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第登陸,盟軍集結288萬大軍對陣德軍,最後傷亡是多少?

2020-12-17 騰訊網

諾曼第登陸通常被稱為「D-Day」,這也是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作戰,是霸王行動的一部分。整個戰役從1944年6月6日開始,1944年8月25日結束。同盟國召集的近三百萬大軍中,囊括了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自由法國、自由波蘭、自由比利時、自由荷蘭、自由挪威、自由捷克斯洛伐克、希臘王國和丹麥的士兵。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盟軍便展開了大規模的空降、空中轟炸和海軍炮擊行動。

根據歷史資料的統計,盟軍部隊光陸軍就有36個整編師,此外英美兩國的強大海空軍火力(包括5300艘船隻,13700多架戰機)也整裝待發,為陸軍及空軍空降師的登陸作戰提供火力掩護。這場戰役中,德國投入了76萬的兵力,最後的結果當然也是和預料的一樣,的確是取得了勝利,但是這勝利的代價卻有些過於沉重了,76萬的德軍最後還剩下30多萬人,那盟軍呢?

關於傷亡總數,如果把失蹤和受重傷不治的士兵計算在內,盟軍方面傷亡人數在15萬到16萬之間。其中美國12萬人左右,英國不到兩萬人,加拿大和其它國家的傷亡兩萬人左右。其中一些盟軍部隊傷亡非常慘重,像為諾曼第登陸做先鋒的美軍第82空降師,由於降落在德軍重重包圍中而且缺乏重武器,傷亡居然達到了87%!全軍覆沒,被取消建制。而101空降師的副師長都在戰鬥中陣亡了。

諾曼第登陸戰役的勝利,成功開闢了歐洲的第二戰場,全面擊潰了納粹德國最後的有生力量,使二戰徹底勝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為消滅法西斯、解放全人類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些人的犧牲換來了諾曼第登陸的勝利,沒有諾曼第登陸,德軍很難在1945年投降,他們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英雄。

雖然如今世界上依然稀稀落落存在不少局部戰爭,但在二戰的痛定思痛之後,人們不要再把戰爭作為唯一的方式,而是通過致力於經濟發展來化解問題。希望人類永遠處於和平時期,不要發生戰爭,戰爭可以給人類帶來無法想像的災難。

相關焦點

  • 盟軍集結288萬大軍強行在諾曼第登陸,一舉擊潰德軍
    雖然諾曼第登陸戰的英美盟軍的總人數是86個師,總計287.64萬人。但是實際上決定登陸的總人數遠遠沒有這麼多,這場登陸戰實際上是有一批軍隊先進行搶灘登陸,然後剩下的盟軍部隊在搶灘登陸成功後,陸續坐船來到法國,而不是287.64萬人一股腦的全部跟進。
  • 諾曼第登陸到底有多慘,盟國300萬大軍最後活下來的有多少
    諾曼第登陸是二戰中由盟軍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戰役,代號為「霸王行動」。通過這次行動,盟軍運送了近三百萬士兵穿越英吉利海峽,正式開闢了西線戰場。這場行動也是目前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登陸作戰。當時的整個戰況,對於世界而言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第。
  • 諾曼第登陸戰,288萬大軍傷亡是多少?數字讓人觸目驚心
    在這種情況下,英美聯軍決定開闢第二戰場,發動諾曼第登陸戰。整個諾曼第登陸戰盟軍投入了288萬的巨大兵力,他們面對的是76萬德軍的抵抗。 諾曼第登陸最終以盟軍的勝利告終,但盟軍也為此付出了十分慘重的代價。
  • 被譽為最殘酷的登陸戰,傷亡遠超諾曼第登陸,盟軍差點被趕下海
    如果要提二戰歷史最為慘烈的登陸戰的話,很多人肯定會聯想到的絕對是諾曼第登陸戰吧!這場登陸戰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登陸作戰。但是,大家知道嗎?其實在二戰的時候,有這麼一場登陸戰被譽為二戰時最激烈的登陸戰,傷亡不亞於後來的諾曼第登陸,這場登陸戰便是安齊奧戰役。
  • 二戰期間,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德軍去哪了?
    諾曼第登陸的過程非常順利,盟軍在登陸過程中發生的戰鬥與預期中大體一致,盟軍也確實做到了在90天(D+90)內抵達塞納河。那麼問題來了,諾曼第登陸時,德軍去哪了?有人認為,諾曼第登陸時德軍已是強弩之末,所以無力抵抗300萬盟軍的攻勢。這種說法雖然聽上去頗有道理,但卻不符合客觀事實。
  • 誰知盟軍「諾曼第」傷亡巨大,都是登陸速度惹的禍
    諾曼第登陸美軍諾曼第登陸,可謂氣勢磅礴,雖然盟軍具有海空優勢火力的支持,但是,以美軍為首的盟軍仍舊在衝擊灘頭時,傷亡慘重。據英國軍事專家分析說,其造成盟軍傷亡最大原因就是搶灘速度過慢,時間太長,搶灘的步戰車和艦艇被彈面積太大,造成了士兵長時間暴露在德國火力之下。
  • 諾曼第登陸前,盟軍如何瞞天過海「騙過」德軍將主力調離
    在諾曼第5個海灘的登陸作戰中,除了美軍步兵第1師在奧馬哈海灘遭到了德軍第352步兵師的頑強抵抗外,盟軍在朱諾、劍、猶他和金海灘並沒有遭到德軍的頑抗,整個諾曼第登陸戰鬥進展相當順利。  盟軍取得諾曼第登陸戰役勝利的原因有很多,但這其中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盟軍對德軍代號為「衛士」的戰略欺騙計劃。
  • 隆美爾曾提出一個遏制盟軍諾曼第登陸的方案,為何德軍不實施
    諾曼第登陸是二戰中一場非常重要的軍事行動。在東線戰場進入全面反攻的狀況下,西線盟軍通過諾曼第登陸,將近三百萬士兵運送到法國,從而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這場行動的成功,也標誌著納粹德國徹底失去了翻盤的希望。
  • 二戰中最精彩的博弈,加萊位置更好,盟軍為何選擇諾曼第登陸?
    導讀:1944年的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成功登陸,震驚了世界。這一天不管對於盟軍還是德國納粹而言,都決定了最終的成與敗。而且,這場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戰役,也是二戰中最精彩的博弈!加萊的地理位置更利於盟軍登陸距離遠,補給就難,兩軍對陣,糧草先行,打仗拼的就是錢糧補給。那為什麼盟軍要放著加萊這麼一個天賜的好地方不選?最後要千裡迢迢的跑到諾曼第登陸呢?
  • 同樣都是登陸,盟軍在諾曼第之前進行的登陸戰可謂千奇百怪
    1944年6月6日,數萬名盟軍士兵乘坐艦船、飛機或滑翔機開始橫渡海峽,目標就是對面的法國海岸。想必大家都知道這是諾曼第戰役,二戰中一場至關重要的行動,到不能說是一氣呵成,但起碼是一場勝利的登陸行動,而且是歷史上最大的一場登陸行動。它的成功開闢了西線戰場,並為盟軍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而在這之前,盟軍的登陸行動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 是什麼讓諾曼第防線的20萬德軍,阻擋住200萬盟軍
    當時盟軍以聲東擊西的策略,讓德國掉動兵力回防,這就造成了防線兩海灘之間有數千米的空隙,當時,希特勒將西線裝甲集群的5個裝甲師的指揮權交給隆美爾,隆美爾決心憑藉這支精銳部隊大舉反擊,但面對嚴峻局勢,他不得不把反擊的第一個目標定為先阻止盟軍將五個登陸灘頭連成完整的大登陸場,其次再確保卡昂和瑟堡。
  • 隆美爾的諾曼第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諾曼第登陸戰中,盟軍官兵傷亡了多達10000人,而他們的敵人是尚未完成的德軍諾曼第防線和駐守在防線上的德軍。德軍是如何經營這條令盟軍付出慘重代價的半成品防線的呢?這其中又有哪些故事呢?
  • 都認為「諾曼第登陸」死傷慘烈,看了數據,不知大家作何感想
    諾曼第登陸是二戰中由盟軍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戰役,代號為「霸王行動」。通過這次行動,盟軍運送了近三百萬士兵穿越英吉利海峽,正式開闢了西線戰場。這場行動也是目前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登陸作戰。到今天,諾曼第登陸被改編成了多部影視作品,而其中登陸首日的D-DAY更是備受青睞。
  • 被稱為大勝的諾曼第登陸戰,盟軍卻死傷十幾萬,德軍防禦有多強?
    導語:被稱為大勝的諾曼第登陸戰,盟軍卻死傷十幾萬,德軍防禦有多強?所以登陸當日隆美爾不在,直到下午他才得知消息。德軍主要是三線作戰,戰線拉得太長了,東邊要打蘇聯,西邊要在非洲打戰,背面要防止英國登陸,其實德國就應該採取逐一擊破的策略,先跨過英吉利海峽幹掉英國,再騰出手來打蘇聯,這樣勝算要大很多。而諾曼第登陸戰,實際就是要擊打德軍軟肋,這是因為。
  • 1944年諾曼第登陸德國為什麼用450架飛機對戰盟軍13700架飛機?
    1944年6月6日的諾曼第登陸是改變二戰盟軍和軸心國戰略態勢的關鍵性登陸戰役,盟軍153萬大軍在5300艘軍艦,13700架飛機的掩護下登錄歐洲,拉開了大反攻的序幕。
  • 1944年盟軍諾曼第登陸奧馬哈海灘造成大量傷亡,因為戰爭是殘酷的
    奧馬哈海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諾曼第戰役中,盟軍四個主要登陸地點之一的代號。這片位於法國北部海岸,並且直接面對著英吉利海峽的灘頭全長有8公裡,東起聖奧諾裡訥-德佩爾泰,西至濱海維耶維爾。圖為美軍士兵們列隊前往港口,他們將參加諾曼第登陸。
  • 僅用不到一年取勝 西媒回顧諾曼第登陸對擊敗德軍影響
    (德新社資料圖片)從午夜開始,盟軍運輸機群飛越英吉利海峽,投下1.8萬名傘兵,他們是先鋒部隊,負責佔領戰略要點阻止德軍援軍到來,摧毀橋梁並破壞供應設備以防止德軍對接下來從海灘登陸的盟軍實行轟炸。清晨6點鐘左右,1.6萬名傘兵降落在諾曼第的5個灘頭和一個德軍布置了大炮的懸崖上。
  • 諾曼第登陸:世界歷史上規模強大的登陸戰,其難度到底有多大?
    1944年6月6日當天,諾曼第登陸開始,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三軍聯合登陸戰。經過盟軍將士兵分五路的全線突擊,德軍的大西洋壁壘終於崩潰,盟軍反攻西歐大陸的號角正式吹響。那麼,在具體的登陸行動中,盟軍登陸的難度到底有多大呢?
  • 諾曼第登陸戰傷亡情況如何?根本沒有那麼慘烈,遠不如索姆河戰役
    我們在很多的影視作品中都能看見諾曼第登陸有很多的士兵傷亡慘重,據說一共投入了三百萬的兵力,那麼最終又傷亡了多少士兵呢? 但對於英國人而言,從海路通往法國,基本都是在加來登陸。而德國人對此也早早的進行了防備,加大了盟軍從正面登陸的難度。
  • 盟軍已攻入義大利,為何還要在法國諾曼第登陸?
    1944年6月,代號為「霸王行動」的諾曼第登陸拉開帷幕,在此後兩個月的時間裡先後約三百萬的盟軍士兵通過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諾曼第,自此除了東線的蘇德戰場之外,德軍還面臨來自西線英美聯軍的龐大壓力。從地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義大利北部緊貼瑞士和奧地利,即使考慮到瑞士是中立國,但奧地利當時卻已經是「第三帝國」的一部分了,如果從這裡向德國推進顯然比從零開始登陸諾曼第要省事得多,那麼盟軍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呢?乍看之下,確實如此,但如果把平面圖換成地形圖的話,情況就立馬有所不同,原因就在於橫亙在義大利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