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速艦爆,從D4Y1到D4Y4,淺談二戰時的名機,「彗星」艦上爆擊機

2020-12-22 書劍雜談

如果要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上戰役,太平洋戰區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如果要對二戰期間太平洋戰區的諸多戰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那麼,二戰時的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及其裝備的變遷史,則是研究者避不開的研究對象。

太平洋海戰期間,雙方都有名機出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舊日本海軍航空兵為了與美國海軍爭奪太平洋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不僅投入了性能不俗的艦載戰鬥機,而且還研製並裝備了數款艦載俯衝轟炸機。在舊日本海軍的裝備序列中,這些艦載俯衝轟炸機則被稱為「爆擊機」。

彗星式艦載俯衝轟炸機

而今天,本文就挑選舊日本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裝備的,性能較為優異的一款「爆擊機」——「彗星」式艦載俯衝轟炸機,向各位讀者介紹其發展脈絡,讓各位讀者對那段歷史有更加深入地認識和了解。

早期研發史——從99式艦載俯衝轟炸機到「十三試艦爆」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裝備的主要是99式艦載俯衝轟炸機,也就是九九式艦爆。九九式艦爆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戰果。但是該機最大飛行速度僅有430公裡每小時,在沒有護航戰鬥機保護的情況下,很容易被美軍戰鬥機所獵殺。在前線飛行員的強烈反饋下,舊日本海軍決定研製一款全新的艦載俯衝轟炸機,來取代飽受非議的九九式艦爆。

九九式艦爆對護航機比較依賴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舊日本海軍已經在研究「十試輕艦爆」俯衝轟炸機。因為當時日本國內在俯衝轟炸機方面的技術基礎比較薄弱,因此,舊日本海軍專門從德國進口了He-118輕型俯衝轟炸機作為參考借鑑。

在此順便說明下舊日本海軍對艦載機的命名規則,如果是原型機,則通常被命名為「X」,如果是正式機型,則被命名為「X式」,比如「十試輕艦爆」和「九九式艦爆」

He-118輕型俯衝轟炸機

雖然「十試輕艦爆」的研發出現了問題,但是舊日本海軍本身對He-118輕型俯衝轟炸機的性能還是非常滿意的。但該機的翼展太大,沒辦法直接在當時舊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上使用。為此,舊日本海軍責成山名正夫技術少佐,以He-118俯衝轟炸機的相關技術為基礎,研發全新的艦載俯衝轟炸機。因為時值昭和十三年,因此新型艦載俯衝轟炸機也被稱為「十三試艦爆」。

舊日本海軍給十三試艦爆定下的指標為:最大飛行速度519公裡每小時,巡航速度426公裡/小時,在攜帶1個副油箱和一枚250公斤炸彈時,最大航程要達到2222公裡。舊日本海軍之所以對艦載俯衝轟炸機的航程有如此高的要求,在於舊日本海軍認為,只有儘可能提升艦載機的航程,才能夠比對手更早投放艦載機,作戰效率更佳。

風冷發動機飛行阻力較大

不過與航程指標相比,擺在山名正夫技術少佐面前的第一個問題,卻是航速問題。在此之前的舊日本海軍考慮到海上作戰的需要,更傾向於使用風冷式發動機。但是風冷式發動機的正面迎風面積更大,對於飛機的速度提升有較大的阻礙,因此,山名正夫技術少佐第一個任務就是尋找一款性能堪用的液冷發動機。

熱田21型液冷發動機

很快,舊日本海軍就從德國戴姆勒·奔馳公司,買來了DB601A型液冷發動機的技術圖紙和授權生產許可證。舊日本海軍將這款發動機的技術圖紙交給愛知公司進行仿製,成果就是熱田21型液冷發動機,這款發動機也就成了十三試艦爆的動力來源。

十三試艦爆的內置彈倉

除了使用液冷發動機外,十三試艦爆還採用了內置彈倉設計,而不是像99式俯衝轟炸機那樣將炸彈外掛使用,該機也成為舊日本海軍第一款使用內置彈倉設計的戰機。同時,十三試艦爆機翼還採用了層流翼設計,以滿足高速飛行的需求。所謂的層流翼,其機翼的最大厚度更靠近機翼後緣,上表面比較平坦,飛行時可以在翼面形成層流流動,減小摩擦阻力

層流翼型

為了讓十三試艦爆在俯衝時能夠及時減速,十三試艦爆配備有電力系統操縱的全自動襟翼,在十三試艦爆進入俯衝狀態時,全自動襟翼會自動展開進行減速。同時,十三試艦爆主翼上還配備有氣動式剎車,能夠配合全自動襟翼一起對飛機進行減速。

總體來說,十三試艦爆基本上滿足了舊日本海軍對新式俯衝轟炸機的要求。因此,雖然只經過為期1年的短暫試飛,但是舊日本海軍航空兵還是在1941年年底訂購了40架,給予了其D4Y的編號,並隨即將其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彗星」艦上爆擊機至此誕生。

「彗星」的升級——從D4Y1型到D4Y4

早在量產機出廠前,舊日本海軍就已經拿走了3架原型機並將其改裝為高速偵察機。其中2架改裝後的高速偵察機隨「蒼龍」號參加了中途島海戰,雖然最終都戰損,但是舊日本海軍對其評價非常高,於是,舊日本海軍以此前原型機改裝經驗為基礎,設計出了「二式艦偵11型」高速艦載偵察機。

注意紅圈處的固定式風擋和瞄準器

二式艦偵11型採用了固定式的三片式風擋,一具長鏡身的瞄準器穿過固定式風擋。而在液冷發動機的上方,則布置了2挺7.7毫米固定式航空機槍,後座則裝備了一挺九二式航空自衛機槍。

和偵查型不同,真正用於攻擊作戰的「彗星」式俯衝轟炸機的量產時間較晚。原因是1942年中旬,一架原型機在進行高速俯衝試驗時,因為機體結構強度不足而直接解體。這也表明了當時的「彗星」只能夠進行高速偵查,還不能夠進行高速俯衝作戰。

進行機體結構強化的作戰型「彗星」俯衝轟炸機直到1943年夏天才正式開始量產,這就是D4Y1型「彗星」,也稱為「彗星」11型俯衝轟炸機,使用上文我們提到的熱田21型液冷發動機,這批「彗星」俯衝轟炸機在1943年開始正式被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作戰。

D4Y2型「彗星」

隨後的D4Y2型「彗星」相比於原來的D4Y1型「彗星」,主要是使用了動力更為強勁的熱田32型液冷發動機。除了動力系統之外,D4Y1型「彗星」和D4Y2型「彗星」在其他方面的差別並不大。

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對D4Y2型「彗星」的性能很滿意,但是此時薄弱的日本工業基礎又拖了後腿。因為熱田32型液冷發動機生產難度較大,導致產能不足。為了能夠向急需戰鬥機的舊日本海軍航空兵供貨,使用風冷發動機的D4Y3型「彗星」俯衝轟炸機出現了。

D4Y3型「彗星」俯衝轟炸機

不過好在D4Y3型「彗星」使用的「金星」62型風冷發動機最大功率可以達到1560馬力,彌補了因使用風冷式發動機而導致的速度下降缺陷,並且「金星」62型風冷發動機可以大規模快速量產。於是,舊日本海軍馬上停產了D4Y2型「彗星」,轉而全力生產D4Y3型「彗星」俯衝轟炸機。

D4Y1-S夜戰型「彗星」

舊日本海軍航空兵還在D4Y1、D4Y2、D4Y3三種型號的的「彗星」俯衝轟炸機上,通過加裝20毫米航炮等手段,改裝出夜間攔截型「彗星」,這種少見的「彗星」主要任務並不是執行反艦任務,而是利用後座加裝的斜置20毫米航炮攔截美軍轟炸機。

D4Y4型「彗星」

在戰爭後期,為了滿足「神風」特工的需要,舊日本海軍航空兵還裝備過一款D4Y4型「彗星」。D4Y4型「彗星」拆除了後座的所有設置以減輕重量,焊死了腹部彈倉,並在其中裝了800公斤的炸藥。同時,為了提升撞擊時的速度,機體後方還可以加裝5具火箭推進器,將飛行速度提升到560公裡。

按道理,「彗星」艦載俯衝轟炸機的性能不錯,在當時的太平洋戰場上應該能夠取得不錯的戰績。但實際上,除了擊沉美國海軍的輕型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之外,大部分的「彗星」艦載俯衝轟炸機都成為了美國海航飛行員成長為王牌飛行員時的戰績。

被「彗星」擊中的「普林斯頓」號

「彗星」俯衝轟炸機的戰績不如預期,並不是「彗星」俯衝轟炸機本身的性能有問題,而是作為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對手的美國海軍航空兵,已經換裝了F6F「地獄貓」艦載戰鬥機。以機動性見長的「零」式艦載戰鬥機對付F6F「地獄貓」艦載戰鬥機時尚且吃力,更何況是專注轟炸的「彗星」俯衝轟炸機。

機身上貼滿了戰績的「地獄貓」

此外,美國海軍為了強化艦艇的防空能力,在太平洋戰爭中後期開始給自己軍艦上的防空炮配備無線電近炸引信,也就是VT引信。即使是少量「彗星」俯衝轟炸機能夠突破F6F「地獄貓」戰鬥機組成的防線,也很難繼續突破戰艦自己組成的防空炮網。

5英寸雙聯裝炮和VT引信簡直是最佳組合

在整體制空權逐漸丟失的情況下,舊日本海軍航空兵的轟炸機在實戰中根本沒有太多的作戰機會。更不用說,隨著舊日本海軍航空兵精英飛行員的大量損失,新手飛行員因缺乏經驗和足夠的訓練,更不可能發揮出「彗星」俯衝轟炸機的性能。

總結——註定徒勞無功的「彗星」俯衝轟炸機

在設計階段時的「彗星」俯衝轟炸機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但是一旦開始量產,當時日本薄弱的工業基礎就拖了「彗星」繼續升級發展的後退。如果「彗星」俯衝轟炸機能夠繼續使用氣動外形更好的液冷發動機,那麼其綜合性能將會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拼數量也拼不過當時的美國海軍航空兵

其次,是當時日本的綜合國力和美國相比完全不是一個等級。得益於完善的戰場救援制度和新飛行員的培育制度,美國海軍航空兵有經驗的飛行員可以將自己的成熟經驗交給更多的飛行員。而舊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精英飛行員在大戰前中期幾次比較大的戰役結束後,就已經損失得差不多了。

一架被擊中的D4Y3型「彗星」

等到戰火逼近,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就只能夠利用「彗星」俯衝轟炸機,以「一人、一機、一彈來換一艦」的方式進行所謂的「特攻」。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彗星」俯衝轟炸機的性能再好,也不可能取得耀眼的戰績。失敗,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相關焦點

  • 俯衝的櫻花——九九式艦上急降下爆擊機
    九九式艦上急降下爆擊機(以下簡稱九九艦爆)是太平洋戰爭前期與「九七艦攻」「零戰二一型」並稱為「航母三大法寶」,在舊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歷史裡,九九艦爆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珍珠港行動中,俯衝的九九艦爆成為了偷襲珍珠港的經典之一,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也是承受損失最大,但戰果不小的飛機,在太平洋戰爭後期,一架架撞向航母的特攻機也少不了它的身影
  • 偷襲珍珠港79周年系列主題(2):「艦爆の神様」與偷襲珍珠港中
    一架美國陸軍第38偵察機中隊的B-17E在從加利福尼亞飛到瓦胡島時,正好拍到了兩架日軍的九九艦爆。    這是在福特島東南處拍下的一架燃著熊熊烈火的九九艦爆  九九艦爆小傳  九九式艦爆源自1936年(昭和十一年)日本海軍的十一試艦上爆擊機開發案,由中島、愛知與三菱共同競標,但稍後三菱因研發資源不足為由退出
  • 稱霸一時,幾種二戰日本著名艦載機
    日本是世界上較早研發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日本在1922年建造的「鳳翔」號航母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艘標準的航空母艦。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曾建造了11艘艦隊航母和若干輕母水母,一度橫行海上,成為其野心高度膨脹的催化劑。而二戰時期的日本戰機也曾一度稱霸長空,特別是二戰前期的零式確實在全世界數一數二,成為現在不少人吹噓的資本。
  • 日本命名宙斯盾艦的艦名,二戰時下場很慘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艦船,按下列的命名法則,取自日語「平假名」的艦名。大型驅逐艦,以日本的山嶽命名,與舊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的命名法則相同。所以,很多日本海軍自衛隊的驅逐艦,二戰時日本海軍的戰艦重名。或許,日本在對戰艦命名時包藏著復闢軍國主義的野心。
  • 二戰日本戰績最佳的戰列艦:巨炮「舔」機場,「砸傷」戰列艦
    【話說軍世】說到日本戰列艦,大和號總是最先被提起得到,畢竟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其代表著火炮戰艦的巔峰,不過大和號的戰績乏善可陳,實在拿不出手,沒有和其他戰列艦對戰過,雖然說被認為擊沉過一艘護航航母,不過後來美軍資料顯示,這艘航母是被日軍其他戰列艦擊沉的,因此如果說二戰日本戰績最佳的戰列艦排名,大和號確實提不起勁兒來。
  • 二戰日本三大祥瑞艦竟沒有野分 該艦隻擊沉了一艘友軍艦船
    舊日本海軍於1937年訂購該艦,1939年11月8日該艦鋪設龍骨,1940年9月17日下水,1941年4月28日正式服役,並被配屬給第四驅逐艦大隊第四支隊。  該艦參與了1941年末-1942年初日軍進攻菲律賓、馬來亞、爪哇等地的軍事行動。1942年6月參與了中途島海戰。1942年底被重新配屬給以駐紮在特魯克環礁的第十驅逐艦大隊。
  •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戰列艦曾經是人類創造出的最龐大、最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長期佔據海權國家主力艦霸主地位。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唯一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臺,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以下列舉二戰中戰力最為強勁的十一型戰列艦,以供網友賞鑑。
  • 一艘現代驅逐艦能否幹掉二戰時的一個航母編隊?為什麼
    以美軍現代的伯克級驅逐艦和日本二戰時的加賀號航母編隊為例。伯克級驅逐艦是現代比較好的驅逐艦,加賀號航母也是二戰時比較強的。簡單看一下現代的驅逐艦的作戰能力和一個二戰時的航母編隊的能力。以美軍的伯克級驅逐艦為例:現在的伯克級驅逐艦已經發展到三型,新式的伯克級已經有最少四艘服役。它的滿載約9558噸;航速31節;續航力約4200海裡(20節)。艦上的雷達系統就不多說了,對付二戰時的任何軍艦都是壓倒性優勢,不存在任何幹擾的可能。
  • 186wan《艦裝美娘團》建造公式
    《艦裝美娘團》是國內首款純正二次元美少女頁遊大作,數百位青春美少女裝備上強大的高科技,她們變身成為了擁有各種武裝能力的少女戰士。玩家們在遊戲中將作為司令官,指揮旗下的美少女戰士們維護世界和平,與異次元生命作,你準備好了嗎?
  • 戰列艦發展史(四):戰列艦時代!
    上一期講到了一戰結束之後的1922年美國、英國、日本、義大利、法國在華盛頓籤署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條約中不僅規定在1922年到1936年間各國擁有的海軍艦艇總噸位,也將戰列艦的噸位限制在了3.5萬噸,主炮口徑406毫米之內。
  • 二戰後航母稱霸海洋,衣阿華級戰列艦最終淪為博物館!
    1936年之後由於日本和德國積極備戰,美國於是也建造了2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4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和4艘「衣阿華」級戰列艦,這3型10艘戰列艦就成為了美國二戰時期對地打擊和艦隊防空的主力艦艇。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建造「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時還沒有完全突破條約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等於是小船扛大炮,這種做法延續到了1939年建造「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上。
  • 日爾曼無畏艦的先行者——淺談「拿騷」級戰列艦
    由於「拿騷」級的兩舷側各列裝了2座主炮炮塔,所以海軍認為艦體會非常穩定,因此最初設計時沒有安裝減搖龍骨。結果嗎,「拿騷」號在海試中差點因為風浪翻船,所以後來又加裝上了減搖龍骨。動力系統由於德國直接不能生產大型艦用蒸汽輪機,同時在設計時也並沒有採用蒸汽輪機的意識,所以「拿騷」級仍然使用3臺三級膨脹往復式蒸汽機,最大輸出功率為2.2萬馬力,使得其最高航速只有19.5節,而且無法長時間維持最高航速。艦上還安裝了4臺AEG和西門子柴油發電機,最大輸出功率2.8兆瓦,用於耗電設備。
  • 從二戰打到海灣戰爭,美國密蘇裡號戰列艦為何服役那麼久
    見證這歷史一幕的美國軍艦,即著名的密蘇裡號戰列艦。密蘇裡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的主力戰艦,於1944年建成,是依阿華級戰列艦的第4艘,舷號為BB-63。密蘇裡號戰列艦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強大的動力裝置。它的動力裝置由8座重油水管鍋爐和4組通用電氣電力式齒輪傳動型蒸汽輪機組成,總功率達到了15.6萬千瓦。在如此強大的動力下,密蘇裡號戰列艦擁有了世界戰列艦中最高的航速——33節。因二戰而生的密蘇裡號戰列艦,在裝甲防護和武器裝備上也是頂尖水平。密蘇裡號戰列艦最厚的裝甲,位於司令塔正面,達到了445毫米。
  • 「不死之艦」是如何煉成的?二戰「歐根親王」號重巡的傳奇經歷
    二戰海軍歷史上,有一些極其幸運和不幸的「邪性」軍艦,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比如幸運的舊日本海軍「雪風」、「時雨」兩大祥瑞;美軍打滿全場勞苦功高的CV-6「企業」號航母等等。不幸的有首航17小時被擊沉的日本信濃號航母;被數十枚魚雷、炸彈痛揍的大和、武藏戰列艦;以及被幾十艘英軍戰艦圍毆的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等等。
  • 德意志海軍無畏艦的鼻祖——淺談「拿騷」級戰列艦
    由於"拿騷"級的兩舷側各列裝了2座主炮炮塔,所以海軍認為艦體會非常穩定,因此最初設計時沒有安裝減搖龍骨。結果嗎,"拿騷"號在海試中差點因為風浪翻船,所以後來又加裝上了減搖龍骨。 艦上還安裝了4臺AEG和西門子柴油發電機,最大輸出功率2.8兆瓦,用於耗電設備。"拿騷"級最大載煤量3000噸,最大續航力9400海裡/10節,4700海裡/16節,以最高航速19節行駛時,續航力僅2800海裡。
  • 《碧藍航線》戰列艦豪原型艦介紹
    喬治五世級戰列艦之一的戰列艦豪即將登場《碧藍航線》,是英國皇家海軍於二戰前設計建造的一型條約戰列艦,許多小夥伴想知道其原型艦是什麼,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攻略,希望能幫助到小夥伴。 喬治五世級戰列艦之一的戰列艦豪即將登場《碧藍航線》,是英國皇家海軍於二戰前設計建造的一型條約戰列艦
  • 巔峰戰艦二戰幸運艦俾斯麥從未被擊沉
    提起德國二戰時期的戰艦,「俾斯麥」號戰列艦總是最為人所熟知,因為它在戰場上一度所向披靡,取得過顯赫的戰功。但值得一提的是,二戰結束時,只有一艘德國戰艦倖存下來——「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他在歷史上可謂是一艘非常邪門的戰艦,曾在戰鬥中多次遇險,卻能夠離奇地生存下來。
  • 現代化的戰列艦能抵禦二戰航母空中打擊嗎?
    從紙面上看,二戰時的戰列艦防空火力相當強大。戰列艦上的防空火炮也相當密集以美軍的戰列艦為例,「衣阿華」級戰列艦裝有127毫米的MK12型副炮10座,每座兩門;四聯裝40毫米口徑博福斯機炮15-20座,20毫米高炮60門,總計160門炮。
  • 世界上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密蘇裡號戰列艦
    1938年5月,美國海軍確定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後續的4.5萬噸級新型高速戰列艦的設計方案--依阿華級戰列艦的設計方案 。在保持南達科他級防護水平的基礎上衣阿華級戰列艦重點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機功率,衣阿華級的動力裝置的主機功率是當時輸出功率最大的艦船動力裝置,設計航速高達33節,是歷史上主機功率最大、航速最高的戰列艦。1940年6月12日,密蘇裡號下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