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機器人,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想到當下的一個熱詞——人工智慧。沒錯,這是未來工業革命的大趨勢。未來智慧機器人將走進工廠,醫院、碼頭、機場,礦山、深海,走上流水線替代繁複的人工作業,徹底解放人們的雙手,甚至幫助我們完成自己也力所不能及的工作。
這不是吹牛,也不是現代人的夢想。因為在很早以前的古代我國多部史書都提到了機器人,它們不僅能歌能舞,而且還能替主人做工,是不是近似今天的人工智慧?
我國最早的機器人出現在春秋戰國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的《列子·湯問》一書中記載著這樣一段故事:西周時,周穆王到西邊諸侯的封地視察。在回中原的路上,有人引薦了一位巧匠給穆王,此人名叫偃師。不久,偃師將一個自造的能歌善舞的假人獻給穆王。穆王和隨行的盛姬以及大臣們一看此「人」做事走路、彎腰抬頭和真人一模一樣,感到十分驚奇。
穆王一按它的臉,它就能合著旋律唱歌;一碰它的手,它就能隨著節拍跳舞。歌聲抑揚協調,舞姿剛柔相兼且靈活多變,使觀看者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使人意外的是,當舞蹈完畢,它竟向穆王身邊的美女眨眼、挑逗,招引穆王身邊的侍女。穆王為之大怒,認為是偃師用真人來戲耍自己,喝令武士將偃師推出去砍頭。
偃師嚇得立即將假人拆卸開給穆王看,穆王這才發現此「人」全由皮革、木頭、膠漆拼湊而成。但體內人造的心、肝、脾、肺、腎、胃;筋、骨、關節、皮毛、牙齒、頭髮等一應俱全。
穆王好奇地試著拆除它的內臟,哪知拆掉心,口就不會說話;除去肝,眼就不會眨動;摘下腎,腳就不能走路。把各個部位安裝好,又變成了剛才的活「人」。
中國最古老的醫書《黃帝內經》有「心開竅於舌,肝開竅於目、腎主骨」的論述。偃師所造之「人」,五臟六腑與四肢五官內外相應,頗有科學道理。穆王將此「人」帶回國都,舉國轟動。於是,「偃師造人」聞名遐邇。
諸葛亮製造木牛流馬,山寨其妻子的木頭人。
據《五雜俎》中記述:諸葛亮在隆中時,一次朋友來訪,諸葛亮囑妻備酒食相待。諸葛亮與朋友交談甚歡,但是沒過多久,熱騰騰的酒食麵飯就送到了桌上。時間之快,令諸葛亮迷惑不解。
又一次待客,諸葛亮趁妻子去準備飯菜之機,躲在其身後偷偷窺看,發現有幾個木頭人在幫忙,從割麥子、運送磨麵、揉面直至蒸熟,動作十分敏捷利落。時間不長一餐飯就全部準備就緒。
諸葛亮得此秘密,急忙請教妻子,並學會了製造原理。在木頭人的啟示下,後來諸葛亮在戰爭急需時造出了木牛流馬搬運糧食,為蜀國的軍事作出了重大貢獻。
機器馬、木鐘馗、假僧人,史書記載層出不窮,豐富多彩。
《南史·齊本記》記載:南齊的第5個皇帝東昏候,為陪皇后跑馬取樂,急欲學騎。但他昏庸無能,膽小如鼠,看到駿馬馳騁跳躍,竟害怕摔跤,不敢上馬練習。巧匠俞靈韻為解皇上之難,造出了一匹機器馬。機器馬靈活自如,跑跳適當且不易傷人。東昏候在機器馬上多方練習,頗得要領,最後終成出色的騎手。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錄,北宋仁宗皇帝慶曆年間,有一姓李的術士,曾用木頭刻制了一個「鍾馗」。木鐘馗高三尺,右手持鐵簡,左手放有香餌。老鼠聞之,必到左手取食。此時鐘馗左手扼鼠,右手運簡將鼠擊斃以獻給主人。
唐朝人張鷲的著作中也有這類趣聞。如宮畫技師楊務廉精於各種設計,曾製作了個木頭僧人,乖巧機靈,能說會道。手持一碗在密州城內沿街乞討。當手中的碗裝滿錢時,「僧人」就會向布施者問好、行禮,市民爭相圍觀。
還有洛州人啟文亮,曾任縣令,好食貪飲,自製了一個木頭人飾以服裝充作「傭人」。只要主人喚,「傭人」不僅能敬酒、獻茶,還能充當歌妓供人觀賞。
這些史書的記載,因為年代久遠已無法查實真偽。但至少可以說明在機器人的製作和運用上,早在幾千年前已經是我們祖先的渴望掌握的技術。而今,我國的人工智慧雖然還稍遜於世界上一些先進的工業國家,可作為一個有著燦爛科學文化遺產的泱泱大國,我相信我們的科技發展水平一定能夠趕上和超過世界任何一個發達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