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現在世界上總共存在有七大洲,其中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約有47億人(2019年數據),是世界上人口佔有最多的大洲,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的起源均源於亞洲。
亞洲自古以來就是文化繁榮之地,晚清一位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梁啓超曾在其詩書《二十世紀太平洋歌》談到古代四大文明——分別是古巴比倫(位於西亞,今地域屬伊拉克)、古埃及(位於西亞及北非交界處,今地域屬埃及)、古印度(位於南亞,地域範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和中國(位於東亞),三個存在於亞洲,從中足以窺見亞洲古代文化之繁榮。
然而亞洲為什麼被稱為亞洲呢?這一點則是由於當時一群靠近地中海,海上貿易繁盛的古代腓尼基人(今天巴勒斯坦地區)為保證方位正確,因此而對於愛琴海以東地區需要有一個總體的稱呼,因此將其稱為亞洲,全稱亞細亞洲,其古希臘語為Ασα;拉丁語則為Asia,意為東方日出之地的意思。
而正也因為如此,愛琴海東邊的小亞細亞半島(即安納託利亞平原)由於位於愛琴海以東,一直以來被希臘人稱為小亞細亞,即「東方」、「升起」之意。
因此,我們不難得出,亞細亞這個詞彙在希臘語中的意思就是東方,而太陽世上無一例外都是東升西落,所以對於歐洲人來說,東邊的亞細亞又有日出之地的意思,這是古代希臘人典型的以歐洲為中心所造成的。相同類似的稱呼,則如中文語義中的「日本」,在中文語義中日本一詞的意思即為日出之國。在古代中國人往往認為日本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來表示,《淮南子》中就有一句「日朝發扶桑,入於落棠」。
所以,最終我們可以得到:亞洲這一稱呼直譯過來其實言簡意賅,就是「東方的大洲」,而這個東方即相對於歐洲來說的東方,即所謂的愛琴海馬爾馬拉海峽以東,無論西亞的阿拉伯半島,亦或者是中東,東南亞、東亞地區等等,在歐洲人的視角裡全部都是東方。
因此即使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徵僅僅只是跨越了小亞細亞,再往南到了今天阿拉伯半島的耶路撒冷地區,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也是去到了東方。再加上人文上的上千年宗教差異,愛琴海以東長期被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所統治,這一差異無意間被更加放大化了。
所以對於對於新航路尚未開發、文藝復興運動尚未起興的歐洲中世紀來說——在當時,「東方」一詞實質上更多指的是愛琴海馬爾馬拉海峽以東的阿拉伯半島地區,而中國、印度等地通常描述的開場白則為「遙遠的東方」。
不過,這一對於東方「亞洲」的稱呼,實質上來說,更多源自於本民族核心領土的立場所考慮,畢竟這所謂的東方,所謂的「東方的土地」指的是以歐洲為核心的東方,相同類似的稱呼在我國古代也曾存在過,比如明代作家吳承恩筆下的《西遊記》中,對於唐朝時東土大唐西天取經其中的「東西」之分,則就是考慮在以中國人華夏中原的基礎上所分辨的東西。
所謂的西天即現在的印度,由於唐僧當時取經西路的路線是從玉門關一路往西,到達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地區,然後南下巴基斯坦再轉去印度,所以才造成對於印度的稱呼被稱作西天。類似的詞彙還有東瀛、北狄等詞。
不過,到了今天,世界已然融為成為一個整體,亞洲作為世界的核心地帶,擁有最多的人口,最豐富多彩的文化集合,不僅過去,未來也將對世界散發出更大更多的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