是相當不錯的。當錐形裝藥以90度撞擊坦克時,可以穿透約150毫米的均質鋼裝甲,60度時穿甲厚度也有100毫米。考慮到美制「謝爾曼」坦克車體的側面只有38毫米厚的裝甲,而各型LVT履帶式兩棲車的裝甲更薄,所以四式反坦克刺雷足以對美軍的坦克和裝甲車輛造成致命打擊。

不過,四式反坦克刺雷要發揮出預期效果i,需要依靠撞擊力進行瞬時觸發,如果在拔除安全銷後,彈體末端的金屬套筒與木製手柄之間滑動不暢,或者使用者的撞擊力度不夠,都有可能導致攻擊失敗。而且,由於無論是武器本身和武器的使用者都是一次性使用,使用時有什麼經驗教訓也無法傳授給後人。如此看來,實戰效果應該不會好。

四式反坦克刺雷最早是在1944年萊特島戰役中投入實戰,在後來菲律賓群島的其它島嶼爭奪戰和衝繩戰役中也有使用;然而,按照美國軍方在1945年3月的報告中的說法,「敵軍使用此武器攻擊我方坦克的嘗試,無一例外均遭遇了失敗」。即便這種說法有水分,但實際效果很差基本上可以確定,因此美軍譏笑四式反坦克刺雷為「傻瓜雷」。不過,日本人認為曾有1輛M7「牧師」107毫米自行榴彈炮,被四式反坦克刺雷炸毀。

最後補充一點,與大多數二戰日軍的「特攻」兵器不同,四式反坦克刺雷的「傳奇」甚至延續到了戰後。日本駐中南半島的部隊在投降後將大量刺雷遺留當地,在後來的第一次印支戰爭期間,越盟部隊獲得並裝備了當年遺留下的四式反坦克刺雷。在1946年底爆發的河內戰役中,一位名叫阮文成的越盟營長曾試圖使用這種武器攻擊法軍坦克,但炸彈觸擊目標後卻沒有爆炸。隨著時間的推移,四式反坦克刺雷竟然成了越南軍民前僕後繼爭取民族解放的象徵符號,這恐怕是當年日軍所萬萬沒想到的吧。

很多人一看見四式反坦克刺雷,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又是一款日本人設計的自殺性武器,尤其當它又是在1944年太平洋戰爭後期才出現,就更坐實它的自殺性武器身份。可惜四式反坦克刺雷一開始還真不是一種自殺性武器,起碼從設計理念上它不是自殺性武器。其實早在日本和蘇聯打的諾門檻戰役中,日本人就一直希望有一款可供步兵對付坦克的武器,也就是步兵反坦克武器,只是當時的日本並不是後來那個身處科技強國一線的日本,只是初步完成工業化,相對於當時我們中國而言先進一些的國家,跟真正強國還有很大距離,所以一直也沒能設計出理想中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一直到得到德國「鐵拳」反坦克火箭筒問世後,才重新開始設計單兵反坦克武器,但不知道為什麼,日本人沒有選擇像「鐵拳」那樣的發射型武器,不知是技術上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還是又是什麼節省資源的大原則問題。只是借鑑了「鐵拳」戰鬥部的空心裝藥技術,設計了很有日本特色的四式刺雷的戰鬥部;塑型炸藥空心裝藥,也就是藉助門羅效應的初級聚能破甲彈。這種彈頭爆炸攻擊時,需要一定的炸高,不能貼著坦克炸,所以在戰鬥部前面設計了三根15釐米長的刺狀的支腿,一開始這三根刺就是三根細鋼筋,焊上就完了,等交付到使用時,有人覺得可以把這三根刺也磨尖了,那麼拿在手裡的四式爆雷也可以當刺刀用,而且這個想法傳播甚廣,大家都學著這麼幹,後來乾脆在生產時就直接採用了三根尖刺,所以這三根尖刺不是為了扎坦克,而是準備用來扎人的!

四式刺雷最初是讓士兵做標槍式投射,因此戰鬥部加裝一根長杆,木頭竹子的都可以,甚至可以臨時安裝,但要求長度必須超過一米六。現在大家知道了,四式刺雷的正規使用方式,是讓士兵像投擲標槍一樣,朝坦克扔過去,而不是舉著刺雷衝上去捅坦克,當然非要這麼幹也可以,不過這裡不考慮怕死不怕死的問題,戰場上裡坦克十米遠投擲和抵近捅刺坦克,那個難度更高?機會更多?

不過這款武器最後沒什麼實戰效果,無論投擲也好,抵近捅刺也好,都沒什麼戰果,原因是日本設計製造技術還是不夠,撞擊引爆所需的撞擊力要求太高,訓練時就經常因為投擲者力量不足而無法引爆,據說實戰時即使有勇者手持捅刺坦克,都會因為戰場上體力消耗大,無力使四式刺雷達到引爆所需的撞擊力,後來美軍繳獲四式刺雷實物後,測試後發現四式刺雷在設計上就存在問題,使用時需要與接觸面呈90度角撞擊,那么正常人的力量就足夠引爆,可是實戰當中,坦克裝甲就算像虎式坦克那樣垂直,地面稍微有點高低起伏,就無法以90度正對著人。再說一個人雙手持武器直刺,本來就會有角度,而投擲更是會有拋物線角度。結果四式反他們刺雷最後就變成看著很像回事,其實基本沒什麼用的一款武器。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二戰日軍的變態的反坦克武器四式反戰車刺雷
    到20毫米左右的反坦克步槍,主要針對二戰時初期的輕型裝甲,反坦克步槍的出現起初是非常有用的,在裝備穿甲燃燒彈的情況下,有10支反彈克步槍對同個目標進行打擊,就算德軍出期型的四號坦克都無法抵擋得住,會被反坦克步槍一瞬間打成篩子,坦克即使主要零部件損傷不大,但內部的乘員早已經全部陣亡了,二戰初期的反坦克步槍一般穿甲能力都在0到30毫米左右。
  • 日軍90式75毫米野炮,是如何成為二戰日軍的主力反坦克裝備的?
    90式75毫米野炮是二戰日軍使用較多的武器裝備,它原本是為步兵提供炮火打擊的輕便野炮,本身設計也沒有過人之處,但是在戰爭中卻逐步成為日軍反坦克的主力裝備,與它的設計初衷背道而馳,這又是怎麼回事呢?90式全重1.6噸,運輸狀態2.0噸,長5.23米,寬1.5米;身管倍徑38.5,可以發射榴彈、穿甲榴彈,炮口初速度683米每秒,最大射程13890米,最大射速7~8發每分鐘。該炮服役後一開始表現平平,在二戰中後期,日軍偶然發現發射破甲彈的90式穿甲效果較好,是少有的能夠在遠距離擊穿M4謝爾曼的火炮。
  • 日軍研製反坦克步槍,一把槍10人伺候,後坐力極大基本打不穿坦克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隨著很多二戰電影的普及,人們對反坦克步槍這種武器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別是在描寫蘇德戰場的影片中,蘇聯的戰鬥英雄們經常單人使用西蒙洛夫PTRS型14.5毫米反坦克步槍抗擊德寇的坦克,雖然口徑和威力不是很大,但是瞄準坦剋薄弱位置開火,仍然能夠取得不少戰績。
  •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於是冒出了用帶磁鐵的反坦克手榴彈去對付坦克的想法。日本的磁性反坦克手榴彈代表作是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彈,看起來有幾分類似多了四條腿的軍用水壺。這種手榴彈的設計不是很成功,首先它沒有採用空心裝藥等較為先進的設計。其次,裝藥量也偏少,對裝甲厚度較大的坦克幾乎沒有破壞能力。該彈內裝680g黑索今和梯恩梯混合炸藥,全重僅有956g,比較適合身材不甚高大的日本士兵。
  • 機槍當主炮,裝甲薄如紙,二戰日軍的坦克為何如此奇葩?
    導致了日本坦克普遍缺乏重火力,以及裝甲防護能力薄弱的情況。 1929年,在經歷試製一號坦克、試製二號坦克等一系列試驗產品之後,日本列裝了第一款自己研發製造的坦克——八九式中型坦克,其裝配57mm炮,重12噸。之所以被稱為八九式,乃是因為其研製時間為日本天皇紀年二五八九年,後續的日本二戰坦克型號,都是依據這樣的方式命名。
  • 日軍二戰最好的坦克95式輕型坦克: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29期
    這是日軍的95式輕型坦克,也是二戰中日軍造就優秀的輕型坦克。95式輕型坦克誕生於1935年,是日本多年研究的經典之作。坦克的重量為7.5噸,屬於輕型坦克的範疇。95式坦克一共生產了高達1500輛,就日本來說是相當不少了。
  • 二戰日本九九式「海龜」反坦克手雷,號稱10名士兵換一輛坦克
    反坦克作戰在二戰結束前是日本軍隊一大心病,整個大戰期間都沒能獲得可靠的反坦克力量。話雖如此,但不能就此認為日本沒有在相關方面下功夫,只不過因為技術實力實在有限,拿出手的武器裝備很難有優秀產品,九九式反坦克手雷就是其中一款不靠譜的單兵反坦克武器。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從真正意義上講,二戰期間義大利的M14坦克和日軍97式坦克都只能算是輕型坦克,日本從一式坦克量產開始,一式才能真正意義上中型坦克但是火力依舊是47毫米48倍徑坦克炮,充其量與二戰初期德軍的三號H型坦克是同個檔次,而一式坦克的量產已經是1944年的事情了,在東線蘇聯已經研發出了T34.85坦克,德國也有豹式中型坦克等,英國獨立製造巡洋坦克也開始裝備75毫米45倍徑火炮。
  • 二戰中的義大利坦克與日軍的坦克誰更強一些數據基本可以證明一切
    還有二戰時期義大利的M40自行火炮,該型火炮其正面裝甲50毫米左右,裝備有一門75毫米18倍徑火炮,後期改進行則裝備有一門75毫米32倍徑突擊火炮,其最大優點就是該型號的自行火炮具備曲射能力,區別德國的三號系列突擊炮的專門正對反坦克強大的二線伏擊攻擊能力,義大利的M42自行火炮可以在曲射時到達8公裡遠的遠距離火炮覆蓋能力,進行必備遠距離掩護步兵進攻能力,而在平射情況下具備在
  • 二戰時期日軍接受的軍國主義教育,竟然造就了如此奇葩的軍種
    二戰時期,日本整個國家被籠罩在軍國主義的陰影下,自信到狂熱的軍人們紛紛上位,將保持冷靜頭腦的日本人全部趕出了權力中心。由於在中國戰場的節節勝利,狂妄的日本軍人陷入了自嗨式的美好想像中,他們認為三個月就可以滅亡中國,然後借中國為跳板,一統整個東南亞,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
  • 日本陸軍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蘇聯反坦克炮製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雖然與後來各國的一流反坦克炮相比,但勉強也算是可用的反坦克炮了。 一、日本的反坦克炮 事實上,日本早年是沒有專門研發的反坦克炮的。 最初日本用來反坦克的武器,是使用日軍廣泛裝備的九二式步兵炮,採取平射的方式對坦克進行轟擊。
  • 肉體與鋼鐵的碰撞,詳解二戰德軍反坦克手段的初期發展
    二戰爆發時,德軍內部就已經組建了專門的反坦克部隊,但是由於這時候德軍更加崇尚進攻,所以這些反坦克部隊起的名字更具有進攻性,比如德軍步兵師就把下轄的反坦克炮連稱作坦克殲擊連。37炮二戰初期德軍反坦克手段二戰初期,德軍步兵主要的反坦克武器有37mm反坦克炮、7.92mm反坦克步槍、反坦克地雷、集束手榴彈、串聯式炸藥以及反坦克槍榴彈等,除了這些步兵武器之外還有炮兵的野戰炮、以及空軍的轟炸機等
  • 中國坦克的起點,就在於抗戰期間對陣日軍「豆式坦克」的尷尬
    比它的尺寸更神奇的是其8-12毫米的裝甲,以當時中國軍隊普遍裝備的中正式步槍(其口徑為7.92毫米),竟然也有擊穿94式輕裝甲車的戰例。九四式裝備的最強武器是7.7毫米機槍,這種戰車是無法和歐美列強的任何坦克匹敵的,但是和日本坦克的生產目的一致,能壓制中國軍隊就達到預期了。
  • 二戰日本最後量產的中型坦克三式中戰車,為何沒能發揮任何作用?
    三式中戰車是二戰日本於1944年研發成功的一款坦克,它的目的是和盟軍的M4中型坦克相抗衡,為此坦克的火力得到很大的加強。它是二戰中日本量產的最後一型中型坦克,軍隊高層也對它寄予厚望,不過這樣一款坦克卻沒能在戰爭中發揮作用,這又是為什麼呢?
  • 重達60公斤的反坦克步槍?二戰日本軍工失敗案例,成為笑話一般的存在
    二戰時期,坦克的地位有了重要發展,當時為了對付橫衝直撞的裝甲兵團,各國沒少在反坦克武器方面下功夫,而反坦克步槍正是那個時代的特殊產物。 比較著名的反坦克步槍有德國的PzB38、蘇聯的PTRS-41、芬蘭的L39等等,性能都不錯。當然有好就有差,比如波蘭的Wz-35,直接沿用毛瑟槍機,發射7.92毫米子彈,對中型以上坦克裝甲來說如同撓痒痒。 除此之外,日本製造的97式反坦克步槍也是沙雕的代名詞,成為日本軍工史上的失敗案例之一。
  • 從89式到97式:二戰日本研發的坦克,都是移動鐵棺材!
    當時,日軍戰車第3團裝備的就是坦克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89式坦克,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種不入流的坦克。自從坦克在一戰期間問世之後,就引起了日本的重視,但此時的日本無力自主研發,就從英國購買了馬克Ⅳ型用來研究,企圖仿製。
  • 二戰日軍坦克有多小?蘇軍繳獲94式輕型坦克後,發現鑽不進去
    在二戰中,坦克作為各個工業強國的工業巨獸成為了戰場上的絞肉機,特別是在歐洲戰場各國先進的坦克大規模集群化作戰,各類型的坦克成為主角,這樣的鋼鐵巨獸在歐洲戰場上的各個角落裡用主炮宣洩戰爭的欲望。而在東方戰場,作為主角卻在當時還是農業國家的中國,坦克是無法觸及的。
  • 唯一「登陸」美國的日軍坦克,到了太平洋就剩下95式輕型戰車了
    ——雨果(法)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2956字,閱讀約6分鐘 二戰期間,日軍裝備的95式輕型坦克取代了89式中型坦克和94式輕型坦克,幾乎成為日軍擴張的主力坦克類型。
  • 二戰時期,各國的那些反坦克步槍盤點
    這時候總會想來一桿反坦克步槍,一髮帶走車裡的小盆友,所以這期盤一下二戰時期的一些黑長粗~二戰最好用且有效的反坦克步槍是老毛子的PTRD-41,這是一種結構簡單,威力粗暴的單發栓動反坦克步槍毛子家還有一款PTRS-41五發半自動反坦克步槍,但半自動的較重,而且經常卡彈,因此不怎麼受歡迎。
  • 二戰日本連航母都能造,為何卻沒有拿得出手的坦克?
    1929年,在經歷試製一號坦克、試製二號坦克等一系列試驗產品之後,日本列裝了第一款自己研發製造的坦克——八九式中型坦克,其裝配57mm炮,重12噸。之所以被稱為八九式,乃是因為其研製時間為日本天皇紀年二五八九年,後續的日本二戰坦克型號,都是依據這樣的方式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