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石雙伊,是平塘縣發改局派駐到塘邊鎮清水村的網格員。2018年11月到塘邊鎮清水村擔任網格員,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黃臘一組8戶40人全部脫貧。
我家是三口之家,都是縣裡面下派網格員,爸爸在甲茶鎮,媽媽在大塘鎮,扶貧一年以來一家三口回家坐在一起吃飯的次數一隻手數的過來。 因為忙於脫貧攻堅,鮮少回家,有一次回家發現家裡面養的金魚都死了,但是和許多網格員一樣,我也有一本「幸福筆記本」,這個筆記本上記的都是群眾的心願,有的關於飲水、有的關於住房、有的關於交通、有的關於教育、有的關於醫療等。而我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將這些心願一一實現。這兩年我已經用了好幾本「幸福筆記本」,本子裡密密麻麻地記錄了貧困群眾的基本情況。
幫忙幹農活
在扶貧戰線的最基層,我面對的是最質樸的群眾。在宣傳政策的過程中,我耐心地為村民答疑解惑,讓扶貧政策不再停在紙上,而是放在了老百姓的心上。 2019年7月上旬,楊喬從戶一家6人,無健康勞動力,家裡三個殘疾人,一個年過八旬老人和兩個小孩,因住在黃臘一組半山腰,周圍無住戶,家中喝的是從清水河單管抽上來飲用水,稍微遇到下雨天或炎熱的天氣時單管就會堵塞或者炸裂,發現這情況的我將情況第一時間整理上報。7月中旬,通過多方聯繫,找到人幫忙安裝牽引管道,實現自來水到家,此時楊喬從戶家中傳來陣陣歡笑聲,老奶奶從屋裡拿出了兩雙親手納的鞋墊抵到我手上說道,「謝謝小石同志,感謝你一直以來的幫助,從來不言苦、不喊累。」 楊承磊是一名初中生,因為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缺乏關心,自己處於青春叛逆期,剛剛上初中就輟學和父母外出打工去了,每次我打電話給他時,總是聽到的是再讀幾年書之後,還是出來打工,在這邊有父母陪著我還可以掙錢,我不回去讀書。
慰問老人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2019年7月21日,我再次打電話給楊承磊,「你回來讀書可以學到很多知識,還可以有很多同學,最重要的是知識能改變命運,我知道你也想如姐姐這樣幫助更多的人,所以你回來,要是有不懂的地方我可以教你。」電話那頭沉默了很久很久......傳來一聲,「我願意回去上學了。」 古有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今有我小雙伊37通電話換回輟學少年就讀。同事殷煒的聲音在身旁邊響起。我說道:「只要能讓他回來讀書,100個電話也是值得的。」 在黨委政府統籌和我積極參與幫扶下,黃臘組人居環境庭院整治5戶,補齊住房短板六戶........ 一路走來,我以愛心、耐心、責任心日夜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讓扶貧政策真正飛入貧困百姓家,讓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塘邊鎮的脫貧攻堅工作譜寫了巾幗篇章!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慶
編輯梁珍情
編審王璐瑤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