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中醫藥瑰寶大講堂——肉桂篇
地道藥材,又稱「道地藥材」,它是指歷史悠久、產地適宜、品種優良、產量宏豐、炮製考究、療效突出、帶有地域特點的優質藥材。
自古以來醫家就非常重視「道地藥材」,學術界也一直關注地道藥材的研究。《本草衍義》講,「凡用藥必擇土地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歷代的眾多醫藥文獻都記載了地道名貴藥材的產地,如廣西肉桂、東北人參、寧夏枸杞、內蒙黃芪、山西黨參、雲南三七、四川黃連、山東阿膠、廣東陳皮等。療效突出是地道藥材最重要的特點,而療效的好壞又直接取決於藥材內藥效成分含量的高低。
肉桂在廣西已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肉桂的品質及含量取決於品種,並與樹齡、氣溫、雨量、土質、生長狀況、種植地的海拔高度等諸因素密切相關。研究表明,肉桂樹齡的大小與桂皮的出油率及主成分肉桂醛含量具有明顯的關係。為此,肉桂種植後4-5年即可進行疏伐採收,8-9年可為採收期,10-15年為理想採收期,可根據具體的栽培方式及產品的要求進行採收。源安堂安邊桂不僅產地地道,品種優良,而且普遍選取的是樹齡較大的肉桂樹皮。
源安堂安邊桂屬於「中國肉桂」中的「西江桂」,如細分的話,它屬於白芽肉桂(黃油桂),是品質非常優良的品種。廣西源安堂的藥材基地位於廣西六萬大山的「天然藥庫」,緊依桂平市大容山北麓,靠近北回歸線,熱力強,日照足,雨量多,夏不酷熱,冬無嚴寒,年均溫度21.2℃,屬於海拔為50-500米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山上肥沃而疏鬆的土質,最宜肉桂生長,所產肉桂肉厚棕黃、甘香醇濃,故有「肉桂之鄉」的美稱。
廣西是肉桂的原產地和我國最大的產區,全區現有肉桂種植面積200多萬畝,年產桂皮3萬噸以上,桂油約1500噸,種植面積和桂皮產量均佔全國的70%以上,桂皮和桂油的加工出口量佔全國總量的80%以上。在廣西,肉桂按產地分為「東興桂」和「西江桂」,「東興桂」又稱「防城桂」,主要種植在廣西的防城、上思、龍州、大新等地;而「西江桂」,古又稱「潯桂」,主要在桂平、平南、藤縣等地有栽培。源安堂的藥材供應基地就坐落在西江流域,僅原生態肉桂林基地就有2.1萬畝。西江安邊桂除了在生長環境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外,後天的種植、管控等方面也做到了科學化、精細化、無公害化,有效地提高了肉桂的質量水平。2011年8月,廣西源安堂藥業成為「獲準使用廣西肉桂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專用標誌企業」,2014年12月,「國家林業局八角肉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基地落戶源安堂。
參、茸、桂為歷代中醫所推崇的三大醫藥保健珍品,明代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即列為補品中之上品。而作為名貴中藥及上等食品香料的西江安邊桂,千百年來長在深山只作貢品,大部分人卻未能全面認識,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如今,在廣西大容山腹地原始森林中,孕育著為數不多的陳年肉桂,由源安堂進行科學的保護性開發,打造肉桂新產業,必將懸壺濟四海,興業惠萬民!(源 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