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為你帶來的【二戰裝備講堂】,本期的主角是日本八九式中型坦克。
先來說說這款坦克的背景,關於它,還得說到一戰,在看到坦克在戰鬥中的威力後,同為協約國,日本決定向英法引進坦克,拉過去做研究,1925年,日本開啟坦克國產化進程,1927年,試製一號戰車出爐,其實啊,這款坦克的性能在當時並不差,但其的重量卻是達到18噸,遠超日本軍方要求的12噸,因此沒有量產。1929年,大阪兵工廠帶來了好消息,他們項目「試製八九式輕坦」出廠,重9.8噸,搭載一門37毫米炮,並完成了550公裡道路測試,讓軍方頗為滿意。後續日本人對「試製八九式輕坦」做了裝甲、主炮加強,重量增加到11.9噸,達到了日本陸軍的設定要求。只不過,這個時候其還是叫輕坦,到了1935年,日本小坦克正式服役後才劃分為中坦。
1935年還是一個節點,在這一年,八九式中坦正式開始搭載三菱NVD氣冷直列式6缸柴油機,成為最早使用柴油機的坦克之一(九五式輕戰車也使用該引擎),為了區分之前生產的汽油型,1930年至1935年生產的汽油型稱為八九甲,1935年至1937年生產的稱為八九乙,而且乙型的生產也不再由大阪兵工廠承擔,而是直接交給了提供發動機的三菱重工,因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在這個時期,三菱受益於軍工產品生產,亦是水漲船高,至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日本坦克中的6成產量來自三菱,更別說其還生產飛機和軍艦。
下面來說說八九式中坦的參數,其搭載一門九十式57毫米坦克炮,但此炮為步兵支援用,故此穿甲能力不佳,在防護上,因為是日本初代國產坦克,在20年代車體焊接技術自然是沒有的,所以採取的是鉚接結構,車體的正面及炮塔裝甲厚度為17毫米,側面12-15毫米。防護並不好,在中國戰場,經常出現擔任衝破防線任務的八九式中坦被打成馬蜂窩的事情。
最後說說八九式的戰例,1932年的一二八上海事變為八九式首戰,主要作為日軍步兵的開路先鋒使用
在1938年的徐州會戰中,日軍五個坦克大隊進攻徐州,其中的第五坦克隊隊長西住小次郎下車向上級匯報時被中國狙擊手打死在當場,就此這傢伙被日本刻畫成戰鬥英雄,就連其的坦克也被送回日本國內,供民眾參觀。在抗戰早期,中國軍隊因為缺乏坦克及反坦克武器,因此就算八九式並不出色,但依舊在中國戰場肆虐一時,直至中國向德國進口的500門PAK 36列裝後,才穩住局面,此炮能在500米內以任何角度擊穿八九式,本來中國是打算進口更多此炮的,但1938年5月,德國宣布停止對華出口武器,因此中國軍隊在面對日本坦克時依舊處於被動局面。
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八九式被蘇聯BT-7壓制,其的主力地位也開始被九七式中坦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