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之一,絕大部分主要國家都參與了這場慘烈的戰爭。在戰爭初期,以德國,義大利,日本為首的軸心國就取得了戰略上的優勢。但是隨著美國的參戰以及蘇聯的反攻,軸心國的敗局就已經無法避免了。同時在東線場慘敗的德軍也面臨著盟軍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危險,德國已經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境。
盟軍在諾曼第登陸以後,德國的失敗已經是無法挽回的了。有很多樂觀的盟軍高層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將會在44年的聖誕節開始之前就結束,而英國人出於戰後戰略規劃的目的,希望可以在蘇聯之前解放柏林。在這樣的作戰指導思想之下,市場花園行動也由此誕生了。
但是市場花園行動卻是盟軍在歐洲戰場上最大的失敗之一,成千上萬的盟軍精銳傘兵戰死沙場,甚至導致本來就已經佔據了全面戰略優勢的盟軍部隊被迫陷入了短時間的防禦,失去了一定意義上的戰略主動權,也給納粹德國帶來了一絲喘息的時間。那麼盟軍部隊在市場花園行動開始之前是佔據絕對優勢的,那麼為什麼佔據優勢的盟軍卻還是失敗了呢?本文就從盟軍統帥的戰略規劃,以及德軍當時所擁有的實力來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
這場戰役本身就蘊含著深層的政治含義,所以盟軍高層對於這場戰役的規劃就有著很大的不足之處,盟軍高層制定作戰計劃的基礎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上文已經提到過盟軍策劃這場戰役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在蘇聯之前解放柏林,而且這次行動的基礎作戰思想就是定於德軍已經去了繼續反擊的能力,德國的防線已經不堪一擊。盟軍希望在這樣的理想情況之下運用傘兵和強大的裝甲部隊對德軍防線進行快速突破,但是這樣的作戰規劃基礎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首先在戰爭開始之前,盟軍內部對於是否要進行這場戰役就有著很大的疑惑,英國是堅持希望展開市場花園行動快速突破德軍防線在蘇聯之前攻破柏林,但是美國人卻對此有著不同的想法。美國人認為攻擊柏林會給美國軍隊帶來很大的損失,而且美軍也並不認為德國已經徹底失去了抵抗能力。所以雙方在是否進行市場花園行動方面有著很大的分歧,從某種程度上,這也影響到了後來戰役的走向。
同時在開戰後不久,盟軍就面臨著嚴重的指揮失誤問題。這場戰役的核心是圍繞盟軍的精銳傘兵部隊來進行的,要求盟軍傘兵空投到德國防線後方,擾亂德國的補給線然後佔領交通要點,阻斷德軍退路,對德軍進行包圍。但是從戰役開始就面臨著很多的問題。
戰役打響時,歐洲天氣情況並不好,所以在空投傘兵方面就面臨著很大的困難。有很多原本應該投放到預定位置的傘兵部隊根本沒有如期抵達,在傘兵投放的時候就有著很大的混亂。很多部隊根本就找不到自己指揮官,這直接導致了盟軍部隊的指揮混亂。況且他們基本上都被投放到了距離目標很遠的地方,想要快速達成預定的戰役目標就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而且盟軍部隊嚴重缺乏重武器,傘兵部隊的手裡只有輕量化的武器,他們只能完成低烈度的作戰,而一旦面臨德軍的大面積反攻,他們是無力抵抗的。況且在戰爭開始後不久,盟軍前線指揮官就戰死沙場,盟軍部隊在開戰後不久就損失了前線指揮官,這對於一場戰役來說簡直是不可想像的。
而且這場戰役的另一個主要部分就是要求盟軍的裝甲部隊快速突破德軍防線,但是同樣在行進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問題。因為盟軍的裝甲部隊從質量上來說是不如德軍裝甲部隊的。
而且德軍在東線還部署有為數不少的裝甲師,所以在開戰後不久,盟軍裝甲師根本就沒有辦法在時間內到達預定目標和傘兵匯合。作為作戰核心的傘兵部隊因為指揮混亂和兵力嚴重分散的問題,根本無法阻斷德軍的補給線,裝甲部隊也同樣無法突破盟軍的防線。這場戰役就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結合而面臨慘敗,盟軍高層過於小看德軍了。
雖然德軍的實力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損失,但是這個時候的德軍遠遠沒有盟軍想的如此虛弱。德軍在西線戰場上還部署著為數不少國民警衛師以及部分從東線抽掉下來修整的精銳部隊。眾所周知,在四四年初的時候,德軍就敗局已定了。在東線戰場上,蘇聯正在不斷的反突擊。而英法聯軍也在諾曼第地區開闢第二戰場,德國陷入徹底的兩線作戰。上文就提到過市場花園行動是基於德軍已經沒有反抗能力之下制定出來的,但是事實上,德國人真的已經沒有反抗能力了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德軍在西線部署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由極為少數的老兵加上絕大部分臨時徵召上來的青壯年所組成的國民擲彈兵,這些部隊根本沒有經過有效的訓練,所以戰鬥力十分薄弱。但是他們畢竟數量十分龐大,況且指揮他們的人也基本上都是從東線退下來的老兵。這樣特殊結構的部隊就算進攻能力不足,但是進行防禦作戰還是可以完成的。
況且在諾曼第登陸後不久,德國就命令原先本來要支援東線的一部分軍隊臨時抽調到了西線,這裡面就包括精銳的黨衛軍裝甲師。在這些援軍抵達之前,德軍部隊就已經在西線戰場上建立了較為堅固的防線。雖然因為德軍總體戰鬥實力下降的原因,這些防線上面臨著很大的漏洞,但是對於同樣只有輕武器的盟軍傘兵來說,還是有著很大威脅的。所以盟軍部隊從一開始所制定的方針就是錯誤的,德國人遠遠比他們想的還有這更強大的戰鬥力。
並且上文同時提到過盟軍的傘兵在德國防線後方十分的分散,再加上他們空投的地點正好部署有德國抽調到西線的裝甲應急部隊和黨衛軍擲彈兵師。這些部隊在德國後方已經經過了數個月的修整,訓練有素裝備精良,這對於盟軍的傘兵部隊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盟軍的傘兵部隊根本不可能抵擋住德國的裝甲師。
在德國裝甲部隊的突襲之下,盟軍部隊在沒有經過太長時間作戰的情況下就已經損失慘重,預訂的戰役目標在戰役打響之處就已經沒有辦法完成了。而且德國指揮官的反應也十分迅速,要求位於後方的裝甲部隊反攻,並且要求前線部隊嚴守防線,打擊盟軍攻勢。嚴密的防守使得盟軍毫無辦法。
德國人在之前在東線戰場上已經對防禦作戰有所理解,本身德國人是並不擅長防禦的,況且德國人的兵力嚴重不足,很難形成像蘇德戰爭爆發初期蘇聯那樣的大縱深體系防禦。德國的領土也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的縱深防禦。德國人的裝甲部隊擁有著非常強大的實力,以盟軍傘兵的作戰能力,根本沒辦法抵擋德軍太久。
總結:這場戰役本身就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政治含義,但是把軍事行動提高成政治問題顯然是十分不理智的,軍事手段雖然是政治的延伸,但是如果將整個軍隊完全政治化,這也是同樣不可能的。盟局高層為了一個所謂的戰後戰略局勢規劃就完全不考慮士兵的死活,在倉促之間制訂出如此龐大的一個戰役,並且在戰役爆發之前就沒有做好情報偵查工作,這對於戰役的走向來說都是十分不利的。
盟軍高層顯然過於樂觀,認為德國人已經沒有任何作戰能力了。但是在戰場上最忌諱的就是輕視敵人,不管德國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已經遭受到了怎樣的損失,但是德國人不可能連組織一條防線的能力都沒有。這場戰役也成為了英軍統帥蒙哥馬利一生的汙點,因為他就是市場化行動的直接負責人和最高指揮官。英國急於求成葬送了數萬精銳傘兵,在市場花園行動結束之後,整場西線作戰中盟軍再也沒有一次大規模的使用傘兵進行空降行動。
並且這場戰役也給了德軍暫時的喘息機會,德國人可以有機會緩解西線的作戰形勢,並且命令部隊到後方輪番修整,也可以對本來損失慘重的部隊進行補充。如果盟軍可以穩紮穩打的話,說不定德國會早幾個月就失敗了。但是事實上,在市場花園行動開始之前,德國就已經是敗局已定,本身在兵力和工業生產能力上就遠遠不如盟軍的德國人,還陷入兩線作戰,失敗就已經只是個時間問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