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裝甲力量急先鋒,幾乎走遍了亞洲的97式中戰車是如何誕生的?

2020-12-14 騰訊網

97式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最多的一種坦克,它幾乎構成了日軍裝甲力量的核心,是日軍擴張的急先鋒,從東北亞到東南亞,再到太平洋,幾乎都有它們的身影。那麼日本又是如何開發這種坦克的呢?在這個過程中,它又有哪些故事呢?

一、日本需要更強大的新式坦克

隨著日本戰事的逐漸擴大,戰鬥也變得越加的激烈,到了30年代後期的時候,日本軍隊發現自己現有的大多數坦克已經不能滿足戰爭需求了,隨著戰事的發展,日本迫切的需求一種裝甲和火力都足夠可觀的新式坦克。

此時日軍主要裝備的89式中型坦克,

已經入不得日本陸軍馬鹿的法眼了。這種坦克的裝甲僅僅只有15毫米,儘管它所裝備的57毫米坦克炮在整個三十年代來說算不上過時,甚至還可以說火力略有一些小強。

但是實戰表明,這種坦克無法承受37毫米戰防炮,哪怕是20毫米機炮的攻擊。

日本稀缺的資源無法接受這種消耗品坦克,日軍需要的是裝甲足夠堅固,能夠在敵軍的火力打擊之下存活下來的鋼鐵烏龜。

目前英國,法國,德國和蘇聯正在發展新式中型坦克,它們一個比一個更加的堅固。假如以這些坦克為目標的話,

即使89式中型坦克的主炮能夠傷害到它們,但是自身也無法承受對方的攻擊。

因此日軍將新式坦克的設計需求提上了議程,日本陸軍馬鹿們向大阪軍械所和三菱公司下發了招標信件。

招標要求指出,新式坦克具備跟上歐洲巡洋坦克的速度,接近於同時期歐洲步兵坦克的裝甲,和能夠威脅到步兵坦克的火力,車組成員限制為不超過4人。由於此時正值日本國曆2597年,因此新式坦克應該被命名為97式中型戰車。

二、三菱公司的97式Chi-Ha坦克

三菱公司在接到招標信件以後判定,

新式坦克應該更加的堅固,同時要滿足便於生產的需求,並且坦克的零件要儘可能的和日軍的輕型坦克和中型坦克通用。

因此三菱公司的設計方案很大程度上參照了日軍的95式輕型坦克,

這種坦克是日本陸軍馬鹿們的主要戰車之一。它價格便宜性能可靠,唯一的缺陷也就是裝甲薄弱了那麼一丟丟。

總的來說,三菱公司的樣車設計和95式輕戰車的車體差別不算太大。車體的外形基本相同,

最大的區別就是車身被相對放大了一些,增加了一對懸架和4個負重輪。這樣坦克底盤就擁有了3對懸架和12個負重輪。

為了滿足坦克在亞洲落後的原始道路下作戰,坦克的負重輪間距相對較大,這樣就可以避免遭到爛泥的阻礙了,同時便於戰時維護。

而且新式坦克的車體充分吸取了歐洲坦克的設計經驗和日軍的實戰數據,

坦克的車身低矮,加上平衡彈簧懸架的設計,使得車身擁有很好的穩定性。裝備的21.7升柴油發動機,使得車子擁有最高38公裡的時速。

炮塔的設計和多數日軍傳統坦克的設計一樣,

新式坦克的炮塔並沒有裝備同軸機槍,但是在炮塔的尾部裝備有一挺後向機槍,

以防止敵人步兵從坦克的側後方靠近。

同時坦克炮塔的頂部預留了一支輕機槍枝架接口,

以便於日後加裝輕機槍,提高坦克的作戰性能。

坦克裝備的57毫米炮,能夠在1200米的距離上擊穿當時日本自己生產的,50毫米到60毫米的裝甲靶鋼。而坦克的正面裝甲達到了25毫米厚,使用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進行射擊測試表明,只有在五六百米的距離才能夠有效摧毀這種新式坦克。

這個和日本的工業加工水平擁有一定的關係,日本當時的裝甲鋼至多只能達到布氏硬度550,而同時期歐洲裝甲鋼的硬度幾乎都達到了600。

那麼為什麼日本陸軍裝甲質量差,卻又能夠有效的防禦日本自己的37毫米反坦克炮的攻擊呢?答案是在測試的時候,日本人設計的是15°到30°的坦克首上裝甲,而非坦克的車身的首下裝甲或者是車體上部的垂直部分。

同時日本人的穿甲彈質量也遠遠不如同時期英美,蘇德等國的穿甲彈,因此炮彈的穿透性大打折扣。所以日本的靶鋼測試數據和樣車測試數據都需要打一些折扣,不然這玩意豈不是可以對抗裝備50毫米炮的三號坦克,甚至可以從正面威脅到T—34坦克和謝爾曼坦克了?

三、大阪軍械所的97式Chi-Ni坦克

日本大阪軍械所在接收到招標信件以後,進行了一些坦克的預研發工作。工程師們認為,基於日本戰爭擴大的需求,坦克應該仍然以便於量產為主要方向。

因此坦克的最大重量應該限制在10噸,最大裝甲厚度為20毫米。

成員可以減掉一名,改為3人,坦克的最高速度大約在27公裡就能夠滿足需求,跨越塹壕的寬度在2米左右,完美的滿足在亞洲地區作戰的需求。

此外依然沿用57毫米坦克炮,此時世界上多數坦克還在使用37毫米炮呢,日本的57毫米炮綽綽有餘了!

大阪軍械所將之命名為97式Chi-Ni試製中戰車,它的車體很緊湊,重量輕,生產起來非常用用,並且成本很低。

坦克樣車的設計相對老舊的89式中戰車來說,更有流線性,

看起來更加的美觀順眼,並且正面車身的裝甲可以提供相對可觀的防護。可是車體上半部分幾乎形成了一個垂直面,

結果難得的傾斜裝甲又被這個垂直面破壞掉了。

除此之外為了坦克的越障性能,還裝備了一個尾部越障滑撬。新式坦克樣車還採用了許多的焊接結構,這對日本坦克設計來說是一種非常不同尋常的創新,大大減少了坦克對鉚釘的數量需求,同時提高了坦克的結構強度。

它的履帶懸架和負重輪基本沿用了95式輕型坦克的負重輪和懸架設計,車體一側安置有4個懸架和8個負重輪,從而大幅度的降低了生產工時。

坦克的正面裝甲為20毫米厚,側面裝甲為15毫米厚。它的炮塔沿用了日本傳統的筒式結構設計,主要武器是一門57毫米炮,擁有15°的射擊仰角和—5°射擊俯角,總的來說更像是隔壁三菱公司樣車的縮小簡化版。

這輛坦克的設計實際上還是有一些優點的,但是缺陷也同樣的明顯,

除了裝甲依然不能滿足需求以外,由於車身設計的太緊湊,僅僅能夠容納三名車組成員,這也和公司預研時所預設的成員人數相同。

大阪軍械所的97式Chi—Ha樣車僅生產了一輛,

隨著日本戰事的不斷擴大,日軍選擇了更加堅固的三菱公司的設計方案。

大阪方案樣車的命運未知,沒有任何相關記錄,也許它在之後被分解或者回爐重鑄了。

無論是三菱公司的設計方案還是大阪軍械所的設計方案,其實都不算是合格的中型坦克。

日軍已經預見到了日本的資源無法支撐消耗性坦克的生產和使用,但是一向摳門習慣了的日本人還是選擇了這種設計。

不過對日本而言,97式中型坦克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技術過度性產物,它開啟了日本中型坦克與世界主流中型坦克接軌的先河,為日本後期研發設計正規中型坦克奠定了技術基礎。

結語

儘管日本97式中型坦克從各方面來說,被列為中型坦克都過去的牽強,但是它在亞洲確實接近於無敵手的狀態,並且它還開啟了日本中型坦克設計接軌國際潮流的先河,因此說它是日軍坦克工業的先鋒也不為過。

參看文獻:

《日本坦克: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坦克》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期日本品質最好的輕戰車,九五式輕戰車,曾在亞洲肆虐一時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為你帶來的【二戰裝備講解】,本期來和大家聊聊日本的幾款輕戰車。首先是九五式輕戰車,這是二戰時期日本輕戰車中性能、品質最好的一款,也是日本在當時生產數量最多的戰鬥裝甲。先來說說九五式輕戰車的研製背景,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後期,日本坦克國產化開始,重戰車、輕戰車兩條線齊頭並進,重戰車的成果是九一式、九五式多炮塔重坦。但輕戰車的成果卻並不是九五式輕戰車,而是八九式輕戰車,其的加強款便是八九式中戰車。30年代初,日本軍方提出了加強「騎兵戰車隊」的要求,需要一種兼顧機動性及火力的戰鬥裝甲。八九式雖火力達標,但機動性卻不行,而這也就是九五式輕戰車的發端了。
  • 苦澀的選擇:被蘇軍暴打後,日本97式坦克的改進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陸軍設計了九七式坦克,該型坦克全重僅有15噸左右,搭載了一門57mm坦克炮(該炮無法對付敵方坦克,只能支援步兵),裝甲厚度僅有30mm,雖然97式的性能落後,但是在缺乏反坦克武器的亞洲戰場上,97式仍然是一種威力巨大的坦克。
  • 武士的戰甲,差強人意的裝甲車輛,二戰期間日本97式系列中型坦克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97式中型坦克和以97式中型坦克為基礎改裝而來的眾多變形車,曾一度成為了二戰日軍裝甲部隊中的支柱力量。要性能還是要省錢——97式中型坦克的誕生之路在97式中型坦克正式誕生之前,日軍裝甲部隊裝備的主要是89式中型坦克和95式輕型坦克。
  • 二戰期間日本最著名的97式中型坦克,遇到盟軍戰車被秒成渣!
    二戰中,坦克是運用最為廣泛的武器之一,各國研製出的坦克對戰爭也起了不少的作用!而在亞洲戰場上最著名的中型坦克當屬日本97式!由於當時亞洲各國國力孱弱,而日本生產出這款武器自然少不了一番耀武揚威,但這也讓它自信過頭,導致一遇到美蘇盟軍的戰機就瞬間慫了!
  • 二戰日本的97式120毫米短管榴彈炮試圖魔改97式坦克扭轉戰局
    說到二戰時期的自行火炮,實際上世界上第一個在實戰中使用自行火炮的國家是法國,早在一戰時期法國就設計出了聖沙蒙自行194毫米自行火炮,該型火炮參加一戰時期的大大小戰役,從一戰開始,德國也開始對重型火炮進行重點研製最終在二戰初期,誕生種類繁多的自行火炮和軌道炮,比如德國的600毫米Karl
  • 二戰日本絕密坦克計劃亞洲版本象式殲擊車
    說到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給人印象較為深刻,性能最好的坦克型號無非就是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坦克這兩款了,日本的95式輕型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於1934年生產,是日本輕戰車中品質、性能最好的一款,九五式輕戰車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並伴隨車輛快速前進,可以快速攻下敵人的據點可設計製造的,在1934年時期95式輕型坦克的最高時速就能達到
  • 戰敗前的日本中型坦克,苦心研發的三式、四式中戰車性能如何?
    相比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存在,日本陸軍就顯得有些不受人注意,畢竟日本陸軍也沒有什麼像樣的坦克,出去豆戰車這樣的超輕型坦克,就只剩下九七式中戰車這樣的,名不副實的中型坦克了。
  • 91式多炮塔重戰車是日本陸軍的重裝甲武士,配備槍枝但毫無用處
    但在曲折的發展中,從未補充到戰鬥中的被任命成為決戰兵器,所以威名在今天的位置無人知曉,它就是91式重型戰車。總體而言,裝甲已經加強到了與蘇聯T-28幾乎相同的水平,但這仍然沒有改變該坦克的缺點。除了增加裝甲的厚度,工程師們還重新設計了坦克的懸掛裝置。舊的懸架換成了設計更簡單的鋼板彈簧懸架,非常簡潔結實,非常符合日本薄弱的工業加工能力。
  • 日本陸軍的中型坦克發展之路,從九七式中戰車到一式中戰車
    這種反坦克炮大體和德國的50毫米L60倍徑反坦克炮相當,在中口徑反坦克炮裡也算是精品,暫時算是解了日本的燃眉之急。 三、一式中戰車 在1941年,預訂展開南進方案,向英美進攻的日本開始研發新的中型坦克,其目的是為了取代已經略顯落後的「九七式」中戰車和「九七式改」中戰車。
  • 唯一「登陸」美國本土的日軍坦克,到了太平洋就歇菜的95式輕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裝備的95式輕型坦克取代了89式中型坦克和94式輕型坦克,幾乎成為了日本擴張的主要坦克型號。它的足跡幾乎遍布了整個亞太,可以說在亞洲它簡直就是個橫行的螃蟹,但是這個螃蟹在太平洋戰爭中面對美國的坦克就立馬歇了菜,被打成了一坨廢鐵。
  • 從89式到97式:二戰日本研發的坦克,都是移動鐵棺材!
    文/滅霸他爸1939年5月,哈拉哈河戰役(諾門坎事件)爆發,日軍先頭部隊與蘇軍相遇,交火中,日軍坦克完全抵擋不住蘇軍的T-26坦克和BT快速坦克,短時間內即被摧毀17輛,就連戰車第3團團長也被當場擊斃,損失慘重。
  • 唯一「登陸」美國的日軍坦克,到了太平洋就剩下95式輕型戰車了
    它的足跡幾乎遍布亞太,可以說在亞洲它簡直就是一隻橫行的螃蟹,但是這隻螃蟹在太平洋戰爭中面對美軍的坦克立刻就停了菜,被打成了一塊廢鐵。 1、新型裝甲騎兵——95式輕型戰車 日本的侵略戰爭進行到30年代,日軍突然發現自己現有的89式戰車有點雞肋。看似可靠,但裝甲並不能滿足掩護步兵作戰的需要。
  • 二戰日本輕型裝甲盤點,九四豆戰車連機槍都扛不住!
    九五式輕戰車誕生於1934年,大家別看其參數不佳,但事實上,九五式是日本各輕戰車中最好的一款,在諾門罕戰役中並不虛當時的蘇聯裝甲,在抗日戰場亦給我國帶來了很大壓力。圖為九八式輕戰車,重7.2噸,搭載一臺130馬力發動機,時速50公裡,配一門37毫米口徑主炮。九八式輕戰車的設計始於1938年,旨在替代九五式,1941年第一輛九八式下線,共生產114輛。
  • 三輛日本97式坦克怎樣才可以擊毀虎式坦克?
    武器設計是綜合國力和戰略目標的一種體現,所以日本和德國在二戰期間陸軍部隊主要採用的97式中坦和虎式重坦,就是兩國在戰略戰術運用方向、武器使用區域以及科技發展方向的區別所在。
  • 97式中型坦克:平均裝甲厚度僅25mm,37mm戰防炮就能將其摧毀
    97式炮塔式坦克,是在89式中型坦克基礎上研發而來,但其行走和懸掛裝置,卻繼承了95式輕型坦克的特點;二戰時期,算是日本陸軍能拿得出手的坦克。在與日軍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戰鬥中,PaK-35/36型37mm戰防炮一般在500m的距離上,就能輕鬆撕開日軍裝備的89式中型坦克的薄皮裝甲。盧溝橋事變,日軍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在總計量產1500輛的97式坦克中,至少有一半的坦克投入了中國戰場。
  • 二戰日本最後量產的中型坦克三式中戰車,為何沒能發揮任何作用?
    三式中戰車是二戰日本於1944年研發成功的一款坦克,它的目的是和盟軍的M4中型坦克相抗衡,為此坦克的火力得到很大的加強。它是二戰中日本量產的最後一型中型坦克,軍隊高層也對它寄予厚望,不過這樣一款坦克卻沒能在戰爭中發揮作用,這又是為什麼呢?
  • 日本陸軍的中型坦克終末,未能起到大用的三式中戰車和四式中戰車
    面對這種近乎絕望的戰局和美軍強大的裝甲優勢,日本陸軍只能繼續研發新的中型坦克,以便於在守島時可以儘可能的抵抗美軍的進攻。當然,這些新的中型戰車開發計劃,到底能有多少用處,那就只有看命了。 一、三式中戰車 對於1943年後的日軍而言,戰爭的前景是十分悲觀的。美軍投入的兵力一次比一次多,且在戰場上逐漸佔據全方位的優勢。
  • 性價比極高的裝甲獵手,德軍38式驅逐戰車
    不過設計人員發現,38T坦克的底盤還有很高利用價值,在此基礎上德軍推出了多種坦克殲擊車、自行火炮繼續在軍隊中服役。我們今天的主角「追獵者」戰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它也是二戰末期德軍使用最廣泛的坦克殲擊車之一。
  • 對決太平洋:M4坦克面對「送人頭」的97式豆戰車,照單全收
    遲到的坦克研發:美日坦克發展一起落後說到二戰中美日兩軍的坦克,M4中型坦克和97式戰車是各自的「明星裝備」,不過相比較於歐洲坦克的快速發展,美日兩軍的坦克研發相對遲緩。而日本的坦克研發其實在1920-1930年代還是緊跟世界潮流的,不過由於工業能力的限制,逐漸開始落伍,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朱可夫指揮的前蘇聯坦克部隊,讓日軍感受到了裝甲部隊的巨大威力,於是想要大量生產已經於1938年開始裝備的97式坦克,組成更多的坦克師。
  • 日本研13式戰車謀求出兵海外
    日本的13式機動戰車概念上非常接近美軍斯崔克車族中的「機動火炮系統」。 10月9日,日本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陸上裝備研究所公開了其最新研發的13式8×8輪式機動戰車,這是繼10式坦克之後,日本研製的又一種新型裝甲戰鬥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