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有機器人互毆、一樣有破壞、一樣有所費不貲的特效,但無論從何角度來看幾乎都像是全新作品,試圖為這個有些走進死胡同的IP另闢新局,用清新純真的女性視角,替換陽剛浩大的星際史詩,造就讓人耳目一新的篇章。最終成果雖不能說是完美無缺,但對於過往排斥本系列,或單純被各種聲光效果轟炸到麻痺的觀眾來說,反而會是一大利多。
有著《變形金剛5:最終騎士》排山倒海的惡評在先,《大黃蜂》可以說是整個系列路線與風格的一百八十度修正,從幕前到幕後,與過去麥可貝的五部作品一刀兩斷。整個風格變革的最大推手,絕對當屬新銳編劇克莉絲緹娜霍森。無論是選擇以青少年女性作為系列主角、將格局從世界安危拉回單純友誼和成長曆程、大刀闊斧簡化後的人物,以及軸線清晰的敘事,霍森為《大黃蜂》注入了系列至今前所未有,甚至也是近年巨型商業片罕見的青春女力,與女主角海莉史坦菲德一貫真摯而亮眼的表現相輔相成,某些段落甚至莫名地感動人心。
當然,這不能說劇本完美無缺:霍森在「致敬」類似故事如《ET外星人》或《吹夢巨人》上是毫不掩飾,整部電影充斥著《鐵巨人》的影子,某些劇情轉折斧鑿痕跡過重,乃至笑料和感傷之間的平衡,多少都還是有些生澀,但若系列追求的是大破大立,則霍森的表現已經是無法挑剔。
同樣的,選擇首次執導真人電影的崔維斯奈特擔任導演,也讓視覺風格從麥可貝的濾鏡、慢動作與爆破,往相對成熟節制的路線靠攏。必須說,以新銳導演而言,或許是受益於其動畫背景,奈特在處理動作場面上已經是可圈可點,大量特效場面的調度稱得上是駕輕就熟,片尾的高潮戲便可能是系列近年來最容易理解的一部,該感傷或幽默的時刻也不馬虎。比較可惜的是,即使片長不到兩小時,《大黃蜂》在敘事的節奏上仍時不時稍嫌鬆散。另一方面,同時要兼具買票進場所期待的特效奇觀,以及青春少女的煩惱與孤單,讓《大黃蜂》有著不少尷尬或突兀的場面,個別元素拆開來看可圈可點,放在一起便讓人不確定這究竟是否是原本期待或渴望的作品。
在《大黃蜂》之後,麥可貝與《變形金剛》之間的關聯,恐怕就只剩下片頭字幕禮貌性掛的製片空銜而已:原本的系列在霍森與奈特的修正後,也幾乎找不出角色名字之外的共同點。本片會成功開枝散葉、讓系列重獲新生,還是修正力度過大,落得矯枉過正的尷尬,有待票房與觀眾的期待回答,但至少本片讓《大黃蜂》不再只是《變形金剛》的從屬,也讓商業電影有了平凡又不凡的女英雄,光這點已經讓人刮目相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