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麥當勞改名為「金拱門」開始,它似乎就跟「金」這個字徹底槓上了。近兩年來,麥當勞都有在請名字帶「金」的人吃炸雞。
現在春節快到了,麥當勞自然不會放過這次營銷的機會,推出「金金」有味美食季,與大家過一個「金」色的大年。
麥當勞「金」味新年營銷
今年,是麥當勞 「金金」有味的第二季,除了經典的扭扭薯條和紅豆派再度亮相以外,麥當勞還首次推出了金尊肉醬安格斯厚牛堡、金鳳來福雞排堡和金桃新地。麥樂雞沒辦法「金」起來怎麼辦?沒關係,麥當勞還能為它量身打造一款蘸醬——檸檬「金」醬。總之,這些新品名字聽起來都挺吉利的。
看看這張「全家福」,是不是感覺喜慶的氣氛都要溢出屏幕了。
當然,光是「金」味的產品自然是不夠的,「金」味營銷也自然不能落下。為了鼓勵消費者們用外賣平臺下單,麥當勞還推出了下單送金的活動,讓消費者「金金」有味地吃美食。這海報,做得也是有夠接地氣的:
還沒改名的麥當勞,也不見在「麥當勞」這三個字上下功夫,如今改名金拱門後,麥當勞的「金」字營銷就是一個接著一個來。這背後的原因,真的只有「因為它叫金拱門」這麼簡單嗎?
為何老是死磕「金」
想當初,麥當勞中國在2017年5月把自己運營公司的名字改為金拱門的時候,曾經引發了討論熱潮。當時,大家都在嘲笑這個名字很土,一個國際連鎖快餐竟然會改一個這麼接地氣的名字。
當你這麼想的時候,麥當勞的第一個目的就達到了。沒錯,就是接地氣。
作為一個國外引進的品牌,如果沒有適當的本土化營銷,是不能在當地長久經營下去的。肯德基靠的是推出各種結合當地特色的新品,而麥當勞,靠的就是品牌符號的本土化。
對於麥當勞來說,無論是巨無霸、薯條,還是黃色M的logo,都是它極具辨識度的商業符號。而「金拱門」這個名字,既代表了品牌符號,又為品牌後期的本土化營銷和玩梗提供了充分的素材。
金色在中國人眼中,是福氣、財氣的象徵,麥當勞通過「金」來開展各種營銷手段,既將「金」與自己牢牢綁定在一起,又通過這些方式,拉近了消費者與麥當勞之間的距離。
有趣的是,就連隔壁的肯德基,也在今年春節期間賣起了「巨大金桶」。這到底是因為受了麥當勞影響還是怎樣,營銷君就不得而知了。
學會「土味帶點潮」
本土化營銷,說容易好像也挺難,說複雜好像又很簡單。重要的,其實是品牌要有一雙善於發現「土味」的眼睛,玩得好的,還能讓土味中散發出一點潮流氣息。
其中,宜家的本土化營銷,就是一個簡單卻十分成功的案例。他們把商場裡的廣告詞,都換成了當地的本土方言。
在天津的宜家,你能看到寫著「介似嘛」「能嘎哈」等方言產品介紹:
在四川,你又能看到「巴適」的廣告標語:
你看,只需要當地人說一句方言的功夫,品牌很快就融入當地的語言環境。而且,這種有趣的標語還可以依靠網友的二次傳播,在社交平臺上獲得更廣的曝光。
去年,burberry奇怪的中國風海報,被網友們群嘲對中國新年是不是有什麼誤解。今年,burberry設計了一隻「博博鼠」,到全世界去感受不一樣的中國新年。這一波操作,讓網友們紛紛表示,burberry終於搞懂什麼是中國風了。
大到不同國家,小到不同城市,品牌既然想要融入一個地區,那了解當地的文化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的本土化營銷必不可少。根據當地文化,做出與眾不同的創新嘗試,才能使品牌成功融入當地市場,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圖片來自網絡,請作者與本號聯繫,以奉稿酬)
你肯定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