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背景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大舉入侵蘇聯。雖然在整體戰局(1941~42年)上,德國人佔有巨大的戰略優勢。但是裝甲優勢則並不明顯。特別是遇到了蘇聯的T-34-76中型坦克和KV1、KV2重型坦克。這些坦克無一不是對當時的德國坦克有攻防的優勢。特別是T-34,在攻防速指標上全面碾壓德軍當時最新,最強的四號坦克。在面對蘇軍T-34,KV的時候,往往只能拉出機動並不靈活的88炮才能對付它們。使得德軍往往在戰術層面上受挫。德國迫切需要一種可以在攻防指標上可以碾壓T-34和KV系列的坦克。結果就是二戰中名氣最大的兩種坦克。其中一個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豹式中型坦克。
T-34-76
KV-1坦克
KV-2坦克
豹式坦克
豹式中型坦克是MAN公司的傑作。在VK3002(M)競標案中擊敗戴姆勒奔馳公司的VK3002(DB)拿到了軍方的訂單。並且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場,就趕上了空前絕後的「大場面」——庫爾斯克會戰。與t34中型坦克一起被譽為「二戰中最成功的中型坦克」。咱們從火力防護機動性這三大坦克基本性能來分析這款坦克。
兩個公司各自的競標原型車(上面那個為勝標方案)
豹式坦克
火力
豹式中型坦克主炮採用KWK42型70倍徑75毫米口徑線膛炮。彈藥基數最多82發。(D型79發,G型82發)最大炮口初速1120米每秒,使用PZgr40/42型亞口徑鎢芯穿甲彈。主炮炮管長度為5.25米。眾所周知,主炮長度決定炮彈初速,炮彈初速決定炮口動能,炮口動能決定炮彈穿深。豹式坦克的75毫米主炮,雖然口徑不大。但因為其炮管長度很長,讓炮彈在裡面的加速時間更久。反而使它的穿深可怕。果不其然,豹式中型坦克。在兩千米距離可擊穿110毫米以上的垂直鋼板。在1943年,盟軍大多數主力坦克的正面裝甲等效都沒有超過110毫米。所以豹式中型坦克能在坦克正常交戰距離(1500米—2000米)不「跳彈」的情況下,擊穿盟軍絕大多數主力坦克。值得一提的是,後期部分「豹子」還換裝了無炮口制退器的88毫米主炮。
豹式坦克
防護
「豹子」正面裝甲為55度80毫米傾斜裝甲。裝甲厚度雖不及前輩虎式重型坦克102毫米的垂直正面裝甲。但由於,「豹子」使用的是傾斜裝甲,這讓它的正面裝甲等效與虎式重型坦克相當。盟軍T-34-76與M4A3謝爾曼等主力坦克必須拉近到500米之內的距離,才有可能擊穿豹式中型坦克的正面裝甲。而且傾斜裝甲的設計可使炮彈「跳彈」的機率大大增加。也算是變相的增加了防護能力。但再好的坦克裝甲防護也不可能做到「百密無一疏。」豹式中型坦克在防護上也有bug。首先,它的側面裝甲與後部裝甲厚度比較一般。因此成為了敵人重點照顧的地方。除此之外,「豹子」還有一個重大的防護bug。那就是「窩彈區」(坦克炮塔與坦克底盤的間隙部分)實戰中發現,敵人的炮彈,如果命中那裡。炮彈將很有可能因為角度原因向下彈,擊穿底盤薄弱的頂上裝甲,進入駕駛室爆炸。十分危險
M4A3謝爾曼坦克
豹式坦克
機動性
VK3002競標案最開始是想求得一款30噸級的坦克。但卻因為暫時需要不斷提高對新型坦克火力,裝甲上的要求。導致出爐的豹式中型坦克戰鬥全重達到了盟軍重型坦克級別的45噸。雖然體重飆升了,但是豹式中型坦克上強勁的發動機,仍然使其速度極快。尤其是HL230發動機,輸出功率高達700馬力。可讓豹式中型坦克的理論最大公路速度達到45公裡/時。越野時速36公裡/時。不過豹式中型坦克45噸重的體重,使其發動機很多時候都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如果速度過快,勢必會大大增加坦克故障率。所以不得不於1943年末,全面換裝了引擎調速器。是「極速」降到了55千米/時。越野時速降到了27千米/時。負重輪方面,豹式中型坦克和虎式重型坦克一樣,採用了大直徑交錯式負重輪。讓駕駛員在開坦克時更加平穩,坦克成員更加舒適,提高作戰效率。但其維護難度也十分困難。有一句話調侃道「前線開得爽,後勤直罵*」
豹式坦克
總結
豹式中型坦克,在二戰中是一款極好的坦克。名副其實,綜合性能優秀。產量在德國裝甲車輛方面很高。超過6000輛。(本人為新人作者,如數據有誤,歡迎指正。)
本文作者:戰忽局之達州分局、要快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