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嫩水靈的葡萄,能及時送上消費者的餐桌嗎?一串葡萄從種下到成熟,要經過多少辛勞,才能成為一件果農眼中的「藝術品」?葡萄公園的精品葡萄,到底有啥優勢?記者來到上海馬陸葡萄公園,一探究竟。
12小時走上百姓餐桌
走在葡萄公園裡,一排排葡萄果樹濃蔭密布,香悅大道上的農諺發人深省,迎賓園中的有機葡萄茶香氣四溢,水上葡萄妙趣橫生,處處可見「耕者有其志」的葡萄文化。
採摘季,忙碌的一天從清晨就開始了。早上5時30分,工人開始採摘。7時至8時30分,採下的葡萄被送到銷售中心,開始修整果穗並裝箱。先對前一天預訂的訂單進行裝箱。裝完箱,當天的散客和訂單也陸續來了,銷售中心人流漸增。
而裝完箱的葡萄,早上就會發快遞寄出去。「我們用的是黑貓冷鏈配送,真空包裝。上海本地的客人,最晚15時到17時就會收到。這時,離葡萄離開枝頭,還不到12小時。這就是地產水果的優勢。」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晉盼說。
作為葡萄公園的當家品牌,「傳倫葡萄」以往全部採用當天採摘、客戶上門購買的方式銷售。3年前,才開始嘗試進入一些高端超市,比如久光、港匯地下的賣場。在除此之外的水果店或超市中,都見不到傳統葡萄的蹤跡。
對此,人稱「馬陸葡萄之父」的葡萄研究所所長單傳倫有著自己的堅持:「如果找供應商,利潤肯定上漲,最終轉嫁到消費者頭上。而中間環節一多,末端的葡萄會不會『偷梁換柱』,誰也不能保證。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自己銷售,靠品牌和口碑吸引顧客來葡萄園,吃最新鮮的葡萄。」此外,額外保鮮的措施也無法保證葡萄的原味。
疏粒打造葡萄藝術品
1992年成立馬陸葡萄研究所,2000年成立上海市葡萄研究所,2003年成立上海馬陸葡萄開發公司,2006年成立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有限公司,一路走來,葡萄公園是「四塊牌子一套班子」。從引領上海葡萄產業到發展品牌,再到如今的一產和三產融合,葡萄公園最大的特色,在於將每一串葡萄都當做一件「藝術品」。
以精品巨峰葡萄為例,一串葡萄約500克,果實控制在30-40粒,果穗18-20釐米長,幾已成為標準化生產的模板。令人驚嘆的精準如何產生?秘密就在「疏粒」上。巨峰的自然坐果,其實量非常大,開花時,一串就有200-300個小花蕾,若不控產就有100多顆果實。為了控制果穗分量,工人要將花生米大小的果實修剪到只剩30-40粒,即對葡萄進行「計劃生育」。
「疏粒很有講究,因為要給葡萄留下生長的空間,可不能隨便瞎剪一氣。所以,沒有穩定的技術工人和一種工匠精神是不行的,要像做藝術品一樣細緻。」張晉盼說。疏粒為的是增加葡萄的甜度和口感,成熟後巨峰的甜度就要高至18到20度,每粒被留下的都是精品。
追求產量到追求質量
追求產量到追求質量,這是馬陸葡萄發展的重要理念。除了疏粒,「葡萄限根栽培法」也是這一理念的結果。
最早,葡萄園畝產1500公斤,後來變成1000公斤,如今有機葡萄畝產只有500公斤。一畝地只種36棵葡萄樹,3行、每行12棵,按照葉片和果粒大小,實行按梢定穗,按葉留果,一片葉子養一粒果。而別的葡萄園裡,一畝地裡起碼種植120棵,有的甚至多達200棵。「這是以上海交通大學王世平教授推廣的根域限制為基礎,在固定的空間裡,通過控制根系的生長,來調節地上部分的營養生長,以及生殖生長,確保有更多的養分輸送到果粒裡。」馬陸葡萄研究所副所長、上海馬陸葡萄公園有限公司總經理單濤介紹,從2005年開始,通過多年測算和實踐,最終才定下了每畝地只種36棵。
不僅如此,這裡的葡萄可以帶皮吃。葡萄皮中含有花青素和抗氧化物白藜蘆醇,這兩類物質都對人的身體有益。但大多數人都會因為洗不乾淨葡萄皮的農藥殘留,而不得不把葡萄皮剝了再吃。但在葡萄公園,除了施用自製有機肥外,一直堅持不用化肥、不用化學農藥,而是選用低毒、低殘留的礦物源農藥,甚至是無毒無殘留的生物源農藥代替。而套袋栽培技術,免去了為防治病蟲害在掛果後需要噴灑的10多次農藥,令葡萄在成熟前至少2個月內不會接觸到農藥。
本報記者 金旻矣
本版攝影 本報記者 周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