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行動龜速推進時,盟軍和德軍的裝甲力量大PK

2020-12-24 戰爭事典

著:C. J. 迪克

譯:郭偉猛

當美軍在1944年7月19日攻克聖洛時,他們距離D日後第19 天就應拿下的目標格朗維爾還有超過30 公裡。龜速的推進和躥升的傷亡數字造成的不良後果之一就是,盟軍高層內部開始互相抱怨爭吵。雖然沒人認同蒙哥馬利的作戰理念,但是到1944年7月25日時蒙哥馬利的確為扭轉戰局創造了條件,在霸王行動推進階段開展決定性作戰已有可能。

7月25日雙方力量對比

隨著7月25日美國第5裝甲師上岸,盟軍已經在諾曼第地區集結了33個師的兵力—美軍18個,英加軍15個。對陣盟軍的是德軍的24個師和其他一些部隊(不包括仍然駐守在海岸固定防禦工事中的部隊)。某些學者因此認為雙方力量對比是1.4∶1,盟軍實際上並未佔有數量上的優勢。但這忽略了兩個重要因素:大多數德軍師的規模實質上比盟軍(特別是英軍)的要小;多數德軍師的損失未得到補充,實力進一步下降。同時盟軍在軍和集團軍一級還握有比德軍更強大的實力。英軍8個獨立裝甲旅擁有比英軍裝甲師多一倍的坦克,而且英軍1/3的炮兵屬於更高層級的集團軍群皇家炮兵;半數的美軍野戰炮兵、坦克和坦克殲擊車是非師屬編制。相反,德軍只有少於9%的裝甲部隊,11%的炮兵(例如野戰炮和榴彈炮),23%的人員(其中僅有16%從事勤務和輔助任務)在德國陸軍總司令部手中。這不是說德軍的戰鬥和勤務人員比例更低但戰鬥力更高,而是德軍步兵將深切感受到己方在炮火和後勤支援上的劣勢。

總計在7月25日,盟軍已經在諾曼第地區部署了1452000名士兵—821000名美軍和640000名英加軍;6757輛坦克和坦克殲擊車—美軍3371輛,英加軍3386輛(不包括損失後重新補充的2100輛);各類火炮3240門—美軍1720門,英加軍1520門。德軍已在諾曼第投入了49萬人,但在傷亡117000人後僅得到10708 人的補充,因此在7 月25 日德軍總數約為38 萬人。德軍曾派遣了1869 輛坦克、突擊炮和自行反坦克炮(包括了重新補充的部分)到諾曼第,但是此時已有450輛被除名(另外大約450 輛還在工廠車間裡)。德軍一度部署了1672門各類火炮,到7 月25 日時損失數目未知但是應當很可觀。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在諾曼第前線損失巨大,德軍依然沒有增派足夠的部隊。德軍在諾曼第只有24 個師和一些其他部隊而且需要休整,但是在塞納河和阿姆斯特丹之間,18個師還在等待反擊盟軍從海峽另一邊發起的第二次登陸,法國其他地方還有11 個德軍師(德軍認為盟軍很快將在法國南部登陸)。德軍部署嚴重失當,在西線戰場唯一有戰鬥發生的地方諾曼第,盟軍對德軍擁有3.8倍的兵力,4.7 倍的裝甲部隊和大約3 倍的火炮優勢。最後一個容易被忽視的數據,是德軍極度匱乏的彈藥補給。舉個例子, 美軍火炮一天發射的彈藥數量是德軍的4 倍。

力量對比固然重要,但是這不能反映雙方實力對比的全貌。質量因素同樣十分重要。

裝甲力量大PK

各類型號的謝爾曼坦克,佔了盟軍部署在諾曼第的中型坦克的2/3。英國的克倫威爾坦克佔了另外20%,兩者都缺乏裝甲防護。德軍絕大多數的75毫米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可以在1500米處,從任意角度擊穿兩者,而黑豹的長身管75毫米和虎式的88毫米坦克炮則能在更遠的距離上將兩者擊穿(雖然坦克之間很少在1000米外交戰)。更令人不安的是,謝爾曼坦克在被擊穿後極易著火(根據作戰分析,佔到了73%的戰例)。謝爾曼和克倫威爾坦克還同樣火力不足,起碼在對陣敵軍坦克時是這樣。兩者都裝備了75毫米中速坦克炮,可以在1000 米外擊穿德軍多數裝甲戰車防護最好的部位,但是只能在500 米或者更近的距離才能有效對付黑豹坦克。至於虎式坦克,如果它們能有機會靠近的話, 則要在極近距離才能將其擊穿。盟軍手中唯一堪用的坦克炮是英國「螢火蟲」坦克裝備的17 磅炮,它可以在1000 米處幹掉德國最好的坦克。當然謝爾曼坦克還是有優點的,它的作戰行程遠,達到200 公裡(125 英裡);機動性不錯;還有優良的高爆彈;而且,最重要的是謝爾曼坦克可靠性好,能夠保證很高出勤率。

(上圖)一輛美軍的「謝爾曼」坦克正向前推進

英軍大多數獨立坦克旅裝備的是謝爾曼坦克,但是有3 個旅裝備了邱吉爾步兵坦克。邱吉爾步兵坦克配備的是與克倫威爾坦克一樣的75 毫米中速坦克炮,但是裝甲厚重能夠支援步兵逼近敵軍的防禦陣地。邱吉爾坦克能夠承受德軍標準75 毫米坦克炮在500 米外的攻擊,但是黑豹坦克和虎式坦克(以及88 毫米反坦克炮) 在1500 米處就能將其擊毀。邱吉爾坦克的越野能力較強,但是由於功能定位的原因速度較慢。

盟軍最後一種裝甲戰車大類是坦克殲擊車。這種戰車是美軍教條缺陷的產物。坦克殲擊車被設定為集中使用,作為機動預備隊用於擊退敵軍裝甲力量的集中進攻。根據設想,敵軍坦克將被此類自行反坦克炮阻滯並摧毀,所以M-10 和M-18 坦克殲擊車的機動性很好,但裝甲比使用同種底盤的謝爾曼坦克還薄弱,不過又擁有更強的反坦克炮(分別是3 英寸和76 毫米反坦克炮)。雖然這類坦克殲擊車可以在1500 米處擊穿多數德軍的裝甲車輛,但是只有在700 米的距離才能擊穿黑豹坦克,對付虎式坦克則要到500 米。英軍開始為他們的坦克殲擊車換裝17 磅炮, 不過只有100 輛左右參加了諾曼第的戰鬥。

因此很明顯,德軍裝備黑豹和虎式坦克的單位在戰鬥中佔有優勢,當然是他們能順利抵達戰場的話。虎式坦克的作戰行程只有黑豹坦克或者盟軍坦克的一半,而且虎式和黑豹坦克的機械可靠性差,尤其是虎式,相當部分時間是在修配所裡接受維護。另外只有650 輛黑豹坦克和138 輛虎式坦克參加了諾曼第的戰鬥(另有25 輛使用黑豹坦克底盤的自行反坦克炮)。而德軍在諾曼第一度部署的2248 輛(包括補充的部分)裝甲戰鬥車輛中,絕大多數是馬克四型坦克(900 輛),性能與謝爾曼坦克相仿;三號突擊炮有550 輛,弱於謝爾曼坦克;另外各種數目較少的突擊炮或者自行反坦克炮(多數不如謝爾曼坦克)加一起有200 輛。

總的算來, 盟軍投入了6300 輛坦克和坦克殲擊車(不含2300 輛輕型坦克和所有的補充坦克):美軍擁有2600輛謝爾曼坦克,英加軍擁有1820輛謝爾曼坦克(其中420輛是螢火蟲式)、570輛邱吉爾坦克、340輛克倫威爾坦克;美軍擁有756輛M-10而大英國協軍有200輛左右(其中100輛以上配備的是17磅炮)。這等於說,德軍1/3的裝甲戰車優於盟軍,另外1/3則不如。或者換個說法,德軍在火力和裝甲上佔優的裝甲戰鬥車輛,數量只是盟軍裝甲戰鬥車輛總數的1/8。

當然,由於多數時候盟軍是進攻的一方,除了裝甲部隊他們還要提防德軍的反坦克炮。多數(而非全部)德軍步兵師擁有12到24門75毫米或者88毫米反坦克炮,一些步兵師的炮兵團還有8到12門88毫米高射炮和(或者)88毫米反坦克炮。眾多步兵師還配備最多36具「坦克殺手」(單兵88毫米反坦克火箭發射器),德軍步兵還有數量充足的「鐵拳」(一種一次性的反坦克榴彈發射器)。此外,德國陸軍總司令部直屬的5個反坦克營還有另外138門75毫米或者88毫米反坦克炮。不過很明顯,牽引式反坦克炮面對炮擊或者坦克高爆彈攻擊時十分脆弱,因此作為坦克殺手的效率比不上裝甲部隊。根據公認的不完整且可能不可靠的證據,似乎在諾曼第只有25%到30%的盟軍坦克是被德軍反坦克炮擊毀,另外同樣數目的坦克毀於近距離攻擊(據推測主要是被「坦克殺手」和「鐵拳」擊毀),剩下的屬於裝甲戰鬥車輛的戰果。盟軍裝甲部隊,尤其是裝備有17磅炮並為6磅(57毫米)反坦克炮配發了脫殼穿甲彈的英軍,至少擁有了與德軍同等的反裝甲能力。

多數英國資料會強調一個事實,即在諾曼第的英軍戰區,德軍部署了第3高炮軍的主力部隊,擁有108至116門88毫米高射炮。但是似乎這些高射炮只有在極個別情況下才會用於反坦克作戰(雖然由於德國陸軍總司令部缺少火炮,它們有時也會被當作普通火炮使用)。事實上,88毫米高射炮笨重又難以轉移,高大的輪廓又增添了構築隱蔽工事的難度,而且面對炮兵和坦克高爆彈攻擊時十分脆弱。另外由於高射炮兵缺乏反坦克作戰的訓練,因此理智的做法是將其部署在後方。將8門88毫米高射炮編入「高射炮戰鬥群」(反坦克戰鬥群)的簡單嘗試很難算作成功。更重要的是,德軍要將所有可用的防空部隊用於對付盟軍無處不在的轟炸機和戰鬥轟炸機。第3高炮軍上報的坦克擊殺戰果只有92個,其中12個還是用「鐵拳」取得的(德國陸軍和黨衛軍總計擊毀了3663輛坦克)。

(上圖)重型虎式坦克

英軍裝甲戰車中,有第79裝甲師的「滑稽坦克」。謝爾曼「蟹」式坦克可以迅速在雷區開闢道路且乘員擁有裝甲保護,取代了緩慢而又危險的手工排雷作業。安裝了噴火器並保留主武器的邱吉爾「鱷魚」式坦克,極大減少和加快了步兵掃蕩房屋與樹籬的戰鬥;往往這種坦克一出現在戰場敵軍就放棄了抵抗。邱吉爾AVRE(工程坦克)可以攜帶柴捆或者一具短跨橋用于越壕,其裝備的爆破炮能發射大裝藥炮彈,對付房屋、混凝土工事和其他經過加固的陣地時十分有效。這些特種戰車在聯合作戰中發揮的作用,已經不能用它們的數量來衡量。英加部隊應該感謝蒙哥馬利的遠見,支持他們研發和生產特種坦克,同樣的,美軍不知會不會原諒布萊德利當初拒絕使用這類坦克。

在了解了雙方裝甲力量總體持平並且某些方面德軍還有質量優勢後,需要注意在7 月底局部戰線的力量對比已嚴重不平衡。蒙哥馬利的作戰構想取得了成功, 美軍在達成突破前夕,第1 集團軍當面的德軍只有200 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不含在修配所的戰車)。而第2 集團軍以及新成立的加拿大第1 集團軍則直面7 個德軍裝甲師和3 個重坦克(虎式)營,總計超過600 輛可用的裝甲戰鬥車輛。為了將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牽制住,英國和加拿大部隊做出了巨大犧牲,為美軍「眼鏡蛇」行動的成功創造了條件。

本文自《從勝利到僵局:1944年夏季西線的決定性與非決定性戰役》

相關焦點

  • 從「霸王行動」到「法萊斯口袋」:二戰時期德軍解圍行動始末分析
    1944年6月6日,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在法國西北地區諾曼第開始,種種跡象表明,這次登陸行動實際上是盟軍的一次豪賭。「霸王」行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盟軍在戰略決策和戰略意圖上的完勝,不僅如此,盟軍在心理戰上也成功誤導了希特勒和陸總的判斷。
  • 幾乎賠光了盟軍空降力量的戰役:數萬名盟軍傘兵竟然被德軍當鳥打
    1944年,盟軍於9月向德軍發起了一次大作戰:由史上規模最大的空降部隊奇襲,配合地面裝甲部隊快速移動的協同作戰,奪取荷蘭境內主要河川上仍由德軍控制的一系列橋梁;而戰略目標則是在奪得這些橋梁的控制權後,讓盟軍得以跨越萊茵河這個德國邊境上最後的天然屏障,本來是希望趁德軍尚未站穩之際,能以最快速度結束二戰的進程。
  • 隆美爾曾提出一個遏制盟軍諾曼第登陸的方案,為何德軍不實施
    說起來,在盟軍發起行動之前,德軍元帥隆美爾曾建議將德軍的坦克裝甲群安置在靠近灘頭的位置。這樣當盟軍部隊發起搶灘登陸時,灘頭附近的德軍裝甲就能在第一時間展開阻擊。不過,隆美爾的建議最終被否決,而德軍也在搶灘登陸戰中遭遇了失敗。
  • 性價比極高的裝甲獵手,德軍38式驅逐戰車
    Pz.38(t)輕型坦克在二戰前期的實戰中表現出了十分優秀的性能,在德軍標誌性的「閃電戰」中,這種坦克憑藉其超強機動能力每天可推進百裡左右,幫助德軍裝甲部隊衝擊敵軍陣地,並在防線處於撕裂狀態時迅速對慌亂的士兵進行分割包圍。然而在二戰中期面對盟軍的重型坦克時,38T坦克表現出了明顯的無力感,德軍只能將這款坦克放在倉庫裡積灰。
  • 二戰霸王行動,巴頓和蒙哥馬利為何要唱雙簧?一將能抵百萬兵
    首先,用他倆作誘餌並非突發奇想,前兩次登陸失敗有前車之鑑史達林希望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的要求提得很早,當德軍1941年秋冬進攻莫斯科時,史達林就向邱吉爾提出了建議。但當時英軍所處的戰場環境,並不允許邱吉爾能騰出手來搞出大動靜,可他又不能對東線的戰況熟視無睹。
  • 盟軍佔據優勢,卻在市場花園行動中慘敗,這裡面有著怎樣的秘密?
    上文已經提到過盟軍策劃這場戰役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在蘇聯之前解放柏林,而且這次行動的基礎作戰思想就是定於德軍已經去了繼續反擊的能力,德國的防線已經不堪一擊。盟軍希望在這樣的理想情況之下運用傘兵和強大的裝甲部隊對德軍防線進行快速突破,但是這樣的作戰規劃基礎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 德軍獵虎坦克殲擊車:甲厚炮利,比虎式更令盟軍懼怕的鋼鐵怪物
    二戰末期歐洲東西兩線戰場上都出現了一款德軍最新式武器裝備,它體型碩大無比,作戰能力甚至遠遠超過已經令盟軍感到非常恐懼的德軍虎式坦克,它能在敵人火炮射程外輕鬆擊毀盟軍任何裝甲車輛,成為了盟軍又一個新的噩夢,它就是德軍在二戰末期最新研製成功並裝備的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
  • 二戰德軍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摩託化師的區別
    德軍是最早開始組建裝甲部隊的,在1939年戰爭全面爆發之前,德軍已經組建了10個裝甲師,其中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還有4個摩託化師。當時負責裝甲部隊組建的是古德裡安,他遵循閃電戰的理論組建裝甲部隊,突出裝甲部隊的機動力量和火力,但是當時還沒有經過大戰的檢驗,所以德軍的裝甲師和配合作戰的摩託化步兵師究竟能夠發揮出什麼的力量,誰心裡都沒有底。
  • 諾曼第登陸,盟軍集結288萬大軍對陣德軍,最後傷亡是多少?
    諾曼第登陸通常被稱為「D-Day」,這也是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作戰,是霸王行動的一部分。整個戰役從1944年6月6日開始,1944年8月25日結束。同盟國召集的近三百萬大軍中,囊括了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自由法國、自由波蘭、自由比利時、自由荷蘭、自由挪威、自由捷克斯洛伐克、希臘王國和丹麥的士兵。
  • 桌面戰爭:成都玩家重現「遙遠的橋」,英國禁衛裝甲師對決綠魔
    ,在這場作戰中盟軍試圖憑藉大規模的空降奇襲配合地面裝甲部隊的快速突破來擊潰德軍,以奪取在荷蘭境內跨越萊茵河、瓦爾河等河流的橋梁。一旦成功奪取這些橋梁,盟軍就可以從荷蘭長驅直入,最終達到迅速結束歐洲戰事的目的。在「市場花園」行動之前盟軍就因為在諾曼第的勝利而充滿了樂觀的情緒,甚至提出要在1944年聖誕節以前結束戰爭。不過「市場花園行動」卻給了盟軍現實的一擊,早在盟軍實施空降之前,德國就在空降的預定區域部署有2個裝甲師和不少空降兵,而盟軍由於情報不足而完全不知道這一情況,導致盟軍的空降兵一落地就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
  • 二戰德軍裝甲教導師,戰鬥力如何?結局又如何?
    在44年2月3日,李爾師中了頭彩,他們的第316裝甲連被改編成了"虎王"(TIGER II)坦克連,裝備14輛虎王坦克。 在匈牙利經過了短期的戰鬥之後,李爾師被運到了沙特爾一帶以防備盟軍可能在巴黎發動的空降行動。44年6月,該師被編入黨衛軍第1裝甲軍,受SS中將約瑟夫.迪特裡希的指揮。
  • 被稱為大勝的諾曼第登陸戰,盟軍卻死傷十幾萬,德軍防禦有多強?
    導語:被稱為大勝的諾曼第登陸戰,盟軍卻死傷十幾萬,德軍防禦有多強?諾曼第登陸堪稱一部好萊塢大片,美國的巴頓將軍被部署在巴萊--海峽的最狹窄的地方,巴頓將軍天天操練演習迷惑敵人,還使用了很多假坦克,德國一直以為登陸地點在巴萊所以調去重兵;又找了和英國蒙哥馬利一樣的人化妝後到處去視察演講迷惑敵人,德國以為最近不會有大規模登陸。據說選在6月6日登陸因為隆美爾老婆生日,這個大情種每年都回去給老婆過生日。
  • 德軍虎式、豹式讓人羨慕,盟軍一到手就罵娘,這是咋回事兒呢?
    而且不光是虎式、豹式,德軍在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的時候,虎式、豹式坦克還在襁褓中,僅憑藉前線的三號、四號坦克,德軍就已經完成了閃擊戰的目的,如果不是因為吃了蘇聯重型坦克的虧,也就沒有後來德國的重型坦克的巔峰,相較於當時盟軍所裝備的主要裝甲力量,德軍坦克無論是機動力、防護力,還是火力上,都要遠遠超越。
  • 曾經戰無不勝的二戰德軍裝甲部隊,為何最後屢屢戰敗?輸在了哪?
    除了數量和補給方面,德軍裝甲部隊到底輸在哪了呀!」 至於第二個問題:除了數量和補給方面,德軍裝甲部隊到底輸在哪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倒是值得討論。您能提出這個問題,那一定是一位資深軍迷了!至少您知道二戰時期從坦克數量上講,德軍遠遠少於蘇軍。同時,您也一定知道二戰德軍坦克屢屢缺油而戰敗。
  • 盟軍已攻入義大利,為何還要在法國諾曼第登陸?
    1944年6月,代號為「霸王行動」的諾曼第登陸拉開帷幕,在此後兩個月的時間裡先後約三百萬的盟軍士兵通過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諾曼第,自此除了東線的蘇德戰場之外,德軍還面臨來自西線英美聯軍的龐大壓力。不過早在1943年,盟軍已經從南線攻入歐洲大陸,義大利甚至因此而投降,墨索裡尼已經被義大利人囚禁。如果英美軍隊從義大利方向再接再厲攻入德國本土的話,是否就不用大費周折開闢諾曼第戰場?
  • 回顧安齊奧戰役:美英盟軍血戰灘頭艦炮建功(圖)
    22日2時,首批登陸部隊上岸,幾乎未遇抵抗,駐紮此地的德軍工兵營大部被俘。  8時,盟軍先頭部隊佔領安齊奧鎮。之後,美第3師到達墨索裡尼運河,英第1師到達莫萊塔河河口。至22時,盟軍3.6萬人和3000輛車輛全部上岸,並在海灘建立起長15公裡的環形陣地。第6軍軍長盧卡斯下令加強防禦和鞏固灘頭。  盟軍逗留海灘讓德軍獲得了反擊的機會。
  • 二戰諾曼第登陸行動,隆美爾為何將3個裝甲師分散部署?力不從心
    早在1941年莫斯科戰役打響以後,史達林就向邱吉爾提出了盟軍登陸歐洲開闢西線第二戰場的問題,但是這個過程進展很慢,雖然在1942年和1943年盟軍兩度進行了第艾普和西西里登陸,卻對減少蘇德戰場壓力並沒起什麼作用,直到1944年6月份蘇軍已經進行到全線大反攻第五次戰役了,盟軍才開始在諾曼第登陸,說明英美盟軍為這個行動籌劃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登戰役美軍101空降師是怎樣在德軍圍攻下守住了巴斯託涅的?
    此後,101空降師先後參加了諾曼第登陸戰役和「市場-花園」行動中的空降作戰,儘管表現不俗,但風頭卻始終被美軍空降部隊的老大哥第82空降師壓著。而著名的《兄弟連》就是取自於101師一支普通的連隊——506傘兵團2營E連的故事。1944年12月,德軍在西線集中了所有後備力量,孤注一擲發動了最後一次攻勢——阿登反擊戰,盟軍猝不及防,多出防線被突破,形勢岌岌可危。
  • 二戰期間,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德軍去哪了?
    諾曼第登陸是二戰時期盟軍發起的一場大規模登陸作戰。將近300萬盟軍士兵通過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諾曼第,從而拉開了盟軍在西線戰場上的大反攻序幕。諾曼第登陸的過程非常順利,盟軍在登陸過程中發生的戰鬥與預期中大體一致,盟軍也確實做到了在90天(D+90)內抵達塞納河。那麼問題來了,諾曼第登陸時,德軍去哪了?有人認為,諾曼第登陸時德軍已是強弩之末,所以無力抵抗300萬盟軍的攻勢。這種說法雖然聽上去頗有道理,但卻不符合客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