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後裝線膛大炮第一次投入實戰,就是在我國戰場上。後裝線膛大炮的出現,一下子就終結了數百年來統治戰場的前裝滑膛炮。在1854年,英國阿姆斯特朗首次製造出了後裝炮彈和發射這種錐頭柱體炮彈的後裝線膛大炮,阿姆斯特朗野戰炮。
1858年,英國將後裝線膛阿姆斯特朗大炮列為制式武器,從1858年開始,阿姆斯特朗公司開始大批量生產這種先進大炮。這是一種劃時代的武器,圓柱形爆炸炮彈,後裝彈藥,線膛炮管,高機動性,還有更遠的射程,更加精確的打擊威力。
1860年,第2次鴉片戰爭,是76毫米口徑,12磅後裝線膛阿姆斯特朗大炮第一次投入實戰,在1860年在大沽口新河炮臺,英軍出動了線膛大炮,隨後在石頭縫炮臺,英軍出動3門200毫米口徑榴彈炮,2門24磅榴彈炮,以及一批後裝線膛阿姆斯特朗大炮與清軍炮臺進行激烈對射。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後裝線膛阿姆斯特朗大炮,可以發射12磅炮彈,射程4557米,全重406公斤,4匹馬牽引,可以發射3500次,還如同新炮一樣。而且採用碰炸引信,一旦爆發可以有42個彈片,內部安裝1.8斤炸藥。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英軍第一次投入阿姆斯特朗後裝野戰炮,實戰發現,在1500米-2300米射擊精度最高。1860年8月12日,英軍進攻新河炮臺,阿姆斯特朗後裝野戰炮首次參戰,當時,清軍蒙古騎兵出動列陣,英軍3門阿姆斯特朗後裝野戰炮在1372米距離,以炮彈攻擊,每一發炮彈都在爆炸當中裂為42塊彈片。
英國人法國人都擁擠到前邊觀看這種大炮的威力,一發發炮彈砸進清軍騎兵陣列,每倒下一批騎兵,就又有一批騎兵毫不畏懼的補齊陣型,在經過幾分鐘炮擊以後,清軍騎兵還是崩潰了,他們無法理解這種大炮的高精度和高威力,還有如此快速的射速。他們想當英國人換炮彈,炮身發熱的時候衝鋒,但是,在阿姆斯特朗後裝野戰炮面前,根本沒有這樣的機會。
倫敦新聞畫報記錄,在後來的八裡橋戰役,清軍根本無法接近到英法聯軍前方,阿姆斯特朗後裝野戰炮沒有一炮是落空的,而且每一炮都命中了清軍最密集的地方。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英法聯軍比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英軍,武器又先進了一代。不僅大炮變成了,阿姆斯特朗後裝野戰炮,而且步槍也變成了擊發步槍,以及,不受天氣影響的恩菲爾德來復槍。這些步槍的射程比燧發槍提高了3倍,射速提高了9倍。
雖然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以後,清朝從英國,法國,美國和俄羅斯走私商人那裡購買了2000多門西洋火炮。法國人在進軍北京一書就說,在大沽口清軍使用的都是英國,西班牙進口的18世紀製造二手西洋大炮。但是,在剛剛出現的阿姆斯特朗後裝野戰炮面前,這些火炮已經遠遠落伍了。
清軍以為,自己購買了那麼多西洋大炮,還有滿蒙騎兵主力,一定可以了。但是,清廷不知道僅僅十幾年時間,世界軍事發展這麼快,英法聯軍已經是,後裝線膛大炮和擊發步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