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裝備講堂之八九式中戰車,日本第一款國產坦克!

2021-01-09 有觀點大歷史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為你帶來的【二戰裝備講堂】,本期的主角是日本八九式中型坦克。

試製一號戰車

先來說說這款坦克的背景,關於它,還得說到一戰,在看到坦克在戰鬥中的威力後,同為協約國,日本決定向英法引進坦克,拉過去做研究,1925年,日本開啟坦克國產化進程,1927年,試製一號戰車出爐,其實啊,這款坦克的性能在當時並不差,但其的重量卻是達到18噸,遠超日本軍方要求的12噸,因此沒有量產。1929年,大阪兵工廠帶來了好消息,他們項目「試製八九式輕坦」出廠,重9.8噸,搭載一門37毫米炮,並完成了550公裡道路測試,讓軍方頗為滿意。後續日本人對「試製八九式輕坦」做了裝甲、主炮加強,重量增加到11.9噸,達到了日本陸軍的設定要求。只不過,這個時候其還是叫輕坦,到了1935年,日本小坦克正式服役後才劃分為中坦。

八九式中坦

1935年還是一個節點,在這一年,八九式中坦正式開始搭載三菱NVD氣冷直列式6缸柴油機,成為最早使用柴油機的坦克之一(九五式輕戰車也使用該引擎),為了區分之前生產的汽油型,1930年至1935年生產的汽油型稱為八九甲,1935年至1937年生產的稱為八九乙,而且乙型的生產也不再由大阪兵工廠承擔,而是直接交給了提供發動機的三菱重工,因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在這個時期,三菱受益於軍工產品生產,亦是水漲船高,至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日本坦克中的6成產量來自三菱,更別說其還生產飛機和軍艦。

八九式中坦

下面來說說八九式中坦的參數,其搭載一門九十式57毫米坦克炮,但此炮為步兵支援用,故此穿甲能力不佳,在防護上,因為是日本初代國產坦克,在20年代車體焊接技術自然是沒有的,所以採取的是鉚接結構,車體的正面及炮塔裝甲厚度為17毫米,側面12-15毫米。防護並不好,在中國戰場,經常出現擔任衝破防線任務的八九式中坦被打成馬蜂窩的事情。

西住小次郎

最後說說八九式的戰例,1932年的一二八上海事變為八九式首戰,主要作為日軍步兵的開路先鋒使用

在1938年的徐州會戰中,日軍五個坦克大隊進攻徐州,其中的第五坦克隊隊長西住小次郎下車向上級匯報時被中國狙擊手打死在當場,就此這傢伙被日本刻畫成戰鬥英雄,就連其的坦克也被送回日本國內,供民眾參觀。在抗戰早期,中國軍隊因為缺乏坦克及反坦克武器,因此就算八九式並不出色,但依舊在中國戰場肆虐一時,直至中國向德國進口的500門PAK 36列裝後,才穩住局面,此炮能在500米內以任何角度擊穿八九式,本來中國是打算進口更多此炮的,但1938年5月,德國宣布停止對華出口武器,因此中國軍隊在面對日本坦克時依舊處於被動局面。

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八九式被蘇聯BT-7壓制,其的主力地位也開始被九七式中坦取代。

相關焦點

  • 二戰裝備講堂之九七式中戰車,日本坦克部隊的支柱!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為你帶來的【二戰裝備講堂】,本期的主角是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九七式九七式是日本二戰時期的主力中坦,與九五式輕坦合稱日本帝國陸軍雙壁,九七式中型坦克的開發始於1936年,目的旨在替代八九式中坦,先說說它的研製過程,日本軍方提出的要求是九七式中坦的重量不能超過八九式,也就是12噸,為什麼有這個要求呢
  • 二戰日本最後量產的中型坦克三式中戰車,為何沒能發揮任何作用?
    三式中戰車是二戰日本於1944年研發成功的一款坦克,它的目的是和盟軍的M4中型坦克相抗衡,為此坦克的火力得到很大的加強。它是二戰中日本量產的最後一型中型坦克,軍隊高層也對它寄予厚望,不過這樣一款坦克卻沒能在戰爭中發揮作用,這又是為什麼呢?
  • 日本陸軍的中型坦克發展之路,從九七式中戰車到一式中戰車
    在擁有了坦克的時候,日本陸軍也算是鳥槍換炮,從原來的只能執行步兵進攻和騎兵進攻,一下子躍升到可以進行步坦協同。這對於曾經只能靠步兵的血肉之軀進攻陣地的日軍來說,可以說是質的飛躍。然而隨著坦克的發展,日本原有的八九式乙型中戰車逐漸落後於時代,日本也必須進行坦克的更新換代。
  • 二戰日本絕密坦克計劃亞洲版本象式殲擊車
    說到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給人印象較為深刻,性能最好的坦克型號無非就是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坦克這兩款了,日本的95式輕型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於1934年生產,是日本輕戰車中品質、性能最好的一款,九五式輕戰車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並伴隨車輛快速前進,可以快速攻下敵人的據點可設計製造的,在1934年時期95式輕型坦克的最高時速就能達到
  • 二戰時期日本品質最好的輕戰車,九五式輕戰車,曾在亞洲肆虐一時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為你帶來的【二戰裝備講解】,本期來和大家聊聊日本的幾款輕戰車。首先是九五式輕戰車,這是二戰時期日本輕戰車中性能、品質最好的一款,也是日本在當時生產數量最多的戰鬥裝甲。先來說說九五式輕戰車的研製背景,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後期,日本坦克國產化開始,重戰車、輕戰車兩條線齊頭並進,重戰車的成果是九一式、九五式多炮塔重坦。但輕戰車的成果卻並不是九五式輕戰車,而是八九式輕戰車,其的加強款便是八九式中戰車。30年代初,日本軍方提出了加強「騎兵戰車隊」的要求,需要一種兼顧機動性及火力的戰鬥裝甲。八九式雖火力達標,但機動性卻不行,而這也就是九五式輕戰車的發端了。
  • 二戰日本連航母都能造,為何卻沒有拿得出手的坦克?
    提起二戰日本坦克,我們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小薄脆」,即體格小,裝甲薄,身板脆。比如在抗日戰場上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九四式超輕坦克,名為坦克,實為裝甲車。三噸左右的車身重量,7.7毫米口徑的主武器機槍,無論火力還是防禦,都與我們認知中的坦克相差甚遠,由此得名為九四式豆戰車。二戰日軍豆丁坦克的外號,也就是這麼來的,其成為了二戰時期日軍裝甲部隊領域薄弱的最好例證。
  • 二戰「豆戰車」的代表——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如何成為日本主力
    一、 一波三折的新戰車 1936年,日本軍部根據前線士兵的要求,準備對現有的步兵戰車進行改良升級,以便更好地適應新的戰場環境好人員保護。之前的日軍裝甲主力是20年代研製的八九式中型坦克,這款坦克雖然速度靈活,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防護力較差。
  • 二戰太平洋戰場後期英國的瓦倫丁輕型坦克日本戰車噩夢
    日本發動的突然打擊也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高潮的來臨,1941年末到1942年四月份是二戰反法西斯戰役最為艱苦的時間段,當時那段時間德軍已經兵臨莫斯科郊外,英國在亞洲的海外殖民地也可以說是全面淪陷,在日軍海陸空一體化的突然打擊下,特別是英軍簡直潰不成軍,當時英國在南亞的兵力組成部分,可以說是當時裝備上唯一可以跟日本一較高下的軍事力量,但卻在戰役開始之初一潰千裡,戰意全無,當時英國在日軍發動攻擊之後
  • 日本陸軍尚算可堪使用的中型坦克,多次改進的九七式中型坦克
    如果說起二戰中的日本坦克,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薄皮大餡'這四個字。畢竟,相比於歐美的主流坦克,日本坦克真可謂是'體型小巧'。大多數日本坦克都是裝甲薄弱,火力也十分貧弱,和同時期的T-34中型、M4中型坦克相比,差不多就是吉娃娃犬和德國牧羊犬的對比。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日本在二戰中的九七式中型戰車,一款無論怎麼改都性能落後的坦克。
  • 武士的戰甲,差強人意的裝甲車輛,二戰期間日本97式系列中型坦克
    長久以來,大部分人對二戰時日軍裝甲部隊裝備的坦克印象都比較模糊,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坦克,大部分的第一印象就是「小豆丁」。確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部分日軍裝甲部隊的坦克體積都比較小,和同時期歐美的坦克比起來屬於「袖珍」水平。
  • 帝國裝甲軍的崛起:淺談二戰前日本坦克的研發之路
    當時的日本有識之士為了能讓坦克在日本得到更好的發展,1920年,日本從法國購買了13輛雷諾FT-17型坦克,在這13輛坦克中,部分型號裝備了37毫米炮,還有的只裝備了機槍,日本人認為這些雷諾FT-17型坦克比之前在英國購買的MK IV型和賽犬MK A型坦克更適合使用。
  • 日本主戰裝備之10式主戰坦克
    10式主戰坦克以「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為基礎所開發,項目被命名為「TK-X」,2002年製造出第一臺原型車,2008年2月13日正式公開,2012年1月開始正式服役於陸上自衛隊。10式坦克採用了多種革命性新技術,自誕生之日起在世界坦克排行榜一直有很高的名次。
  • 日本陸軍的中型坦克終末,未能起到大用的三式中戰車和四式中戰車
    即便拋開海空優勢,在美國陸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與日本陸軍展開島嶼爭奪戰時,美軍方面投入的M4中型坦克也是越來越多,對於日軍來說這幾乎是不可抗拒之敵。日本陸軍的坦克只能通過設伏的方式,才能有摧毀對方的機會。面對這種局面,日本陸軍開始展開了新式中型坦克的研發項目,其最初得到的產物,就是日本的「三式」中戰車。
  • 從89式到97式:二戰日本研發的坦克,都是移動鐵棺材!
    文/滅霸他爸1939年5月,哈拉哈河戰役(諾門坎事件)爆發,日軍先頭部隊與蘇軍相遇,交火中,日軍坦克完全抵擋不住蘇軍的T-26坦克和BT快速坦克,短時間內即被摧毀17輛,就連戰車第3團團長也被當場擊斃,損失慘重。
  • 唯一「登陸」美國的日軍坦克,到了太平洋就剩下95式輕型戰車了
    ——雨果(法)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2956字,閱讀約6分鐘 二戰期間,日軍裝備的95式輕型坦克取代了89式中型坦克和94式輕型坦克,幾乎成為日軍擴張的主力坦克類型。
  • 唯一「登陸」美國本土的日軍坦克,到了太平洋就歇菜的95式輕戰車
    一、新式裝甲騎兵—95式輕戰車日本的侵略戰爭進行到了30年代,日本陸軍突然發現自己現有的89式中戰車有點雞肋了,它看似可靠但是裝甲並不能滿足掩護步兵作戰的需求,要說裝備給機械化部隊和騎兵部隊吧,這玩意還是個小短腿,別人都跑出老遠,它還在後面像只烏龜一樣磨蹭,於是日本陸軍決定搞一種新式坦克。
  • 跛腳的獵手,從試製一式到試製五式,淺談二戰時日本炮戰車變遷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當時的日本裝甲部隊戰鬥力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準。除了作戰人員本身的作戰素質和作戰經驗之外,也和當時日本裝甲部隊的裝備質量有很大的關係,從戰爭開始前到二戰結束,日本裝甲部隊都沒有大規模量產出一款能夠和盟軍裝甲部隊正面對抗的裝甲裝備。
  • 坦克世界閃擊戰手遊雜談 日本現代坦克探索之作六一式中型坦克
    隨著坦克世界閃擊戰手遊的不斷更新,一些現代坦克逐漸加入到科技樹中。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輛坦克,便是R系坦克家族中的現代坦克的先驅。它被譽為「R系首款國產現代坦克」。它跟M48中型坦克很像,如果沒有名稱標識的話,在瞄準鏡裡面是比較困難把它和M48中型坦克區分開的。這款坦克就是日本在二戰後研製的首輛國產坦克-六一式中型坦克。
  • 日本除了輕坦克之外,還有重型坦克?日本重型坦克的發展之路
    對於二戰前剛剛開始自研坦克的日本而言,八九式中戰車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按照日本的坦克發展規劃,八九式坦克雖然擔任主力,但是在支援火力上則十分不足,而在規劃裡擔任支援火力的重型坦克則是日本的下一個研發目標。
  • 機槍當主炮,裝甲薄如紙,二戰日軍的坦克為何如此奇葩?
    提起二戰日本坦克,我們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小薄脆」,即體格小,裝甲薄,身板脆。比如在抗日戰場上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九四式超輕坦克,名為坦克,實為裝甲車。三噸左右的車身重量,7.7毫米口徑的主武器機槍,無論火力還是防禦,都與我們認知中的坦克相差甚遠,由此得名為九四式豆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