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王驍Albert ,作者王驍Albert
王驍Albert
王驍Albert
大家好,我是王驍,在假期之前,9月22日,著名旅加華僑女歌手曲婉婷再次雲帶孝,被罵上熱搜。這事兒之前沒做,因為不想打擾大家放假的心情,現在可以聊聊了。雲帶孝沒幾天,《中國紀檢監察報》回應稱,「境外不是資產轉移的天堂」。其實這個事兒的起因就是曲婉婷母親張明傑,曾是前哈爾濱發改委副主任,2014年9月因貪腐被批捕,涉案金額3.5億。
曲婉婷爭議微博
為什麼一個副局級官員有這麼大權力?其實中國網際網路對於東北一直有著別樣的關心,也不奇怪,東三省,曾經的共和國長子,新中國建國初期以一地之力帶動全國發展。但是這幾年東北經濟凋敝,人口外流嚴重。2020年上半年全國31省份GDP,黑吉遼跌至26、25和17位,三省GDP加起來,高於第七位福建省,低於第六位四川省。
社會各界總結東北衰落原因時,永遠繞不過「官本位」與「官僚主義」。往期節目我曾多次批判官僚主義,但客觀上官僚科層制是現代社會組織基礎,一度讓東北成為中國最現代化地區,性別和分配相對平等。本期驍話一下我們就聊聊,東北官僚主義的白與黑。
沒有一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顧慮,下崗就這樣出現在工人的世界裡。曲婉婷的歌聲裡,藏著數百家庭被貪腐官員破壞後的「沉默」。檢方指控張明傑擔任哈爾濱道裏區副區長時,非法使用公權力,篡改合同,賤賣國有資產哈爾濱市原種繁殖場。原種場擁有154萬平方米土地使用權,大小約合220個足球場,價值3.5億。但廠子被作價6160萬賣掉,原有566位職工的1146.7萬安置款不翼而飛。
副局級幹部隨手一操作,就賺到了上百普通人一輩子的收入,張明傑還得以榮升,成為曲婉婷眼中的「英雄」,下崗工人饑寒交迫時,她在加拿大過著安逸的生活,將網友質疑歸為「無知的血口」。其實大家一直以來就一個問題:如果跟你沒關係,為什麼6年不敢回國?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海南人,但是我就是一個典型的原子化家庭,家裡就是哈爾濱南下移民。團隊的吉翁艦長是大連人。我們都對東北凋敝深感痛心,也都認同這其中離不開「官本位」的問題,但如果只是罵一通,那就沒有意義了。我想用這期節目和大家聊聊東北的結構問題,當然這些問題如果真的要展開來講,能寫幾十篇博士論文了,所以我今天只是拋磚引玉,給大家提供一個角度和結構,幫助大家有新的認識。
建國初期,甚至在建國以前,東北是「現代化」的代表,這要先從歷史上找原因,主要靠的是「走出去」和「現代化」。清兵入關後,沿著明朝遼東邊牆修建「柳條邊」,禁止百姓開發東北。隨著內地農業內卷、災荒戰亂,大批難民由陸海湧入東北,清政府也只能默許百姓開發「龍興之地」。
柳條邊示意圖
張作霖割據時代,東北社會發展加速,大豆一度成為中國極少數國際貿易拳頭產品,內地移民也進一步加速。東北地廣人稀,軍閥缺乏有效治理,這片土地上要鄉賢沒鄉賢,要宗族沒宗族,百姓只能自組織。那年頭能跑到關外的人,往往要經過「弱肉強食」的考驗,活下來,你就是農業社會「精英」。張作霖本人就是「鬍子」,亂世時「精英」佔山為王,自封等級,背後說明了邊疆人對「力量」的追求,越是「武德充沛」越期待穩定的秩序。
九一八國恥後,抗聯浴血犧牲,日本全面殖民東北,興建鐵路和城市,試圖將東北打造成「滿蒙生命線」。最後日本「招了核」,但客觀上東北也完成了初步工業化,解放前,上海是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東北則是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區。
解放戰爭時期東北秩序混亂,中國惟一的現代化組織,共產黨,就抽調近百萬天降猛男出關,剿滅原來盤踞在「東北」的舊社會精英,重建秩序,《智取威虎山》大家都聽說過,講的就是那段歷史,我就不多說了。東北局後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管理機構,比如建新公司就是大連市委的馬甲。最終四野三兵營出兵、華野靠大連大炮彈和山東小推車,碾壓了國民黨。
日本佔領時期的長春規劃
建國後東北條件最好,蘇聯援助的156工程,三分之一布置在這裡,「共和國長子」的實質是新中國工業心臟。現代化工業需要現代化組織配套管理,那什麼是現代化組織形式?官僚科層制。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科層制組織等級清晰,權責分工明確,理論上是效率最高、最理性的人類組織形式。但是要注意,這說的是官僚制、不是官僚主義。
新中國初期總體呈現了「強政府-弱社會」形態,由「全能主義」政府主導政治、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由於缺乏管理人員和經驗,龐大的工業基地想要高效運轉,得靠官方科層制組織領導。計劃經濟時代,這類大型國營企業管理著工人的方方面面,困難時期東北國營廠能自產零食和冰淇淋,作為工人福利發放,員工有子女,工廠就要為職工配套從幼兒園到中學的教育設施,企業還要負擔職工養老。當時這叫做「企業辦社會」,也稱「單位制」,所以就有了那句,「你哪個單位的?」
舉個例子,黑龍江鶴崗在中國東北的東北部,前段時間因5萬一套房全國聞名。其實最初156工程裡4個項目布置在這,年產煤上千萬噸,十幾萬煤礦工人組成的巨型煤礦聯合體,連帶家屬新形成了百萬人的居住區,行政需求促使黑龍江省政府在這建立了鶴崗市政府,屬於一個典型的功能型城市。美國政治社會學家魏昂德將國企體制定義為「組織化依附」,工人依附於工廠,國企掌握個人生活發展的資源和機會。也就是說,國企提供社會服務職能,因此大企業生態就是社會秩序。
現代工業體系既需要高強度體力勞動者,也需要腦力行政人員。國企的勞動力需求,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女性就業。女性有了經濟和社會地位、直接提高家庭地位,有力保障了平權。所以說東北女性「彪悍」,並不是指體能強,而是說東北更早保障了男女初步平等。這一點我相信很多東北的觀眾應該都有體會。
科層制社會下,東北形成了兩套「領導」機制。一套管企業、一套管行政,比如鞍鋼是副部級國企,而鞍山市卻是地廳級行政區。因為沒有傳統宗族,官僚制代替了祖宗和血緣輩分的社會功能,既是社會管理者,也是秩序維護者。兩口子鬧矛盾,直接點,亮明級別,所以在東北家庭,夫妻不是按照性別來算一家之主,而是誰的級別高,誰就是一家之主,如果級別相同,那就找領導,俗稱「鬧到單位去」。
所以「東北」現象不是東北獨有,越是國有經濟發達的地區越明顯。劉冰主演電視劇《情滿四合院》,重現了北京「科層制」四合院,居民自組織按照各自社會級別,一大爺原來是八級鉗工,院子裡地位最高;二大爺是普通車間鉗工,是個官迷,院子裡排第二;三大爺是小學老師,坐第三把交椅。這三人構成了四合院長老會,定奪大事小事。
今天是市場經濟,所以很多人從市場的角度出發,經常會指責老國企說效率低下,浪費社會資源。但是特殊年代,東北國營經濟對社會貢獻極大。和鶴崗一樣,中國不少地區都是圍繞著一家企業,一套單位建設出功能性城市。三線建設時期,為了全國戰備,東北抽調精兵幹將建設出四川鋼城攀枝花,所以今天攀枝花的口音還和四川話略有區別。大慶油田最初也是政企合一,全面保障全國石油安全,安達特區1979年才改組為大慶市。鞍山的鋼鐵,撫順的煤礦都有互相對應的關係。
特定歷史時期,這種發展方式迅速建設出一個現代化社會,2008年全國城市化率僅有百分之45,而遼寧已經達到百分之60,現在甚至有百分之72,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根據人口六普數據,東北受教育程度長期高於全國平均值,遼寧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僅次於京津滬等中心城市。
但是問題很明顯,就是東北功能性城市太多,功能型城市的功能一旦消失或者退散,那麼單純保留當年那套行政建制就會徒增成本。鶴崗採煤業衰落後,全市GDP只剩下260多億,人口百萬左右。放在其他東部省份,這可能就是一個縣級市水平。但是目前鶴崗依舊維持著地級市的組織建制。其實不只東北,再比如鄂州市的成立,當年是為了配套鄂鋼的社會管理,但是近年盛傳要併入武漢,還有此前造無縫鋼管的萊鋼衰弱後,地級市萊蕪也被併入濟南。
鶴崗
在沒有市場經濟的年代,公權力事無巨細的包攬人民了生活各方面。但長期維持這套體制並不能滿足人民生活需要,也給政府和企業帶來各種問題,首先是「注意力」的分配,當代叫公共資源向哪傾斜,社會管理要決策最為緊要,事關發展的領域,企業的任務是發展經濟,過度介入社會服務,必然會消耗有限精力。其次是成本提升,大包大攬式公共服務增加了社會機構負擔。如果個人無法從「單位」獲得發展資源,無法滿足個人需求,也很容易陷入負面心理。
今天我們知道雪糕廠造雪糕,想吃就花錢買,這是典型的市場經濟行為,但當時舉個例子,冰棍兒是廠裡生產的,本來應給配發給你,但是被領導吃了,你可能就悶悶不樂怠工一下午,但如果這不是冰棍,而是入學機會或者分房呢?這種行為一而再的發生,匯總起來就會造成效率崩壞,系統失衡。
中國組織社會學頂級學者周雪光就指出過,這套「全能體制」,控制了社會大大小小事務,連婦聯等社會組織,也被「準政府部門化」,結果就是公共部門一起失去活力。權威體制和有效治理,兩者存在邏輯衝突,所以很難同時實現,前者需要服從會導致僵化,而有效治理需要控制權威邊界,打破壟斷地位,基層部門需要多元探索的自主性。80年代末,經濟全球化加劇,發達國家開始向「資本窪地」轉移產業,美國五大湖、英國「紅牆帶」、德國魯爾區,老工業基地接連面臨衰退,東北也不例外。
舊魯爾區
東北是全國指令經濟實行最徹底的地區,建國初期購制的設備,經過數十年使用,開始逐步老化。企業管理僵化,缺乏競爭,不負擔盈虧,生產脫離市場,一切由政府下訂單,主觀上既無必要擴大再生產,也沒有改進動力,經營失敗的企業沒有相應破產制度,虧損被國家承擔,就變成了壞帳。改開深入後,東南沿海大發展,而東北缺乏政策傾斜,市場經濟發育不足。
其實自然地理上,東北也在逐漸喪失經濟競爭力,90年代開始全球資本吃相越發難看,新興製造業國家往往實行24小時三班倒,而東北福利完善,一年只有一半時間開工,冬天不燒暖氣,無法展開工作。生產力的核心,勞動力也出現問題。東北過早城市化現代化,出生率迅速驟降。
1982年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科層制管理下,上面決策下面執行,超生意味著喪失前途,東北家庭迅速完成一胎化,但建國初嬰兒潮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繼退休,一個人出生的同時,很可能3、4個人退休,還記得企業辦社會,單位包養老嗎?社會撫養比失衡,東北老齡化與人口危機迅速形成。
90年代,建國40年形成的各項矛盾,讓改革走入深水區,90年代中後期,全國強制推行經濟體制改革。虧損企業「破產解體」,其他企業「轉制」。對,我要談「下崗」了,所謂下崗就是變相失業,一般來說職工過去和國家籤訂的終身就業契約被打破,領取三年工資,約1到2萬元作為安置費走人。數千萬人奉獻了青春,建起了廠房,最後被幾萬塊錢「買斷工齡」。根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鑑》,中國1993年到2004年,歷年累計下崗職工約3000萬人,東北佔四分之一,按照一家三口計算,1億人的東北,有近三千萬人生活沒了著落。
很多人會奇怪為什麼90年全國各地都有下崗潮,只有東北社會瀕臨崩潰,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比如上海1990年開始就逐步下崗,花了10年時間分流百萬職工,今天上海大家小巷遍布著的國營便利店,都是在大下崗時期逐步建立的,分散了就業壓力。但是反觀東三省,問題很多,反應緩慢,能拖就拖,拖不下去一刀切,結果七八百萬職工在98年到01年之間集中下崗,失業潮直接衝爆了社會運行。
以前有人開藥方如打工、擺攤等等,如果你把東北想像成蘇聯,就應該能理解社會各系統同時停轉的時候,個人努力不值一提,打工需要企業,擺攤需要人消費,當一個社會裡企業和消費者同時消失了,會怎麼樣呢?三項制度收入、養老、醫療,在進行了市場化改革後,社會兜底機制消失,幾千萬人在幾年時間裡,變得一無所有。
而科層制領導的國有經濟改制,對於領導私德有極高要求。如果領導有私心,那國企改制,就會變成「廠長書記私有制」或是「地方領導私有制」,建國初期為了集中力量辦大事,人民賦予了官僚極大權力,最後也就有了如張明傑之流的官僚,熟練地運用權力謀私。
大家應該也會問,今天突然被辭退,還會以《勞動法》為基礎搞仲裁,當時怎麼一聲令下所有人失業?我們前面說過科層制慣性,組織塑造了權威關係,國企職工就業幾十年養成了服從命令的習性,在最需要主觀判斷的時候,他們基於過去經驗,懷著對組織的信任交出了選擇權。某著名小品臺詞就是「咱工人要為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結果最後輪胎氣打爆了。中國人大社會人口學院院長2006年論文《單位分割與集體抗爭》就認為,在單位的嚴格控制下,集體抗爭將保持非組織化的發動模式。
國有企業關停並轉,配套行政部門無企可管。「單位」崩潰後,「機關」卻沒有消失,「科層制」也沒有消失,1.2億人的東北有3個省和34個地級行政區,而1億人的山東,只有16個地級行政區,難道山東沒有「官本位」?但山東仍是經濟強省,實際上,機關單位消滅了企業單位,企業單位卻沒能倒逼機關單位改革。
香港科技大學社科部蔡永順教授2002年研究發現,國企工人集體抗爭的主體是下崗職工,而組織者往往是下崗或在任的企業幹部,他們更有能力和威望,在改制中體驗到更強烈的剝奪感。類似於《人民的名義》中的鄭西坡。而過去針對工業中心重點建設的行政管理體系,今天成了「冗官」。
經濟崩潰後,官僚制管理異化成「官僚主義」。主要表現形式是形式主義,從程序上下手,沒事找事。為了凸顯權力,延長每級權力展示時間。最直接的,比如說話說一半。比如咱們去拍證件照。你給三寸,他要兩寸。你給兩寸,他說露耳。你給露耳,他說眼鏡摘了。
總是有各種方法,讓你一次辦不完。當然這只是最基礎的,還有酒桌上的「沒關係辦不成事兒」,招商引資「原則是關門打狗,堵門捉雞」,吃拿卡要下,企業只能紛紛外流,讓經濟更加舉步維艱。總體上東北官僚腐敗嚴重,行政效率低下,投資對東北天然恐懼,而東北人有機會就跑「東四省」去,高素質人才人口流出,形成惡性循環。
社會管理失效,民間開始自發組織,東北基層崩潰後,傳銷、邪教和黑社會佔據了社會生態位,犯罪率直線上升,今天很多東北的孩子還能聽說過當年喬四爺的故事。1990年代中後期,隨著數千萬人下崗,中國進入「第五次犯罪高峰」。全國範圍統計,每萬人下崗人數增加500人,那每十萬人中,檢察院批捕人數就要增加1人,批准起訴增加2人。
下崗潮對東三省犯罪率影響更大,每萬人中下崗職工人數增加1倍,平均每十萬人中檢察院批准逮捕人數增加約3人,批准起訴人數增加約6人。為什麼邪教、傳銷、甚至國學班能在東北大範圍吸收成員?因為他們給了大眾一套熟悉而溫馨的「科層制」生活體系,等級明確區分,組織相互兜底,中老年人在傳銷和邪教中尋找家庭溫暖。成員用「黃金總監」、「鑽石經理」相互稱呼,當然你進去就是個「白銀經理」了。灰色產業興起,造成了大眾錯覺,好像「東北都是黑社會」,「北方傳銷多」的固有印象。一億人無端端蒙受了負面刻板印象。
2004年,中央提出「振興東北老東業基地」戰略,2012年十二五規劃振興東北,2016年,「新一輪振興東北」戰略出塔,國家投入海量人力物力財力,結果仍不樂觀。反而養肥了一批碩鼠,2016年遼寧人大賄選案,45名全國人大代表當選無效,454人終止省人大代表資格。不僅是「投資不出山海關」,「政令也快要不出山海關」。
大量國家投資進入東北後,並沒有流入市場,而是路徑依賴,流入行政機構和極少數國企。工具機是工業母機,機器自我複製的基礎加工工具,被稱為「國之重器」。而瀋陽工具機集團就是差點以一己之力,摧毀中國工具機產業的代表。2020年1月觀察者網文章《瀋陽工具機興衰解碼》披露,沈機通過併購,迅速擴張成世界第一大工具機企業。歡迎大家去讀一下。
說到最後,東北給了我們什麼教訓?官僚主義中唯上負責的文化帶來了體制惰性,官僚主義把政治等同於行政,把結構設計簡化為行政指令。卻忽略了政治的實質,什麼是真正的政治?真正的政治不是紅頭文件,而是研究並處理各社會團體間存在相互關係,進行集體決策的過程。
而造成這一切的官僚主義似乎覺得自己毫無責任,吃穿住行國家承包,甚至有官員說出了鼓勵大家去租房,他在市中心租房才600元一個月,這是現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還是我們一貫的老話,實用主義不實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治理,無助於社會穩定,只會帶來更多複雜的非預期後果,決策不考慮社會文化和倫理分析,只是想當然,那結果就是紙上談兵。什麼是有效治理?自上而下完成資源動員,提供公共產品,解決地方衝突,地方政府能不能準確執行中央政策,完成地區治理任務。
很顯然,官僚主義無法完成有效治理。如果不整頓,不讓行政機關和社會真正平衡,那麼東北就沒有未來。
原標題:《視頻| 王驍:東北復興,出路不在歌聲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