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坦克是運用最為廣泛的武器之一,各國研製出的坦克對戰爭也起了不少的作用!而在亞洲戰場上最著名的中型坦克當屬日本97式!由於當時亞洲各國國力孱弱,而日本生產出這款武器自然少不了一番耀武揚威,但這也讓它自信過頭,導致一遇到美蘇盟軍的戰機就瞬間慫了!
雖說這款坦克為中型坦克,實際上它的戰鬥全重只有15噸,只相當於其他國家的輕型坦克。它可容納4人,在武器方面,它安裝了一門57mm短身管火炮,裝甲厚度一般為25mm,與當時坦克裝甲水平並沒有什麼差距。在動力方面,它採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在外形上,它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不對稱的炮塔,鉚接結構裝甲車體和炮塔,無線電臺的框形天線和主動輪在前。
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根本就算不上是坦克大國,其生產坦克的總數只有1500輛,只相當於蘇聯坦克一個月的產量,單從數量上來看,它就被蘇聯完全碾壓。在性能上它也不算先進。但是,在當時亞洲整體軍事實力不高的情況下讓它找到了「優越感」!這樣倒是限制了日本坦克的發展。而世界坦克技術日新月異正在快速發展,這邊不進則退的日本97式很快就被世界潮流甩在後面。
在後來的侵華戰爭中,日軍廣泛使用了這款武器。在南京大屠殺、臺兒莊會戰、武漢會戰中都可以看到這款坦克罪惡的身影。在太平洋戰爭和東南亞戰場中,這款坦克運用的更為廣泛。但碰到了美軍的戰車它根本不是對手,只有被「欺負」的份!隨著美軍的M3、M4坦克投入到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它的短板尤為明顯,在其火力和防護力明顯不足。雖說看到這些不足日本連忙去改進,但是已經晚了,坦克還沒改進好日本就戰敗投降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輛坦克後來又為我軍所用!在日本投降後,300多輛97式坦克成了我國軍隊的戰利品。而且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就是繳獲的97式坦克。但是由於這輛坦克是由幾輛坦克拆拼而成,容易出故障,因此戰士們給它起名為「老頭坦克」。別看它一身毛病,但也立下了不少戰功。它參加了多次戰鬥並獲得了「功臣號坦克」的榮譽稱號。在1949年國慶大典時,它作為我軍坦克方陣的首車,率先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如今,這輛珍貴的坦克正靜靜地躺在軍事博物館中,向大家講述著它一生的榮辱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