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讓扶貧政策飛入貧困百姓家|平塘縣塘邊鎮清水村...

2021-01-12 天眼新聞

我叫石雙伊,是平塘縣發改局派駐到塘邊鎮清水村的網格員。2018年11月到塘邊鎮清水村擔任網格員,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黃臘一組8戶40人全部脫貧。

我家是三口之家,都是縣裡面下派網格員,爸爸在甲茶鎮,媽媽在大塘鎮,扶貧一年以來一家三口回家坐在一起吃飯的次數一隻手數的過來。  因為忙於脫貧攻堅,鮮少回家,有一次回家發現家裡面養的金魚都死了,但是和許多網格員一樣,我也有一本「幸福筆記本」,這個筆記本上記的都是群眾的心願,有的關於飲水、有的關於住房、有的關於交通、有的關於教育、有的關於醫療等。而我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將這些心願一一實現。這兩年我已經用了好幾本「幸福筆記本」,本子裡密密麻麻地記錄了貧困群眾的基本情況。

幫忙幹農活

在扶貧戰線的最基層,我面對的是最質樸的群眾。在宣傳政策的過程中,我耐心地為村民答疑解惑,讓扶貧政策不再停在紙上,而是放在了老百姓的心上。  2019年7月上旬,楊喬從戶一家6人,無健康勞動力,家裡三個殘疾人,一個年過八旬老人和兩個小孩,因住在黃臘一組半山腰,周圍無住戶,家中喝的是從清水河單管抽上來飲用水,稍微遇到下雨天或炎熱的天氣時單管就會堵塞或者炸裂,發現這情況的我將情況第一時間整理上報。7月中旬,通過多方聯繫,找到人幫忙安裝牽引管道,實現自來水到家,此時楊喬從戶家中傳來陣陣歡笑聲,老奶奶從屋裡拿出了兩雙親手納的鞋墊抵到我手上說道,「謝謝小石同志,感謝你一直以來的幫助,從來不言苦、不喊累。」  楊承磊是一名初中生,因為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缺乏關心,自己處於青春叛逆期,剛剛上初中就輟學和父母外出打工去了,每次我打電話給他時,總是聽到的是再讀幾年書之後,還是出來打工,在這邊有父母陪著我還可以掙錢,我不回去讀書。

慰問老人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2019年7月21日,我再次打電話給楊承磊,「你回來讀書可以學到很多知識,還可以有很多同學,最重要的是知識能改變命運,我知道你也想如姐姐這樣幫助更多的人,所以你回來,要是有不懂的地方我可以教你。」電話那頭沉默了很久很久......傳來一聲,「我願意回去上學了。」  古有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今有我小雙伊37通電話換回輟學少年就讀。同事殷煒的聲音在身旁邊響起。我說道:「只要能讓他回來讀書,100個電話也是值得的。」  在黨委政府統籌和我積極參與幫扶下,黃臘組人居環境庭院整治5戶,補齊住房短板六戶........   一路走來,我以愛心、耐心、責任心日夜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讓扶貧政策真正飛入貧困百姓家,讓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塘邊鎮的脫貧攻堅工作譜寫了巾幗篇章!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慶

編輯梁珍情

編審王璐瑤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拖娃帶仔的網格員丨平塘縣塘邊鎮新店村網格員駱...
    我深知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同時也有幾分擔憂,憂的是不能照顧已身懷六甲的妻子,憂的是不能照顧遠在正安老家年邁體弱的父母……  當晚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妻子問我有什麼心事,我低聲說:「單位選派我下沉到距離縣城近百公裡的一個小山村駐村扶貧,不能照顧你和咱們的小寶寶。」
  • 「脫貧稅志」平塘縣稅務局韋曉紅:拳拳巾幗心 熠熠扶貧路
    2019年7月,平塘縣稅務局駐甲壩村新沙溝組的網格員退休後,村民們一下子就失去了「領頭羊」。得知消息後,韋曉紅臨危請命,第一時間向組織提出申請,奔赴新沙溝組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小康是我們民族的千年夢想,是黨和國家的大計,作為一名老黨員,脫貧攻堅怎麼能少了我!我行李都收拾好了,隨時可以出發。」韋曉紅摸著自己胸前的黨徽堅定地說道。經組織批准後,韋曉紅火速前往甲壩村新沙溝組,開啟了她的扶貧新徵程。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楊光海:「娃娃書記」幹勁足
    2017年,大學畢業後的楊光海放棄穩定的銀行工作,帶著「想和老百姓一起過上好日子」的願望,毅然回到自己的家鄉,成為當地扶貧工作站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工作以來,憑著一股子「不獲全勝不收兵」的幹勁,楊光海先後被評為「黔南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平塘縣脫貧攻堅『五一』勞動尖兵」「平塘縣基層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等榮譽稱號。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三年多,和兒子說話還要請「翻譯」丨平塘縣甲...
    好久不回家,一回家就聽到兒子的聲音 ,我既興奮又傷心。傷心的是這個小傢伙天天囔囔要跟爸爸打電話,幾月不見,來家竟然受到如此「待遇」,竟然用一口的廣西話跟我說,有時候還得要媽媽翻譯;興奮的是,幾月不見,兒子竟然會說話了!不僅聽懂本地話,還會一口的外地方言,真是厲害了。有時候想起兒子、回顧從事的脫貧攻堅工作,總讓我幸福滿滿。
  • 看「中國天眼」周邊五村上演的產業扶貧英雄劇
    「麻懷幹勁」陳列館  「扶貧先扶志,『窮人』就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共產黨人走;讓貧困人口和殘疾人員找到『娘家人』,讓有能力的年輕人帶動貧困戶,讓大家的腰包鼓起來,真正實現全面小康,這是我的夢想。」鄧迎香說。  麻懷村距「中國天眼」僅七公裡,處在黔南州委州政府天眼鄉村振興示範區範圍。
  • 「我的扶貧故事」摸清底數 用政策扶貧
    剛到羅坳村的時候,沒有基層經驗的我,害怕會拖累我的隊員們,害怕會耽誤國家脫貧的步伐......我思考了好幾個日日夜夜,既然我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會,那我就從零開始,加強學習,把國家的扶貧政策落到實處才是我當前考慮的問題。就這樣,我帶著對扶貧工作的熱情,帶著對群眾的真情,加強對脫貧政策的學習,為老百姓辦實事。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楊光海:「娃娃書記」幹勁足
    2017年,大學畢業後的楊光海放棄穩定的銀行工作,帶著「想和老百姓一起過上好日子」的願望,毅然回到自己的家鄉,成為當地扶貧工作站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工作以來,憑著一股子「不獲全勝不收兵」的幹勁,楊光海先後被評為「黔南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平塘縣脫貧攻堅『五一』勞動尖兵」「平塘縣基層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等榮譽稱號。
  • 「我的扶貧故事」有血有肉的扶貧戰士丨織金縣桂果鎮聯興村第一...
    我深知他們一是相信我能解決問題,二是我的回答將體現以後工作的信任,如果隨便忽悠,以後工作難以開展,並且給百姓承諾的事情不能兌現,我將無法面對他們。面對這此問題,村民們大多數都是帶著情緒來的,如果我們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容易激怒群眾,導致事態擴大。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入駐下儒村的第一個月,為了能儘快摸清貧困底數,開展了大走訪活動,我與同事們走遍了11個村民小組400多戶人家,摸清底數,對症下藥,精準施策,了解貧困發生率和貧困各項指標,沉下身子與群眾談心交心,希望讓他們更好地知曉扶貧政策,了解發展項目的意願,獲得大家的認可,為脫貧攻堅作好鋪墊。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家的常客丨掌布民族中學教師楊惠勇
    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的可能有很多種,能把一個人和一個完全陌生又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家庭聯繫得如此緊密而又如親人朋友般的,或許只有扶貧了。  我叫楊惠勇,是平塘縣掌布鎮民族中學的一名教師。  多次上門了解情況後,我深深為王光海家感到擔憂,夫妻倆找不到賺錢的門路,妻子因為身體原因,也只能幹些簡單的活,家裡大女兒和兒子,雖然教育助學解決了一部分,但每月的生活費也足以讓這個貧困的家庭捉襟見肘。平日裡,一家人也就靠侍弄這一畝三分地,賴以維持生計。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用力幫扶 扶貧扶智希望紮根|水城縣第六...
    我叫鄧集雙,是水城縣第六小學的一名教師。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三尺講臺上教育工作做好後,我就會開車到水城縣新橋街道新橋社區的貧困戶家中實地走訪。鄧集雙幫助貧困戶打掃衛生時的背影當時,兩個孩子認認真真地聽著,透亮眼睛看著我,那一刻我更加堅定,要引導他們轉變思想,從身邊小事情開始改變,要讓他們樹立勤儉節約、自立自強、不甘貧困的意識,感受到住在乾淨整潔的屋子裡是一種幸福。
  • 家在清水村(決勝2020)
    他回到了老家清水村。   清水村隸屬於重慶市黔江區金溪鎮。   金溪鎮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清水村山高坡陡,土地貧瘠,500來戶中1/6是貧困戶。   鄉鄰口中,一向流傳「人不出門身不貴」。田井會卻發現,儘管自己出了遠門,然而不但身份沒顯貴重,反而覺得人家打量自己的時候,眼光異樣。
  • 「我的扶貧故事」義無反顧扶貧路 不獲全勝誓不休丨安龍縣海子鎮石...
    扶貧幹部是脫貧攻堅各項方針政策、決策部署的宣講員,也是監督員,更是執行員,是脫貧攻堅問題的收集統計員,也是應對各類問題的研判員,更是解決各類問題的組織員;是村情民意的調查員,也是上傳下達的溝通員,更是各類矛盾的調解員。  摸清底數精準扶貧最基礎的工作,是「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的基本要求。聚焦全村300戶1396人開展家家入戶、人人見面,全面摸清底數。
  • 「我的扶貧故事」直把他鄉當故鄉|黔西縣花溪鄉扶貧工作站站長吳長茜
    我叫吳長茜,是黔西縣花溪鄉扶貧工作站站長。作為一名90後幹部,5年來,我與許多同仁一樣,為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揮汗如雨,「山崗上有我們的腳步,小河邊有我們的理想,天地間有泥土的芳香,我心中有淳樸的老鄉……」花溪鄉是全縣深度貧困鄉,有貧困人口1135戶4928人,全鄉十個村(社區)中深度貧困村就佔了3個,是全縣脫貧攻堅主戰場。
  • 習近平的扶貧故事
    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人民領袖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40多年來,我先後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農家院落、田間地頭,一張方桌、幾條板凳,體察百姓疾苦,細辨貧困癥結。像發生在駱駝灣村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切切家鄉情丨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康...
    參加工作20餘年我都在揚武鎮度過,時代賦予我們機會,讓我們得以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偉大的事業中,幾多耕耘、幾多艱辛,收穫滿滿,看到家鄉一天天發展變化、看到老百姓生活一天天變好,我深深體會到是脫貧攻堅改變了這裡千百年來的面貌,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扶貧「三部曲」丨甕安縣猴場鎮青池村網格員...
    我叫付星毓,2019年5月,來到猴場鎮青池村,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一路走來的扶貧工作,感慨萬千,總結起來就是扶貧中的「三部曲」。我包保的網格是青池村長林灣組,一共有28戶11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6戶20人,常年在家居住的僅有12戶,且都為老齡戶。當我接手該組網格工作以後,白天下隊走訪了解每戶農戶的實際情況,解決老百姓的貧困問題;晚上查閱前期網格員收集農戶資料和檔案。作為一名80末的年輕幹部,面對繁雜的工作,心中既有一些激動亦有一份忐忑。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耐心細心服務鄉村百姓丨水城縣董地街道...
    組織上派我到扶貧一線開展工作,我就要對得起組織的培養和信任,不辜負一方百姓的期望,就要竭盡所能,做好群眾的精準扶貧的領路人、群眾的貼心人。作為一名有著2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我深知「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 「我的扶貧故事」張政: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叫張政,山東人,是國投集團盤江公司的員工,也是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不同的兩個角色,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2018年7月,我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來到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麻山扶貧的那些事|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
    簡萬祥在工作當天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反覆思考著群眾會上「吵架」的事情,有自身工作方法的原因,也有群眾對政策不理解的因素。第二天一早,我就來到方成慶老人家,和他交心談心,談家長裡短、談扶貧政策,最終得到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