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式多炮塔重戰車是日本陸軍的重裝甲武士,配備槍枝但毫無用處

2020-12-19 等一個喜歡的人

歷史的第一頁是從互相猜忌、搞陰謀和耍手腕開始的。——米·左琴科(蘇)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2938字,閱讀約6分鐘

一戰結束後,研究多炮塔坦克似乎成為一種潮流,日本也不例外,陸軍馬鹿也期望擁有自己的"多炮塔重型坦克"。但在曲折的發展中,從未補充到戰鬥中的被任命成為決戰兵器,所以威名在今天的位置無人知曉,它就是91式重型戰車

1、陸軍馬鹿的重型坦克夢想

上世紀20年代末,世界各國都開始研究重型坦克以應對下一場戰爭,人們對未來戰爭陷入了某種恐懼或誤解,各國都在發展多炮塔坦克,如英國的維克斯巡航坦克或蘇聯的T-28坦克,日本也不例外。

當然,為了得到更好的參考資料,日軍的馬鹿儘可能地得到了英德多炮塔坦克的情報。不僅如此,他們還得到了蘇聯正在研製的T-35重型多炮塔坦克的情報,根據這些情報,日軍認為美國人肯定也在研製多炮塔坦克,這將是未來對日本的威脅。醒醒吧,即使M3是多炮塔,你腦子裡的這個東西也打不過它。

因此,日本陸軍武器研究部門的工程師在陸軍馬鹿的敦促下開展了研究工作。新坦克車身整體設計呈現狹長的箱形。如果從側面看,即使沒有炮塔,也是凸型結構。這款坦克的重量增加到了18噸,遠遠超出了"日本同期的其他型號坦克"。

工兵和陸軍馬鹿也仔細研究了各國多炮塔坦克的設計,他們認為集中火力在前面是不可取的,馬鹿不禁想到敵人屁股後面的樣子不能讓人產生侷促感,所以陸軍無法接受這種屁股無保護的設計。

在陸軍的建議下,工兵將一門加農炮移到車體後部,但這一改變意味著車體內部布局需要改變,需要在車體後部騰出足夠的空間,發動機移到車體中部,但這都不是事兒。

考慮到當時世界上主流的坦克炮都使用37毫米坦克炮,不可一世的陸軍馬鹿覺得"我們日本的坦克肯定比別人厲害",所以陸軍選擇使用57毫米坦克炮。

嘿,Demo,更別說你們這些傢伙有一個奇特的陸軍想法,57毫米確實超越了當時大多數的坦克,但卻有一個18噸的底盤。你確定它能對抗其他坦克嗎?這東西的噸位聽起來像蘇聯的T-28坦克,填充物很大,皮很薄。

由於工業技術水平的原因,日本陸軍工業部門缺乏整體焊接技術,所以日軍很多坦克都是採用鉚釘加工,重型坦克樣車也是採用鉚釘加工技術。

20世紀30年代初,重型坦克的原型被交付給軍隊進行檢驗。雖然樣車的出現震驚了軍隊,但當他們聽說這輛17對負重輪的坦克只有18噸,防禦能力不足,很容易遭到敵人20毫米機槍的炮擊時,他們高興不起來。他們要求工程師重新設計坦克。

2、91型重型坦克

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到早期,日本陸軍工業的工程師們重新設計了原型,通常新的設計是基於原型的。

新的原型設計在布局上與原設計差別不大,主要的變化是加強了坦克的裝甲。炮塔增厚至30毫米,前部為35毫米,側面為30毫米,後部為25毫米,使其比第一個原型更具防禦性。

總體而言,裝甲已經加強到了與蘇聯T-28幾乎相同的水平,但這仍然沒有改變該坦克的缺點。

除了增加裝甲的厚度,工程師們還重新設計了坦克的懸掛裝置。舊的懸架換成了設計更簡單的鋼板彈簧懸架,非常簡潔結實,非常符合日本薄弱的工業加工能力。同時,新設計將負重輪從17對減少到9對,從而在減輕重量的情況下保證了車體的越障和承載能力。

再有就是坦克武裝的改進,炮塔依然是前兩後的設計。不過,新設計的主炮塔除了使用陸軍指定的57毫米炮外,還在側後方安裝了一挺6.5毫米機槍,尾炮塔也使用了6.5毫米機槍,這樣就可以與主炮塔後方的機槍形成交叉火力,以殺傷進入坦克後方的敵方步兵,而副炮塔則裝備了一門37毫米火炮。從而大大提高了反坦克能力

1935年,原型車交由陸軍檢驗,陸軍對新型坦克裝甲非常滿意,儘管他們還沒有仔細研究它能承受多大的損傷。但在陸軍馬鹿的眼中,這輛戰車充滿了日本的浪漫色彩,三個炮塔像古代武士一樣,攜帶三種武器參加戰鬥,隨後它被命名為"91式重型戰車"

通過驗收後,就該投入量產了,但問題又來了,由於日本資源匱乏,陸軍僅有的資源都用來生產輕型坦克了,似乎不可能量產91重型戰車,停止生產輕型坦克更是絕對不可能,最終陸軍馬鹿只批准生產了4輛91重型坦克,其中一輛"91坦克"參加了展示陸軍裝甲部隊實力的閱兵式。

你們做得足夠好,花了那麼多時間,設定了那麼多目標,卻只完成了4個,但幸運的是,多炮塔坦克非常不可靠

3、91式重型坦克的"和平"戰爭

在生產的4輛91式重型坦克中,有一輛被送往千葉縣的日本陸軍坦克部隊學校作為訓練部隊使用,後來由於後續的改進而推遲了生產,變得磕磕絆絆。

1939年,日軍的馬鹿頻繁騷擾蘇軍斯拉夫莽夫,根據日俄戰爭的經驗,陸軍認為蘇軍和過去的俄軍一樣,只要離開防線,即使讓他們蹲在防線裡,也會在野戰中輕易被消滅。於是認定蘇軍很弱的馬鹿人拉著傢伙衝了上去。

在這次衝突中,陸軍部派出一輛91式重型戰車前往諾門罕地區進行實地測試。但在一線軍官看來,這是一輛價值不菲的試驗車,怎能輕易投入戰鬥?如果是被敵人破壞了,那還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去找司令道歉呢!因此,它被安排在一個安全的地區待命,即使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它也沒有被派上前線。

當諾門坎戰役結束的時候,對91人來說,戰爭結束了,但它並沒有結束。由於日軍即將入侵東南亞,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發現自己沒有一種可以有效對付美國坦克的武器,那些薄皮的94式輕型坦克成了美國坦克的幽靈,日本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反坦克武器。

但現在日本的資源已經瀕臨枯竭,連97式坦克的底盤都不夠,我們能怎麼辦?部隊的馬鹿馬上想到了幾輛在內地訓練用的重型戰車,這傢伙"粗肉厚"的運載能力,稍加改裝就能成為機動反坦克武器。

結果,這些稀缺的91式重型戰車大部分被拖走進行緊急改裝,原計劃是模仿蘇聯人的突擊炮。工程師們計劃拆除炮塔,安裝一個寬度足以保護乘員的戰鬥室,並用一門能有效摧毀美軍坦克的105毫米火炮取而代之。

但由於資源不足,這一設計被馬鹿否決,一個簡單粗暴的改裝方案誕生了,將坦克的炮塔拆除,將一門105毫米炮簡單地固定在坦克車體上,改造完成。但還沒來得及付諸行動,就傳來了日本人在太平洋戰敗的消息,於是陸軍的馬鹿決定將其作為主場作戰的武器,但直到日本人投降,它也沒有參加任何戰鬥

結語

日本人對外界信息異常敏感,他們很善於學習,但在二戰中,他們總是學到一些奇怪的東西。

比如,在重型戰車的早期發展中,他們有使用威力更大的坦克炮的遠見,卻沒有想到多炮塔結構是不可靠的,他們想要重型坦克卻拒絕減少訂購輕型坦克的數量,這是一種奇怪的短視,也許對他們自己來說是不幸的,但對所有遭受他們侵略的人來說卻是幸運的。

參考資料:

日本裝甲車

日本中型戰車

這裡是《等一個喜歡的人》,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

相關焦點

  • 日本陸軍的中型坦克發展之路,從九七式中戰車到一式中戰車
    相比於10噸重的二號樣車,15噸重的一號樣車則顯得防禦力驚人。其採用的裝甲板是更為成熟的表面滲碳裝甲,堅固度要比傳統的鋼製裝甲更為堅固。車體正面裝甲和炮塔正面裝甲以及側面裝甲厚度均為25毫米厚,其餘部分皆為20毫米厚。這樣的防護水平,放在1936年的日本絕對算得上是中型坦克。
  • 日本陸軍的中型坦克終末,未能起到大用的三式中戰車和四式中戰車
    面對這種近乎絕望的戰局和美軍強大的裝甲優勢,日本陸軍只能繼續研發新的中型坦克,以便於在守島時可以儘可能的抵抗美軍的進攻。當然,這些新的中型戰車開發計劃,到底能有多少用處,那就只有看命了。 一、三式中戰車 對於1943年後的日軍而言,戰爭的前景是十分悲觀的。美軍投入的兵力一次比一次多,且在戰場上逐漸佔據全方位的優勢。
  • 被當做謝爾曼附加裝甲的日本坦克,炮塔其實都是人力來轉動的
    使用人力炮塔的豆戰車 二戰前期,超輕型戰車曾經一度盛行,而日本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在1930年的時候,日本陸軍引進了一輛英國的卡登·洛伊德Mk.VI超輕型坦克。經過一系列的測試表明,這種超輕型戰車並不適用於激烈的戰鬥,但是用於二線還是不錯的,比喻巡邏或充當武裝牽引車。
  • 俄羅斯陸軍死亡聯合收割機,重裝甲強火力的BMPT坦克支援戰車
    在武器系統方面,BMPT 坦克支援戰車採用遙控炮塔的方式配備武器系統,並未設計人員艙的炮塔設計可以做的比較高,這就很好的解決了俯仰的問題。炮塔前中部安裝有兩門史普諾夫2A42式30毫米自動火炮,該炮可以發射HE-T、APDS、HE-FRAG以及AP-T,採用雙路單獨供彈的方式供彈,整車備彈為850發。
  • 日本研13式戰車謀求出兵海外
    從公開的資料來看,13式機動戰車配備105毫米火炮,類似於斯崔克車族的機動火炮,是一款典型的輪式突擊炮,主要用於裝備快速反應部隊,執行遠程機動作戰任務,為步兵提供直射火力支援、以及反裝甲等。從這個意義來講,13式機動戰車可能與美國陸軍的斯崔克戰車一樣,預示著日本陸上自衛隊的轉型。
  • 日本除了輕坦克之外,還有重型坦克?日本重型坦克的發展之路
    如果以日本觀念來看的話,日本的第一輛重型坦克,也就是日本所謂的重戰車,其實就是他們的第一款坦克——試製一號戰車。在當初設計時,日本陸軍的要求為: 戰車可以達到15噸的重量,能用於攻擊重型工事和具備良好的地形通過能力。單車火力最大化,擁有裝備57毫米火炮的旋轉炮塔和兩個獨立的機槍炮塔。另外裝甲必須能夠抵禦同時期的37毫米坦克炮的近距離攻擊,時速也不能低於25公裡。
  • 戰敗前的日本中型坦克,苦心研發的三式、四式中戰車性能如何?
    相比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存在,日本陸軍就顯得有些不受人注意,畢竟日本陸軍也沒有什麼像樣的坦克,出去豆戰車這樣的超輕型坦克,就只剩下九七式中戰車這樣的,名不副實的中型坦克了。
  • 日本陸軍尚算可堪使用的中型坦克,多次改進的九七式中型坦克
    以九七式中戰車的研發為例,日本陸軍僅僅是為了替換八九式中戰車而進行了九七式中戰車的研發,在技術層面上做出的改進就很小了。比如說八九式中戰車採用的鉚接裝甲,57毫米的短倍徑火炮等等,都是在九七式中戰車的設計上出現了,幾乎就是被原封不動的採納了。這一設計與當時的主流趨勢大相逕庭,造成的影響也十分嚴重。
  • 世界十大最強重型坦克和步戰車組合中國排第二
    T-90S主戰坦克是T-90基礎上的改良型,採用735千瓦V-84MS型水冷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炮塔抗穿甲彈能力相當於530毫米軋制均質鋼裝甲,抗破甲彈能力相當於520毫米軋制均質鋼裝甲。主炮為一門配備自動裝填機的2A46M-1型125毫米滑膛炮,火力與中國的96A型主戰坦克相當。
  • 日本裝甲力量急先鋒,幾乎走遍了亞洲的97式中戰車是如何誕生的?
    由於此時正值日本國曆2597年,因此新式坦克應該被命名為97式中型戰車。 二、三菱公司的97式Chi-Ha坦克 三菱公司在接到招標信件以後判定, 新式坦克應該更加的堅固,同時要滿足便於生產的需求,並且坦克的零件要儘可能的和日軍的輕型坦克和中型坦克通用。
  • 92式步戰車裝甲薄弱,重機槍就能射穿?因為它根本就不是步兵戰車
    長期以來中國陸軍都以92式戰車為重要的機械化裝備。戰車裝有輪胎中央充放氣系統,可以根據地面狀況調節輪胎壓力,提高了越野機動性能,輪胎為可調氣壓式高強度防彈輪胎,被擊中後還能以40公裡時速繼續行駛100公裡。92式戰車有3名乘員,能夠攜帶6~7名步兵進行作戰。機動性能極強,在公路上的最高時速能夠達到每小時90公裡以上。正是因為92式戰車極為優異的戰略機動性,這種武器才在中國陸軍中大量裝備。
  • 美軍發布機器人戰車概念圖,看看下一代裝甲戰車最終會是什麼樣子
    近日,美國陸軍新聞服務部發布了一篇專欄文章,文章中出現一些圖片,顯示了美國陸軍下一代裝甲戰車的載人/無人編隊概念。文章提到「陸軍未來司令部AFC正在使用迭代現場試驗來幫助陸軍在裝甲戰的演變中邁出革命性的一步。」這篇文章中的圖片,是美國軍方第一次展示美國陸軍未來作戰車輛的特徵。
  • 武士的戰甲,差強人意的裝甲車輛,二戰期間日本97式系列中型坦克
    這兩種坦克都是當時日本陸軍省「節約」政策下誕生的產物,換言之,當時的日本陸軍省認為當時的日軍坦克應當儘量小巧,以節省相關的製造費用,畢竟當時整個日本陸軍一年的軍費預算也才5億日元,確實無法大量裝備更大型的坦克。
  • 為對抗昔日蘇軍鋼鐵洪流而設計,來自英國的「武士」步兵戰車
    武士步兵戰車可以說是英國地面部隊的中堅裝甲力量,尤其是在英國進一步撤裁坦克之後,它可以說成為了英國陸軍最主要的地面裝備。武士步兵戰差擁有媲美挑戰者2坦克的速度與裝甲,曾經參加過兩次海灣戰爭,取得了許多的軍事成就,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 美國陸軍又想換掉M2戰車?之前搞了3次均已失敗 要求太高是主因?
    美軍現有的M2 布雷德利步兵戰車是1980年代首次推出的,當時這種戰車是對最新的M1主戰坦克的戰力補充。M2步兵戰車出世的年代,它在機械戰爭中還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旨在將戰鬥人員直接帶入戰場,而不是從一開始就讓士兵們直接「裸奔」作戰。M2步兵戰車可以載有9名士兵穿越致命戰場,並且也配備了重型裝甲使其能夠與輕型裝甲車甚至坦克作戰。
  • 日本陸軍三菱九七式重轟炸機的型號發展與識別特徵
    去年的時候,我曾經發過一個微頭條,內容是美軍A-20攻擊機以傘彈突擊紐幾內亞某機場上的日本九七式重轟炸機的戰場照片。今天突然有讀者質疑這圖片上的飛機到底是不是九七式重爆。九七重爆一型共生產了773架,太平洋開始後這些飛機因性能落後大多被降級用於二線或者訓練任務。由於九七式一型航程不足,且中島引擎可靠性不高,1939年日本陸軍要求開發其升級版本,九七式二型甲(キ21-II甲)於1940年量產。
  • 戰車:美軍加速研發新一代坦克裝甲車輛 第四代坦克真的要來了?
    M2A4「布雷德利」步兵戰車在安裝BRAT裝甲套件後戰鬥全重提升至36.2噸,相當於中型坦克的級別。該車炮塔仍然裝備有25毫米M242「大毒蛇」機關炮與雙聯裝TOW飛彈發射器,車輛載員包括3人車組與7名下車步兵,車輛最大時速為66千米/小時。
  • 二戰日本輕型裝甲盤點,九四豆戰車連機槍都扛不住!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進行考證、整理的二戰裝備錄,讓我們開啟「日本裝甲篇」,由於當時日本裝甲型號多達數十款,觀史君將分多期進行盤點。圖為九五式輕戰車,重7.4噸,搭載一臺120馬力發動機,時速40公裡,配一門37毫米口徑主炮。
  • 打虎英雄歸來:俄軍新57毫米戰車炮,戰鬥射速超過95式自動步槍
    貝加爾湖無人炮塔為不同類型的先進裝甲車設計,「軍隊-2019」論壇曾展示在BMP-3步兵戰車上建造的2S38樣車,頂置無人炮塔安裝了一門型57mm機槍。T-15「阿瑪塔」步兵戰車也將安裝貝加爾湖無人炮塔,使其成為一款重裝甲、大火炮的攻堅獠牙。此外,不排除該無人炮塔武裝戰鬥機和小型艦艇。
  • 二戰時期日本品質最好的輕戰車,九五式輕戰車,曾在亞洲肆虐一時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為你帶來的【二戰裝備講解】,本期來和大家聊聊日本的幾款輕戰車。首先是九五式輕戰車,這是二戰時期日本輕戰車中性能、品質最好的一款,也是日本在當時生產數量最多的戰鬥裝甲。先來說說九五式輕戰車的研製背景,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後期,日本坦克國產化開始,重戰車、輕戰車兩條線齊頭並進,重戰車的成果是九一式、九五式多炮塔重坦。但輕戰車的成果卻並不是九五式輕戰車,而是八九式輕戰車,其的加強款便是八九式中戰車。30年代初,日本軍方提出了加強「騎兵戰車隊」的要求,需要一種兼顧機動性及火力的戰鬥裝甲。八九式雖火力達標,但機動性卻不行,而這也就是九五式輕戰車的發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