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地講,衣阿華級戰列艦的適航性與同期戰列艦相比是很一般的。為什麼呢?分析如下:
一、什麼是適航性
船舶適航性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受主觀和客觀影響,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船舶適航,通常是指船舶的船體、船機電設備等在設計、結構、性能和狀態等方面能夠抵禦航次中通常出現的或能合理預見的風險,但不要求船舶具有抵禦航次中出現的任何風險。簡單來講,就是船體很結實無隱患;車、舵、錨、纜沒有問題;航海儀器、航海圖書齊全管用。這裡還有一個問題要區別,就是在不同的區域,對船舶的適航性(狹義)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西風帶區域與印度洋區域,兩地就不一樣,因為西風帶地區常年大風,要求就高,印度洋區域很少大風,所以要求也相對不是特別高。
廣義的船舶適航性,是除了滿足上面講的狹義適航的內容外,還應妥善配備人員、物資等。人員包括人員的資格、身體狀況等;物資包括消耗品、運送保管方式、載荷配置等。我理解題主是在問狹義適航問題,那就從狹義的適航方面來分析衣阿華級戰列艦的適航性。
二、衣阿華級戰列艦的簡單歷史
依阿華級戰列艦(英文:Iowa Class Battleship )是美國海軍排水量最大的一級戰列艦。滿載排水量達到57256噸;他也是世界上艦體最長(艦長270.4米)、主機功率最大(總功率21.2萬匹馬力)、航速最高(達到33節)、最晚退役(1992年退役封存)的戰列艦。依阿華級戰列艦共建造4艘,分別是依阿華號(BB61)、新澤西號(BB62)、密蘇裡號(BB63)、威斯康星號(BB64),本來還有兩艘,因為戰爭結束停建了。1945年9月2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籤字儀式在停泊在衣阿華級的三號艦密蘇裡號上舉行,使得這一級艦名聲大噪。
在艦體結構上,衣阿華級的特點是:大長寬比、重裝甲帶、速度較快。
美國在建造衣阿華級戰列艦的時候,一方面為了太平洋戰爭,另一方面也考慮到將來軍艦在大西洋的部署,所以要求軍艦能通過巴拿馬運河。當時的運河沒有拓寬,只能通過寬度最大為33米的船舶,所以依阿華級艦體最大寬度被限制為33米,而巨大的排水量使艦體長度和吃水被加大,最後艦體的長寬比達到8.2,這一數字很驚人,當時其它戰列艦的長寬比大多不足7,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艦長僅263m,寬39m,長寬比6.7。
裝甲防護方面依阿華級整體與南達科他級相當,僅次於大和級,裝了各種厚重的三層防護甲板、裝甲防護帶等,這些重裝甲使衣阿華級成了戰後世界上裝甲最厚的水面戰艦;依阿華級戰列艦採用四軸推進方式,總功率15.6萬千瓦(21.2萬匹馬力),全功率下航速高達33節,這麼大的主機功率在軍艦歷史上是空前的。
三、影響適航性的主要艦艇要素
1、大長寬比使軍艦承擔較多的外力
戰列艦是靠厚重的防護和威力巨大的火炮進行戰鬥的,相對於需要高速和高機動性的巡洋艦驅逐艦老說,戰列艦對高航速的要求不是很迫切。衣阿華級又長又細,在海上航行時,海況稍高點,在波浪的作用下,容易出現「中垂」或「中拱」現象。所以,在同等條件下,它的適航性當然比長寬比小的軍艦差;
2、重裝甲使軍艦初穩性變差
重裝甲一定會使重心變高,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高的重心必然會使初穩性高度變小,這也就是變小了軍艦在搖擺是的恢復力矩。適航性好的軍艦,在風浪裡,搖擺得都很快,因為艦艇搖擺時,他的回覆力矩作用很快,使他很快恢復過來,如果適航性不好,恢復的就很慢,因為恢復力矩小。這麼說不直觀,打個比方:不倒翁就是很快恢復的例子,但你要是在不倒翁上半身加些重的東西,它搖擺就慢下來,如果重的東西太重,它會倒下去不起來,這與軍艦的搖擺原理差不多。
總之,衣阿華級戰列艦在同等條件下,適航性比別的戰列艦要差,儘管它是艦體最長、主機功率最大、航速最高、裝甲最強的戰艦,正是這些「最」,使它的適航性不如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