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價比極高的裝甲獵手,德軍38式驅逐戰車

2020-12-24 菌武視界

因為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期的蘇臺地區危機以及隨後英法等國為了避免戰爭而對納粹德國採取的一系列綏靖政策,捷克軍方開始積極備戰並要求著名的Skoda兵工廠研發一種新型的輕型坦克,在設計人員的努力下1938年末全新的LT-38坦克開始在捷克裝甲部隊中正式服役。然而在德軍的鐵騎前捷克人的抵抗顯得十分乏力,次年3月,捷克全境被吞併,新型坦克也成了納粹德國的戰利品並被改名為Pz.38(t)在德軍裝甲部隊中繼續使用。

Pz.38(t)輕型坦克在二戰前期的實戰中表現出了十分優秀的性能,在德軍標誌性的「閃電戰」中,這種坦克憑藉其超強機動能力每天可推進百裡左右,幫助德軍裝甲部隊衝擊敵軍陣地,並在防線處於撕裂狀態時迅速對慌亂的士兵進行分割包圍。然而在二戰中期面對盟軍的重型坦克時,38T坦克表現出了明顯的無力感,德軍只能將這款坦克放在倉庫裡積灰。不過設計人員發現,38T坦克的底盤還有很高利用價值,在此基礎上德軍推出了多種坦克殲擊車、自行火炮繼續在軍隊中服役。我們今天的主角「追獵者」戰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它也是二戰末期德軍使用最廣泛的坦克殲擊車之一。

一、盟軍空襲陰影下的三號突擊炮替代者

相比於二戰前期就加入戰鬥的「黃鼠狼」坦克殲擊車、「蟋蟀」自行火炮,1944年才正式誕生的「追獵者」算是後輩。實際上,如果不是英國皇家空軍的一次精準空襲的話,這種戰車可能根本不會出現——1943年開始,盟軍對德國本土的空襲愈發頻繁,皇家空軍也在這年秋天對德國展開了新一輪的空襲行動,並成功炸毀了位於柏林的埃爾凱特公司製造廠。這對承受著巨大壓力的德軍前線來說可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這裡是著名的三號突擊炮的主要產地,這種自走炮是當時德軍裝甲部隊最重要的反坦克武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軍方高層一邊要求當時已經被吞併的捷克BMM公司(原Skoda兵工廠)想辦法繼續生產三號突擊炮,一邊快馬加鞭進行四號突擊炮的研發。

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BMM公司並不具備生產三號突擊炮的必要條件,不過設計人員還是向德軍提議可以運用38T坦克的底盤研製一種新型的坦克殲擊車來暫時彌補三號突擊炮的空缺,軍方高層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批准了這一方案。1944年春,首批三輛新型戰車的原型車成功從BMM公司的製造廠中駛出,隨後被命名為「38T式坦克殲擊車」(我們所說的「追獵者」是二戰後才出現的名稱,古德裡安在寫給希特勒的一份報告中習慣性地使用了士兵對這款戰車的稱呼「追獵者」,這一稱呼也就延續至今);同年4月,這種坦克殲擊車正式取代了當時在德軍中服役的同樣使用38T坦克底盤的「黃鼠狼」戰車進入量產階段。

1944年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宴會上,BMM公司第一次向他展示了這種新型戰車,希特勒對其表現出的出色性能感到十分滿意,並要求國內各大有條件的製造廠都開始生產這種戰車,最好能在短時間內達到1000輛/月的產量。「追獵者」在正式投入部隊服役後被主要分配至步兵師下屬的殲擊車營,主要任務就是在戰場上對抗敵方的裝甲部隊,給己方步兵提供支援與保護,而它在實戰中也確實表現出了一定的機動反裝甲能力。不過1944年之後的納粹德國顯然已經出現了全線崩潰的趨勢,再加上盟軍轟炸機對德國本土製造廠的空襲,直到戰爭結束「追獵者」戰車也僅生產2800餘輛,遠沒有達到計劃的目標。

二、「追獵者」的主體設計

單從外形上來講,「追獵者」就十分特殊,其一體化的車身、兩側採用的傾斜裝甲、突出的炮盾以及偏向右側的主炮軸線讓人看一眼就很難忘記,在戰場上的辨識度極高。這種坦克殲擊戰車總重13噸左右,在二戰時期德軍所有戰車中屬於很輕的類型,同時也是納粹德國的最後一款殲擊戰車;在實戰之中,「追獵者」由於其較小的體形很難被對手擊中,這為其帶來了較高的存活率,而較小的輪廓也可以讓它在執行伏擊任務時更難被盟軍發現,提供任務成功率;除此之外,38T坦克底盤的生產相當成熟,這意味著該型戰車能夠大量供給前線,對缺少了三號突擊炮的德軍來說意義十分重大,「追獵者」也因此成為了二戰晚期德國裝甲部隊中出場率最高的一種戰車。

在裝甲防護方面,BMM公司的設計人員採用了傾斜裝甲,這種裝甲布局可以為戰車的防護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實際上自從蘇聯T-34坦克加入戰場之後,納粹德國的所有新型坦克都採用了這樣的裝甲,對服役較早的坦克也進行了裝甲方面的加強,捷克設計師自然也要趕上這一「潮流」,為「偷獵者」量身打造了傾斜60度、厚度達60mm的傾斜裝甲,車身側後方的裝甲厚度也達到了20mm。客觀來講,這樣的護甲強度對於一款13噸的輕型戰車來說已經十分強力了,不過這也意味著要付出相應的代價:「追獵者」坦克殲擊車使用的是較為基礎的160馬力汽油引擎,如此厚重的裝甲導致其機動性有所降低,量產版最高時速僅為42km/h,作戰範圍也只有177km,不過也足夠使用。

與此同時,「追獵者」在設計方面的缺陷也不少。這種戰車主炮的視界過於狹小,想要對戰場上快速移動的敵方目標進行精準打擊需要不停挪動車身;在內部布局方面也有點欠考慮,這款戰車的75mm PaK-39-L/48主炮需要從右側裝彈,然而其在車體上的安裝位置同樣在車體最右端,這給裝彈手帶來了不便,戰場上的攻擊效率也大打折扣;除了這些之外,「追獵者」還存在車內空間過於擁擠的問題——為了追求裝甲厚度而犧牲了一部分內部空間,在車組人數上也沒有進行縮減,車長的座位被壓縮到戰車的最後方,他前面就是一片沒有安裝觀測塔的車頂,在戰車需要翻越障礙物車身微微抬起時,車長的視線就會被完全阻擋,有相當一部分在戰場上損失的「追獵者」都是因為類似的原因。

三、武器系統及發展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的主武器是PaK-39坦克炮,副武器則是1挺1200發備彈量的7.92mmMG-34通用機槍。PaK-39炮自1942年1月誕生以來,一直憑藉其強大的威力被德軍廣泛運用在各類坦克殲擊車之上,該型火炮採用了電子打火發射的方式,並安裝有半自動上膛系統;其炮口制動器的安裝十分靈活,可以根據安裝的對象隨時進行拆卸(在「追獵者」上搭載時就會選擇拆掉制動器)。這款火炮的炮口初速可達750m/s,炮管壽命最高7000發,實戰證明該型火炮有能力在千米之外擊毀絕大多數的盟軍坦克,德軍四號坦克的後期版本為了與蘇聯裝甲部隊的重型坦克相抗衡也將主炮更換為了PaK-39。

除了這些搭載常規武器的「追獵者」之外,設計人員還按照希特勒的意思製造出了多種衍生版本。1944年底,眼看著德軍的頹勢有些無法逆轉的傾向,希特勒「腦洞大開」,要求一批「追獵者」將主炮更換為一種裝置在金屬保護管中的火焰噴射器,然而這種噴射器的技術在當時還不是很成熟,十分容易損壞,德軍共裝備了約50輛這種所謂的「38式」火焰放射坦克,並將其部署在西線戰場對抗盟軍;除此之外,德軍還裝備了30餘輛安裝了150mm SLG-33/2榴彈炮的「追獵者」、超過100輛專門用於修理戰場上遭到破壞的友軍裝甲車輛的救濟型車輛「38T Hetzer」以及一種裝備了對空火炮的防空型戰車,不過這些版本直到戰爭結束也沒能投入量產。

儘管1944年之後累計有2000餘輛「追獵者」戰車及其衍生型被裝備在德軍裝甲部隊中並投入一線戰場,但是作為一種投入戰場較晚輕型坦克殲擊車,僅憑這一種武器是無法阻止盟軍湧向德國本土的鋼鐵洪流的。對這款戰車來說比較幸運的一點是,在戰爭結束前夕,宣稱永久中立的瑞士就在對38T坦克的底盤進行研究;在戰爭結束之後,瑞典軍方從捷克進口了一批「追獵者」戰車並服役至上世紀七十年代,讓這款戰車獲得了第二春。

總體來說,這款戰車的綜合表現是合格的,其低矮的外形與德軍進行防禦戰時的戰術十分契合,通過伏擊給盟軍造成了一定損失,雖然後期在巨大的實力差距下該型戰車根本無力掩護己方步兵,自己也往往因為蘇軍強大的火力而化為路邊的燃燒的殘骸,但這些都是德軍全線崩盤帶來的結構,並不是某一種武器就可以改變的。不過僅從設計層面來看的話,「追獵者」在性能上不乏亮點,單輛造價也只有5.4w帝國馬克,這樣的高性價比對後世坦克製造行業產生了積極影響,為那些經濟狀況並不良好的國家提供了一種新的裝甲武器設計思路。

相關焦點

  • 二戰日軍戰車集群和德軍裝甲集群的區別
    日軍的戰車集群從名字上看似和德軍的裝甲集群相一致,實際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作戰編制,簡單來說,日軍的戰車集群更像是德軍的裝甲戰鬥群,規模相當於一個坦克旅團(坦克旅),坦克數量在100-200輛之間。
  • 「混血獵手」列傳:二戰德軍「黃鼠狼」3坦克殲擊車技戰史(上)
    二戰德軍中充滿了形形色色的履帶式反坦克車輛。長期以來有一種說法,認為敞篷、輕裝甲的履帶式反坦克車輛是自行反坦克炮(即德語panzerjger,直譯為戰車獵手),而防護較好、採用封閉式戰鬥室的履帶反坦克車輛則為坦克殲擊車(即德語jagdpanzer,直譯為驅逐戰車),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 坦克也玩變形金剛,德軍戰車裝備防空高炮,為何堪稱飛機的剋星?
    而要快速解決這個問題,利用德軍現有的坦克底盤,開發帶有防空功能的坦克是最快速的方案。這個時期,德軍已經擁有大量不同口徑和重量的半履帶式自動防空炮(Sd.Kfz.10 / 4,Sd.Kfz.6 / 2,Sd.Kfz.7 / 1等)。由於這些車輛的裝甲非常有限或沒有裝甲,因此很容易受到地面或空中戰機的掃射和轟炸。
  • 霸王行動龜速推進時,盟軍和德軍的裝甲力量大PK
    德軍已在諾曼第投入了49萬人,但在傷亡117000人後僅得到10708 人的補充,因此在7 月25 日德軍總數約為38 萬人。德軍曾派遣了1869 輛坦克、突擊炮和自行反坦克炮(包括了重新補充的部分)到諾曼第,但是此時已有450輛被除名(另外大約450 輛還在工廠車間裡)。德軍一度部署了1672門各類火炮,到7 月25 日時損失數目未知但是應當很可觀。
  • 威力大卻射得近,為追步兵裝雙腳:德軍38(t)「蟋蟀」自行步兵炮
    【軍事家二戰專欄】地面猛虎篇-稀有戰車列傳:德軍38(t)「蟋蟀」式自行步兵炮稀有戰車列傳:德軍38(t)「蟋蟀」式自行步兵炮簡史(上)一.伴隨火力的「呼喚」雖然坦克是「陸戰之王」,但無可否認的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
  • 二戰德軍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摩託化師的區別
    四號坦克一直都是德軍裝甲師中的主力,他們是彌補豹式和虎式坦克不足最好的裝備 隨著德軍裝甲部隊的成功,德軍的裝甲部隊建設也開始圍繞裝甲師展開
  • 稀有戰車列傳:德軍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技戰史(上)
    【軍事家二戰專欄】地面猛虎篇-稀有戰車列傳:德軍四號坦克殲擊車L/70稀有戰車列傳:德軍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技戰史(上)一.T-34/85坦克德軍自己在1943年夏開始裝備「黑豹」坦克,準備用它取代四號充當裝甲師的新一代主力戰車。
  • 裝甲鐵拳好搭檔——中國04式步兵戰車
    裝甲鐵拳好搭檔——中國04式步兵戰車 從二零零九年的國慶閱兵開始,作為九九,九六等主戰坦克中老搭檔,零四步兵戰車都會出場。它和坦克一樣採用履帶式底盤,因此很好的跟隨坦克機動,通過雷射炮等武器和搭載的步兵為坦克提供近距離火力支持。
  • 火力強勁可以點名,防護卻奇差:德軍靠蘇軍反坦克炮打穿蘇軍戰車
    【軍事家二戰專欄】地面猛虎篇-拼湊出來的獵手,黃鼠狼-3坦克殲擊車「混血獵手」列傳:二戰德軍「黃鼠狼」3坦克殲擊車技戰史(下)四.在1942年底長管四號和三號突擊炮大量出現以前,「黃鼠狼」是少有的可以在遠距離摧毀蘇軍重型坦克的戰車獵手。根據已有資料,可以確認接收過「黃鼠狼」3(Sd.Kfz.139)的部隊如下:備註:1.
  • 92式步戰車裝甲薄弱,重機槍就能射穿?因為它根本就不是步兵戰車
    25mm榴彈的威力且不提,92式戰車使用穿甲彈的威力較小,和同級25mm火炮比起來,92式的火力弱了一大截。美軍的大毒蛇25mm機炮,在一千米的距離上,能夠擊穿66mm厚的鋼板!而且其射速有幾個分級,在改動幾個零件的情況下,最高射速達到每分鐘500發。此外,92式並沒有附加反坦克飛彈,因此在面對重型裝甲目標時,毫無還手之力,只能任人宰割。
  • 圖說:法國洛林37L系列履帶式牽引車 為何被稱為步兵戰車的始祖?
    洛林(Lorraine)37L是法國1937年開始為裝甲部隊研發的履帶式牽引車。 洛林38L VBCP是洛林37L的改進型,VBCP是「裝甲機動步兵車輛(Voiture Blindee de Chasseurs Portes)」的縮寫。
  • 二戰德國的E系列戰車計劃,小到牽引車,大到140噸的移動要塞
    而面對蘇聯坦克如下餃子一般的生產速度,德國坦克所追求的質量變得毫無意義,就拿虎式坦克為例,雖然性能優秀,但德軍如果真的把重心放在這輛坦克上的話,那柏林應該提前就會被攻陷了。因此德國的坦克工程師才向現實妥協,進而研發出了豹式、虎王等一類的坦克。但問題並沒有被完全解決,這些德國後期的坦克設計和製造個各有千秋,所有依舊面臨維修困難的處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E系列戰車的計劃得到了重視。
  • 德軍裝甲擲彈兵的「碉堡剋星」:Sdkfz 251/16型半履帶噴火裝甲車
    德軍是最早使用火焰噴射器的軍隊,在火焰噴射器的研發上一直處於前列,德軍也最早認識到帶有一定裝甲防護和機動能力的新型火焰噴射武器的重要性,二戰初期德軍先後將一號和二號坦克改裝為噴火坦克,後期又利用三號坦克和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改裝為噴火戰車,其中前者用於城市攻堅戰中的近距離火力支援任務,後者則用於野戰中的攻堅和火力壓製作戰,是德軍裝甲擲彈兵部隊的重要火力支援武器之一。
  • 別克與戰車,M18地獄貓戰車與別克的故事
    不解之緣二戰期間,別克也為坦克生產了扭矩轉換器,不僅如此,在1941年初,美國驅逐戰車部隊指揮官安德魯中校覺得驅逐戰車應該比傳統意義上的戰車速度更快以及更強勁的火力,認為現役的m10戰車,太過笨重,無法在戰場上發揮驅逐戰車的優勢。
  • 日本裝甲力量急先鋒,幾乎走遍了亞洲的97式中戰車是如何誕生的?
    由於此時正值日本國曆2597年,因此新式坦克應該被命名為97式中型戰車。 二、三菱公司的97式Chi-Ha坦克 三菱公司在接到招標信件以後判定, 新式坦克應該更加的堅固,同時要滿足便於生產的需求,並且坦克的零件要儘可能的和日軍的輕型坦克和中型坦克通用。
  • 二戰日本最後量產的中型坦克三式中戰車,為何沒能發揮任何作用?
    儘管已經擴大了炮塔環的直徑,小身板的九七式還是難以承受九十式火炮的尺寸和過長的後坐行程,設計人員只好將炮管截短,從38倍徑變成了32倍徑,火炮的制退機裸露在炮塔前方,總算基本解決了火炮的安裝問題。性能一般的三式中戰車對於三式中戰車的性能,在二戰中僅相當於德軍後期型三號坦克,無論從作戰能力和可靠性來說都不算強。
  • 德軍虎式、豹式讓人羨慕,盟軍一到手就罵娘,這是咋回事兒呢?
    如果要說到二戰時期的裝甲戰車,相信很多人一定都會想到德國,尤其是德國的虎式、豹式坦克,基本上這兩種坦克以出現在戰場上,那就代表著無往而不利,要知道虎式坦克在整個二戰期間,產量也只有1500多輛,但是基本上在戰場上,每一輛虎式坦克都能發揮出超越他的價值,而駕駛過虎式坦克的德軍戰士,也基本上都成為了英雄
  • 狡猾獵手,兇悍炮,為了大戰使勁造:憶德軍四號坦克殲擊車L70
    【軍事家二戰專欄】地面猛虎篇-稀有戰車列傳:德軍四號坦克殲擊車L/70 稀有戰車列傳:德軍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技戰史(下) 四.
  • 狡猾獵手,兇悍炮,為了大戰使勁造:憶德軍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
    【軍事家二戰專欄】地面猛虎篇-稀有戰車列傳:德軍四號坦克殲擊車L/70稀有戰車列傳:德軍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技戰史(下)四.戰場上被摧毀的四號坦克殲擊車一個裝備L/70(A)坦克殲擊車的裝甲連下屬3個裝甲排,每排5輛戰車。連部另有兩輛戰車,全連總計擁有17輛L/70(A)。因為坦克數量不足,1944年11月德軍搞了一種縮編版的裝甲連:下屬3個排,每排4輛戰車,連部2輛,總計14輛。
  • 日本陸軍的中型坦克發展之路,從九七式中戰車到一式中戰車
    在這臺強勁的發動機的帶動下,這臺戰鬥全重15噸的坦克可以跑出每小時38公裡的時速。這一點上,重量更輕的二號樣車雖然也能達到這個速度,卻未免要在其它方面差了一截。而且當時日軍配備的「八九式乙型」中戰車和「九七式」中戰車,在與蘇軍的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6中型坦克的交鋒裡並沒有佔據優勢,在500米距離上,雙方都是處在互相擊毀的狀態,就算是「九七式」中戰車也不例外。而如果遭遇了蘇軍的45毫米反坦克炮的話,那麼在一千米距離內,「九七式」中戰車也會被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