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雙頭女嬰治療150天後夭折 家屬捐獻遺體

2021-01-09 搜狐網
  「國慶節到處都打擠,我們買不到到重慶的動車票,還好坐到了最後一班大巴車。」3日上午11點,廖國軍接到了新橋醫院兒科的電話,說孩子不行了。他趕緊帶著老婆包橋英出門買票,下午2點多再次接到醫院電話,「說搶救過來了,但喊我們還是去一趟。」

  下午5點,剛坐上最後一班大巴車的廖國軍再次接到醫院電話,「這次……沒有搶救過來。」

  10月3日,堅持了150天的遂寧「雙頭女嬰」(欣欣和喬喬)在新橋醫院離世。  

告醫院誤診,家屬索賠5萬

  從重慶回遂寧好幾天了,但廖國軍和老婆在家很少說話。雖然這個結局,在去年5月孩子出生時就已經料到了,但真的當這一天來臨時,廖國軍夫婦的心裡像壓了一塊大石頭,家裡的空氣也沉悶得讓人透不過氣來。

  「早曉得是這個結果,但心頭始終還是很難受。」廖國軍在新橋醫院陪了女兒兩個多月。在這兩個多月的時間裡,他曾經親眼看到了醫生護士,為了挽救女兒的生命,無數次在深夜神色凝重地匆匆趕到重症監護室。

  目前,廖國軍夫婦起訴遂寧第三人民醫院的民事訴狀已於9月下旬被當地法院受理。由於遞交的保障金不夠,律師建議廖國軍把索賠要求先定在5萬元,之後可以根據案件審理的過程,再進行追加。

  因為「雙頭女嬰」這件事,廖家在遂寧船山區上寧鄉聯升村的老家倍受壓力。廖國軍說,自家老人常會因此而嘆氣,遇到街坊鄰居,都是匆匆點頭後就離開,「大半年了,臉上沒有笑過。」  

捐遺體,希望孩子不白來

  包橋英和廖國軍都是初婚,「雙頭女嬰」是他們孕育的第一個孩子。對於這個孩子,他們和所有的年輕夫妻一樣,傾注了無限的希望和感情。

  女兒夭折後,包橋英回到遂寧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之前給孩子準備的,包括別人送的嬰兒用品,都在房門背後的空地上燒了。

  再生育的想法,目前在兩人之間幾乎是根本不敢再提的話題。「我看到她在燒,好多東西都沒有用過,心裡覺得可惜。」廖國軍說,送給別人,又擔心人家嫌棄;留下來,又容易觸景生情。

  10月3日晚9點,廖國軍夫婦才從遂寧趕抵重慶,在新橋醫院的兒科重症監護室見到了已經夭折的女兒。「其實對她們來說,也是解脫。「廖國軍夫婦沒有把孩子帶走,而是把她們留在了醫院。

  只有初中文化的廖國軍和老婆達成了一致,如果在搶救女兒,和之後對女兒的研究,能夠對於醫學的進步起到幫助,「那她們到這個世上來一趟,也不算是白來。」  

1812頁記錄,凝聚醫生心血  縱深>

  備受市民關注的國內首例「雙頭單體女嬰」於10月3日下午5點離世,存活時間為150天19個小時,成為世界上存活時間最長的雙頭兩臂女嬰,也創造了醫學史上的奇蹟。

  在新橋醫院兒科奚敏護士長辦公室,記者看見桌子上擺著一尺餘高的醫護記錄:護理記錄1432頁、觀察表250頁,醫生的病情記錄、搶救記錄、醫囑記錄等130頁,共計1812頁,上面記錄了醫護人員每天為她們做的點點滴滴。  

專家會診多達30餘次

  新橋醫院兒科主任趙聰敏教授介紹,5月9日,生命垂危的「雙頭單體女嬰」轉到醫院兒科接受治療,「雙頭單體女嬰」的身體發育嚴重異常,體內又患有多達15種致命性疾病,病情極其複雜。

  入院後,醫院立即成立兩級專家小組對其進行全方面的診治,一個是由心、腦、肺、腎、肝、消化等組成的專家診治小組,一個是由兒科組成的專項治療小組和特別護理小組。先後四次邀請全國、全軍、重慶市的專家為她們把脈問診,院內也組織全院會診次數多達30餘次。在入院的100多天時間裡,專家們主要圍繞如何延續她們的生命和如何處理髮育畸形引起的肺炎、心臟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營養不良等問題進行了積極救治,多次將瀕臨死亡的姐妹倆從生死邊緣拉了回來。  

心臟負荷過大導致死亡

  隨著姐妹倆的身體發育,共用的一套半心肺系統已不能滿足兩個人的生長發育需求,心肺超負荷運轉,加上心肺系統本身伴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和肺發育不完全伴不張等畸形,導致了心肺等多器官衰竭逐漸加重。

  10月3日上午10點半,姐妹倆在呼吸機支持下,心率突然從126次/分降至99次/分左右,其後自主心律迅速消失,血氧飽和度下降至30%。一直守護在病床邊的醫護人員馬上組織麻醉科、放射科、心內科等科室現場會診,經過1個小時的積極搶救,中午12時左右終於恢復竇性心律120—140次/分,血氧飽和度維持在40—60%。但姐妹倆對外界刺激反應仍非常差,醫護人員繼續給予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下午3點半,姐妹倆的心率、血氧飽和度再次突然下降,醫護人員立即實施搶救,但最終因為病情太危重,搶救無效離世。

  據了解,世界上長期或短期存活的雙頭單體兒均為雙頭三臂或四臂聯體,存活的基礎是雙心臟及無嚴重心肺畸形。而雙頭兩臂聯體是雙頭聯體中極其罕見的,「雙頭單體女嬰」屬於此型。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對「雙頭姐妹」之所以能存活到現在,是因為她們屬於雙頭三臂,並且有兩套完整獨立的心肺系統。世界上跟遂寧「雙頭單體女嬰」相同病例的,最長的只存活了11天。

(責任編輯:趙婧宇)

相關焦點

  • 四川雙頭單體女嬰存活150天離世 患有15種疾病
    中新網重慶10月9日電 (杜遠 李春梅) 記者9日從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重慶新橋醫院獲悉,今年5月在四川遂寧出生的罕見「雙頭單體女嬰」在存活150天後於本月3日離世。  2011年5月5日,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西寧鄉25歲農婦在遂寧中心醫院剖腹產下一名雙頭單體女嬰,體重4050克,體長51釐米。兩姐妹共用一個軀幹,但有兩套脊柱系統、兩根氣管、兩個食道、胃、腎臟,僅有一個半心臟,兩姐妹還共用膽囊、脾臟、骨盆、膀胱、生殖系統。
  • 四川一名孕婦生下雙頭女嬰 為我國首例(圖)
    雙頭嬰兒  四川消息 據華西都市報報導:5月5日晚10時04分,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西寧鄉農婦包橋英,剖腹產下一對連體女嬰,體重達4050克。專家稱,這通常被稱作「雙頭畸胎」,這是兩胎連體的一種極端現象,「雙頭人」中國還沒有先例,在全世界也極為罕見。  產婦包橋英,今年25歲。去年8月初,在廣東打工的包橋英發現自己懷孕。9月下旬,包橋英在廣東一家醫院做了B超,B超顯示胎兒正常。後來,她同丈夫廖國軍回鄉靜養。  今年2月21日,懷孕6個多月的包橋英到遂寧市第三人民醫院進行B超檢查。檢查報告單上寫明:宮內單活胎。
  • 四川一農婦生雙頭女嬰 國內無先例世界罕見(圖)
    新生雙頭嬰兒。《華西都市報》供圖據《成都商報》《華西都市報》報導 5月5日晚10時04分,四川遂寧市上寧鄉25歲農婦包橋英在遂寧市中心醫院剖腹產下一名雙頭單體女嬰,體重達4050克。專家說,這通常被稱作「雙頭畸胎」,是兩胎連體結合到一起的一種極端現象,「雙頭人」在中國還沒有先例,在全世界也極為罕見。6日上午,在遂寧市中心醫院婦產科,在徵得包橋英及家人同意後,記者見到了這名女嬰。
  • 四川誕生「雙頭嬰兒」 父母擔心根本養不起(圖)
    5月5日晚10點04分,遂寧市船山區西寧鄉農婦包橋英,剖腹產下一對連體女嬰,體重達4050克。  與一般連體嬰兒不同的是,兩個獨立的胎頭共用一個軀體。專家稱,這通常被稱作「雙頭畸胎」,這是兩胎連體結合到一起的一種極端現象,「雙頭人」中國還沒有先例,在全世界也極為罕見。
  • 我校接受一具捐獻志願者遺體
    來源:邵陽學院官網 時間:2020-12-19捐獻志願者家屬籤訂《遺體(器官)捐獻志願確認書》12月18日上午,基礎醫學院遺體接收站舉行了一場莊嚴而肅穆的遺體捐獻接收儀式,該儀式由基礎醫學院副院長何輝紅主持
  • 青島市市立醫院25名醫護籤下遺體捐獻申請
    11月5日,一場以「急診生命+」為主題的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籤約活動舉辦,來自市立醫院東院急診科的24名醫護人員和1名職工家屬填寫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申請表》,並申請成立志願服務隊,宣傳和普及器官捐獻知識,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表達對生命的尊重,青島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現場受理申請,並頒發了志願捐獻榮譽證書。
  • 河北:老師用遺體捐獻的方式上了最後一課
    陶雅會老師家屬供圖2016年12月底,陶雅會老師年滿55周歲,到了退休的年齡。就在她準備享受退休閒暇時光與天倫之樂時,卻發生了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辦妥退休手續後的第二天,陶老師發現自己鎖骨處有一個小腫塊。到醫院檢查後,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IV期,而且伴隨淋巴轉移,屬於無法手術治療的晚期。
  • ...基龍 孕婦 胎兒 雙頭人 彩超 中心醫院 雙頭嬰 胎頭 連體嬰兒...
    雙頭嬰兒  5月5日晚10時04分,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西寧鄉農婦包橋英,剖腹產下一對連體女嬰,體重達4050克。專家稱,這通常被稱作「雙頭畸胎」,這是兩胎連體的一種極端現象,「雙頭人」中國還沒有先例,在全世界也極為罕見。  產婦包橋英,今年25歲。去年8月初,在廣東打工的包橋英發現自己懷孕。9月下旬,包橋英在廣東一家醫院做了B超,B超顯示胎兒正常。後來,她同丈夫廖國軍回鄉靜養。  今年2月21日,懷孕6個多月的包橋英到遂寧市第三人民醫院進行B超檢查。檢查報告單上寫明:宮內單活胎。
  • 樂陵15歲少年無償捐獻遺體
    第二天一早,樂陵市紅十字會為這位大愛少年舉行了一場簡短而莊嚴的遺體告別儀式後,工作人員為其辦理了遺體捐獻接收手續。「孩子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把遺體捐獻給醫學研究事業,對社會也是一種貢獻……」捐獻儀式現場,數日未歇的父親周玉祥喃喃自語。「家人平時通過電視報紙了解過遺體捐獻,我作為市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非常支持弟弟的決定,所以當他提出捐獻意願時,全家人都默默地接受了。」二姐周楊說。
  • 四川一孕婦生下「雙頭嬰兒」(圖)
    新生雙頭嬰兒護士照顧雙頭嬰兒●1次B超、兩次彩超都顯示,胎兒有2個胎頭、1個軀體。●「雙頭嬰兒」降臨後,成為當地大新聞,醫院產婦和家屬,都爭相前去,一看究竟。5月5日晚10點04分,遂寧市船山區西寧鄉農婦包橋英,剖腹產下一對連體女嬰,體重達4050克。與一般連體嬰兒不同的是,兩個獨立的胎頭共用一個軀體。專家稱,這通常被稱作「雙頭畸胎」,這是兩胎連體結合到一起的一種極端現象,「雙頭人」中國還沒有先例,在全世界也極為罕見。
  • 捐獻遺體的15歲少年:要去醫院做讓人尊敬的「大體老師」
    15歲的松華是首鋼醫院安寧療護病房開設以來,第一個捐獻遺體的未成年人,也是安寧療護病房中年齡最小的病人,在這個病房,曹鳳陪伴他走完了人生最後一段旅程。開始的時候,治療效果還行,可是松華右大腿的瘤體很大,治療了一段時間後,瘤體又開始生長,無奈之下,松華的右大腿截肢了,截肢後,又出現了傷口感染等,松華的身體狀況每日愈下,直到醫生告訴松華父母,已經沒有更多的治療方法可以挽救松華了,此時的松華,已經被瘤體消耗的重度貧血,臉色蒼白,指甲和口唇都是白白的,只能靠輸血改善貧血狀況,而輸血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結局了。
  • 新冠肺炎病理送檢 為什麼要做遺體解剖?康復者血漿治療法有效果嗎
    若患者或其家屬願意捐獻遺體,可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屍體解剖查驗規定》,由相關部門牽頭組織相關病理學和法醫病理學、臨床醫學等方面的專家對新冠病毒感染致死病人屍體進行必要的系統屍體解剖檢驗,事先要做好詳細的屍檢計劃。「捐獻遺體,也是在為抗擊疫情作重大貢獻。」叢斌表示。
  • 阜陽漸凍症兄弟志願捐獻遺體器官
    今年5月1日,患漸凍症的王世春和王世坤兄弟倆共同在志願捐獻遺體(角膜)登記表上簽了字,一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感謝黨和政府多年來的照顧,二是希望百年之後,醫學界能通過研究他們的遺體,早日破解這種疾病的病因,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
  • 疫情期間捐出200多噸消毒液 志願者登記捐獻遺體器官
    本報訊 (記者陳靈 黃耿煌 通訊員周培煌)12月21日,南安市紅十字文化宣傳志願服務隊志願者陳龍強,在南安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了卻了一樁心願:登記捐獻遺體和器官。當看到電腦屏幕上顯示自己成為第1944812名志願登記者時,他長舒一口氣說:「多年前我就有登記捐獻遺體、器官的想法,卻不知如何辦理登記手續。今年關注了『南安紅十字』微信公眾號,了解到紅十字會的『三獻』工作和捐獻流程。這次我籤訂了遺體、器官捐獻協議,希望未來有機會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這是我最開心的事情。」
  • 生命定格81歲,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20日的課堂上,學生們迎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
  • 西安49歲眼科女醫生病逝捐獻眼角膜和遺體 從醫經歷讓人動容
    同時,她還將遺體捐獻給了母校——西安交大醫學部。「邢主任是全國級的專家,治療嚴格按照國家指南操作,總是讓患兒家屬花最少的錢治好病。每次門診,她總是會『拖延』時間,因為看得仔細,還常常心軟為掛不上號的家長加號,所以找她看病的家長特別多。她還經常參加紅十字會各種公益活動,為腦癱、白化病的兒童視力康復而努力。」
  • 長沙79歲老人捐獻遺體和角膜
    根據他生前遺願,希望將自己的遺體和角膜捐獻給國家,幫助眼疾病患者,並成為醫學生們的 「大體老師 」。 接到逝者家屬電話通知後,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和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接收站的醫療專用車及時趕到盧德源家中,工作人員一邊向家屬講解捐獻流程和要求後,一邊按照老人的願望,幫他穿戴整齊。
  • 與病魔鬥爭了4年,46歲女子捐獻遺體角膜,給丈夫最後的簡訊催人淚目
    「我清楚我快離開人世....謝謝親愛的老公在我生病四年裡不離不棄的陪伴,治療和關愛,我已不能陪你了,也不能在人生路上拼博奉獻了。我死後,請將我的遺體無償捐獻紅十字會,器官用於救治患者,遺體用於科研和教學。死而無憾!蔣琳鳳。」這是蔣琳鳳在生命的最後給丈夫發來的簡訊。
  • 15歲少年離世捐獻遺體,家人:也算是對社會有所回報
    他去世後,家人按其心願將遺體無償捐贈,用於醫學教學研究,「這樣孩子也算對社會、國家有所回報」12月8日晚,德州市樂陵市的15歲少年周巖坤因患白血病不幸去世,根據他生前的願望,家人對他的遺體進行了無償捐獻,少年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得以延續。這位年僅15歲的少年最後的告別,是在樂陵市人民醫院的太平間舉行的。周巖坤的父母痛心地呼喊著他的名字,哭幹了淚水。
  • 致敬——我區首例遺體無償捐獻者劉立東
    2020年11月20日,劉先生的家屬遵照其生前意願,在塔河縣紅十字會的協助下完成了遺體捐獻,其遺體被齊齊哈爾醫學院接收,將用於醫療科研事業,這是我區實現的首例遺體器官捐獻。50歲的劉先生今年8月被確診為肝癌,在與病魔鬥爭中,偶然了解到遺體器官捐獻的事例,熱心善良的劉先生萌生了捐獻的想法,他說這輩子也要為國家做點特別的貢獻。兒子小劉在父親去世後,含淚完成父親的遺願,在遺體告別儀式上,齊齊哈爾醫學院的負責人雙手為捐獻者家屬頒發捐獻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