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曲子最能代表法國?拉威爾的《波萊羅舞曲》可能是呼聲最高的作品之一,自1928年問世,那份綿密、重複而又漸強的旋律,曾經敲進很多人的心裡。
繼多個樂團「雲合奏」莫扎特的《魔笛》、貝多芬的《歡樂頌》、科普蘭的《阿巴拉契亞之春》後,法國國家交響樂團「雲合奏」了一曲法國人最熟悉的《波萊羅舞曲》。
隔空合奏的《波萊羅舞曲》 來源:France Musique視頻(04:47)
近日,法國音樂(France Musique)在YouTube發布了這版隔空合奏的《波萊羅舞曲》,視頻只有4分47秒,卻收到近140萬次觀看點擊、4.3萬個贊。
「在這特殊時期,儘管相隔遙遠,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的音樂家們仍希望共同演奏,與每個人分享他們最擅長的音樂。希望拉威爾的這段音樂能為您帶來一些溫暖和安慰。」法國音樂在視頻下方如此介紹道。
視頻中,51位演奏家分居自家的廚房、餐廳、客廳、書房,分別用手機錄製出不同聲部的樂音,再由剪輯人員將這些碎片魔術般地拼貼組合:一場匯集了弦樂、木管、銅管、打擊樂的「居家音樂會」就這樣誕生了。
隔著網線的優美合奏讓網友驚嘆,「我們能給剪輯這個視頻的大神一枚獎章嗎?」「太酷了!沒想到我會在自己的家裡參加一場激動人心的音樂會。」
有細心的網友注意到了打擊樂手寫在鼓上的文字,「鼓上寫著STAYHOME(待在家裡),真好,如果我們都這樣做,就能安全度過疫情,再次回到音樂廳裡聽音樂會!」
貫穿始終的鼓聲是曲子裡不容忽視的「一道風景線」,因此,還有網友忍不住調侃打擊樂手,「他的鄰居一定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打擊樂手在鼓上寫著「STAY HOME」
《波萊羅舞曲》創作於1928年,是拉威爾最後一部舞曲作品,也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
全曲就像一個大寫的「漸強」,在小鼓無休止的三拍子節奏背景上,由各種樂器演奏的旋律不斷反覆。儘管主題單一,節奏統一,全無戲劇衝突和強烈對比,但從樂隊奏出第一個音符開始,這首曲子便牢牢抓住了聽眾,好像有魔力,讓人一口氣從頭聽到癲狂的結尾。
這首長約15分鐘的曲子原為80位演奏家而作,但在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的「居家版」裡,它被指揮家迪迪埃·貝內蒂重新改編,濃縮成了4分鐘的版本。
剪輯現場 圖片來源Gang Flow
負責這個項目的迪米特裡·斯卡波蘭在法國廣播電臺(Radio France)工作了十八年,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視頻編輯,也是一位資深的古典音樂人。
「我從未想過能同步這些不在一起演奏的樂器的聲音。」斯卡波蘭告訴法新社,「當我把這些手機拍攝的片段重疊在一起時,我驚訝地發現,每個人都處於完美的和諧中!」
「我要做的只是稍微調整一下音量,增加一些共振,它們自然而然就混合在一起了。這簡直是一種享受。」
演奏家們最開始在三個分裂的屏幕裡演奏,然後是四個,隨著音樂的節奏漸強,屏幕漸漸多了起來。
「最後,51位演奏家同時出現,我在屏幕上重現了管弦樂團的布局,為了好玩。」斯卡波蘭解釋,這樣的剪輯也凸顯了拉威爾的編曲以及這首曲子如何運行的原理。
法國古典音樂媒體Gang Flow介紹,斯卡波蘭使用了傳統的磁帶錄音原理,並在樂譜上做了特別的標記,給每位演奏家節拍器,以保證錄製節奏的統一性。
斯卡波蘭一共收到了150個文件,通過編碼、分類、混音、剪輯,耗費近40小時,克服種種技術難題,最終達到了聲音與畫面的最佳水平,「但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音樂廳裡的音樂會。」他強調。
在法國為遏制新冠病毒流行而進行的禁閉運動期間,這項音樂活動給了參與者一次精神上逃離禁閉的機會。
法國國家交響樂團小提琴手戴維·裡維耶爾說,隔空合奏「給人一種團聚的感覺」,「這是一次虛擬的聚會,我們在雲上相聚,但我們在演奏的時候,心裡是有同事的。」
新冠疫情期間,法國國家交響樂團取消了所有音樂會,對裡維耶爾來說,在如此艱難的時期,這也是一種傳播快樂的方式。
「無法工作實在太糟糕了。」法國廣播電臺(Radio France)音樂總監米歇爾·奧裡爾說,「通過這段感人的視頻,我們想對公眾說:我們仍在為您服務。」「我們正在尋找與公眾重新建立聯繫的方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