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式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最多的一種坦克,它幾乎構成了日軍裝甲力量的核心,是日軍擴張的急先鋒,從東北亞到東南亞,再到太平洋,幾乎都有它們的身影。那麼日本又是如何開發這種坦克的呢?在這個過程中,它又有哪些故事呢?
一、日本需要更強大的新式坦克
隨著日本戰事的逐漸擴大,戰鬥也變得越加的激烈,到了30年代後期的時候,日本軍隊發現自己現有的大多數坦克已經不能滿足戰爭需求了,隨著戰事的發展,日本迫切的需求一種裝甲和火力都足夠可觀的新式坦克。
此時日軍主要裝備的89式中型坦克,
已經入不得日本陸軍馬鹿的法眼了。這種坦克的裝甲僅僅只有15毫米,儘管它所裝備的57毫米坦克炮在整個三十年代來說算不上過時,甚至還可以說火力略有一些小強。
但是實戰表明,這種坦克無法承受37毫米戰防炮,哪怕是20毫米機炮的攻擊。
日本稀缺的資源無法接受這種消耗品坦克,日軍需要的是裝甲足夠堅固,能夠在敵軍的火力打擊之下存活下來的鋼鐵烏龜。
目前英國,法國,德國和蘇聯正在發展新式中型坦克,它們一個比一個更加的堅固。假如以這些坦克為目標的話,
即使89式中型坦克的主炮能夠傷害到它們,但是自身也無法承受對方的攻擊。
因此日軍將新式坦克的設計需求提上了議程,日本陸軍馬鹿們向大阪軍械所和三菱公司下發了招標信件。
招標要求指出,新式坦克具備跟上歐洲巡洋坦克的速度,接近於同時期歐洲步兵坦克的裝甲,和能夠威脅到步兵坦克的火力,車組成員限制為不超過4人。由於此時正值日本國曆2597年,因此新式坦克應該被命名為97式中型戰車。
二、三菱公司的97式Chi-Ha坦克
三菱公司在接到招標信件以後判定,
新式坦克應該更加的堅固,同時要滿足便於生產的需求,並且坦克的零件要儘可能的和日軍的輕型坦克和中型坦克通用。
因此三菱公司的設計方案很大程度上參照了日軍的95式輕型坦克,
這種坦克是日本陸軍馬鹿們的主要戰車之一。它價格便宜性能可靠,唯一的缺陷也就是裝甲薄弱了那麼一丟丟。
總的來說,三菱公司的樣車設計和95式輕戰車的車體差別不算太大。車體的外形基本相同,
最大的區別就是車身被相對放大了一些,增加了一對懸架和4個負重輪。這樣坦克底盤就擁有了3對懸架和12個負重輪。
為了滿足坦克在亞洲落後的原始道路下作戰,坦克的負重輪間距相對較大,這樣就可以避免遭到爛泥的阻礙了,同時便於戰時維護。
而且新式坦克的車體充分吸取了歐洲坦克的設計經驗和日軍的實戰數據,
坦克的車身低矮,加上平衡彈簧懸架的設計,使得車身擁有很好的穩定性。裝備的21.7升柴油發動機,使得車子擁有最高38公裡的時速。
炮塔的設計和多數日軍傳統坦克的設計一樣,
新式坦克的炮塔並沒有裝備同軸機槍,但是在炮塔的尾部裝備有一挺後向機槍,
以防止敵人步兵從坦克的側後方靠近。
同時坦克炮塔的頂部預留了一支輕機槍枝架接口,
以便於日後加裝輕機槍,提高坦克的作戰性能。
坦克裝備的57毫米炮,能夠在1200米的距離上擊穿當時日本自己生產的,50毫米到60毫米的裝甲靶鋼。而坦克的正面裝甲達到了25毫米厚,使用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進行射擊測試表明,只有在五六百米的距離才能夠有效摧毀這種新式坦克。
這個和日本的工業加工水平擁有一定的關係,日本當時的裝甲鋼至多只能達到布氏硬度550,而同時期歐洲裝甲鋼的硬度幾乎都達到了600。
那麼為什麼日本陸軍裝甲質量差,卻又能夠有效的防禦日本自己的37毫米反坦克炮的攻擊呢?答案是在測試的時候,日本人設計的是15°到30°的坦克首上裝甲,而非坦克的車身的首下裝甲或者是車體上部的垂直部分。
同時日本人的穿甲彈質量也遠遠不如同時期英美,蘇德等國的穿甲彈,因此炮彈的穿透性大打折扣。所以日本的靶鋼測試數據和樣車測試數據都需要打一些折扣,不然這玩意豈不是可以對抗裝備50毫米炮的三號坦克,甚至可以從正面威脅到T—34坦克和謝爾曼坦克了?
三、大阪軍械所的97式Chi-Ni坦克
日本大阪軍械所在接收到招標信件以後,進行了一些坦克的預研發工作。工程師們認為,基於日本戰爭擴大的需求,坦克應該仍然以便於量產為主要方向。
因此坦克的最大重量應該限制在10噸,最大裝甲厚度為20毫米。
成員可以減掉一名,改為3人,坦克的最高速度大約在27公裡就能夠滿足需求,跨越塹壕的寬度在2米左右,完美的滿足在亞洲地區作戰的需求。
此外依然沿用57毫米坦克炮,此時世界上多數坦克還在使用37毫米炮呢,日本的57毫米炮綽綽有餘了!
大阪軍械所將之命名為97式Chi-Ni試製中戰車,它的車體很緊湊,重量輕,生產起來非常用用,並且成本很低。
坦克樣車的設計相對老舊的89式中戰車來說,更有流線性,
看起來更加的美觀順眼,並且正面車身的裝甲可以提供相對可觀的防護。可是車體上半部分幾乎形成了一個垂直面,
結果難得的傾斜裝甲又被這個垂直面破壞掉了。
除此之外為了坦克的越障性能,還裝備了一個尾部越障滑撬。新式坦克樣車還採用了許多的焊接結構,這對日本坦克設計來說是一種非常不同尋常的創新,大大減少了坦克對鉚釘的數量需求,同時提高了坦克的結構強度。
它的履帶懸架和負重輪基本沿用了95式輕型坦克的負重輪和懸架設計,車體一側安置有4個懸架和8個負重輪,從而大幅度的降低了生產工時。
坦克的正面裝甲為20毫米厚,側面裝甲為15毫米厚。它的炮塔沿用了日本傳統的筒式結構設計,主要武器是一門57毫米炮,擁有15°的射擊仰角和—5°射擊俯角,總的來說更像是隔壁三菱公司樣車的縮小簡化版。
這輛坦克的設計實際上還是有一些優點的,但是缺陷也同樣的明顯,
除了裝甲依然不能滿足需求以外,由於車身設計的太緊湊,僅僅能夠容納三名車組成員,這也和公司預研時所預設的成員人數相同。
大阪軍械所的97式Chi—Ha樣車僅生產了一輛,
隨著日本戰事的不斷擴大,日軍選擇了更加堅固的三菱公司的設計方案。
大阪方案樣車的命運未知,沒有任何相關記錄,也許它在之後被分解或者回爐重鑄了。
無論是三菱公司的設計方案還是大阪軍械所的設計方案,其實都不算是合格的中型坦克。
日軍已經預見到了日本的資源無法支撐消耗性坦克的生產和使用,但是一向摳門習慣了的日本人還是選擇了這種設計。
不過對日本而言,97式中型坦克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技術過度性產物,它開啟了日本中型坦克與世界主流中型坦克接軌的先河,為日本後期研發設計正規中型坦克奠定了技術基礎。
結語
儘管日本97式中型坦克從各方面來說,被列為中型坦克都過去的牽強,但是它在亞洲確實接近於無敵手的狀態,並且它還開啟了日本中型坦克設計接軌國際潮流的先河,因此說它是日軍坦克工業的先鋒也不為過。
參看文獻:
《日本坦克: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