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的戰甲,差強人意的裝甲車輛,二戰期間日本97式系列中型坦克

2020-12-14 書劍雜談

長久以來,大部分人對二戰時日軍裝甲部隊裝備的坦克印象都比較模糊,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坦克,大部分的第一印象就是「小豆丁」。確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部分日軍裝甲部隊的坦克體積都比較小,和同時期歐美的坦克比起來屬於「袖珍」水平。

被「謝爾曼」扛著走的日軍坦克

不過,二戰時日軍的裝甲部隊除了小型坦克外,也裝備過一些中型坦克,而97式中型坦克就是其中的一員。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97式中型坦克和以97式中型坦克為基礎改裝而來的眾多變形車,曾一度成為了二戰日軍裝甲部隊中的支柱力量。

97式中型坦克

為了讓大部分讀者對二戰時日軍裝甲部隊的情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文今天就以97式中型坦克的誕生和發展作為主線,向各位讀者介紹下這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日軍裝甲部隊產生重大影響的中型坦克,讓各位讀者朋友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裝甲部隊的情況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要性能還是要省錢——97式中型坦克的誕生之路

在97式中型坦克正式誕生之前,日軍裝甲部隊裝備的主要是89式中型坦克和95式輕型坦克。這兩種坦克都是當時日本陸軍省「節約」政策下誕生的產物,換言之,當時的日本陸軍省認為當時的日軍坦克應當儘量小巧,以節省相關的製造費用,畢竟當時整個日本陸軍一年的軍費預算也才5億日元,確實無法大量裝備更大型的坦克。

被擊毀的95式輕型坦克

但是和當時的日本陸軍省不同,作為裝備的直接使用者,當時的日軍裝甲部隊頻繁反應89式中型坦克和95式輕型坦克不僅火力貧弱,而且裝甲較薄,在面對37毫米戰防炮等反裝甲武器時並沒有展現出良好的生存能力,要求研製一款全新的中型坦克,而日本陸軍省也同意了這個要求。

雖然日本陸軍省同意了日軍裝甲部隊研製新款中型坦克的要求,但是卻提出了一個讓日軍裝甲部隊不能接受的設計方案。即以95式輕型坦克為基礎進行簡單的升級放大,重量控制在10噸以下,主炮直接使用原來89式中型坦克上的57毫米火炮,車體裝甲在一定距離上能夠免疫37毫米戰防炮的打擊。

日本陸軍省的設計方案

日本陸軍省的想法很簡單,既然你和我反應裝備的坦克防護能力不足,我給你直接加強下裝甲就行了,為什麼還要浪費錢去研製什麼全新的中型坦克呢?

更加注重實戰表現的日軍裝甲部隊顯然不能對這個設計方案感到滿意,很快就拿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日軍裝甲部隊希望新款中型坦克的重量應該在14噸左右,裝甲應當能在近距離內免疫37毫米戰防炮的射擊,同時新坦克要裝備長身管57毫米火炮,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反裝甲作戰。

日軍裝甲部隊的設計方案

在雙方短時間內都無法說服對方的情況下,雙方決定各自按照自己的設計方案設計樣車,最終看哪一方的樣車在測試中的綜合表現更好,就使用誰的設計方案。日本陸軍省在1937年搞出了自己的樣車,稱為「奇尼」,而日軍裝甲部隊在同樣也搞出了自己的「奇哈」樣車

「奇尼」和「奇哈」在富士試驗場進行了對比實驗,在越野性能方面,因為兩輛樣車的整車重量都比較小,因此沒有拉開明顯差距。但是日軍裝甲部隊的「奇哈」試驗車因為推重比更強,在爬坡性能方面稍微佔優。

最終定型的97式中型坦克

本來「奇尼」和「奇哈」還需要進行更多的對比測試,但是此時隨著戰事的擴大,日本陸軍獲得了更多的軍費預算。在這種情況下,出於「省錢」目的而建造的「奇尼」設計方案就沒有了存在下去的必要,最終「奇哈」設計方案勝出,因為1937年正好是日本皇記2597年,新款中型坦克便被命名為「九七式中戰車」,97式中型坦克正式誕生

眾多缺陷集於一身的應急之作——97式中型坦克基本設計盤點

需要注意的是,97式中型坦克的早期量產型號和後期量產型號的炮塔稍有不同。早期量產型的97式中型坦克因為使用了94式車載電臺,所以在炮塔旁安裝有圍欄狀的天線,而後期量產型號則取消了這個設計。所以,可以通過是否有圍欄狀天線大致判斷出一輛97式中型坦克的生產時間。

炮塔左側的環狀天線

和當時歐美坦克不同,97式中型坦克沒有設置車內送話器,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套指示燈系統,車長可以通過控制駕駛員位置前的12個指示燈讓駕駛員執行啟動、停止和轉向等操作。設計師的想法很美好,但是在實際使用中,駕駛員根本沒辦法在駕駛坦克的時候還有餘力來隨時觀察指示燈,判斷車長的指揮命令,所以一般車長都是通過敲打駕駛員的肩膀、拉扯衣服來向其下發轉向和停車命令。

97式中型坦克的車體和炮塔使用「鉚-焊」結合的方式製成,首先將裝甲板用鉚接的方式進行大致固定,然後再用焊接的方式將裝甲板之間的空隙焊接起來。說白了,97式中型坦克上的焊接作業主要是為了讓坦克具備一定的防水功能,並不期望能夠大幅提升坦克的防護能力。

車體主要還是靠鉚接而成的

97式中型坦克使用的裝甲板是鎳鉻合金表面硬化裝甲,這種裝甲是當時日本的第二種坦克裝甲板。按照日均自己給出的數據,97式中型坦克在裝備該款裝甲板後,其車體正面可以抵抗從1000米外發射的,初速為800米每秒的37毫米穿甲彈。

但後來的實戰表明,這種鎳鉻合金表面硬化裝甲板根本沒有達到其所宣稱的防禦水平。日軍裝甲部隊曾經使用繳獲的PAK36型37毫米戰防炮對97式中型坦克進行實彈測試,發現PAK36型戰防炮在1000米距離上只要著彈角沒問題就能夠擊穿97式中型坦克,而如果把射擊距離縮短到300米,基本上可以保證穩定擊穿。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日軍測試時使用的是本國產的37毫米炮,火炮初速較低。

PAK36型37毫米戰防炮

在動力方面,97式中型坦克使用的是最大功率為170馬力的4衝程柴油機,不過97式中型坦克的柴油機有三菱和日立兩種版本,這兩種版本的柴油機無法做到完全互換,在實際使用中只能夠給一支裝甲部隊專門配備一種規格的柴油機。最要命的是,這兩種柴油機都大量使用了進口零部件。在後面當日本進口渠道被掐斷後,97式中型坦克被迫只能夠使用國產零部件進行替換,可靠性降低了不少。

97式中型坦克的主要武備為一門57毫米炮和2挺7.7毫米機槍,一挺機槍安裝在車體前方左側位置,另一挺機槍則安裝在炮塔後部,用於對炮塔後方的目標進行射擊。為了能夠在炮塔上安裝這挺機槍,97式中型坦克的炮塔為不對稱結構,炮塔左後部呈凸出狀。

57毫米火炮和兩挺7.7毫米機槍的位置

97式中型坦克上搭載的57毫米火炮並不是全新研製的,而是以原來89式中型坦克上的57毫米火炮為基礎升級而來的。這款57毫米火炮身管為18.4倍徑,能夠使用穿甲彈和榴彈兩種彈種,在使用穿甲彈的情況下,500米距離上能夠擊穿20毫米厚的裝甲,如果射擊距離縮短到100米,穿甲厚度則能夠提升到25毫米。

比較有意思的是,因為97式中型坦克炮塔的空間有限,因此其使用的57毫米短管火炮並沒有安裝高低機,而是使用一個類似於步槍槍託的肩架,由人力進行瞄準。所以,早期使用這門57毫米火炮的97式中型坦克只能夠在車身完全停穩後,才能夠進行較為準確的射擊。

九七式57毫米炮沒有安裝高低機

不過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裝甲部隊曾用這款57毫米火炮搭配穿甲彈對繳獲的美軍M3輕型坦克進行射擊測試,發現在200米距離上竟然連M3輕型坦克的側面都無法擊穿。無奈之下,日軍裝甲部隊只能要求在執行反裝甲作戰時,彈種統一使用榴彈。

紅圈處的就是肩架

作為當時日軍裝甲部隊的得意之作,雖然97式中型坦克存在著如此之多的問題,但是當時對89式中型坦克和95式輕型坦克早就大為不滿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快開始批量裝備97式中型坦克。

其實,如果不考慮反裝甲作戰的話,97式中型坦克在上世紀30年代還算一款不錯的步兵支援坦克,使用榴彈的57毫米短管火炮在伴隨步兵衝鋒的過程中,已經可以輕鬆對付一般的土木工事,而其25毫米的鎳鉻合金裝甲,在面對普通的重機槍彈和早期初速較低的37毫米戰防炮時表現也還可以。

早期型只能算是一款步兵支援坦克

不過理想和現實畢竟存在較大的不同,此時世界各國坦克都朝著高防護、高穿深的方向發展。而在隨後爆發的幾場衝突中,也證明了日軍裝甲部隊需要的是一款真正能夠進行裝甲對抗的坦克,而不是一輛只能夠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步兵支援坦克。

從支援步兵到裝甲對戰——97改的出現

諾門坎衝突是日軍裝甲部隊裝備97式中型坦克後參加的第一場烈度較高的戰役,在諾門坎衝突中,日軍裝甲部隊發現不僅蘇軍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6輕型坦克上的小口徑火炮能夠輕易擊穿自己裝備的97式中型坦克的裝甲,甚至是蘇軍的45毫米戰防炮也能夠在較遠的距離上對97式中型坦克形成有效擊穿,蘇軍往往使用45毫米戰防炮配合部分反坦克障礙就能夠頂住日軍裝甲部隊的衝擊。

被直接擊穿的97式中型坦克炮塔

而和蘇軍旺盛的反裝甲火力相比,97式中型坦克的短管57毫米火炮在面對蘇軍裝甲時卻顯得十分乏力,97式中型坦克只有在將交戰距離縮短到非常近的時候,才能夠從側後方擊毀蘇軍坦克。不過,在面對當時蘇軍防禦較為薄弱的裝甲汽車時,97式中型坦克還勉強具有一戰之力,避免了日軍裝甲部隊的全盤崩潰。

諾門坎衝突中的97式中型坦克

在諾門坎衝突結束後,針對日軍裝甲部隊在諾門坎衝突中的糟糕表現,當時的日本陸軍決定對日軍裝甲部隊進行一次徹底的整改,而整改行動中的重點,就是對日軍裝甲部隊當時的反裝甲能力進行加強,全面提升其裝甲對抗能力。

鑑於當時無論是從技術層面還是時間因素上都無法重新研製一款全新的坦克,所以日軍裝甲部隊決定直接以97式中型坦克為基礎,為其加裝47毫米長管火炮,增強其裝甲對抗能力。當時日軍裝甲部隊有兩種備選火炮,分別是一式47毫米速射炮和試製九七式47毫米炮,而經過競爭之後,一式47毫米速射炮獲得了勝利。

一式47毫米速射炮

一式47毫米速射炮為48倍徑身管,彈種同樣只有穿甲彈和榴彈兩種。如果使用穿甲彈,在100米、500米、1000米的距離上對垂直放置的表面滲碳裝甲板擊穿厚度分別為75毫米、68毫米和41毫米。日軍裝甲部隊對一式47毫米速射炮的性能十分滿意,認為其在700米距離上足夠擊穿美制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正面裝甲,而如果能從「謝爾曼」坦克的後部發起攻擊,在1500米距離上也能夠擊穿其後部裝甲。

因為一式47毫米速射炮的後座距離比原來的九七式57毫米火炮更大,97改使用了一個操作空間更大的新炮塔,為了兼容使用新炮塔,97改的炮塔座圈也進行了相應的擴大,炮塔座圈直徑增加到了1315毫米。

97改的炮塔剖視圖

雖然日軍裝甲部隊對97改上的一式47毫米速射炮性能十分自信,但是美軍坦克使用的裝甲板畢竟不是日軍在測試中使用的表面滲碳裝甲板。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裝甲部隊的一式47毫米速射炮只能夠對美軍的M3輕型坦克和M5輕型坦克造成一定的威脅,面對美軍的「謝爾曼」中型坦克時則根本無法對後者造成有效的威脅。

在塞班島戰役中,美軍的M4A2在一開始發現穿甲彈未能擊毀97式/97改中型坦克,在戰鬥結束後檢查才發現,美軍的穿甲彈直接貫穿了日軍坦克的車身,因此未能將其馬上擊毀。後來美軍裝甲部隊則調整了策略,改用普通高爆榴彈對日軍坦克進行射擊,實際毀傷效果反而比穿甲彈更好。

太平洋戰場上的97改

總體上來說,97式/97改系列中型坦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表現並不出色,在美軍發動反攻後,其搭載的一式47毫米速射炮基本上無法和「謝爾曼」系列中型坦克進行對抗,只能夠又淪為一款單純的步兵支援坦克。

評價——在落後工業國中誕生的97式系列中型坦克

無論是一開始的97式中型坦克還是後面的97改中型坦克,97式系列中型坦克總體上來說都只是一件落後工業國所生產的武器裝備。雖然97改裝備的47毫米火炮在太平洋戰爭初期能夠和美軍的M3輕型坦克和M5輕型坦克進行對戰,但考慮到97改本身是一輛中型坦克,因此這並不能證明其性能有多優秀。

97式系列中型坦克只能和美軍輕坦對戰

97式系列中型坦克最大的問題還是其防護水平太弱,鎳鉻合金表面硬化裝甲和日本當時的第一代裝甲相比,在性能方面確實有了比較大的進步,但是在歐美國家逐漸提升的反裝甲火力面前,這種級別的防護能力還是不夠。

97式系列中型坦克在太平洋戰場中後期表現一般的原因之一,就是美軍步兵裝備的槍榴彈、37毫米反坦克炮都能夠對97式系列中型坦克造成有效傷害,更不用說美軍坦克裝備的高膛壓坦克炮了。在戰爭後期北方四島的戰鬥中,蘇軍甚至用14.5毫米反坦克槍在近距離內擊穿過97式系列中型坦克的裝甲。

日軍研製的三式中戰車

雖然97式系列中型坦克本身性能一般,但是在戰爭後期,日軍裝甲部隊也通過97式系列中型坦克上已經驗證的技術,開始發展一式中戰車和三式中戰車等新款中型坦克。當然,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相關焦點

  • 二戰期間日本最著名的97式中型坦克,遇到盟軍戰車被秒成渣!
    二戰中,坦克是運用最為廣泛的武器之一,各國研製出的坦克對戰爭也起了不少的作用!而在亞洲戰場上最著名的中型坦克當屬日本97式!由於當時亞洲各國國力孱弱,而日本生產出這款武器自然少不了一番耀武揚威,但這也讓它自信過頭,導致一遇到美蘇盟軍的戰機就瞬間慫了!
  • 二戰期間最強的中型坦克 淺析:豹式中型坦克
    但是裝甲優勢則並不明顯。特別是遇到了蘇聯的T-34-76中型坦克和KV1、KV2重型坦克。這些坦克無一不是對當時的德國坦克有攻防的優勢。特別是T-34,在攻防速指標上全面碾壓德軍當時最新,最強的四號坦克。在面對蘇軍T-34,KV的時候,往往只能拉出機動並不靈活的88炮才能對付它們。使得德軍往往在戰術層面上受挫。德國迫切需要一種可以在攻防指標上可以碾壓T-34和KV系列的坦克。
  • 二戰「豆戰車」的代表——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如何成為日本主力
    二戰期間,各國陸軍為了佔得戰鬥的先機,紛紛派出了自己最強的陸軍部隊去搶佔對方的領土。作為陸軍的王牌,裝甲部隊一直都是開路的先鋒,擁有一支勇猛頑強的裝甲部隊是一件令參戰國無比自豪的存在。
  • 三輛日本97式坦克怎樣才可以擊毀虎式坦克?
    武器設計是綜合國力和戰略目標的一種體現,所以日本和德國在二戰期間陸軍部隊主要採用的97式中坦和虎式重坦,就是兩國在戰略戰術運用方向、武器使用區域以及科技發展方向的區別所在。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說到二戰期間的日軍的坦克部隊,似乎對比歐洲的戰場的正規裝甲力量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但是日本在二初期的97式改坦克除防禦力較弱外,基本與義大利的M14坦克是同個級別裝甲型號,與德軍當時裝備的38T坦克性能上差不多,到1942年後日本的坦克型號才開始跟不上世界中型坦克性能研發的腳步,開始漸漸處於落後地位
  • 苦澀的選擇:被蘇軍暴打後,日本97式坦克的改進
    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相較於同時期的各國坦克有著巨大的差距,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沒有與陸上鄰國接壤。所以日本坦克的研發相對來說非常落後。而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作為日本研製的最成功的坦克,與同時期其他國家的坦克相比仍然十分落後,儘管如此,它還是廣泛被日軍用於侵略戰爭。
  • 97式中型坦克:平均裝甲厚度僅25mm,37mm戰防炮就能將其摧毀
    97式炮塔式坦克,是在89式中型坦克基礎上研發而來,但其行走和懸掛裝置,卻繼承了95式輕型坦克的特點;二戰時期,算是日本陸軍能拿得出手的坦克。說是中型坦克,重量卻只有15噸,在蘇軍著名的重量達34噸的T-34-85坦克,也被稱作中型坦克的前提下,日軍的97式坦克,實際上就是一輛名正言順的輕型坦克。97式坦克有4名車組成員,長5.51m,寬2.33m,高2.38m,最大公路行駛速度每小時38公裡,越野速度則降至每小時20公裡,最大公路行程僅210公裡。
  • 二戰日本絕密坦克計劃亞洲版本象式殲擊車
    說到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給人印象較為深刻,性能最好的坦克型號無非就是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坦克這兩款了,日本的95式輕型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於1934年生產,是日本輕戰車中品質、性能最好的一款,九五式輕戰車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並伴隨車輛快速前進,可以快速攻下敵人的據點可設計製造的,在1934年時期95式輕型坦克的最高時速就能達到
  • 坦克世界閃擊戰手遊雜談 日本現代坦克探索之作六一式中型坦克
    隨著坦克世界閃擊戰手遊的不斷更新,一些現代坦克逐漸加入到科技樹中。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輛坦克,便是R系坦克家族中的現代坦克的先驅。它被譽為「R系首款國產現代坦克」。它跟M48中型坦克很像,如果沒有名稱標識的話,在瞄準鏡裡面是比較困難把它和M48中型坦克區分開的。這款坦克就是日本在二戰後研製的首輛國產坦克-六一式中型坦克。
  • 二戰日本的97式120毫米短管榴彈炮試圖魔改97式坦克扭轉戰局
    就在1944盟軍在西線戰場高歌猛進時在亞洲戰場還有一個國家日本也在大力發展自行火炮,而日本發展自行火炮原因在於日本陸軍在與美軍交手後發現,當時日本戰鬥力最強甲級師團的裝備,無論從步槍到火炮,從火炮到坦克都無一例外落後當時美軍陸戰師,日本人在中國戰場所創立出來的戰術打法在美軍面對毫無用處,日本曾經戰無不勝95式坦克和97式坦克在美軍謝爾曼坦克面前如同玩具般,於是日本開始魔改
  • 日本小鬼子的「97式」也是我們的英雄坦克「功臣號」
    功臣號坦克是1945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從瀋陽日本關東軍坦克修理廠搜集的三菱重工97式中型坦克改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在攻打錦州的戰鬥中,高克同志的警衛員董來扶同志駕駛它,單車突入國民黨守軍防禦縱深,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 從89式到97式:二戰日本研發的坦克,都是移動鐵棺材!
    當時,日軍戰車第3團裝備的就是坦克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89式坦克,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種不入流的坦克。自從坦克在一戰期間問世之後,就引起了日本的重視,但此時的日本無力自主研發,就從英國購買了馬克Ⅳ型用來研究,企圖仿製。
  • 二戰中的義大利坦克與日軍的坦克誰更強一些數據基本可以證明一切
    當時義大利軍方重視的機動作戰能力,而日本也在1930年也推出自己首款坦克89式甲型坦克,坦克技術數據如下:全重12.7噸,正面裝甲17毫米側面,裝甲15毫米,車身後面10毫米,初期武備37毫米火炮,後來經過改進,武備日本當時唯一種仿英國艦甲炮,90式57毫米坦克炮。當時日本89式在各國之算是比較先進的。
  • 對決太平洋:M4坦克面對「送人頭」的97式豆戰車,照單全收
    遲到的坦克研發:美日坦克發展一起落後說到二戰中美日兩軍的坦克,M4中型坦克和97式戰車是各自的「明星裝備」,不過相比較於歐洲坦克的快速發展,美日兩軍的坦克研發相對遲緩。而日本的坦克研發其實在1920-1930年代還是緊跟世界潮流的,不過由於工業能力的限制,逐漸開始落伍,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朱可夫指揮的前蘇聯坦克部隊,讓日軍感受到了裝甲部隊的巨大威力,於是想要大量生產已經於1938年開始裝備的97式坦克,組成更多的坦克師。
  • 日軍二戰最好的坦克95式輕型坦克: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29期
    這是日軍的95式輕型坦克,也是二戰中日軍造就優秀的輕型坦克。95式輕型坦克誕生於1935年,是日本多年研究的經典之作。坦克的重量為7.5噸,屬於輕型坦克的範疇。95式坦克一共生產了高達1500輛,就日本來說是相當不少了。
  • 跛腳的獵手,從試製一式到試製五式,淺談二戰時日本炮戰車變遷史
    在日本裝甲部隊的作戰規劃中,自行火炮是指搭載了大口徑支援火炮、使用敞開式戰鬥室、專門用來進行火力支援和炮兵作戰的車種。而炮戰車,則是在已有的坦克上換裝大口徑火炮,專門用來獵殺對手坦克等裝甲車輛的反坦克車種。
  • 日本陸軍尚算可堪使用的中型坦克,多次改進的九七式中型坦克
    如果說起二戰中的日本坦克,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薄皮大餡'這四個字。畢竟,相比於歐美的主流坦克,日本坦克真可謂是'體型小巧'。大多數日本坦克都是裝甲薄弱,火力也十分貧弱,和同時期的T-34中型、M4中型坦克相比,差不多就是吉娃娃犬和德國牧羊犬的對比。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日本在二戰中的九七式中型戰車,一款無論怎麼改都性能落後的坦克。
  • 帝國裝甲軍的崛起:淺談二戰日軍裝甲部隊的編制發展史
    日本中型坦克儘管戰車師團是最新設立的編制,但實際情況並不能滿足理想中的編制,在戰車師團中,輕型坦克基本上是95式輕型坦克,中型坦克是97改式中型坦克,一些本該裝備自行火炮的機動炮兵聯隊也是裝備著履帶車拖拽的火炮或者是由
  • 二戰日本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計劃用於本土決戰的反裝甲武器
    整個二戰時期,日本都缺乏可靠的自行式反坦克武器,儘管日本一直在努力的設計新型號武器,但前線的反饋總是讓日軍不安,盟軍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仍然是難以應付的目標,在二戰中後期,日本開始研製多種更具威力的反坦克武器,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Na-TO就是其中一款
  • 帝國裝甲軍的崛起:淺談二戰前日本坦克的研發之路
    伺候日本軍隊統一將坦克稱作戰車,坦克部隊也稱作戰車部隊,日本陸軍也踏上了裝甲部隊的發展之路。又經過兩年的反覆改進,1929年第二輛樣車出世,經過相關試驗終於被軍方採納,這就是後來的89式坦克,但是其重量仍然超過了10噸,這在日本的坦克標準中算是中型坦克了,並沒有達到輕型坦克的標準,於是在1931年之前,這種坦克並沒有得到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