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當時的日本裝甲部隊戰鬥力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準。除了作戰人員本身的作戰素質和作戰經驗之外,也和當時日本裝甲部隊的裝備質量有很大的關係,從戰爭開始前到二戰結束,日本裝甲部隊都沒有大規模量產出一款能夠和盟軍裝甲部隊正面對抗的裝甲裝備。
除了傳統的坦克之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還研製,並為其裝甲部隊提供了數種自行火炮和炮戰車。在日本裝甲部隊的作戰規劃中,自行火炮是指搭載了大口徑支援火炮、使用敞開式戰鬥室、專門用來進行火力支援和炮兵作戰的車種。而炮戰車,則是在已有的坦克上換裝大口徑火炮,專門用來獵殺對手坦克等裝甲車輛的反坦克車種。
日本炮戰車的誕生和發展與「諾門坎衝突」有很大的關係,在「諾門坎衝突」發生之前,日本坦克的設計思想受英國和法國影響較大,認為坦克應該是步兵的支援火器,主要任務是配合步兵攻佔敵方陣地,而不是和對方的坦克部隊進行對抗。
在這種設計思想的指導下,當時日本裝甲部隊裝備的坦克主炮口徑大多偏小,主要用來壓制敵方的機槍陣地和摧毀土木工事。不僅火炮的穿深不足,也沒有配發高性能的穿甲彈種。這種彈藥配置在隨後的「諾門坎衝突」中,給日本裝甲部隊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在「諾門坎衝突」中,蘇聯裝甲部隊使用的主要是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6坦克,這些蘇制坦克的主炮口徑雖然不大,但都是長身管的反坦克炮,並且搭配有專門的反坦克彈藥,給當時日本的裝甲部隊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傷。
因此,在「諾門坎衝突」結束後不久,當時日本的相關部門即召開了緊急會議,不僅針對「諾門坎衝突」的失敗進行了檢討,還針對日本裝甲部隊在實戰中暴露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在這些改進措施中,就包含了專門研製用來執行反裝甲作戰的炮戰車。
一式炮戰車(1式75毫米自行火炮)——被錯歸入炮戰車的自行火炮
出於嚴謹性的考慮,筆者詳細查了網上目前關於一式炮戰車的資料,發現大部分資料要麼本身有漏洞,要麼圖文不符。實際上,二戰期間日本只有「試製一式炮戰車」,並沒有「一式炮戰車」這種說法。
為了讓讀者對二戰時日軍炮戰車有更準確的了解,因此將一式炮戰車(1式自行火炮)單獨拿出來先說明一下。因為1式75毫米自行火炮本身具備一定的反裝甲作戰能力,所以部分資料就將1式75毫米自行火炮當做一式炮戰車歸入日本二戰炮戰車行列,其實這是非常不嚴謹的。
1式75毫米自行火炮是二戰日本列裝的第一款自行火炮,採用敞開式炮塔設計。而在日本對於炮戰車的定義中,炮戰車需要和坦克一樣採用全封閉的炮塔設計,以此保護坦克成員免受對方坦克的火力殺傷,採用敞開式戰鬥室設計的1式75毫米自行火炮顯然不滿足這個要求。
此外,雖然1式自行火炮能夠使用95式破甲彈執行反裝甲任務,但1式75毫米自行火炮從日常訓練到實際作戰時所使用的的主流彈種卻是90式75毫米普通彈和94式75毫米榴彈。所以,將1式75毫米自行火炮歸入炮戰車的行列是錯誤的,反裝甲作戰並不是其主要任務,日軍在實際中還是將其作為自行火炮使用。
從試製一式炮戰車到二式炮戰車——二戰日本第一種正式炮戰車出現
試製一式炮戰車是二式炮戰車的前身,當時的日立製作所和三菱重工分別建造出了一輛樣車參與日本軍方的測試。日立製作所使用的是97式中型坦克的底盤,而三菱重工使用的則是一式中型坦克的底盤。此外,日立製作所樣車所使用的75毫米火炮,也與後面的正式量產型號所使用的火炮也不同。
日本軍方在經過測試後發現,97式中型坦克的底盤性能已經不足以滿足自己的需要,於是決定使用一式中型坦克的底盤作為新式炮戰車的底盤。不過,出於對日立製作所新型炮塔性能的欣賞,日本軍方將新式炮戰車的炮塔生產交給了日立製作所,最終形成了新式炮戰車的炮塔由日立製作所負責,而車體則由三菱重工負責的局面。
日立製作所設計的新炮塔是一款大型焊接炮塔,在此之前,日本裝甲部隊坦克的炮塔大多是鉚接構造。鉚接構造的炮塔不僅對炮彈、爆炸物爆炸衝擊的承受能力較弱,而且在遭到攻擊時炮塔上的鉚釘還容易四處飛濺殺傷車組成員,因此後期鉚接炮塔逐漸被焊接炮塔代替了。
新式炮戰車在定型後最終被稱為二式炮戰車,採用了一門99式75毫米火炮。這門火炮除了能夠使用常規的榴彈和高爆彈外,還能夠使用穿甲彈和破甲彈。使用穿甲彈時,在100米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50毫米,使用破甲彈時,破甲厚度根據著彈角度的不同,在75毫米-100毫米之間波動。
二式炮戰車的總產量較少,截止到1944年時,才總共生產了30輛,全部配屬給了日本本土的戰車部隊。在二戰結束後,因為性能過於落後,美軍將繳獲的二式炮戰車全部原地拆解,並沒有運回美國本土再進行詳細的測試。
三式炮戰車——由1式75毫米自行火炮改進而來的產品
需要注意的是,三式炮戰車和二式炮戰車本身並沒有什麼關係,二式炮戰車使用的是一式中型坦克的底盤,而三式炮戰車使用的則是97式中型坦克的底盤。上文有提到,日本裝備的1式75毫米自行火炮能夠使用95式破甲彈執行反裝甲任務。因此日本軍方就決定以1式75毫米自行火炮為基礎,改裝出一款全新的炮戰車,這也就是後來的三式炮戰車。
三式炮戰車主要結構和1式75毫米自行火炮基本相同,火炮同樣使用的是90式75毫米榴彈炮。只不過為了增強對車組成員的保護能力,三式炮戰車使用了全封閉式的炮塔來取代原來1式75毫米自行火炮上的敞開式戰鬥室。
三式炮戰車主要由三菱重工負責生產,因為當時1式75毫米自行火炮生產任務優先度較高,因此三式炮戰車直到戰爭結束前也才生產了幾輛而已,更不用說投入實戰了。出於對三式炮戰車性能的好奇,部分三式炮戰車曾被運回美國本土進行測試,但是測試數據不詳。
試製五式炮戰車——未能誕生的末日兵器
試製五式炮戰車是日本在二戰期間研製的最後一款炮戰車,不過該車在實車生產出來前,日本就已經戰敗投降,因此試製五式炮戰車並沒有實車,只有少量圖紙和模型存世。
試製五式炮戰車使用的是當時日本正在同步推進的五式中戰車底盤,採用固定式、全封閉戰鬥室設計,正面為70度傾斜角布置的75毫米裝甲,側面為50毫米的垂直裝甲。
試製五式炮戰車最大的亮點是其105毫米戰車炮,使用配屬的二式穿甲榴彈,能夠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垂直布設的160毫米均質裝甲,能夠從正面擊穿當時美軍在太平洋戰區部署的大部分坦克前裝甲。
除了傾斜前裝甲甲板這種型號外,試製五式炮戰車還有一款直接使用五式中戰車底盤的版本。該版本在原來布置70度傾斜甲板的位置上保留了五式中戰車的37毫米副炮,戰鬥室仍然是全封閉固定式,外形上和二戰德國的「獵虎」坦克殲擊車十分相似。
不過此時的日本本土已經遭到了嚴密封鎖,不僅嚴重缺乏鋼材等生產原料,而且大部分軍工廠都在美軍空襲中遭到嚴重破壞。即使日本沒有投降,當時的日本也很難生產出試製五式炮戰車的實車了。
結語——糾紛之下崎嶇的炮戰車發展之路
嚴格地說,隨著二戰中後期日本逐漸認識到裝甲作戰的重要性,日本開始在火炮和底盤等方面開始加大投入,以期能夠彌補自己在裝甲研發領域的不足。
但是此時的日本不僅原材料和技術缺乏,而且日本海陸軍、日本炮兵部隊和日本裝甲部隊之間的糾紛嚴重。不僅日本海軍單獨為日本海軍陸戰隊研發了好幾款裝甲車輛,日本炮兵部隊也以會影響自己戰鬥力為理由,拒絕向日本裝甲部隊提供性能更好的火炮。
在各種因素的限制之下,二戰日本的炮戰車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其發展之路是崎嶇不平的,日本裝甲部隊最終只能夠在有限的幾項選擇中進行反覆優化,自然沒能在二戰結束前拿出一款性能先進的炮戰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