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9式到97式:二戰日本研發的坦克,都是移動鐵棺材!

2020-12-17 指縫間的歷史

文/滅霸他爸

1939年5月,哈拉哈河戰役(諾門坎事件)爆發,日軍先頭部隊與蘇軍相遇,交火中,日軍坦克完全抵擋不住蘇軍的T-26坦克和BT快速坦克,短時間內即被摧毀17輛,就連戰車第3團團長也被當場擊斃,損失慘重。

當時,日軍戰車第3團裝備的就是坦克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89式坦克,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種不入流的坦克。

自從坦克在一戰期間問世之後,就引起了日本的重視,但此時的日本無力自主研發,就從英國購買了馬克Ⅳ型用來研究,企圖仿製。

這批坦克於1918年10月抵達日本時,還鬧出了一個笑話:

由於之前日本人都沒見過坦克,誰也不知道坦克長啥樣,一位名叫奧村慕平日本軍官看到坦克後,說道:「把它們叫做坦克不合適,應當叫做戰車。」

沒想到這句話得到所有人認同,於是,日本人從此管坦克叫做戰車,一直延續到現在。

日本人對進口的馬克Ⅳ型進行了各種測試和試驗,得出這種坦克體型笨重,不適合在日本和滿洲(中國東北)使用的結論。

到了20年代,日本一面從法國採購了「雷諾」FT-17輕型坦克和英國「維克斯」中型坦克,一面自己潛心研發。

1925年5月1日,日本組建了第一支坦克部隊,這支部隊裝備的全是進口坦克,這促使日本人加快了坦克研發的步伐。

兩年後,日本研發出第一輛坦克樣車,全重18噸,成員5人,武器為一門57毫米火炮,試驗時,日本軍方認為這種坦克太過笨重,而且速度也不夠快,認為它不適合作戰需要,最終沒有採購。

隨後,日本研發出第二輛坦克樣車,測試結果符合預期,得到軍方認可,被命名為89式輕型坦克,因為這一年是日本皇紀2589年,故得名。

89式坦克有兩種型號:

一種是89式中型坦克,戰鬥全重12.7噸,車長4.3米,車寬2.15米,車高2.2米,武器為一門57毫米火炮,彈藥基數100發。

另一種為89乙型坦克,動力裝置從最初的汽油機改為柴油機。

兩種型號在1930年-1937年之間,一共生產了400多輛。

有意思的是,89式坦克裝備的57毫米炮並非其他國家所採用的加農炮,而是榴彈炮。

因為日本軍方戰術思想落後,他們始終認為坦克是用來開路越障,支援步兵作戰、殺傷敵方步兵的武器,所以榴彈炮是最好的選擇。

89式坦克還裝有兩挺91式6.5毫米機槍,彈藥基數2745發,一挺位於車體前,一挺位於炮塔後,這種奇葩設計,放眼全球,小日本獨一家。

坦克車體為鋼裝甲鉚接結構,材料為含鎳鉻錳的合金鋼板,防禦力很差,面對缺少重武器和反坦克武器的中國軍隊,尚能發揮一些作用,在東北和太平洋遇到美蘇兩國,只有死路一條。

雖然性能差強人意,但畢竟是日本國產的第一款坦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它都是日軍的主力坦克。

九一八事變後,89式坦克成為侵華戰爭急先鋒,之後的1·28事變,熱河抗戰,長城抗戰、平津抗戰、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等多次戰役中,都有它的身影。

1939年的南昌戰役,日軍出動的10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中,有78輛是89式。

同一年的哈拉哈河戰役,日軍的89式坦克在蘇軍的裝甲兵打擊下,損失慘重,讓日本人認識到自己坦克和別人坦克之間的差距,決定研發新式坦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89式坦克遭到美軍各種反坦克炮、巴祖卡火箭頭和M4「謝爾曼」坦克的痛打,成為一個個移動的鐵棺材。

大概從1942年開始,89式坦逐漸被新研發的97式中型坦克取代,退出陸軍主力的位置。

97式中型坦克比89式略強一些,但同樣不是M4「謝爾曼」坦克的對手,依然難逃活靶子的命運。

後來日軍研製出能與M4抗衡的四式、五式坦克,但美軍已經開始對日本進行戰略轟炸,這些坦克的生產工廠遭轟炸,一直到日本投降,也沒能生產出幾輛,最終全部成為美軍戰利品。

參考資料:《百年坦克》、《日本89式坦克小傳》

相關焦點

  • 二戰日本的97式120毫米短管榴彈炮試圖魔改97式坦克扭轉戰局
    德軍除重型火炮之外,前線各個裝甲師都配備有10輛野蜂150毫米自行榴彈炮,德軍野蜂自行150毫米榴彈炮是二戰公認性能最好自行榴彈炮之一,採用三號或者四號坦克底盤和發動機,使其在戰場的戰鬥效率基本要超過虎式坦克,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底盤和發動機技術是二戰時期支撐起德軍整個裝甲師戰鬥編制的基石,對比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底盤和發動機,三號和四號坦克是最穩定的,德軍150
  • 武士的戰甲,差強人意的裝甲車輛,二戰期間日本97式系列中型坦克
    長久以來,大部分人對二戰時日軍裝甲部隊裝備的坦克印象都比較模糊,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坦克,大部分的第一印象就是「小豆丁」。確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部分日軍裝甲部隊的坦克體積都比較小,和同時期歐美的坦克比起來屬於「袖珍」水平。
  • 三輛日本97式坦克怎樣才可以擊毀虎式坦克?
    而德國自然在陸軍裝甲部隊方面得道多年,德國的坦克裝甲車的研製方向和技術水準大幅度領先於日本。那麼,日本二戰期間3輛主力坦克車型97式對陣一輛德制虎式坦克結果到底如何呢?恕在下直言,日本的97式會輸得很慘。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說到二戰期間的日軍的坦克部隊,似乎對比歐洲的戰場的正規裝甲力量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但是日本在二初期的97式改坦克除防禦力較弱外,基本與義大利的M14坦克是同個級別裝甲型號,與德軍當時裝備的38T坦克性能上差不多,到1942年後日本的坦克型號才開始跟不上世界中型坦克性能研發的腳步,開始漸漸處於落後地位
  • 二戰日本絕密坦克計劃亞洲版本象式殲擊車
    說到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給人印象較為深刻,性能最好的坦克型號無非就是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坦克這兩款了,日本的95式輕型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於1934年生產,是日本輕戰車中品質、性能最好的一款,九五式輕戰車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並伴隨車輛快速前進,可以快速攻下敵人的據點可設計製造的,在1934年時期95式輕型坦克的最高時速就能達到
  • 苦澀的選擇:被蘇軍暴打後,日本97式坦克的改進
    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相較於同時期的各國坦克有著巨大的差距,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沒有與陸上鄰國接壤。所以日本坦克的研發相對來說非常落後。而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作為日本研製的最成功的坦克,與同時期其他國家的坦克相比仍然十分落後,儘管如此,它還是廣泛被日軍用於侵略戰爭。
  • 二戰「豆戰車」的代表——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如何成為日本主力
    二戰期間,各國陸軍為了佔得戰鬥的先機,紛紛派出了自己最強的陸軍部隊去搶佔對方的領土。作為陸軍的王牌,裝甲部隊一直都是開路的先鋒,擁有一支勇猛頑強的裝甲部隊是一件令參戰國無比自豪的存在。
  • 對決太平洋:M4坦克面對「送人頭」的97式豆戰車,照單全收
    遲到的坦克研發:美日坦克發展一起落後說到二戰中美日兩軍的坦克,M4中型坦克和97式戰車是各自的「明星裝備」,不過相比較於歐洲坦克的快速發展,美日兩軍的坦克研發相對遲緩。一戰後半段才參戰的美國,看到了英國坦克的巨大威力後,表示也很想要,不過在一戰中一直沒有靠譜的坦克研發成功,而到了二戰開始,面對德軍坦克時才發現,自己的M3坦克有些落伍了,於是發揮超強的工業能力,1942年M4坦克裝備美軍。
  • 97式中型坦克:平均裝甲厚度僅25mm,37mm戰防炮就能將其摧毀
    97式炮塔式坦克,是在89式中型坦克基礎上研發而來,但其行走和懸掛裝置,卻繼承了95式輕型坦克的特點;二戰時期,算是日本陸軍能拿得出手的坦克。在與日軍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戰鬥中,PaK-35/36型37mm戰防炮一般在500m的距離上,就能輕鬆撕開日軍裝備的89式中型坦克的薄皮裝甲。盧溝橋事變,日軍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在總計量產1500輛的97式坦克中,至少有一半的坦克投入了中國戰場。
  • 跛腳的獵手,從試製一式到試製五式,淺談二戰時日本炮戰車變遷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當時的日本裝甲部隊戰鬥力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準。除了作戰人員本身的作戰素質和作戰經驗之外,也和當時日本裝甲部隊的裝備質量有很大的關係,從戰爭開始前到二戰結束,日本裝甲部隊都沒有大規模量產出一款能夠和盟軍裝甲部隊正面對抗的裝甲裝備。
  • 二戰期間日本最著名的97式中型坦克,遇到盟軍戰車被秒成渣!
    二戰中,坦克是運用最為廣泛的武器之一,各國研製出的坦克對戰爭也起了不少的作用!而在亞洲戰場上最著名的中型坦克當屬日本97式!由於當時亞洲各國國力孱弱,而日本生產出這款武器自然少不了一番耀武揚威,但這也讓它自信過頭,導致一遇到美蘇盟軍的戰機就瞬間慫了!
  • 日本小鬼子的「97式」也是我們的英雄坦克「功臣號」
    功臣號坦克是1945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從瀋陽日本關東軍坦克修理廠搜集的三菱重工97式中型坦克改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在攻打錦州的戰鬥中,高克同志的警衛員董來扶同志駕駛它,單車突入國民黨守軍防禦縱深,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 帝國裝甲軍的崛起:淺談二戰前日本坦克的研發之路
    又經過兩年的反覆改進,1929年第二輛樣車出世,經過相關試驗終於被軍方採納,這就是後來的89式坦克,但是其重量仍然超過了10噸,這在日本的坦克標準中算是中型坦克了,並沒有達到輕型坦克的標準,於是在1931年之前,這種坦克並沒有得到量產。
  • 跛腳的獵手,從試製一式到試製五式,淺談二戰時炮戰車發展變遷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當時的日本裝甲部隊戰鬥力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準。除了作戰人員本身的作戰素質和作戰經驗之外,也和當時日本裝甲部隊的裝備質量有很大的關係,從戰爭開始前到二戰結束,日本裝甲部隊都沒有大規模量產出一款能夠和盟軍裝甲部隊正面對抗的裝甲裝備。
  • 二戰後期日本最後掙扎量產重型百式100噸坦克計劃日本的終極武器
    說到二戰時期各國的重型坦克計劃,日本對於重型坦克研究卻是起步時間最快研製出來坦克最不倫不類的國家,這間接導致後來日本坦克性能落後,但日本最終把落後的產物魔改成了一輛黑科技。日本最初的重型坦克開始研製日期是1925年,第一款重型坦克91式坦克經過五年的研究拼裝終於研發成功,91式坦克成為日本歷史上誕生的第一輛重型坦克,但日本稱之為重型坦克,但其實連後來輕型坦克都比不上,其外形仿造蘇聯T28坦克採用多炮塔設計,其正面最厚裝甲才20毫米唯一亮眼之處在於該型坦克主炮採用的是70毫米18倍徑火炮,採用類似於步兵炮改裝而來的坦克炮,雖然說不是真正意義上坦克炮,但口徑達到70毫米18
  • 日本裝甲力量急先鋒,幾乎走遍了亞洲的97式中戰車是如何誕生的?
    97式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最多的一種坦克,它幾乎構成了日軍裝甲力量的核心,是日軍擴張的急先鋒,從東北亞到東南亞,再到太平洋,幾乎都有它們的身影。那麼日本又是如何開發這種坦克的呢?在這個過程中,它又有哪些故事呢?
  • 日本坦克有多小?蘇軍繳取日本94式輕型坦克 坐不進去
    在我們印象當中,坦克都是龐然大物的存在。而二戰期間,日本裝備生產的94式輕型坦克卻連一個蘇聯軍人都坐不下去,他們只能站著,轉身都費勁,這還叫坦克嗎?對於人高馬大的蘇聯軍官來說,日本的94式坦克就像玩具車一樣,連蘇軍的攝影師好奇的想看看裡面的結構,卻連坦克車廂都進不去。
  • 二戰日本最後量產的中型坦克三式中戰車,為何沒能發揮任何作用?
    三式中戰車是二戰日本於1944年研發成功的一款坦克,它的目的是和盟軍的M4中型坦克相抗衡,為此坦克的火力得到很大的加強。它是二戰中日本量產的最後一型中型坦克,軍隊高層也對它寄予厚望,不過這樣一款坦克卻沒能在戰爭中發揮作用,這又是為什麼呢?
  • 二戰裝備講堂之九七式中戰車,日本坦克部隊的支柱!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為你帶來的【二戰裝備講堂】,本期的主角是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九七式九七式是日本二戰時期的主力中坦,與九五式輕坦合稱日本帝國陸軍雙壁,九七式中型坦克的開發始於1936年,目的旨在替代八九式中坦,先說說它的研製過程,日本軍方提出的要求是九七式中坦的重量不能超過八九式,也就是12噸,為什麼有這個要求呢
  • 日軍二戰最好的坦克95式輕型坦克: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29期
    它是俄國最大的坦克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坦克博物館。該館擁有290輛坦克實車展品,分別歸屬11個國家,從3噸的輕型坦克到180噸超重型坦克什麼都有。這裡還有從57毫米到600毫米的40門自行火炮,30輛裝甲汽車,10輛偵察及通訊用車和大量後勤運輸車輛。總之,俄羅斯歷史上所有的老坦克,你都能在這裡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