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1、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為他們的後繼者所發展的,以批判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為目標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我覺得不考,不然也太無聊了)
2、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費爾巴哈),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英法兩國的空想社會主義(聖西門,傅立葉,歐文)
3、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徵:(1)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2)科學性(3)革命性(4)科學性和革命性是統一的。
4、馬克思一生的兩個偉大發現:唯物史觀,剩餘價值學說
5、馬克思主義公開問世的標誌著作:共產黨宣言
6、十九世紀30-40年代的三大工人運動:1831——1834年法國裡昂工人大起義;1836年開始的英國憲章運動;1844年德國西裡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第一章
1、哲學基本問題及其回答: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1),存在和思維,即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問題;(2),這一問題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2、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觀及其意義:
物質觀:客觀實在性。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他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理論意義:(1),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和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
(2)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批判了不可知論。
(3)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克服了形上學唯物主義的缺陷。
(4)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3、物質的存在形式、時空觀: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物質運動的根本屬性是是時間。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時間是指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特點是一維性;空間是指物質運動的廣延性,伸張性,特點是三維性。
4、意識的起源、本質、作用;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辯證統一:
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歷史的產物,社會實踐特別是勞動在意識的產生和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意識的本質來看,意識是特殊的物質-----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
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1)意識活動具有計劃性和目的性。(2)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3)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4)意識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辯證統一:(1)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2)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正確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
5、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生活的本質就是實踐。
一方面,實踐是使物質世界分化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歷史前提,又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統一起來的現實基礎。
另一方面,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基礎,是理解和解釋一切社會現象的鑰匙。
6、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聯繫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
7、聯繫的特性、發展的實質、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
聯繫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觀點,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總特點。
聯繫的特點:首先,聯繫具有客觀性。其次,聯繫具有普遍性。再次,聯繫具有多樣性。最後,聯繫具有條件性。
發展:發展是前進的、上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是指合乎歷史前進方向、具有遠大前途的東西,舊事物是指喪失歷史必然性、日益滅亡的東西。
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因為:
1.就新事物與環境的關係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為有新的要素、結構和功能,它適應了已經變化了的環境和條件;舊事物之所以舊,是因為它的各種要素和功能已不適應環境和客觀條件的變化,走向滅亡就成為不可避免的。
2.就新事物與舊事物的關係而言,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舊事物中消極腐朽的東西,又保留了舊事物中合理的、仍然是和新的條件的因素,並添加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
8、矛盾概念、同一性和鬥爭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屬於看著難背,但找到規律Soeasy系列)
概念: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及其關係。簡言之,矛盾即對立統一。
矛盾的對立屬性又稱鬥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又稱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
鬥爭性:是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
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在事物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表現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在矛盾雙方中一方的發展以另一方的發展為條件,發展是在矛盾同一體中的發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雙方相互吸引有利於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發展。第三,同一性規定著事物轉化的可能和發展的趨勢。
矛盾的鬥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表現在:第一,矛盾雙方的鬥爭促進矛盾雙方力量的變化,竟長爭高,此消彼長,造成雙方力量發展的不平衡,為對立面的轉化、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第二,矛盾雙方的鬥爭,是一種矛盾統一體向另一種矛盾統一體過渡的決定力量。
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係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
矛盾的普遍性的含義: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產生,事物始終在矛盾中運動。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三是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個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
根本矛盾貫穿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規定事物的性質。主要矛盾是矛盾體系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期決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處於從屬地位的矛盾。
9、質量互變規律、辯證的否定觀:(同上)
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的質的向盾穩定性的不顯著變化,體現了事物發展漸進過程的連續性。
質變是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體現了事物發展漸進過程和連續性的中斷。
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是:
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第三,量變和質變是相互參透的。
量變和質變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量變引起質變,在新質的基礎上,事物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交替循環,形成事物質量互變的規律。質量互變規律體現了事物發展的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
辯證否定觀的內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
第三,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繫的環節
第四,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
10、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具體地分析具體地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二章
1、實踐的定義、基本特徵、基本類型
實踐的定義: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活動,是認識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基本特徵:直接現實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基本類型:物質生產實踐、社會政治實踐、科學文化實踐
2、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認識的目的。(4)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P62)
3、認識的本質、過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辯證關係
認識的定義: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認識的本質:存在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唯物主義認識路線(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和唯心主義認識路線(把認識看作先於物質的實踐經驗)。
感性認識: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於事物的現象、外部聯繫、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
理性認識:人們藉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於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繫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和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實踐的基礎上統一起來。
4、真理的定義、特性;價值的特性
真理的定義:真理是標誌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範疇,真理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真理的特性:客觀性,決定性,相對性(P73——76,想看自己看)
價值的特性:客觀性,主體性,社會歷史性,多維性(P85——86)
5、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1)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它的本性在於主客觀相符合。(2)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Ps:認識活動很重要,可還是要依賴於實踐。
第三章
1、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2、社會存在、社會意識及其辯證關係;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生產方式。
社會意識: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社存和社意是辯證統一的。社存決定社意,社意是社存的反映,並反作用於社存。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社意在從根本上受到社存決定的同時,還具有自己特有的發展形勢和規律。(1)社意與社存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意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3)社意對社存的能動的反作用。
3、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指反映社會的經濟關係、階級關係的社會意識,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
自然科學和語言學、形式邏輯等一部分社會科學不具有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的性質,不反映特定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務於特定經濟政治制度和特定階級,因而屬於非意識形態。
4、生產方式的定義:人們為獲取物質生活資料而進行的生產活動的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體。
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1)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其他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2)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制約著人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會生活。(3)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的變化發展決定整個社會歷史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的更替和發展。
5、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定義、內容、辯證關係:
生產力: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基本要素包括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中的重要因素,是第一生產力。
生產關係: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係。
是社會關係中最基本的關係。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的變化:當生產關係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時,要變革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關係適合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推動生產力發展:不適合則阻礙)。
6、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定義、內容、辯證關係
經濟基礎: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1)佔支配地位的生產關係決定社會性質。(2)經濟基礎與經濟體制具有內在聯繫。
上層建築: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由意識形態(觀念上層建築)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和政治組織(政治上層建築)兩部分構成。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辯證統一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為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服務,確立維護其統治地位),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7、科學技術的偉大歷史作用:科學是歷史的有利的槓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8、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包括經濟、政治、文化改革等。解決現存的社會體制存在的問題。
9、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4)創造歷史的活動要受到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5)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經濟,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條件,但也有要完善的方面。
10、如何看待歷史人物:歷史人物是一定歷史事件的主要倡導者,領導者或思想理論科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對其起作用的情況應做具體分析,堅持歷史的,具體的觀點,不應簡單化。
傑出人物是其中對推動歷史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或起重要作用的人。但也受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制約。只有順應歷史發展的要求才能起到積極作用。要堅持科學方法評價。(歷史分析法,階級分析法)
後三章
1、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及實質(考的可能性低):一.變化:(1)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私人資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資本所有制國家資本所有製法人資本所有制(2)勞資關係和分配關係的變化。其實就是指資本家對工人越來越好了,雖然是被迫(3)社會階層和階級結構的變化。1.資本家地位和作用變了,不再直接管理。2.高級職業經理成為大公司直接控制者。3.知識型和服務型的勞動者數量增加。(4)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主要說了政府干預市場的多少和經濟危機的影響。(5)政治制度的變化。公民權利擴大,法制化程度加深。
實質:(1)變化從根本上說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2)變化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基本框架內的變化,並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根本性質發生了變化。
2、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第一,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組織生產,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第二,對社會生產進行有計劃的指導和調節,實行等量勞動領取等量產品的按勞分配原則。第三,合乎自然規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的觀點。第四,無產階級革命是無產階級進行鬥爭的最高形式,必須以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第五,無產階級政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第六,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高度發展,最終實現向消滅階級、消滅剝削、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
3、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1)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2)社會關係高度和諧,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3)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