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後期航母作為制海利器的優勢逐漸發揮了出來,即便是「大和」級戰列艦這樣的巨獸也無法擋住艦載機的攻擊,從這時開始就註定了航母在未來海戰中的地位。日本投降之時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裡」號戰列艦作為籤字的場地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這也是戰列艦最後的光輝時刻。
上一期提到了一戰結束之後的1922年五個國家在華盛頓籤署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美國作為條約發起國之一自然也要帶頭執行。在這一條約期限內美國只建造了3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這一時期全球海上力量相對平衡且幾乎沒有戰事,因此也被稱為「海軍假日」。1936年之後由於日本和德國積極備戰,美國於是也建造了2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4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和4艘「衣阿華」級戰列艦,這3型10艘戰列艦就成為了美國二戰時期對地打擊和艦隊防空的主力艦艇。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1937年開始建造,1941年服役,由於受到的之前條約影響該型艦標準排水量仍為3.5萬噸,為應對其他國家的新型戰列艦主炮已經從最初設計時的12門356毫米艦炮換成了施工時的3座三聯裝MK-6型45倍口徑406毫米艦炮,副炮為10座雙聯裝127毫米艦炮,防護力方面該型艦依然是按照抵禦356毫米炮彈設計的。
值得一提的是「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的2號艦「華盛頓」號戰列艦加裝了雷達,因此具備較強的夜戰能力,1942年11月14日夜間的「瓜島海戰」中「華盛頓」號戰列艦在失去隊友支援的情況下憑藉雷達幫助短時間內就讓「霧島」號戰列艦失去了戰鬥力最終只能選擇自沉,這也是二戰時期唯一一次同級別戰列艦對轟取得的戰果。儘管「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隻有2艘,可武器限制這一「潘多拉」魔盒被打開就再也回不來了,各國海軍也進入了瘋狂造艦的時期。
建造「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時還沒有完全突破條約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等於是小船扛大炮,這種做法延續到了1939年建造「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上。「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標準排水量同樣為3.5萬噸,兩者最大寬度也一樣,只是後者縮短了水線長度並增加了吃水深度提高穩定性。武器配置同樣為3座三聯裝MK-6型45倍口徑406毫米主炮和10門127毫米副炮。「瓜島海戰」中如果不是「華盛頓」號戰列艦主動吸引日本艦隊火力掩護「南達科他」號戰列艦撤離的話被擊沉的可能還會有「南達科他」號戰列艦。
1940年建造「衣阿華」級戰列艦時美國就已經徹底放飛自我了,這型艦的標準排水量一下子就飆升到了4.4萬噸,滿載排水量高達5.5萬噸,裝有最新的3座三聯裝MK-7型50倍口徑406毫米艦炮,最大射程42公裡。副炮為10座高平兩用的雙聯裝127毫米艦炮,此外還有一些40毫米和20毫米機炮用於防空作戰。動力系統為8座重油鍋爐和4座蒸汽輪機,強大的動力讓「衣阿華」級戰列艦的最大航速可以飈到33節,在諸多戰列艦中該型艦的航速最高。主炮塔正面裝甲厚432毫米,側舷傾斜角度為19度的307毫米裝甲則提高了防魚雷能力。
可見「衣阿華」級戰列艦在航速、戰鬥力、防護力多方面實現了平衡,相信也不止我一個人想看到「大和」級戰列艦和「衣阿華」級戰列艦對轟的場景,但正如本期主題一樣:「航母成為制海主角後戰列艦就開始走向衰亡」。艦載魚雷機可在距離戰列艦上百公裡的航母上起飛對戰列艦進行攻擊,而戰列艦隻能旋轉跳躍進行躲避,沒有任何戰列艦能夠扛住艦載魚雷機的攻擊,如果有那就再來一波。在這種情況下「衣阿華」級戰列艦的後續型號「蒙大拿」級戰列艦在1943年被集體取消,這也預示著一個時代即將終結。
「衣阿華」級戰列艦之所以出名並不是因為其戰果多麼輝煌,而是因為1945年日本籤投降書時就在「密蘇裡」號上。而且後來這型艦艇還多次重返海軍一直服役到海灣戰爭後才徹底退出現役,1945年到1949年期間由於二戰結束全球形勢大好,4艘「衣阿華」級戰列艦基本上處於預備役狀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每當一些區域局勢緊張或者爆發戰爭這些退居二線的大傢伙又會出來亮個相,比如「兩伊戰爭」期間經過改裝的「密蘇裡」號戰列艦就曾為波斯灣的油輪進行護航,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密蘇裡」號和「威斯康辛」號戰列艦也曾對伊拉克發射「戰斧」巡航飛彈進行攻擊,這也是戰列艦最後的「絕唱」。
緊接著在1992年「衣阿華」級戰列艦就徹底退出美國海軍現役艦艇名單,如今「衣阿華」號戰列艦、「新澤西」號戰列艦、「密蘇裡」號戰列艦和「威斯康辛」號戰列艦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對公眾進行展覽,向大家訴說著曾經那段屬於大炮巨艦的時代。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始終是「大炮巨艦」時代的看客,而作為最晚退役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算是寄託了大家對於大炮巨艦的無限遐想。
通俗易懂的武器知識科普小站,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火器營營長,謝謝!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