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傳播南京大屠殺真相的傳播者,人們往往最先想到美籍華人張純如。這個帶著南京大屠殺闖入國際視野的年輕生命,逝去後引起人們無數次嘆息和遺憾。
不過,第一位為南京大屠殺30萬冤魂吶喊的人,是南京大學歷史系教師高興祖——南京大屠殺研究第一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特別貢獻獎章001號獲得者。
高興祖
然而,拓荒者的路徑向來不是平坦順利的,他在研究道路上披荊斬棘,為後來無數研究者開闢了一條道路,打開了通往南京大屠殺真相的大門。
一意孤行:「南京大屠殺」的課題都算不上學術
高興祖1928年12月出生於江蘇常州武進,他親歷了日本侵華戰爭的殘酷,而家庭也付出了血的代價。
父親高柏楨抗戰中投入到搶救和接應淪陷區多所學校撤退至大後方事宜,並搜集、傳遞有關敵偽情報,遭遇日機轟炸而殉職。堂叔高謨是一名中尉飛行員,24歲駕駛戰機時猛烈投彈,殺傷大量敵人,自己身負重傷,為國捐軀。祖母險遭日寇殺戮,家裡成一片瓦礫場。9歲的高興祖就隨姑媽一家逃難,風餐露宿中目睹了日軍種種暴行……
高興祖的心靈埋下了憎恨的種子。他於195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歷史系並留校任教,承擔日本史的教學工作。通過大量調查研究,他領導的南京大屠殺調研小組編寫的第一本著作——也是國內第一本紀述南京大屠殺的書——開頭並沒有獲得支持。
青年時期的高興祖
他的同窗好友殷志揚曾回憶道:「大學重點研究學科大都是古代史,南京大屠殺算不上學術課題,寫的文章也被看作是『小兒科』,不好算是學術著作。」
高興祖帶領小組成員共同研究出的《日軍侵華暴行———南京大屠殺》這本10 萬字的書,最終有家出版社同意出版,高興祖自己跑經費跑印刷跑校對。
「記得高興祖對我說過, 他常常有一種使命感, 這感覺無疑來自高氏家族中用血與火抒寫一生的父親高柏楨、堂叔高謨和老祖母繆氏,更來自抗戰中數以萬千計的死難者和倖存者。」殷志揚回憶道。
孤軍奮戰:第一本南京大屠殺研究著作被擱淺
然而,就在書稿一遍遍校讀、潤色,即將出版之際,卻迎來一個壞消息。1963年上半年的某一天,出版社負責編審該書的編輯向高興祖道歉,稱這本書原已發排,但接到上級指示,現在出版不合適。原來當前正在強調促進中日兩國人民友誼之際,在此前後,日本岐阜縣和中國杭州市交換「日中不再戰」和「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碑文,並相互在當地豎立紀念碑。為了不影響雙邊關係,只能停機作罷。
突然的變故讓艱辛努力未得到回報,更主要的是有關南京大屠殺這一史實未得正式公開發表,未讓百姓了解那段慘痛的經歷,這對高興祖的打擊相當之大,他的內心很痛苦,久久不能釋懷。
同年,南京大屠殺調研小組解散,幾位老師相繼離開,從事其他研究。高興祖只能孤軍奮戰,他義無反顧地堅守這塊重地,他陸續發表了多篇論文,不斷以犀利的文字和無可辯駁的史實,擲向日本國內否認侵略、美化戰爭的右翼勢力。
1979年,他將「南京大屠殺」書稿進行了修改、增刪和調整,易名為《日本帝國主義在南京的大屠殺》,以日本史小組編寫的名義,作為南京大學內部刊物出版。
直到1985年,《日軍侵華暴行——南京大屠殺》這本首次全面披露大屠殺始末的專著才面向大眾正式出版,不過最初並未受到重視,全由他自己跑經費跑印刷跑校對。2年後再版,並在日本兩次出版日文版引起轟動後,這才受到國內的關注。
在高興祖的帶領下,一批學者編撰的《侵華日軍大屠殺史稿》於1987年出版。這是第一部較大規模的研究大屠殺史的專著。他還時常在《人民日報》等報刊上發文,以歷史鐵證批駁日本右翼的「胡說八道」,警醒世人。
他的女兒高寧曾說:「父親似乎活著就是為了研究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不管跟他談什麼,最後都會談到南京大屠殺。作為一個史學家,他希望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不讓這樣的悲劇重演。
一次,芬蘭電視臺記者問他,戰爭已過去多年,你為何還不能忘記?高興祖堅定地回答道:「你們歐洲國家現在不還在追捕漏網的二戰戰犯嗎?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大主教圖圖說過,如果試圖忘卻,那麼總有一天我們會為自己的健忘而痛悔莫及,因為邪惡的過去陰魂不散。」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部分參考:
1、殷志揚.高興祖的家恨國讎.鐘山風雨.
2、韓文寧.為南京大屠殺30萬冤魂吶喊第一人.炎黃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