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決太平洋:M4坦克面對「送人頭」的97式豆戰車,照單全收

2020-12-17 ALEX俊赫

【話說軍世】在二戰的太平洋戰場上,相比較于波瀾壯闊的大海戰,美軍在陸地上的戰鬥堪稱血腥,尤其是幾次大的島嶼登陸作戰,其中一種重要的陸戰裝備:坦克,在這場戰爭中的對決並沒有什麼看點,一方面是因為日軍坦克數量少,另一方面是真心打不過。

遲到的坦克研發:美日坦克發展一起落後

說到二戰中美日兩軍的坦克,M4中型坦克和97式戰車是各自的「明星裝備」,不過相比較於歐洲坦克的快速發展,美日兩軍的坦克研發相對遲緩。

一戰後半段才參戰的美國,看到了英國坦克的巨大威力後,表示也很想要,不過在一戰中一直沒有靠譜的坦克研發成功,而到了二戰開始,面對德軍坦克時才發現,自己的M3坦克有些落伍了,於是發揮超強的工業能力,1942年M4坦克裝備美軍。

而日本的坦克研發其實在1920-1930年代還是緊跟世界潮流的,不過由於工業能力的限制,逐漸開始落伍,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朱可夫指揮的前蘇聯坦克部隊,讓日軍感受到了裝甲部隊的巨大威力,於是想要大量生產已經於1938年開始裝備的97式坦克,組成更多的坦克師。

不過日軍此時的眼光被這場戰爭「忽悠」了,因為當時蘇軍參戰的T-26坦克、BT系列坦克,實際上已經落伍,更為強大的T-34中型坦克在1年後就服役了,而日軍還在準備將與BT系列相似的97式戰車作為裝甲部隊主力;不過,這樣的計劃還是沒有完成,實際產量僅高於原來的1年計劃產量,因為諾門罕戰役後,日本決定南下,在未來海空戰中,更加消耗資源的戰艦和戰機,在重要性上遠高於陸軍坦克。

火力與防護對決:「送人頭」的97式豆戰車,「開光環」的M4謝饅頭

在太平洋的戰場上,美軍M4中型坦克相當於「開光環」,對比在歐洲被德國虎式坦克打的「不要不要」的場面,堪稱完全顛覆,當謝饅頭發展到M4A3W型時,更加合理的防護設計,75毫米火炮搭配在47度時穿甲深度達到63毫米的M61穿甲彈,在正常的坦克交戰範圍內,可以在任何角度擊穿97式,從歐洲來到太平洋的M4謝饅頭,打的97式「不要不要」的。

反觀日軍97式坦克,到了97時改進型噸位仍然才17噸,還不如M4A3E2型坦克的一半,整體能力都還是1920-1930年代的坦克水平,47毫米火炮雖然具有擊穿M4坦克側裝甲的能力,不過實際效果依舊有限。

97式的最大裝甲厚度只有30毫米,不僅可以被M4謝饅頭輕易擊穿,美軍中穿甲能力達到61毫米的老37毫米M3炮,也能把97式前後穿透,即便是「老乾媽」M2HB型12.7毫米重機槍在35-50米的距離內,也有穿透97式較低的側面裝甲的機率。

而日軍方面真正可以對M4A3造成傷害的,只有90式75毫米野戰炮,以及反坦克地雷和步兵的近距離攻擊,在這樣的條件下,面對「送人頭」的97式豆戰車,M4坦克只能選擇「照單全收」。

97式豆戰車:論能力打不過,論數量?洗洗睡吧

曠日持久的二戰也是國力和資源的消耗戰,前蘇聯的T-34在能力上無法與德軍虎式坦克單挑,便以數量規模上的「群毆」取勝,而到了日軍方面,這樣的計劃卻無法實現,上文中說過,97式坦克原本計劃組建10個坦克師,實際上該坦克的總產量只有1500輛,這樣的數量規模在二戰的坦克生產中,相當於「毛毛雨」。

要知道,重量達到97式3倍,產量不大的德國虎式坦克,到1945年2月的產量為1354輛,更不要說總產量高達49234輛的美國M4謝饅頭,沒有性能優勢,也沒有數量優勢的97式,想要和M4中型坦克捉對廝殺,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來自俊赫君的話說:97式坦克的結局,是當時日軍發展方向的選擇

就當時的世界各國而言,日本雖然算是新興強國,但是就總體國力而言,與歐美各國都有差距,尤其是作為島國資源嚴重缺乏,與注重陸軍裝甲力量發展,海軍大型艦艇發展有限的德國不同,當時日軍需要更多的資源建設更加強大的海軍和航空力量,陸軍當時很少遇到強國對戰,因此坦克等陸戰裝甲裝備的發展,一直不算重視。

等到海軍核心力量「團滅」後,猛然間發現,自己的陸戰只能靠人力在一個個小島上血拼,結局早已經由自己寫好了。

相關焦點

  • 三輛日本97式坦克怎樣才可以擊毀虎式坦克?
    而德國自然在陸軍裝甲部隊方面得道多年,德國的坦克裝甲車的研製方向和技術水準大幅度領先於日本。那麼,日本二戰期間3輛主力坦克車型97式對陣一輛德制虎式坦克結果到底如何呢?恕在下直言,日本的97式會輸得很慘。
  • 為何日本會有一種被稱為「豆戰車」的坦克?豆戰車到底是什麼?
    的確,如果與歐美坦克相比,日本坦克確實太小了,與二戰爆發時的主流坦克相差甚遠。但即便如此,日本的95式輕型戰車等輕型坦克,在噸位上仍是當時輕型坦克的主流。那麼所謂的豆戰車是什麼呢?這些被稱為"豆戰車"的坦克是如何研製出來的?。
  • 面對鬼子的94式豆戰車,抗日軍民有哪些方法可以應對?
    94式豆戰車作為侵華日軍的裝甲先鋒,從1937年至1945年,廣泛的活躍在我國多個戰區,參加了許多著名的戰役,為日軍的進攻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面對這個輕便小巧的豆戰車,當時我抗日軍民還真是不好對付,可用的辦法有限。
  • 被稱為「豆戰車」的日軍94式輕型坦克,為何能夠稱霸中國戰場
    日軍94式輕型坦克基本為何被稱為「豆戰車」?豆戰車從其長度和重量來看,94式輕型坦克也就和我們今天的家用轎車差不多,因此被戲稱為「豆戰車」。1937年8~10月,3個戰車中隊共50餘輛94式超輕型坦克與100餘輛89式中型坦克在華北地區大舉進攻,連續攻佔河北房山和保定、山西忻口和太原、河南安陽、山東濟南等廣大地區。同年12月,日軍利用94式輕型坦克的掩護,突入南京城。
  • 日本豆戰車皮薄易損毀,義大利更誇張,《坦克世界》帶你都玩遍
    在太平洋戰場上,面對美軍的謝爾曼坦克時,日軍坦克完全沒有招架之力,甚至在一次戰役中,美軍的一輛坦克向日本的豆戰車發射了一枚炮彈,結果他們發現日軍坦克並未爆炸,這讓美軍非常驚訝,而在戰後他們才發現這發炮彈直接貫穿了日本坦克,而在萬裡之外的歐洲戰場上,義大利同樣也擁有一款豆戰車,那麼日本和義大利的這兩款豆戰車哪家更強呢?
  • 唯一「登陸」美國的日軍坦克,到了太平洋就剩下95式輕型戰車了
    它的足跡幾乎遍布亞太,可以說在亞洲它簡直就是一隻橫行的螃蟹,但是這隻螃蟹在太平洋戰爭中面對美軍的坦克立刻就停了菜,被打成了一塊廢鐵。 1、新型裝甲騎兵——95式輕型戰車 日本的侵略戰爭進行到30年代,日軍突然發現自己現有的89式戰車有點雞肋。看似可靠,但裝甲並不能滿足掩護步兵作戰的需要。
  • 1輛虎式能否打贏100輛94式豆戰車?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在二戰的裝甲對決中,虎式坦克幾乎可以說是開掛一般的存在。只要它在戰場上,就是德軍的精神支柱,同時也是敵軍的噩夢。而日軍的94式「豆戰車」則是一款超輕型坦克,在亞洲戰場尤其是中國戰場上曾經逞兇一時。兩者的級別和作戰對象完全不一樣,虎式作為重型坦克,設計宗旨主要是與敵方主力坦克和裝甲車輛作戰,日軍豆戰車作為一款超輕型裝甲車,主要作戰對象是敵方步兵。今天我們就腦洞大開來穿越一下,讓兩者來一場對決,分析1輛虎式能否戰勝100輛豆戰車。
  • 唯一「登陸」美國本土的日軍坦克,到了太平洋就歇菜的95式輕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裝備的95式輕型坦克取代了89式中型坦克和94式輕型坦克,幾乎成為了日本擴張的主要坦克型號。它的足跡幾乎遍布了整個亞太,可以說在亞洲它簡直就是個橫行的螃蟹,但是這個螃蟹在太平洋戰爭中面對美國的坦克就立馬歇了菜,被打成了一坨廢鐵。
  • 為什麼日本會多出一種名為「豆戰車」的坦克?到底什麼是豆戰車?
    如果提起二戰中的日本坦克,相信很多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小。也稱呼其為豆戰車。確實,如果對比歐美坦克的話,日本坦克的體型確實過於小巧,與二戰爆發時的主流坦克相差甚遠。不過即便如此,日本的九五式輕戰車等輕型坦克,在噸位上仍舊是當時主流輕型坦克的。那麼所謂的豆戰車到底是什麼?這些被稱呼為豆戰車的坦克,又是怎樣被發展出來的呢?
  • 二戰日軍的豆戰車,但就是這種薄皮罐頭充當了日軍侵略亞洲的主力坦克
    1937年全面侵華開始後,面對基本沒有反坦克武器的中國軍隊,94在日軍各師團內持續服役。在與蘇蒙軍交戰的諾門罕戰役中,94式也投入了戰鬥,當然是不堪一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94式也被很多原駐紮在中國的師團帶到了緬甸、荷屬東印度、菲律賓及眾多太平洋島嶼上。部分94式還被配給日本海軍陸戰隊使用。
  • 日軍的豆戰車,但就是這種薄皮罐頭充當了日軍侵略亞洲的主力坦克
    在與蘇蒙軍交戰的諾門罕戰役中,94式也投入了戰鬥,當然是不堪一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94式也被很多原駐紮在中國的師團帶到了緬甸、荷屬東印度、菲律賓及眾多太平洋島嶼上。部分94式還被配給日本海軍陸戰隊使用。
  • 二戰「豆戰車」的代表——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如何成為日本主力
    之前的日軍裝甲主力是20年代研製的八九式中型坦克,這款坦克雖然速度靈活,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防護力較差。在面對反坦克步槍和PaK36反坦克炮時,出現過被擊穿的命運;在與蘇軍的戰鬥中,由於火炮口徑較小,難以對蘇軍坦克有實質的威脅,反而蘇軍的坦克可以輕易地擊毀89式坦克。
  • 謝爾曼坦克:對日軍作戰讓我找到了當虎式的感覺
    M4謝爾曼坦克是二戰期間美國裝甲兵的主力戰車,它在歐洲戰場與德軍坦克對陣時並沒有質量上的優勢,更多是依靠數量取勝,以至於贏得了「朗森打火機」、「薄皮大餡謝饅頭」等調侃式的外號
  • 武士的戰甲,差強人意的裝甲車輛,二戰期間日本97式系列中型坦克
    不過,在面對當時蘇軍防禦較為薄弱的裝甲汽車時,97式中型坦克還勉強具有一戰之力,避免了日軍裝甲部隊的全盤崩潰。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裝甲部隊的一式47毫米速射炮只能夠對美軍的M3輕型坦克和M5輕型坦克造成一定的威脅,面對美軍的「謝爾曼」中型坦克時則根本無法對後者造成有效的威脅。在塞班島戰役中,美軍的M4A2在一開始發現穿甲彈未能擊毀97式/97改中型坦克,在戰鬥結束後檢查才發現,美軍的穿甲彈直接貫穿了日軍坦克的車身,因此未能將其馬上擊毀。
  • 苦澀的選擇:被蘇軍暴打後,日本97式坦克的改進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陸軍設計了九七式坦克,該型坦克全重僅有15噸左右,搭載了一門57mm坦克炮(該炮無法對付敵方坦克,只能支援步兵),裝甲厚度僅有30mm,雖然97式的性能落後,但是在缺乏反坦克武器的亞洲戰場上,97式仍然是一種威力巨大的坦克。
  • 從89式到97式:二戰日本研發的坦克,都是移動鐵棺材!
    隨後,日本研發出第二輛坦克樣車,測試結果符合預期,得到軍方認可,被命名為89式輕型坦克,因為這一年是日本皇紀2589年,故得名。89式坦克有兩種型號:一種是89式中型坦克,戰鬥全重12.7噸,車長4.3米,車寬2.15米,車高2.2米,武器為一門57毫米火炮,彈藥基數100發。
  • 二戰日本的97式120毫米短管榴彈炮試圖魔改97式坦克扭轉戰局
    德軍除重型火炮之外,前線各個裝甲師都配備有10輛野蜂150毫米自行榴彈炮,德軍野蜂自行150毫米榴彈炮是二戰公認性能最好自行榴彈炮之一,採用三號或者四號坦克底盤和發動機,使其在戰場的戰鬥效率基本要超過虎式坦克,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底盤和發動機技術是二戰時期支撐起德軍整個裝甲師戰鬥編制的基石,對比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底盤和發動機,三號和四號坦克是最穩定的,德軍150
  • 二戰期間日本最著名的97式中型坦克,遇到盟軍戰車被秒成渣!
    二戰中,坦克是運用最為廣泛的武器之一,各國研製出的坦克對戰爭也起了不少的作用!而在亞洲戰場上最著名的中型坦克當屬日本97式!由於當時亞洲各國國力孱弱,而日本生產出這款武器自然少不了一番耀武揚威,但這也讓它自信過頭,導致一遇到美蘇盟軍的戰機就瞬間慫了!
  • 97式中型坦克:平均裝甲厚度僅25mm,37mm戰防炮就能將其摧毀
    97式炮塔式坦克,是在89式中型坦克基礎上研發而來,但其行走和懸掛裝置,卻繼承了95式輕型坦克的特點;二戰時期,算是日本陸軍能拿得出手的坦克。說是中型坦克,重量卻只有15噸,在蘇軍著名的重量達34噸的T-34-85坦克,也被稱作中型坦克的前提下,日軍的97式坦克,實際上就是一輛名正言順的輕型坦克。97式坦克有4名車組成員,長5.51m,寬2.33m,高2.38m,最大公路行駛速度每小時38公裡,越野速度則降至每小時20公裡,最大公路行程僅210公裡。
  • 《戰地5》97式坦克技能選擇與實戰心得
    《戰地5》中的97式作為日軍陣營的中型坦克,雖然裝甲防禦相對薄弱但是在長75炮的加持下也能發揮不俗的威力,下面帶來由「fps小分隊」分享的《戰地5》97式坦克技能選擇與實戰心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坦克技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