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統一30年間,向東德援助了2萬億歐元,如今東德發展如何?

2020-12-19 文史群英會

冷戰時期,民主德國蘇聯陣營中看起來發展不錯,無論是人均GDP還是居民生活水平都是獨一檔的存在,屬於社會主義發展的樣板。但是一跟西德相比就差遠了。

至1989年兩德統一前夕,民主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跟比利時相差無幾,但是比利時的國土面積只有民主德國的三分之一。同一時期聯邦德國的GDP在多少呢?它坐穩資本主義世界第三把交椅,僅次於美國、日本,高達1.3萬億美元。

不但GDP比不過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聯邦德國的百分之三十,職工收入只有聯邦德國的三分之一,科技水平落後於聯邦德國10年至15年,對外欠債近百億美元,東德對於西德是全方位的落後。

當兩德統一後,聯邦德國開始了對原民主德國地區的輸血援助。

第一步就是對原東德地區進行私有化。德國政府並成立了「商業私有化公司」和「不動產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專門從事商業組織、零售貿易、旅遊、飲食、服務等行業企業的私有化。如果企業沒有私人和個人財產,沒有權方面的爭議,能出售的一律出售。不能出售的暫時出租,既不能出售也不能出租的企業一律關閉。

對於大企業,則由託管局接管,成立股份公司或其他形式的公司,為私有化做準備。對於那些有買主的企業可以實行直接私有化,即進行拍賣。由於西德財大氣粗,東德的私有化沒有採取東歐其他國家那種向居民或職工無償分配財產或折價優惠的私有化辦法,而是一律出售給了私人。聯邦政府為東德的私有化補貼了5000多億馬克,與東德全部國有企業的資產總值大體相當。

與私有化一同進行的還有聯邦政府對原東德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兩德統一時,東德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公共設施不足,主要包括道路、橋梁、鐵路等等。據統計,僅統一後的頭4年裡,聯邦政府就向東部地區投入400億馬克用於公路擴建修繕、通信現代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到2000年前,原東部地區的電話普及率、通信數位化程度就已經達到或超過西德地區水平。

兩德統一20年後,東部地區新修或更新公裡2萬公裡,新建鐵路7000多公裡,原有800萬套板式住房有2/3得到修繕,並新建了上百萬套現代化住宅。原先蘇聯的那種「赫魯雪夫樓」陸續改造,塗裝上鮮豔的色彩。

為了把東德地區的百姓生活收入帶到西德水平,籌措縮小東西差距所需的資金,從1993年起,德國在西德的從業者中,按照收入的比例,設立了「團結附加稅」,用於東德地區的財政援助。這筆稅款每年大約有140億歐元,預計徵收到2030年。

統一初期,失業成了東部地區最為嚴重的問題。德國政府採取了「先改善生活,再提高生產」的政策方針,近7成的財政援助用於提高東部居民收入和社會福利。巨大的財政支出,效果也是立竿見影,東部居民收入普遍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從1990年-1995年,居民收入提高了160%,全職工作者的月收入從1230馬克提到3230馬克。如今,原東部地區的經濟水平已達到西德地區的70%-80%。

貨幣流通領域,前東德公民的個人存款可以按1:1的比率兌換成西德使用的馬克,使得東德百姓收入及財富並沒有受到貶值,避免了社會的動蕩。

根據德國社會學者的統計,兩德統一近三十年,西德總共向東德輸血超過2萬億歐元,甚至可能更高。這個數字充分展示了德國政府想把東德帶入西德水平的決心。但是西德的民眾們就有其他想法了,大部分西德人抱有著「國家統一,自己吃虧」的看法,對東德的包袱心懷不滿。

整體而言,今天的德國東部地區五個州的發展水平距離西部還有著不少的差距,東德經濟發展力落後西德30個百分點,德國政府援助東德之路依然是長途漫漫!

相關焦點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其實和錢有關
    在蘇聯模式的半個世紀統治中,東德的經濟極度落後,大批青年選擇離開東德自謀出路,這也是推動兩德統一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因為東德人迫切的想要改變現狀,就像今天的烏克蘭人想回歸歐洲一樣,他們天真的以為只要向歐洲靠攏自己就能實現富裕,而90年代的東德人同樣認為,自己加入西德就能和西德人一樣富足。
  • 西德比東德富裕得多,為何統一後的德國,卻把首都定在東德地區
    二戰之後,德國被戰勝國集團瓜分成兩塊地區。由英、法、美聯手控制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叫做西德。由蘇聯控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則被稱為東德。在兩德統一之前,西德和東德都各自設立了首都。兩德統一後,德國則將首都定在了東德地區的柏林。
  • 1982年東德人均GDP達1萬美元,是中國的50倍,如今怎樣了?
    在今天,東德已經成為了一個遙遠的歷史名詞。然而在兩德統一之前,它卻是社會主義陣營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有「社會主義櫥窗」的美稱。東德又稱作民主德國,國土面積10.8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我國浙江省面積大小,人口最高時有1600多萬。
  • 冰冷的啟動:德國統一中的東德轉型
    這樣,在二戰結束後的45年之際,與西德相比較,「東德是一個不幸的國家」,陰鬱的城市,破敗的工廠,「這個曾經富有的國家對發展生產力是無能的。沒有比高度有色的宣傳和灰色的現實之間的對比更強烈的了」。同時,東德還存在著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原東德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日本的3倍,塵埃則是100倍;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硫是西德的7倍,日本的30倍。
  • 東德17萬「精銳」人民軍,在1990年德國統一後,被怎麼樣安置了?
    在兩德統一前,東德擁有175300名士兵,同時海陸空兵種齊全,隸屬於東德國防部。除了歸屬華約指揮的機動部隊外,其餘部隊由德國防委會指揮。合併之前的東德軍隊實力較強,擁有2300輛主戰坦克、7800輛戰車、2500門大炮、400多架作戰飛機、50架攻擊直升機及大量的飛彈、火箭發射裝置,其彈藥儲備量就達到了30萬噸。
  • 兩德統一30年,「窮親戚」東德徹底融入西德這個「有錢人家」了嗎?
    10月3日,德國統一30周年紀念慶典將在波茨坦熱鬧的大都會廳舉行。屆時,德國總統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將會在此迎接240位賓客。 假如沒有新冠疫情的影響,這場紀念活動的規模將更為隆重,賓客人數可以擴大到現在的6倍,人們會一邊吃小吃,一邊聽演講。但如今,人們只能通過參觀戶外展覽會來進行紀念,展會的30個玻璃房裡陳列著德國各州30年間的點滴記憶。
  • 二戰後,德國分為東德和西德,兩邊的差距有多大?
    東西柏林乃至兩德之間,人口一直進行著流動。這種流動大致有個方向,那就是東德居民向西流動。 東德與西德之間發展是有差距的,這種差距有很多數字可以佐證。如1989年,人均GDP、每百人轎車擁有量,西德幾乎是東德的兩倍。由於雙方自主統計數字,這裡面部分數字是失實,大家感受到差距即可。 東德與西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距呢?
  • 德國統一究竟成功與否?
    對於德國統一以來的經濟總體發展,這份報告可能並未提供更多的新鮮觀點,比如德國在10多年前就已經通過勞動力市場的改革,走出了統一以後經濟的疲軟態勢,藉助中國等新興國家市場的需求,重回增長區間。德國統一以來的經濟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故事。然而,吸引媒體和公眾注意的,卻是其中對於德國東西部差異的分析。  報告指出,德國東西部的生產力差異明顯。
  • 二戰後東德政府領導人是出於什麼考慮,放棄政權,與西德統一的?
    東德政府領導人之所以放棄政權併入西德,主要是因為東德和其他東歐國家一樣,各方面都深受蘇聯影響,例如東德的社會經濟就遠遠落後於西德。毫不誇張的說,蘇聯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直接影響到東德的未來。此外東德自然資源比西德差了不止一丁半點,畢竟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集中在西德地區。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
    因為柏林在歷史上就一直是德國的首都柏林從15世紀開始就一直是德國的首都,具有非比尋常的歷史地位,可以說是德國人心中無可替代的精神家園,是德國精神的象徵,德國統一後遷回柏林是對德國精神的一種回歸,得到了大多數德國民眾的支持。
  • 1990年德國統一後,東德17萬「精銳」之師被如何處置,結局如何?
    果然,後來西方國家和蘇聯之間爆發衝突,德國也在協商之下被分為東西兩個區域,並由兩個不同政見的領導者領導,背後的操縱者不說你也猜得到。東德原來是沒有正規的武裝部隊的。後來,美國為了達成自己的利益訴求,把西德納入了北約組織,這對蘇聯威脅很大,蘇聯為了防止局勢被美國控制,於同年建立了專門對抗北約的華約組織,東德也成為其中一員。
  • 東西德統一後,東德17萬「精銳」被如何安排?
    東德在最初是沒有自己的名義上的軍隊的。其武裝力量因為合約的限制,一直以「駐營人民警察」的名義存在。1955年,在美國背後的暗箱操作下,西德加入了北約組織。還建立起了聯邦國防軍,東歐國家和蘇聯感受到了來自美方的威脅。同年也建立了華約組織,東德也是其中一員。同時蘇聯要求東德建立一支正規武裝部隊,必須擁有對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威脅的能力。
  • 德國統一背後:無數個意外構成的政治奇蹟
    唯獨東德政府對戈巴契夫的倡儀最為消極,昂納克等人採取了更為保守性和防衛性的姿態;1988年下半年時,蘇聯的很多雜誌在東德被禁止發行。這也是東德看起來沒有東歐其他國家那麼震蕩的另一個原因。 但作為東方陣營一員,身處地緣連鎖政治風暴的漩渦之中,東德不可能完全超脫在外。1989年4月份東德基督教團體也向政府提出了改革要求,好多地方發生了小規模抗議活動。
  • 東德領導人為何主動放棄權力,選擇低姿態加入西德,支持統一
    1990年,在美英蘇法四大強國的支持下,柏林圍牆被拆除,東德併入西德統一成全新的德國。此後東德的政府和軍隊遭到清洗,絕大多數重要職位都由西德人擔任。 可東德領導人為什麼會主動放棄政權,選擇低姿態加入西德呢? 一、「兩德」經濟的差距。 雖然東德和西德同樣在戰爭廢墟中崛起,同樣獲得了卓越的發展。但它們兩者間最大的差異,就是為居民提供的生活條件不一樣。 作為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櫥窗,東德在整個東歐國家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民眾生活最好。
  • 兩德統一後,17萬精銳東德人民軍,最終結局如何?一切都是必然
    東德人民軍全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人民軍」,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防部下屬的正規軍的總稱。由陸、海、空三軍組成,後來又增加了邊防軍,在1981年左右達到20萬人的巔峰,在1990年兩德統一後,這支由蘇聯精心打造的軍隊,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 當初東德領導人是出於什麼考慮,放棄政權,與西德統一的?
    東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原本就是在戰後冷戰的特殊氛圍裡誕生的特殊國家。二戰結束後蘇美英法四國對戰敗的德國實行軍事佔領,整個德國除割讓給波蘭和蘇聯的領土外,被劃分為蘇、美、英、法4國佔領區,而首都柏林也同時劃分為蘇美英法佔領區四塊。
  • 二戰結束後,德國被分為東德和西德,這對現在的德國有何影響?
    蘇聯陣營和西方陣營政治體制的不同,社會管控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兩德居民自我定位的錯亂,柏林圍牆建立後,對於兩德公民來往的限制,造成了一些社會慘劇的出現,在德國再次統一後,分裂造成的創傷還深深的影響著德意志民族。
  • 德國統一之前 最後一名因為翻越柏林圍牆而被射殺的東德青年
    在這道柏林圍牆修建之前,大約有350萬德國居民逃離蘇聯佔領區以及之後的民主德國進入西西柏林,光是1949年到1961年之間就達到了大約260萬人。為了限制外流人口,東德在1960年的時候制定了《開槍射擊令》,規定民主德國邊防軍有權力對非法越境者進行射擊,這一命令在1982年通過立法被合法化。
  • 東德和西德統一時,經濟差距有多大,為何至今仍沒追上
    德國投降之後,為了懲罰德國發動戰爭,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四國共同佔領了德國。而且德國首都柏林也是四國瓜分的。可以說整個德國被這四個國家完全瓜分了,從地球上消失了。不過由於美蘇關係惡化,英法美三國佔領的地方和蘇聯佔領的地方後來都分別成立了國家。這就是東德和西德的由來。
  • 蘇聯在東德有15萬駐軍,為何沒有阻撓德國的統一
    文/寂寞的紅酒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完成合併,分裂41年的德國實現了統一。對於德國人而言,實現統一太不容易了。因為很多國家尤其是德國周邊國家,都強烈反對德國實現統一。更讓德國人頭疼的是,蘇聯人同樣不願意德國實現統一。