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85後」女工守住平凡織出彩色人生 ——記全國勞模、雲南紡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紡織廠副經理兼直屬工會主席蔣秋香
在昆明普吉的一條小路盡頭,有一座有著80多年歷史的紡織廠,雖然廠區不大、建築也有些陳舊,但這裡卻承載著「85後」紡織女工蔣秋香的夢。工作16年來,她始終用踏實、認真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崗位,從沒有學歷、沒有技術、第一次離家的普通打工人,成長為技術能手、業務骨幹、企業管理者,先後榮獲昆明市十大傑出農民工、昆明市特等勞動模範等稱號。今年,她再次上榜全國勞動模範,為眾多一線紡織工人樹立了標杆。
入職3年創公司單項歷史紀錄
今年35歲的蔣秋香來自雲南宣威,初中畢業後,因為家庭貧困,她放棄學業開始工作。16歲的她在種過地、當過保姆、學過理髮後,覺得離自己的人生目標越來越遠。2004年,雲南紡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一線工人,蔣秋香以農民工的身份報名並被成功錄用。240公裡,這是她第一次離家那麼遠,不長不短的距離開啟了她全新的人生。
順利通過培訓,蔣秋香成為雲南紡織二分廠的一名細紗值車工人。「在我的腦海裡,紡織女工都打扮得很漂亮。作為平凡的農村姑娘,能成為她們中的一員是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初進工廠,她滿懷希望。細紗工段是整個紡織廠最難、最枯燥的工種,不僅工作時間長,還要在機器運轉的同時處理縱橫交錯的細線,這要求操作者手法「快、準、狠」。而由於沒有工作經驗,剛上崗的蔣秋香頻頻出錯,加上車間噪音大、灰塵多,實際工作與她的設想截然不同。
「第一天下班就哭了,沒想到工作開展起來那麼難。」那段時間,越是焦慮越是做不好,陷入了惡性循環。為了提高操作技術,她每天提前半小時接班,下班後還要堅持練習半小時接頭,就連周末也不放過。如何快速接頭、換粗紗、在走巡迴過程中做機臺清淨工作……流了一次又一次血後,食指捏紗線的位置長出了厚厚的老繭,指甲也因為長時間壓迫而變形。在半年後公司開展的技術評定中,她從技術小白一躍成為優一級手,創造了細紗值車工的奇蹟。
深知技術的重要性,被評為優一級手的蔣秋香也絲毫不敢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她不斷向前輩學習,勤走、勤巡迴,練精技藝,車間幾乎成了第二個宿舍。「對紡織工人來說,接頭、包粗紗都是不能再平凡的工作了,只要工作時間長都能慢慢熟練掌握,但我覺得既然選擇了就要做好、做出彩。」經過幾年的堅持,2007年6月,在雲紡集團公司操作技能大賽上,蔣秋香包粗紗成績創公司單項歷史紀錄。40.05秒包好5個粗紗,一般紡織女工需要苦練五六年才能達到,她只用了3年。2008年,她將自己創下的紀錄縮短至37.3秒,生產效率再次提高。此外,在紡織廠開展的「防疵提疵」質量攻關中,她超額提疵3275個,超計劃2.7倍,成為年輕農民工中的「提疵能手」。
從技術能手成長為公司骨幹
2009年,蔣秋香擔任紡織廠運轉班三班值班長兼黨支部書記,從細紗值車工轉變為基層管理人員,工作範圍也從細紗工段延伸到後加工工段。運轉班值班長需要負責整個班的運轉安排,用她的話來說,以前只要面對機器,現在不僅要面對機器,還要面對人。雖然走上管理崗,但這段時間卻是她工作16年來考驗最大、最煎熬的日子。
她所在的運轉班三班有100餘人,為了掌握所有人的情況,她需要逐一和班上工人談話,了解其性格、思想狀態、所擅長的技術等,並一一記錄。這只是工作的第一步,要將人員安排在合適崗位,還要對具體工序的技術有所了解。為此,蔣秋香再次犧牲休息時間,不斷向老值班長和師傅請教,學習後加工工段筒子、併線、捻線、搖紗等操作技術。遇到不服從安排的工人,她需要耐心解釋,確保安排順利。在她的帶領下,3年時間,輪班各項指標名列紡織廠前茅,其所帶的輪班搖紗小組多次被評為「優秀」「先進小組」「先進個人」。
2015年,蔣秋香走上公司中級管理崗位,成為紡織廠副廠長。總結以往經驗,她一方面加強輪班與日班之間的溝通,另一方面結合生產工作實際,組織開展勞動競賽、推廣操作技術學習練兵、技能培訓等活動。同時,每天隨機抽查和檢驗產品質量,確保部門無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生產任務緊時,她親自帶領骨幹突擊加班,完成生產任務。近3年來,其安排生產了67個批次3300餘噸產品,組織410人次員工參加操作技能培訓,提升等級12次。
踏實好學,這是與蔣秋香同部門同事趙斌對她的第一評價。趙斌表示,共事8年來,只要是工作上的事,蔣秋香從沒有說過一個「不」字。「她不僅好學,還會隨時攜帶一個本子,每次安排緊急工作大家來不及記錄時,她都能隨手記錄,按要求轉達。作為同事這些細節都是我們要向她學習的。」
16年的打磨,這位年輕的「85後」紡織女工已成長為老練的技術骨幹、企業管理者,現任雲紡集團紡織廠副經理兼直屬工會主席,並通過自學拿到大專文憑。「回顧這16年,當初和我同一批進廠的100多名同事現在只剩我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管做什麼工作都要腳踏實地。只有守住平凡的崗位,才能成就出彩的人生。」
(文章來源:昆明日報)
(責任編輯:DF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