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腳的獵手,從試製一式到試製五式,淺談二戰時炮戰車發展變遷史

2020-12-17 書劍雜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當時的日本裝甲部隊戰鬥力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準。除了作戰人員本身的作戰素質和作戰經驗之外,也和當時日本裝甲部隊的裝備質量有很大的關係,從戰爭開始前到二戰結束,日本裝甲部隊都沒有大規模量產出一款能夠和盟軍裝甲部隊正面對抗的裝甲裝備。

二戰日本裝甲裝備並不強

除了傳統的坦克之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還研製,並為其裝甲部隊提供了數種自行火炮和炮戰車。在日本裝甲部隊的作戰規劃中,自行火炮是指搭載了大口徑支援火炮、使用敞開式戰鬥室、專門用來進行火力支援和炮兵作戰的車種。而炮戰車,則是在已有的坦克上換裝大口徑火炮,專門用來獵殺對手坦克等裝甲車輛的反坦克車種。

1式75毫米自行火炮是敞開式戰鬥室

日本炮戰車的誕生和發展與「諾門坎衝突」有很大的關係,在「諾門坎衝突」發生之前,日本坦克的設計思想受英國和法國影響較大,認為坦克應該是步兵的支援火器,主要任務是配合步兵攻佔敵方陣地,而不是和對方的坦克部隊進行對抗。

日本的89式中型坦克

在這種設計思想的指導下,當時日本裝甲部隊裝備的坦克主炮口徑大多偏小,主要用來壓制敵方的機槍陣地和摧毀土木工事。不僅火炮的穿深不足,也沒有配發高性能的穿甲彈種。這種彈藥配置在隨後的「諾門坎衝突」中,給日本裝甲部隊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在「諾門坎衝突」中,蘇聯裝甲部隊使用的主要是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6坦克,這些蘇制坦克的主炮口徑雖然不大,但都是長身管的反坦克炮,並且搭配有專門的反坦克彈藥,給當時日本的裝甲部隊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傷。

諾門坎衝突中蘇軍的BT系列快速坦克

因此,在「諾門坎衝突」結束後不久,當時日本的相關部門即召開了緊急會議,不僅針對「諾門坎衝突」的失敗進行了檢討,還針對日本裝甲部隊在實戰中暴露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在這些改進措施中,就包含了專門研製用來執行反裝甲作戰的炮戰車。

一式炮戰車(1式75毫米自行火炮)——被錯歸入炮戰車的自行火炮

出於嚴謹性的考慮,筆者詳細查了網上目前關於一式炮戰車的資料,發現大部分資料要麼本身有漏洞,要麼圖文不符。實際上,二戰期間日本只有「試製一式炮戰車」,並沒有「一式炮戰車」這種說法。

試製一式炮戰車

為了讓讀者對二戰時日軍炮戰車有更準確的了解,因此將一式炮戰車(1式自行火炮)單獨拿出來先說明一下。因為1式75毫米自行火炮本身具備一定的反裝甲作戰能力,所以部分資料就將1式75毫米自行火炮當做一式炮戰車歸入日本二戰炮戰車行列,其實這是非常不嚴謹的。

1式75毫米自行火炮是二戰日本列裝的第一款自行火炮,採用敞開式炮塔設計。而在日本對於炮戰車的定義中,炮戰車需要和坦克一樣採用全封閉的炮塔設計,以此保護坦克成員免受對方坦克的火力殺傷,採用敞開式戰鬥室設計的1式75毫米自行火炮顯然不滿足這個要求。

1式75毫米自行火炮是敞開式戰鬥室設計

此外,雖然1式自行火炮能夠使用95式破甲彈執行反裝甲任務,但1式75毫米自行火炮從日常訓練到實際作戰時所使用的的主流彈種卻是90式75毫米普通彈和94式75毫米榴彈。所以,將1式75毫米自行火炮歸入炮戰車的行列是錯誤的,反裝甲作戰並不是其主要任務,日軍在實際中還是將其作為自行火炮使用。

從試製一式炮戰車到二式炮戰車——二戰日本第一種正式炮戰車出現

試製一式炮戰車是二式炮戰車的前身,當時的日立製作所和三菱重工分別建造出了一輛樣車參與日本軍方的測試。日立製作所使用的是97式中型坦克的底盤,而三菱重工使用的則是一式中型坦克的底盤。此外,日立製作所樣車所使用的75毫米火炮,也與後面的正式量產型號所使用的火炮也不同。

日立製作所研製的樣車

日本軍方在經過測試後發現,97式中型坦克的底盤性能已經不足以滿足自己的需要,於是決定使用一式中型坦克的底盤作為新式炮戰車的底盤。不過,出於對日立製作所新型炮塔性能的欣賞,日本軍方將新式炮戰車的炮塔生產交給了日立製作所,最終形成了新式炮戰車的炮塔由日立製作所負責,而車體則由三菱重工負責的局面。

日立製作所的焊接式炮塔

日立製作所設計的新炮塔是一款大型焊接炮塔,在此之前,日本裝甲部隊坦克的炮塔大多是鉚接構造。鉚接構造的炮塔不僅對炮彈、爆炸物爆炸衝擊的承受能力較弱,而且在遭到攻擊時炮塔上的鉚釘還容易四處飛濺殺傷車組成員,因此後期鉚接炮塔逐漸被焊接炮塔代替了。

最終定型的二式炮戰車

新式炮戰車在定型後最終被稱為二式炮戰車,採用了一門99式75毫米火炮。這門火炮除了能夠使用常規的榴彈和高爆彈外,還能夠使用穿甲彈和破甲彈。使用穿甲彈時,在100米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50毫米,使用破甲彈時,破甲厚度根據著彈角度的不同,在75毫米-100毫米之間波動。

被美軍繳獲的二式炮戰車

二式炮戰車的總產量較少,截止到1944年時,才總共生產了30輛,全部配屬給了日本本土的戰車部隊。在二戰結束後,因為性能過於落後,美軍將繳獲的二式炮戰車全部原地拆解,並沒有運回美國本土再進行詳細的測試。

三式炮戰車——由1式75毫米自行火炮改進而來的產品

需要注意的是,三式炮戰車和二式炮戰車本身並沒有什麼關係,二式炮戰車使用的是一式中型坦克的底盤,而三式炮戰車使用的則是97式中型坦克的底盤。上文有提到,日本裝備的1式75毫米自行火炮能夠使用95式破甲彈執行反裝甲任務。因此日本軍方就決定以1式75毫米自行火炮為基礎,改裝出一款全新的炮戰車,這也就是後來的三式炮戰車。

1式75毫米自行火炮

三式炮戰車主要結構和1式75毫米自行火炮基本相同,火炮同樣使用的是90式75毫米榴彈炮。只不過為了增強對車組成員的保護能力,三式炮戰車使用了全封閉式的炮塔來取代原來1式75毫米自行火炮上的敞開式戰鬥室。

三式炮戰車的炮塔前部有觀察窗

三式炮戰車主要由三菱重工負責生產,因為當時1式75毫米自行火炮生產任務優先度較高,因此三式炮戰車直到戰爭結束前也才生產了幾輛而已,更不用說投入實戰了。出於對三式炮戰車性能的好奇,部分三式炮戰車曾被運回美國本土進行測試,但是測試數據不詳。

試製五式炮戰車——未能誕生的末日兵器

試製五式炮戰車是日本在二戰期間研製的最後一款炮戰車,不過該車在實車生產出來前,日本就已經戰敗投降,因此試製五式炮戰車並沒有實車,只有少量圖紙和模型存世。

試製五式炮戰車

試製五式炮戰車使用的是當時日本正在同步推進的五式中戰車底盤,採用固定式、全封閉戰鬥室設計,正面為70度傾斜角布置的75毫米裝甲,側面為50毫米的垂直裝甲。

試製五式炮戰車最大的亮點是其105毫米戰車炮,使用配屬的二式穿甲榴彈,能夠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垂直布設的160毫米均質裝甲,能夠從正面擊穿當時美軍在太平洋戰區部署的大部分坦克前裝甲。

配屬的105毫米戰車炮

除了傾斜前裝甲甲板這種型號外,試製五式炮戰車還有一款直接使用五式中戰車底盤的版本。該版本在原來布置70度傾斜甲板的位置上保留了五式中戰車的37毫米副炮,戰鬥室仍然是全封閉固定式,外形上和二戰德國的「獵虎」坦克殲擊車十分相似。

試製五式炮戰車的另一種方案

不過此時的日本本土已經遭到了嚴密封鎖,不僅嚴重缺乏鋼材等生產原料,而且大部分軍工廠都在美軍空襲中遭到嚴重破壞。即使日本沒有投降,當時的日本也很難生產出試製五式炮戰車的實車了。

結語——糾紛之下崎嶇的炮戰車發展之路

嚴格地說,隨著二戰中後期日本逐漸認識到裝甲作戰的重要性,日本開始在火炮和底盤等方面開始加大投入,以期能夠彌補自己在裝甲研發領域的不足。

但是此時的日本不僅原材料和技術缺乏,而且日本海陸軍、日本炮兵部隊和日本裝甲部隊之間的糾紛嚴重。不僅日本海軍單獨為日本海軍陸戰隊研發了好幾款裝甲車輛,日本炮兵部隊也以會影響自己戰鬥力為理由,拒絕向日本裝甲部隊提供性能更好的火炮。

試製五式炮戰車本身技術難度也太大

在各種因素的限制之下,二戰日本的炮戰車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其發展之路是崎嶇不平的,日本裝甲部隊最終只能夠在有限的幾項選擇中進行反覆優化,自然沒能在二戰結束前拿出一款性能先進的炮戰車來。

相關焦點

  • 跛腳的獵手,從試製一式到試製五式,淺談二戰時日本炮戰車變遷史
    一式炮戰車(1式75毫米自行火炮)——被錯歸入炮戰車的自行火炮 出於嚴謹性的考慮,筆者詳細查了網上目前關於一式炮戰車的資料,發現大部分資料要麼本身有漏洞,要麼圖文不符。實際上,二戰期間日本只有「試製一式炮戰車」,並沒有「一式炮戰車」這種說法。
  • 二戰日本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計劃用於本土決戰的反裝甲武器
    整個二戰時期,日本都缺乏可靠的自行式反坦克武器,儘管日本一直在努力的設計新型號武器,但前線的反饋總是讓日軍不安,盟軍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仍然是難以應付的目標,在二戰中後期,日本開始研製多種更具威力的反坦克武器,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Na-TO就是其中一款
  • 疾速艦爆,從D4Y1到D4Y4,淺談二戰時的名機,「彗星」艦上爆擊機
    如果要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上戰役,太平洋戰區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如果要對二戰期間太平洋戰區的諸多戰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那麼,二戰時的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及其裝備的變遷史,則是研究者避不開的研究對象。彗星式艦載俯衝轟炸機而今天,本文就挑選舊日本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裝備的,性能較為優異的一款「爆擊機」——「彗星」式艦載俯衝轟炸機,向各位讀者介紹其發展脈絡,讓各位讀者對那段歷史有更加深入地認識和了解
  • 二戰裝備講堂之八九式中戰車,日本第一款國產坦克!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為你帶來的【二戰裝備講堂】,本期的主角是日本八九式中型坦克。試製一號戰車先來說說這款坦克的背景,關於它,還得說到一戰,在看到坦克在戰鬥中的威力後,同為協約國,日本決定向英法引進坦克,拉過去做研究,1925年,日本開啟坦克國產化進程,1927年,試製一號戰車出爐,其實啊,這款坦克的性能在當時並不差
  • 鏈輪用 45 鋼熱軋鋼帶的試製
    12-28 11:22:53 來源: 雲軋鋼 舉報   摘要:總結了鏈輪用45鋼熱軋鋼帶的試製過程
  • 《灰燼戰線》試製桔梗技能屬性介紹 試製桔梗技能效果分享
    導 讀 灰燼戰線試製桔梗技能很多玩家都在詢問,那麼在國服這個角色技能強度如何,大家需要入手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具體的攻略內容
  • 二戰日本絕密坦克計劃亞洲版本象式殲擊車
    說到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給人印象較為深刻,性能最好的坦克型號無非就是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坦克這兩款了,日本的95式輕型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於1934年生產,是日本輕戰車中品質、性能最好的一款,九五式輕戰車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並伴隨車輛快速前進,可以快速攻下敵人的據點可設計製造的,在1934年時期95式輕型坦克的最高時速就能達到
  • 大眾ID.6試製下線
    【大眾ID.6試製下線】近日,大眾官方透露,ID.系列車型的第五款車為ID Vizzion Concept的量產版,或將命名為ID.6,新車將於2023年正式發布。在車身尺寸方面,大眾表示新車將和帕薩特更接近,定位於中級轎車,但車內空間將由越級表現。
  • 戰敗前的日本中型坦克,苦心研發的三式、四式中戰車性能如何?
    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末期,日本的坦克發展到是進入了一個躍進階段,先後研發了三式中戰車和四式中戰車,屬於日本所謂的"決戰兵器",那麼這兩種坦克到底性能如何呢? 一、三式中戰車 1943年後的太平洋戰場對於日本而言就倆字——絕望。美軍在太平洋上投入的兵力一次比一次多,幾乎在每一次島嶼爭奪戰裡,都是以日軍伏屍滿地為告終。
  • 一汽-大眾全新車型試製下線 或定位純電轎車
    日前,行車視線獲悉,一汽-大眾全新車型現已在預批量中心正式試製下線。據悉,新車基於ID.Space Vizzion概念車打造,和大眾ID.4一樣採用了大眾的MEB電動化平臺。值得一提的是,大眾ID.Space Vizzion量產版車型有望在2023年正式推出。
  • 92式手槍
    (一) 簡介 92式手槍是中國北方工業公司設計的半自動手槍。在1990末開始部份地裝備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及武警等部隊中。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時首次亮相,為駐澳門部隊的標準裝備。92式手槍是為了代替原裝備的54式手槍而研製的。該槍分為5.8mm和9mm兩種口徑。92式手槍性能比之於以往大幅度提高,尤其注重人機工效設計。
  • 新一代跨座式單軌列車成功試跑
    日前,由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研製的新一代跨座式單軌列車在試驗線上成功試跑車輛最高運行速度為100公裡/小時,是目前國內速度等級最高的跨座式單軌列車。該車兼具地鐵與單軌列車技術優勢,標誌著我國在跨座式單軌車輛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疲軟的長矛,從12.7毫米到23毫米,淺談二戰美英反坦克步槍變遷史
    蘇軍是二戰時反坦克槍的使用大戶 但實際上,除了二戰時的蘇軍和德軍之外,作為同盟國的美國和英國,在二戰期間也曾裝備並使用過反坦克槍。只不過隨著美國和英國開發出了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美英兩國軍隊在二戰中逐漸減少了反坦克槍的使用。為了讓讀者朋友對二戰期間美國、英國的反坦克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文將為大家簡單介紹下二戰時美國和英國裝備的反坦克槍。
  • 二戰日本的97式120毫米短管榴彈炮試圖魔改97式坦克扭轉戰局
    說到二戰時期的自行火炮,實際上世界上第一個在實戰中使用自行火炮的國家是法國,早在一戰時期法國就設計出了聖沙蒙自行194毫米自行火炮,該型火炮參加一戰時期的大大小戰役,從一戰開始,德國也開始對重型火炮進行重點研製最終在二戰初期,誕生種類繁多的自行火炮和軌道炮,比如德國的600毫米Karl
  • 日本重型坦克的發展之路
    對於二戰前剛剛開始自研坦克的日本而言,八九式中戰車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按照日本的坦克發展規劃,八九式坦克雖然擔任主力,但是在支援火力上則十分不足,而在規劃裡擔任支援火力的重型坦克則是日本的下一個研發目標。
  • 進展|1.3 GHz 9-cell高品質因數(Q值)超導腔創新研發及小批量試製...
    12月17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組織召開了「1.3 GHz 9-cell高品質因數(Q值)超導腔創新研發及小批量試製」成果鑑定會。潘衛民作項目報告專家組認為:高能所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1.3 GHz 9-cell超導腔的中溫退火工藝和小批量(六隻)超導腔的試製。
  • 試玩cobi積木蟹式自行火炮,冷門貨值不值得一試呢?
    套件簡評由700片零件構成的這隻波蘭大閘蟹官方標稱為1/30比例,成品的車體大小和Cobi自家1/28到1/35的各類坦克基本處於同一水平線;但是得益於52倍徑155毫米榴彈炮粗壯而修長的炮管,這臺自行火炮的全長達到了Cobi地面車輛中極其誇張的40cm,陳列時的氣勢完全能夠碾壓大部分普通的坦克和裝甲車輛。
  • 《戰爭雷霆》日本金幣坦克殲擊車―五式炮戰車
    這輛炮戰車雖然各方面不如斐迪南,但6.0權重的分房卻讓它佔了很大優勢。從歷史上講, 日軍在1943年6月30日的陸軍軍需審議會幹事會上,借鑑了在德國戰中獲得了裝甲、火力驚人的進化的德蘇兩軍的新秀,廢棄了以前的57毫米對戰車炮的計劃,改制75毫米坦克炮為105毫米大口徑炮,於是這輛五式炮戰車應運而生。大家可知,這門105mm的炮原來是用在秋月級驅逐艦上的,可見威力非同一般。
  • 王牌競速:海量賽車駛入,跨年測試全新試製車型曝光!
    一起來看!劃破黑夜,顛覆空間認知——「以太」以太曾被視為空間的代名詞,被認為是孕育了地火水風四大基本元素的第一種最基本元素,萬物皆生存於其內。隨著科學的發展,以太學說雖逐漸被否定,但它所代表的瑰麗想像力仍影響著許多人,而全新試製車型「以太」正是對想像力創造力的最高致敬!
  • 人民日報點讚:「青島造」新一代跨座式單軌列車成功試跑
    12月3日,《人民日報》7版以《新一代跨座式單軌列車成功試跑》為題,報導「青島造」新一代跨座式單軌列車成功試跑,以下為報導全文:新一代跨座式單軌列車成功試跑圖為新一代跨座式單軌列車。人民視覺本報青島12月2日電(記者 侯琳良)記者從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獲悉:日前,新一代跨座式單軌列車在試驗線上成功試跑,正式下線,標誌著我國在跨座式單軌車輛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列車由該公司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據介紹,新一代跨座式單軌列車最高運行速度為100千米/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