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第一頁是從互相猜忌、搞陰謀和耍手腕開始的。——米·左琴科(蘇)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2938字,閱讀約6分鐘
一戰結束後,研究多炮塔坦克似乎成為一種潮流,日本也不例外,陸軍馬鹿也期望擁有自己的"多炮塔重型坦克"。但在曲折的發展中,從未補充到戰鬥中的被任命成為決戰兵器,所以威名在今天的位置無人知曉,它就是91式重型戰車。
1、陸軍馬鹿的重型坦克夢想
上世紀20年代末,世界各國都開始研究重型坦克以應對下一場戰爭,人們對未來戰爭陷入了某種恐懼或誤解,各國都在發展多炮塔坦克,如英國的維克斯巡航坦克或蘇聯的T-28坦克,日本也不例外。
當然,為了得到更好的參考資料,日軍的馬鹿儘可能地得到了英德多炮塔坦克的情報。不僅如此,他們還得到了蘇聯正在研製的T-35重型多炮塔坦克的情報,根據這些情報,日軍認為美國人肯定也在研製多炮塔坦克,這將是未來對日本的威脅。醒醒吧,即使M3是多炮塔,你腦子裡的這個東西也打不過它。
因此,日本陸軍武器研究部門的工程師在陸軍馬鹿的敦促下開展了研究工作。新坦克車身整體設計呈現狹長的箱形。如果從側面看,即使沒有炮塔,也是凸型結構。這款坦克的重量增加到了18噸,遠遠超出了"日本同期的其他型號坦克"。
工兵和陸軍馬鹿也仔細研究了各國多炮塔坦克的設計,他們認為集中火力在前面是不可取的,馬鹿不禁想到敵人屁股後面的樣子不能讓人產生侷促感,所以陸軍無法接受這種屁股無保護的設計。
在陸軍的建議下,工兵將一門加農炮移到車體後部,但這一改變意味著車體內部布局需要改變,需要在車體後部騰出足夠的空間,發動機移到車體中部,但這都不是事兒。
考慮到當時世界上主流的坦克炮都使用37毫米坦克炮,不可一世的陸軍馬鹿覺得"我們日本的坦克肯定比別人厲害",所以陸軍選擇使用57毫米坦克炮。
嘿,Demo,更別說你們這些傢伙有一個奇特的陸軍想法,57毫米確實超越了當時大多數的坦克,但卻有一個18噸的底盤。你確定它能對抗其他坦克嗎?這東西的噸位聽起來像蘇聯的T-28坦克,填充物很大,皮很薄。
由於工業技術水平的原因,日本陸軍工業部門缺乏整體焊接技術,所以日軍很多坦克都是採用鉚釘加工,重型坦克樣車也是採用鉚釘加工技術。
20世紀30年代初,重型坦克的原型被交付給軍隊進行檢驗。雖然樣車的出現震驚了軍隊,但當他們聽說這輛17對負重輪的坦克只有18噸,防禦能力不足,很容易遭到敵人20毫米機槍的炮擊時,他們高興不起來。他們要求工程師重新設計坦克。
2、91型重型坦克
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到早期,日本陸軍工業的工程師們重新設計了原型,通常新的設計是基於原型的。
新的原型設計在布局上與原設計差別不大,主要的變化是加強了坦克的裝甲。炮塔增厚至30毫米,前部為35毫米,側面為30毫米,後部為25毫米,使其比第一個原型更具防禦性。
總體而言,裝甲已經加強到了與蘇聯T-28幾乎相同的水平,但這仍然沒有改變該坦克的缺點。
除了增加裝甲的厚度,工程師們還重新設計了坦克的懸掛裝置。舊的懸架換成了設計更簡單的鋼板彈簧懸架,非常簡潔結實,非常符合日本薄弱的工業加工能力。同時,新設計將負重輪從17對減少到9對,從而在減輕重量的情況下保證了車體的越障和承載能力。
再有就是坦克武裝的改進,炮塔依然是前兩後的設計。不過,新設計的主炮塔除了使用陸軍指定的57毫米炮外,還在側後方安裝了一挺6.5毫米機槍,尾炮塔也使用了6.5毫米機槍,這樣就可以與主炮塔後方的機槍形成交叉火力,以殺傷進入坦克後方的敵方步兵,而副炮塔則裝備了一門37毫米火炮。從而大大提高了反坦克能力。
1935年,原型車交由陸軍檢驗,陸軍對新型坦克裝甲非常滿意,儘管他們還沒有仔細研究它能承受多大的損傷。但在陸軍馬鹿的眼中,這輛戰車充滿了日本的浪漫色彩,三個炮塔像古代武士一樣,攜帶三種武器參加戰鬥,隨後它被命名為"91式重型戰車"。
通過驗收後,就該投入量產了,但問題又來了,由於日本資源匱乏,陸軍僅有的資源都用來生產輕型坦克了,似乎不可能量產91重型戰車,停止生產輕型坦克更是絕對不可能,最終陸軍馬鹿只批准生產了4輛91重型坦克,其中一輛"91坦克"參加了展示陸軍裝甲部隊實力的閱兵式。
你們做得足夠好,花了那麼多時間,設定了那麼多目標,卻只完成了4個,但幸運的是,多炮塔坦克非常不可靠
3、91式重型坦克的"和平"戰爭
在生產的4輛91式重型坦克中,有一輛被送往千葉縣的日本陸軍坦克部隊學校作為訓練部隊使用,後來由於後續的改進而推遲了生產,變得磕磕絆絆。
1939年,日軍的馬鹿頻繁騷擾蘇軍斯拉夫莽夫,根據日俄戰爭的經驗,陸軍認為蘇軍和過去的俄軍一樣,只要離開防線,即使讓他們蹲在防線裡,也會在野戰中輕易被消滅。於是認定蘇軍很弱的馬鹿人拉著傢伙衝了上去。
在這次衝突中,陸軍部派出一輛91式重型戰車前往諾門罕地區進行實地測試。但在一線軍官看來,這是一輛價值不菲的試驗車,怎能輕易投入戰鬥?如果是被敵人破壞了,那還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去找司令道歉呢!因此,它被安排在一個安全的地區待命,即使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它也沒有被派上前線。
當諾門坎戰役結束的時候,對91人來說,戰爭結束了,但它並沒有結束。由於日軍即將入侵東南亞,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發現自己沒有一種可以有效對付美國坦克的武器,那些薄皮的94式輕型坦克成了美國坦克的幽靈,日本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反坦克武器。
但現在日本的資源已經瀕臨枯竭,連97式坦克的底盤都不夠,我們能怎麼辦?部隊的馬鹿馬上想到了幾輛在內地訓練用的重型戰車,這傢伙"粗肉厚"的運載能力,稍加改裝就能成為機動反坦克武器。
結果,這些稀缺的91式重型戰車大部分被拖走進行緊急改裝,原計劃是模仿蘇聯人的突擊炮。工程師們計劃拆除炮塔,安裝一個寬度足以保護乘員的戰鬥室,並用一門能有效摧毀美軍坦克的105毫米火炮取而代之。
但由於資源不足,這一設計被馬鹿否決,一個簡單粗暴的改裝方案誕生了,將坦克的炮塔拆除,將一門105毫米炮簡單地固定在坦克車體上,改造完成。但還沒來得及付諸行動,就傳來了日本人在太平洋戰敗的消息,於是陸軍的馬鹿決定將其作為主場作戰的武器,但直到日本人投降,它也沒有參加任何戰鬥。
結語
日本人對外界信息異常敏感,他們很善於學習,但在二戰中,他們總是學到一些奇怪的東西。
比如,在重型戰車的早期發展中,他們有使用威力更大的坦克炮的遠見,卻沒有想到多炮塔結構是不可靠的,他們想要重型坦克卻拒絕減少訂購輕型坦克的數量,這是一種奇怪的短視,也許對他們自己來說是不幸的,但對所有遭受他們侵略的人來說卻是幸運的。
參考資料:
日本裝甲車
日本中型戰車
這裡是《等一個喜歡的人》,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