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完成130多起器官捐獻 用愛堅守生命的「重生」

2020-12-16 金臺資訊

北京朝陽醫院地下一層,急診搶救區,一間小屋裡擺著兩張搶救床。見有人來,一位瘦瘦高高的小夥子站起來,「我叫米梓鑫,是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他貼心地解釋,「器官捐獻成功完成,經常要爭分奪秒,所以我們將器官捐獻辦公室設在急診搶救區,為的就是能第一時間發現潛在的器官捐獻者。」

器官捐獻協調員,又被稱為生命的「接力人」。他們奔走在生死與悲歡離合間,為一些患者送去「新生」的希望。每一次,他們需要同時面對的是死別的悲傷與新生的希望,這其中摻雜的是不理解、氣憤、卑微、感激等各種複雜的情緒。兩年來,米梓鑫沒有退縮過,不斷地嘗試,順利推動完成了130多起器官捐獻,為數百名患者送去了希望。

面對拒絕從不輕言放棄

「如果我放棄了,等待救治的患者就更沒有希望了」

米梓鑫大學的專業是醫學,畢業後,他並沒有從醫,而是選了一條更為艱辛的路——做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他說,這是受了姥爺的影響。「作為參加過戰爭的老兵,姥爺對生死看得很超脫,他很早就對我說過在他百年之後要捐獻遺體。」

上大學後,米梓鑫在解剖課上第一次見到了「大體老師」。「這是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對於『大體老師』,我們心中充滿敬佩和感激,正是他們無私的奉獻精神,我們才有了更多學習的機會。」

畢業後,米梓鑫進入北京朝陽醫院,當時正趕上醫院成立器官捐獻辦公室,他果斷加入了這支隊伍。

工作遠比想像中困難,不被理解或是被拒絕的情況時有發生。有時候,米梓鑫一個人要同時面對一位患者的20多名家屬,壓力可想而知。他說:「當得知患者康復的機會很小,我們不僅要將實情告知家屬,還要詢問他們是否有器官捐獻的意願。剛開始時,我真的有些開不了口。」

即使被拒絕了,米梓鑫也不會放棄,而是持續關注患者的病情進展和患者家屬的心理變化,尋找轉機。有一次,醫院裡一名腦出血患者已被判定為腦死亡。患者的妻子、女兒原本已同意了捐獻器官,但有天醫院裡突然來了一堆親戚,其中一位患者侄女當場提出「不能讓叔叔死無全屍」。就這一句話,讓原本已經籤了協議的母女倆打了退堂鼓。

米梓鑫多次聯繫那名患者的侄女,可對方始終避而不見。過了幾天,米梓鑫終於「堵」到了這位女士。「患者已經腦死亡,現在全靠機器維持生命,對他的妻子、女兒來說,每一天都在苦苦煎熬。她們想要通過器官捐獻留下一份對親人的思念和寄託,讓他的生命得到一種延續。希望您能站在患者妻子、女兒的角度多想一想。」米梓鑫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終打動了這位女士,捐獻得以完成。

而正是一次次善意的理解,讓他更加堅定了對這份職業的選擇。用米梓鑫的話說,搶救室門口等待的家屬,心態每一天都在發生變化。比如,第一天進搶救室時,大家往往對搶救成功充滿期待,但總有些重病人,醫生也無能為力。「當家屬理性看清現實時,也就是我們開展工作的最佳時機。」面對拒絕、誤解,他從不輕言放棄,他常常給自己打氣:「如果我放棄了,等待救治的患者就更沒有希望了。」

有些離別讓人猝不及防

「無論捐獻最終是否成功,我們都會陪著家屬」

採訪當天,米梓鑫狀態並不好,眼裡有血絲,臉色顯得有些蒼白。當天凌晨3點多,他剛剛跑了一趟朝陽醫院懷柔院區,他連續跟進好幾天的一位患者突然去世了,最終沒能成功捐獻器官。

這位患者姓潘,是11月30日送醫的,55歲,因車禍導致重症腦外傷。潘先生的妻兒在得知國家的器官捐獻政策後,同意在潘先生過世後將器官捐獻給其他有需要的患者。潘先生的妻子含著眼淚跟米梓鑫說:「如果老伴兒的器官能救活另一個生命,那就好像他還在一樣。」

但是器官捐獻是件複雜的事兒,甚至需要一些「運氣」。從器官評估、倫理審查、準備法律文書、到腦死亡判定……一連幾天,米梓鑫一直加班加點,四處奔忙。然而,12月4日凌晨3點多,潘先生的病情突然惡化離世。得知消息當晚,米梓鑫連夜趕到醫院,幫助他們辦理手續、聯繫太平間……米梓鑫說:「患者病情的突然惡化或是家屬態度轉變等都是不可控因素。無論捐獻最終是否成功,我們都會陪著家屬。」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類似的情況已經發生過幾十次。連續數日的奔忙努力,一夕之間化為泡影。「對器官協調員來說,最頭痛的往往是提交各種身份證明,時間往往也耽誤在這些環節。」米梓鑫說:「器官捐獻沒能成功,往往意味著可能會有一個甚至多個生命會因此而離開。對受捐者來說,眼看著即將到來希望,又轉瞬破滅了,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辛苦奔波感受人性美好

「能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兒,感覺很幸福」

2018年冬天,朝陽醫院急診搶救室送來一位50多歲的男性腦出血患者,在醫院搶救了十幾天後,被醫生宣布腦死亡。米梓鑫第一時間得知情況,主動去跟家屬溝通。患者的女兒是本市一家診所的中醫醫生,在了解了器官捐獻的意義後,很快同意了捐獻。

由於捐獻前需要做倫理調查、辦理法律文書等,在那三四天時間裡,米梓鑫一直跟陪在患者家屬身邊,隨時解答她們有關器官捐獻的各種困惑。

捐獻手術當天,當患者被推進手術室後,患者的女兒遞給米梓鑫一個保溫杯。「知道你胃不好,這是送給你的,謝謝你讓我父親的生命得到延續。」米梓鑫沒收下保溫杯,但心裡永遠地留下了一份溫暖。「那位患者後來捐出了腎臟、肝臟和角膜,一共救了5名患者。」直到現在,米梓鑫跟患者的女兒一直保持著微信聯繫,「這位大姐和她母親也加入了器官捐獻志願者的隊伍。」

在米梓鑫的朋友圈裡,許多朋友就是患者家屬。米梓鑫和他們相處的時間可能只有短短十幾日甚至幾日,但這個細心的大男孩會主動幫著家遠的家屬安排住處,在他們難過時陪在一旁說些寬慰的話。米梓鑫說,「器官捐獻是一件偉大的事,作為器官捐獻協調員,我們能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兒,感覺很幸福。」

因器官捐獻的「雙盲原則」,許多捐獻者家屬儘管牽掛著至親捐獻的器官,卻不得相見。於是,米梓鑫又扮演起「愛心使者」。平時,他會和捐獻者家屬一起分享受捐者身體健康的好消息。

採訪中,米梓鑫收到了一條微信,「小米,你看大哥現在狀態還行嗎?」緊接著,又是一張自拍照。畫面中,一個頭戴安全帽的中年男子面對鏡頭,笑容質樸,身後是一處施工工地。這位楊先生,是一位小捐獻者的父親。兩年前,他年僅10歲的兒子因患腦膠質瘤不幸離世,當時楊先生捐出了孩子的肝臟、腎臟和角膜。

對米梓鑫來說,每一天都要24小時待命,每當出現一例潛在器官捐獻者,他都會第一時間奔赴現場。

溫情脈脈,是誰的眼眸?蓬勃脈動,是誰的心臟?器官捐獻協調員的每個故事都值得記錄。米梓鑫自己也是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他說:「沒有捐獻,就沒有移植。這件事總要有人來做,幫助逝者『重生』,我喜歡並享受這個過程。」(記者 劉歡 文並圖)

相關焦點

  • 器官捐獻協調員:為逝者「重生」奔忙的人
    他貼心地解釋,「器官捐獻成功完成,經常要經歷突如其來和爭分奪秒,所以我們將器官捐獻辦公室設在急診搶救區,為的就是能第一時間發現潛在的器官捐獻者。」 器官捐獻協調員,又被稱為生命的「接力人」。他們奔走在生死與悲歡離合間,為一些患者送去「新生」的希望。
  • 公益體彩助力器官捐獻 共同見證生命延續
    原標題:公益體彩助力器官捐獻 共同見證生命延續   「你在的時候我與你不曾相識,當你離開,你成了我至親至愛的人。」我國正式啟動器官捐獻事業的十年期間,累積有3.2萬個成功捐獻案例,9萬多移植患者不僅因此獲得了生命的延續,更獲得了一群未曾謀面的親人。
  • 推動器官捐獻移植工作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推動器官捐獻移植工作高質量發展   「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國的器官捐獻與移植
  • 中山一院器官捐獻突破1000例
    「我想用這個方式,讓我的孩子用另一種方式活著。」回憶起籤下捐獻同意書的那一刻,妮妮的母親淚如雨下,「我看著紅十字紀念園上的名字,那麼多人獻出了大愛。我以後也會和女兒一樣,變成上面的一個名字。」
  • 中國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新聞發布會在杭州舉行
    自2010年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接受原衛生部委託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支持下,初步建立起了符合國際倫理準則、立足中國國情和文化的人體器官捐獻「中國模式」。全國31個省(區、市)紅十字會均不同程度地開展了人體器官捐獻工作,18個省級紅十字會成立了人體器官捐獻管理機構,其餘省份紅十字會成立了人體器官捐獻辦公室,建立了2200多人的協調員隊伍和4000餘人的志願服務隊伍,建立捐獻者緬懷紀念場所138處,11個省(區、市)和5個副省級城市人大出臺了遺體或人體器官、角膜捐獻的地方條例。
  • 安陽退休女工身後捐獻器官 為五人送去重生希望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曹萍 通訊員 餘華 「看到了嗎,媽媽,您挽救了這麼多生命,我真為您感到驕傲!我感覺您還在世界上某一個角落裡生活著,還在我身邊,希望您的生命能在他人身上得到更好的延續!」12月7日下午,在鄭州人民醫院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室內,來自安陽的夢涵對剛去世的媽媽說。她的媽媽突發疾病去世了,捐出了5個器官拯救他人。
  • 中山一院器官捐獻突破1000例
    「我想用這個方式,讓我的孩子用另一種方式活著。」回憶起籤下捐獻同意書的那一刻,妮妮的母親淚如雨下。「我看著紅十字紀念園上的名字,那麼多人獻出了大愛。我以後也會和女兒一樣,變成上面的一個名字。」 醫生跟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與妮妮家屬說了孩子的情況,家屬可以把孩子帶回家準備後面的事,也可以選擇把器官捐獻,讓妮妮的生命延續下去,讓妮妮的器官在其他患者的身上繼續存活下去。 原來還可以有這種方法!妮妮媽媽眼睛亮了起來,原來妮妮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活著。
  • 他們捐獻的器官讓三千多人重獲新生
    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2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生命傳遞,移路相隨」器官捐獻一千例感恩會暨2020年移友會。感恩會邀請器官捐獻者家屬講述他們替逝者捐獻器官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對生與死的看法。據悉,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 夫妻先後捐獻兩個孩子遺體器官:曾讓4人得到重生,2人看到光明
    男孩的父母決定將孩子身上有用的器官全部捐獻出來。令人動容的是,這不是他們第一次做出這樣的決定。2017年,他們6歲大的女兒因為交通事故意外去世,當時他們就替她捐獻了遺體和器官,讓4個人得到重生,2人看到光明。
  • 經參調查|生命接力 「移」路同行——中國器官捐獻移植五年調查
    譜寫生命交響:超270萬志願者登記捐獻 9萬多患者重獲新生「器官移植是目前唯一由國務院頒布法規進行管理的醫療技術。」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表示,「沒有器官捐獻,就沒有器官移植,公民自願器官捐獻是大愛的交響。」
  • 施予受,讓生命延續!上海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超38000人,今天這些...
    9月19日,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聯合黨支部組成的「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仁濟醫院百餘位黨員醫務人員線上登記器官捐獻。截至2020年9月19日,上海市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已超38000人,共實現784例人體器官捐獻。
  • 福建省紅十字會「五抓五促」 規範推動人體器官捐獻事業高質量發展
    》和《福建省遺體和器官捐獻條例》等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責,積極主動作為,完善工作機制,推動全省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健康持續發展。2014年以來,全省人體器官捐獻報名登記人數達38711人,特別是2020年1—10月新增18399人,克服了疫情影響,報名登記數已超過上年度15%。2011年以來成功實現人體器官捐獻327例,其中今年以來已實現84例,是上年度的2.5倍;共捐獻大器官985個,眼角膜213片,讓1200餘名器官衰竭患者等重獲新生,紅十字「生命接力」工程品牌逐步形成。
  • 「生命接力·救在身邊」 人體器官捐獻宣傳活動在吉林長春開展
    2020年11月5日,為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傳播人體器官捐獻理念,營造全社會參與公益事業的良好氛圍,推動紅十字志願服務工作,吉林省紅十字會聯合軌道交通集團運營事業總部客運二中心在長春市地鐵2號線、3號線,開展「生命接力·救在身邊」人體器官捐獻宣傳主題活動,30餘名紅十字志願者積極參與其中
  • 器官捐獻協調員:生與死的「擺渡人」
    這樣特殊的告別,佟鑫在過去3年裡經歷了80餘場,有80多位患者在逝世後成功完成了器官捐獻,其中年齡最小的捐獻者僅有5歲。每一次都在與時間賽跑自從當了協調員,佟鑫一年四季總穿著運動鞋、牛仔褲,背著十幾斤重的背包,裡面裝著器官捐獻時所需的材料、身份證明材料,甚至還有隨時換洗的衣服,在夏天,隨時帶著擦汗用的白毛巾。
  • 人體器官捐獻了解一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培訓班在肇慶市順利...
    為進一步推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的發展,12月8日上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與我局聯合主辦的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培訓班(肇慶站)在我市順利舉辦。活動開班儀式上,市衛生健康局四級調研員陳偉雄提出三點要求:一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方面的技術先進,能夠保證肇慶市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的順利進行。二是要求全市各級各類醫院醫護工作人員要遵紀守法,依法依規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不得向省劃定區域外的OPO轉介潛在捐獻者的相關信息。
  • 鄭州313人完成造血幹細胞捐獻
    昨日從2020年度鄭州市紅十字志願服務工作會議上獲悉,今年鄭州市完成造血幹細胞捐獻21例,累計捐獻者人數313人,連續16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國省會城市之首。  志願服務是紅十字精神的具體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誌。
  • 新聞1+1|人體器官捐獻,「大愛」下的法治
    2020年11月7日,「生命接力·救在身邊」 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宣傳活動在浙江杭州舉辦。11月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1+1》播出專題節目《人體器官捐獻,「大愛」下的法治》。中國公民逝世後自願無償器官捐獻已啟動十年,2010年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只有34例,2019年達到5818例,增長了170多倍。截至2020年11月14日,志願登記人數為257萬,累計實現捐獻31610例,捐獻器官92685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成效顯著數字的背後,是器官捐獻事業十年來的成績,更體現了國人觀念的變化。十年,對於器官移植受者和這項事業來說是一個起點。
  • 鵲華秋色——致敬抗疫英雄,器官捐獻公益跑在濟南舉行
    生命像一段奔跑的旅程,沿途充滿了美景與希望。有的生命,卻因為意外或疾病戛然而止。這時,您是否願意為他重啟一段新的生命旅程?器官捐獻,對急需移植器官的患者來說,是重生的希望;對器官捐獻者及其家屬來說,是寄託哀思,是生命的延續;對社會來說,展現的是人間大愛和人性光輝。
  • 「施予受」網站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達133萬餘人次
    目前「施予受」網站與全國40家醫院實現對接,公眾可以更便捷地完成器官捐獻的志願登記。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介紹,器官移植是挽救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重要醫療手段。目前,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而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但每年器官移植數量僅約2萬例,仍存在較大缺口。
  • 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多年之後依然記得15歲男孩捐獻器官救了5人
    父親最終做出決定,男孩捐出心臟、肝臟、腎臟、肺臟和角膜,挽救了5個人的生命,還讓盲人重獲光明。多年以後,劉源仍能清晰地記起,自己協調一名15歲男孩捐獻器官的場景。因為腦膠質瘤,男孩做了幾次手術,效果都不理想,已經出現腦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