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滅霸他爸
1939年5月,哈拉哈河戰役(諾門坎事件)爆發,日軍先頭部隊與蘇軍相遇,交火中,日軍坦克完全抵擋不住蘇軍的T-26坦克和BT快速坦克,短時間內即被摧毀17輛,就連戰車第3團團長也被當場擊斃,損失慘重。
當時,日軍戰車第3團裝備的就是坦克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89式坦克,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種不入流的坦克。
自從坦克在一戰期間問世之後,就引起了日本的重視,但此時的日本無力自主研發,就從英國購買了馬克Ⅳ型用來研究,企圖仿製。
這批坦克於1918年10月抵達日本時,還鬧出了一個笑話:
由於之前日本人都沒見過坦克,誰也不知道坦克長啥樣,一位名叫奧村慕平日本軍官看到坦克後,說道:「把它們叫做坦克不合適,應當叫做戰車。」
沒想到這句話得到所有人認同,於是,日本人從此管坦克叫做戰車,一直延續到現在。
日本人對進口的馬克Ⅳ型進行了各種測試和試驗,得出這種坦克體型笨重,不適合在日本和滿洲(中國東北)使用的結論。
到了20年代,日本一面從法國採購了「雷諾」FT-17輕型坦克和英國「維克斯」中型坦克,一面自己潛心研發。
1925年5月1日,日本組建了第一支坦克部隊,這支部隊裝備的全是進口坦克,這促使日本人加快了坦克研發的步伐。
兩年後,日本研發出第一輛坦克樣車,全重18噸,成員5人,武器為一門57毫米火炮,試驗時,日本軍方認為這種坦克太過笨重,而且速度也不夠快,認為它不適合作戰需要,最終沒有採購。
隨後,日本研發出第二輛坦克樣車,測試結果符合預期,得到軍方認可,被命名為89式輕型坦克,因為這一年是日本皇紀2589年,故得名。
89式坦克有兩種型號:
一種是89式中型坦克,戰鬥全重12.7噸,車長4.3米,車寬2.15米,車高2.2米,武器為一門57毫米火炮,彈藥基數100發。
另一種為89乙型坦克,動力裝置從最初的汽油機改為柴油機。
兩種型號在1930年-1937年之間,一共生產了400多輛。
有意思的是,89式坦克裝備的57毫米炮並非其他國家所採用的加農炮,而是榴彈炮。
因為日本軍方戰術思想落後,他們始終認為坦克是用來開路越障,支援步兵作戰、殺傷敵方步兵的武器,所以榴彈炮是最好的選擇。
89式坦克還裝有兩挺91式6.5毫米機槍,彈藥基數2745發,一挺位於車體前,一挺位於炮塔後,這種奇葩設計,放眼全球,小日本獨一家。
坦克車體為鋼裝甲鉚接結構,材料為含鎳鉻錳的合金鋼板,防禦力很差,面對缺少重武器和反坦克武器的中國軍隊,尚能發揮一些作用,在東北和太平洋遇到美蘇兩國,只有死路一條。
雖然性能差強人意,但畢竟是日本國產的第一款坦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它都是日軍的主力坦克。
九一八事變後,89式坦克成為侵華戰爭急先鋒,之後的1·28事變,熱河抗戰,長城抗戰、平津抗戰、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等多次戰役中,都有它的身影。
1939年的南昌戰役,日軍出動的10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中,有78輛是89式。
同一年的哈拉哈河戰役,日軍的89式坦克在蘇軍的裝甲兵打擊下,損失慘重,讓日本人認識到自己坦克和別人坦克之間的差距,決定研發新式坦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89式坦克遭到美軍各種反坦克炮、巴祖卡火箭頭和M4「謝爾曼」坦克的痛打,成為一個個移動的鐵棺材。
大概從1942年開始,89式坦逐漸被新研發的97式中型坦克取代,退出陸軍主力的位置。
97式中型坦克比89式略強一些,但同樣不是M4「謝爾曼」坦克的對手,依然難逃活靶子的命運。
後來日軍研製出能與M4抗衡的四式、五式坦克,但美軍已經開始對日本進行戰略轟炸,這些坦克的生產工廠遭轟炸,一直到日本投降,也沒能生產出幾輛,最終全部成為美軍戰利品。
參考資料:《百年坦克》、《日本89式坦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