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本最著名的97式中型坦克,遇到盟軍戰車被秒成渣!

2021-01-10 老特有話說

二戰中,坦克是運用最為廣泛的武器之一,各國研製出的坦克對戰爭也起了不少的作用!而在亞洲戰場上最著名的中型坦克當屬日本97式!由於當時亞洲各國國力孱弱,而日本生產出這款武器自然少不了一番耀武揚威,但這也讓它自信過頭,導致一遇到美蘇盟軍的戰機就瞬間慫了!

雖說這款坦克為中型坦克,實際上它的戰鬥全重只有15噸,只相當於其他國家的輕型坦克。它可容納4人,在武器方面,它安裝了一門57mm短身管火炮,裝甲厚度一般為25mm,與當時坦克裝甲水平並沒有什麼差距。在動力方面,它採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在外形上,它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不對稱的炮塔,鉚接結構裝甲車體和炮塔,無線電臺的框形天線和主動輪在前。

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根本就算不上是坦克大國,其生產坦克的總數只有1500輛,只相當於蘇聯坦克一個月的產量,單從數量上來看,它就被蘇聯完全碾壓。在性能上它也不算先進。但是,在當時亞洲整體軍事實力不高的情況下讓它找到了「優越感」!這樣倒是限制了日本坦克的發展。而世界坦克技術日新月異正在快速發展,這邊不進則退的日本97式很快就被世界潮流甩在後面。

在後來的侵華戰爭中,日軍廣泛使用了這款武器。在南京大屠殺、臺兒莊會戰、武漢會戰中都可以看到這款坦克罪惡的身影。在太平洋戰爭和東南亞戰場中,這款坦克運用的更為廣泛。但碰到了美軍的戰車它根本不是對手,只有被「欺負」的份!隨著美軍的M3、M4坦克投入到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它的短板尤為明顯,在其火力和防護力明顯不足。雖說看到這些不足日本連忙去改進,但是已經晚了,坦克還沒改進好日本就戰敗投降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輛坦克後來又為我軍所用!在日本投降後,300多輛97式坦克成了我國軍隊的戰利品。而且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就是繳獲的97式坦克。但是由於這輛坦克是由幾輛坦克拆拼而成,容易出故障,因此戰士們給它起名為「老頭坦克」。別看它一身毛病,但也立下了不少戰功。它參加了多次戰鬥並獲得了「功臣號坦克」的榮譽稱號。在1949年國慶大典時,它作為我軍坦克方陣的首車,率先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如今,這輛珍貴的坦克正靜靜地躺在軍事博物館中,向大家講述著它一生的榮辱功過。

相關焦點

  • 武士的戰甲,差強人意的裝甲車輛,二戰期間日本97式系列中型坦克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97式中型坦克和以97式中型坦克為基礎改裝而來的眾多變形車,曾一度成為了二戰日軍裝甲部隊中的支柱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出於「省錢」目的而建造的「奇尼」設計方案就沒有了存在下去的必要,最終「奇哈」設計方案勝出,因為1937年正好是日本皇記2597年,新款中型坦克便被命名為「九七式中戰車」,97式中型坦克正式誕生。
  • 二戰日本最後量產的中型坦克三式中戰車,為何沒能發揮任何作用?
    三式中戰車是二戰日本於1944年研發成功的一款坦克,它的目的是和盟軍的M4中型坦克相抗衡,為此坦克的火力得到很大的加強。它是二戰中日本量產的最後一型中型坦克,軍隊高層也對它寄予厚望,不過這樣一款坦克卻沒能在戰爭中發揮作用,這又是為什麼呢?
  • 二戰期間最強的中型坦克 淺析:豹式中型坦克
    特別是遇到了蘇聯的T-34-76中型坦克和KV1、KV2重型坦克。這些坦克無一不是對當時的德國坦克有攻防的優勢。特別是T-34,在攻防速指標上全面碾壓德軍當時最新,最強的四號坦克。在面對蘇軍T-34,KV的時候,往往只能拉出機動並不靈活的88炮才能對付它們。使得德軍往往在戰術層面上受挫。德國迫切需要一種可以在攻防指標上可以碾壓T-34和KV系列的坦克。結果就是二戰中名氣最大的兩種坦克。
  • 二戰日本的97式120毫米短管榴彈炮試圖魔改97式坦克扭轉戰局
    德軍除重型火炮之外,前線各個裝甲師都配備有10輛野蜂150毫米自行榴彈炮,德軍野蜂自行150毫米榴彈炮是二戰公認性能最好自行榴彈炮之一,採用三號或者四號坦克底盤和發動機,使其在戰場的戰鬥效率基本要超過虎式坦克,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底盤和發動機技術是二戰時期支撐起德軍整個裝甲師戰鬥編制的基石,對比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底盤和發動機,三號和四號坦克是最穩定的,德軍150
  • 苦澀的選擇:被蘇軍暴打後,日本97式坦克的改進
    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相較於同時期的各國坦克有著巨大的差距,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沒有與陸上鄰國接壤。所以日本坦克的研發相對來說非常落後。而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作為日本研製的最成功的坦克,與同時期其他國家的坦克相比仍然十分落後,儘管如此,它還是廣泛被日軍用於侵略戰爭。
  • 日本陸軍的中型坦克終末,未能起到大用的三式中戰車和四式中戰車
    為了對抗美國的M3中型坦克和日漸增多的M4中型坦克,日本拿出了「一式」中戰車,希望能夠力挽狂瀾。不過這種開發出來就落後的「一式」中戰車在戰場的表現並不好,雖然「一式」中戰車可以勉強應對M3中型坦克,可遇到美國的M4中型坦克時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 二戰「豆戰車」的代表——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如何成為日本主力
    自詡為"亞洲最強的"日本自然而然地也擁有著自己的裝甲部隊,但他的主力並不是德國的"豹"和"虎",也不是蘇聯的"T-34/85"和"KV-1"。而是劍走偏鋒,選擇了體積小、重量輕的裝甲車,最具代表的就是今天的主角——九七式坦克。
  • 日本小鬼子的「97式」也是我們的英雄坦克「功臣號」
    功臣號坦克是1945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從瀋陽日本關東軍坦克修理廠搜集的三菱重工97式中型坦克改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在攻打錦州的戰鬥中,高克同志的警衛員董來扶同志駕駛它,單車突入國民黨守軍防禦縱深,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 97式中型坦克:平均裝甲厚度僅25mm,37mm戰防炮就能將其摧毀
    97式炮塔式坦克,是在89式中型坦克基礎上研發而來,但其行走和懸掛裝置,卻繼承了95式輕型坦克的特點;二戰時期,算是日本陸軍能拿得出手的坦克。說是中型坦克,重量卻只有15噸,在蘇軍著名的重量達34噸的T-34-85坦克,也被稱作中型坦克的前提下,日軍的97式坦克,實際上就是一輛名正言順的輕型坦克。97式坦克有4名車組成員,長5.51m,寬2.33m,高2.38m,最大公路行駛速度每小時38公裡,越野速度則降至每小時20公裡,最大公路行程僅210公裡。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說到二戰期間的日軍的坦克部隊,似乎對比歐洲的戰場的正規裝甲力量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但是日本在二初期的97式改坦克除防禦力較弱外,基本與義大利的M14坦克是同個級別裝甲型號,與德軍當時裝備的38T坦克性能上差不多,到1942年後日本的坦克型號才開始跟不上世界中型坦克性能研發的腳步,開始漸漸處於落後地位
  • 從89式到97式:二戰日本研發的坦克,都是移動鐵棺材!
    當時,日軍戰車第3團裝備的就是坦克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89式坦克,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種不入流的坦克。自從坦克在一戰期間問世之後,就引起了日本的重視,但此時的日本無力自主研發,就從英國購買了馬克Ⅳ型用來研究,企圖仿製。
  • 三輛日本97式坦克怎樣才可以擊毀虎式坦克?
    武器設計是綜合國力和戰略目標的一種體現,所以日本和德國在二戰期間陸軍部隊主要採用的97式中坦和虎式重坦,就是兩國在戰略戰術運用方向、武器使用區域以及科技發展方向的區別所在。
  • 戰敗前的日本中型坦克,苦心研發的三式、四式中戰車性能如何?
    相比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存在,日本陸軍就顯得有些不受人注意,畢竟日本陸軍也沒有什麼像樣的坦克,出去豆戰車這樣的超輕型坦克,就只剩下九七式中戰車這樣的,名不副實的中型坦克了。
  • 二戰中的義大利坦克與日軍的坦克誰更強一些數據基本可以證明一切
    1920-1930年代,CV-29/33系列成為最著名的一種義大利量產型超輕型坦克(快速坦克)其技術數據如下,裝甲6一12毫米,1935把坦克的列裝武器從6.5毫米改為8.8毫米機槍,到1936年後開始逐漸減少量產,但到1941年二戰全面爆發還有很多輛CV-29/33系列坦克在義大利軍隊服役,後來大多數,對炮塔進行改進,到1941年除少量的CV-29/33系列坦克還列裝
  • 日本陸軍的中型坦克發展之路,從九七式中戰車到一式中戰車
    在面對M3中型坦克時,「九七式」中戰車即便是在近距離也不能打穿M3中型坦克的側面裝甲,這不免讓「九七式」中戰車在戰鬥裡陷入了不利局面。迫於無奈,只能使用榴彈進行曲射,攻擊M3中型坦剋薄弱的頂部裝甲才有可能將其擊毀。這個情況讓日本倍感不利,因為日本是計劃採取南進方案,向東南亞和太平洋方向發動進攻,這就勢必會和美國開戰。然而現在面對美國的M3中型坦克如此吃力,這就不免讓日本倍感挫折與失望。
  • 二戰日本絕密坦克計劃亞洲版本象式殲擊車
    說到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給人印象較為深刻,性能最好的坦克型號無非就是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坦克這兩款了,日本的95式輕型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於1934年生產,是日本輕戰車中品質、性能最好的一款,九五式輕戰車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並伴隨車輛快速前進,可以快速攻下敵人的據點可設計製造的,在1934年時期95式輕型坦克的最高時速就能達到
  • 跛腳的獵手,從試製一式到試製五式,淺談二戰時日本炮戰車變遷史
    在這些改進措施中,就包含了專門研製用來執行反裝甲作戰的炮戰車。 一式炮戰車(1式75毫米自行火炮)——被錯歸入炮戰車的自行火炮 出於嚴謹性的考慮,筆者詳細查了網上目前關於一式炮戰車的資料,發現大部分資料要麼本身有漏洞,要麼圖文不符。實際上,二戰期間日本只有「試製一式炮戰車」,並沒有「一式炮戰車」這種說法。
  • 二戰裝備講堂之九七式中戰車,日本坦克部隊的支柱!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為你帶來的【二戰裝備講堂】,本期的主角是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九七式九七式是日本二戰時期的主力中坦,與九五式輕坦合稱日本帝國陸軍雙壁,九七式中型坦克的開發始於1936年,目的旨在替代八九式中坦,先說說它的研製過程,日本軍方提出的要求是九七式中坦的重量不能超過八九式,也就是12噸,為什麼有這個要求呢
  • 日本陸軍尚算可堪使用的中型坦克,多次改進的九七式中型坦克
    如果說起二戰中的日本坦克,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薄皮大餡'這四個字。畢竟,相比於歐美的主流坦克,日本坦克真可謂是'體型小巧'。大多數日本坦克都是裝甲薄弱,火力也十分貧弱,和同時期的T-34中型、M4中型坦克相比,差不多就是吉娃娃犬和德國牧羊犬的對比。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日本在二戰中的九七式中型戰車,一款無論怎麼改都性能落後的坦克。
  • 對決太平洋:M4坦克面對「送人頭」的97式豆戰車,照單全收
    遲到的坦克研發:美日坦克發展一起落後說到二戰中美日兩軍的坦克,M4中型坦克和97式戰車是各自的「明星裝備」,不過相比較於歐洲坦克的快速發展,美日兩軍的坦克研發相對遲緩。不過日軍此時的眼光被這場戰爭「忽悠」了,因為當時蘇軍參戰的T-26坦克、BT系列坦克,實際上已經落伍,更為強大的T-34中型坦克在1年後就服役了,而日軍還在準備將與BT系列相似的97式戰車作為裝甲部隊主力;不過,這樣的計劃還是沒有完成,實際產量僅高於原來的1年計劃產量,因為諾門罕戰役後,日本決定南下,在未來海空戰中,更加消耗資源的戰艦和戰機,在重要性上遠高於陸軍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